心影残箋:觀姿三四郎“慢心”之悟有感..........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18日 15:08


日本有一部柔道片“姿三四郎”讓我印象深刻!
可惜我看的那版本找不到了!
只記得其中一集標題叫做“慢心”,我十八歲過目至今,猶念念不忘。
歲月如流,覺今是而昨非...........
因憬然有省:

惟慢心者,能不屈從於速度;
惟不屈從於速度者,能免於時間拘役;
惟免於時間拘役者,能沈潛優游;
惟沈潛優游者,能無所住而生其心;
惟能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能周身輕靈而無滯於物;
惟能周身輕靈而無滯於物者,能委運任命、縱浪大化以冥合當下一機;
惟冥合當下一機者,能立處皆真而入於無死生之境;
惟能立處皆真而入於無死生之境者,能活在世界卻不為世界所碰觸;
惟能活在世界卻不為世界所碰觸者,能即於淫怒痴而斷因果鏈!

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劫者,因果鏈是也!
寒光者,凌越世間而沒有盡頭之凝視也。
此不離九法界而立證解脫的“不斷之斷”,功夫上方足以言“圓”;方足以言“一擊必殺”的“圓法之斷”,而不落“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權法之斷”。

權法之斷,治絲益棼,去道愈遠......
焉知入於“大機大用”的圓法之斷,固斷而無斷相耶?
惟此意幽微.........
非耽空滯寂、迷執斷相,謬以偶然遭逢之“密契經驗”為殺活自在之“開悟光景”者所可知...........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可馴服的文字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12日 10:48
「因為喜歡某作家的作品而想見他本人,就好像因為喜歡鵝肝醬而想見那隻鵝」


Jimmy Zhan 不過這樣比喻不倫不類了,你還是會因為吃到好吃的鵝肝醬而想認識廚師。食物和文字只是那份心意的載體。





是否不倫不類,得看我們受制怎樣的觀物方式。

寫這段話的人,本就刻意標新立異,選擇了不同的脈絡來詮釋。

關鍵就在食物或文字是否只是“載體”。

我的體會是:食物和文字從來不只是載體。
特別是文字,遠比我們想像得更不“馴服”,絕不是隨人擺弄差遣的。

這意味:只有當觀者把文字對象化為工具時,在“我與它”的對待脈絡下,它才被縮減為只是意義的“載體”;

當觀者警覺到:只要我們意識到文字的瞬間,文字已不只是文字,它已必然與我們運用它的思維模態(以至蟄隱思惟模態背後更深層的凝視點)不可分割;是這分警覺,引導我們把文字還原到“我與祢”的脈絡下,而視祂為不可對象化的奧祕~吉光片羽,都是飽蘊萌生性與綻放性而等待叩問的存有密碼。

就這意義而言,文字不會也不應止於是隨人捏拿的“載體”。
懂得在文字面前謙卑的人,會知道它是難以界定、難以馴服、甚至會反過來轄制觀者觀物方式與思考模態的“主體”。

說它是載體,是小看文字了!

在我看來,最厲害的文字高手、廚藝高手、演奏高手或者多方領域的一流藝術家,都有近乎巫者的氣質,而非受制科學的線性思維。他們敬畏自己手下奔流而出的文字、音符、線條、色彩或食物,並非只是作為“工具性”的手段,而是不可馴服於工具理性的“奧祕”!

巫者,只是成全這個“非馴服”的關係,以恢復人與存有自體的直接連結。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裡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14日 12:49

村上龍的《希望之國》這部小說,扉頁開頭第一句話就寫道:「這裡(日本)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書中描繪日本經濟持續沈淪, 年輕人的生涯道路崩壞,從小被教導的「考進一流的學校,進一流的公司做事」,完全失去了意義,因為即使一流企業,也在拚命裁員,而學校也不能再為年輕人做 什麼了。這終於演變成中學生大規模集體棄學,青少年用自己的方法尋找出路。其中一個叫做ASUNARO的團體,透過網路操縱日本金融,攫取驚人財富後,帶領數十萬名青少年集體遷居北海道,在那裡建立他們的烏托邦獨立王國..................



這時代,依生存條件,已被殘酷地區別為兩類在數量上極端不對稱的族群:

一種是最適應在時代的大海嘯中縱浪馳騁的天之驕子。他們懂外語、懂鑽營、懂設計、懂行銷、懂網路、懂包裝、懂程式、懂趨勢、懂貨幣投資、懂金融操作,這少數天之驕子,位居整個時代“食物鏈”的最上層。他們充分掌握各種訊息平台的主導權與發言權,並成功掠取生產資源以促成資產重分配。

另一種則是對時代的快速變異缺乏洞察而瀕臨被時代大海嘯給覆滅的後知後覺者。他們還因循苟且地試圖憑藉父母年代的營生模態,以為只要靠著傳統社會看重的一技之長、文憑證照、本分工作、勞力交換,而後依附組織為公司效命或小額資本自行創業,就能為自己掙取相應的生存位置。

可經過十數年全球化浪潮的殘酷淘洗下來。越來越多事例顯示:

有本事的年輕人,就算二十歲,也有權要求高薪,只要他證明他值得。
這種人十萬二十萬月薪根本看不在眼裡。
他會直接投身資本市場逕行創業!
看看FB的創辦人:哈佛大學沒畢業,身價已不下蘋果的賈伯斯。

沒本事的人,早就怯於期待高薪。
他們甚至不敢計較勞動條件,不敢奢求兩、三萬月薪,而只想卑微地活下去。
以前的社會結構,就算庸才,只要願意付出勞力,再卑微也有相應的生存位置,不致連口飯都混不到。
現代的社會結構,平庸者形同被取消生存的權力,即便你願意付出勞力,已交換生存所需,也沒人給你位置,沒人給你機會。

這逼顯一個益形嚴酷的社會現象:

這是一個不要說是平庸資質、即令是中等資質、中上資質、甚或取得碩博學位的高階人力,都已淪喪生存資格的年代。

應變靈活手腕高明的聰明人當然活下來了,
早個二十年卡位的既得利益階層當然活下來了,
拔尖的精英階層當然活下來了,
名校出身的菁英份子當然活下來了!

但現在的問題不是極少數的平庸階層喪失了生存資格,而是不夠“精英”的廣大階層都喪失了生存資格。
這世界已沒有了超過百分之八十非精英階層的存在位置(不顧尊嚴、非‘厚“即”黑“者除外)。
這才是問題所在!


這問題還只是初露端倪.......
事實上,人浮於事帶來的艱難生存態勢,跟十年後因應中國快速暴富而牽動的能源消耗與油價暴漲所必然帶來的通貨膨脹、運費高漲、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極端氣候與糧食危機比較起來,屆時的生存處境只會比現在更峻烈千百倍(參閱彭明輝糧食危機相關論述)。

就算目前看似卡位成功的既得利益階層,都難以倖免。

這已不是怨天怨地的問題,甚至也已不是M形社會的兩極化問題,而是未能掌握生產資源的“非金字塔頂端”的廣大中下階層,都將淪餘覆滅的問題。

那會是整個社會結構崩盤。
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
當廣大不善營生的‘非精英階層“都覆滅了,目前還坐享鐵飯碗的薪資階級,能否順利領取退休金都很悲觀。

至於我這等空有骨氣自外體制卻拙於營生的一介書生,待彭老師洞燭機先的糧食危機一一應驗,自份也難逃“與世偕亡”的命運。所以我完全沒有置身事外的冷漠感,面對這篇文章刻畫的生存態勢,心情上毋寧是哀矜而勿喜的.......

百年前投湖自沈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生前所題: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雲;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諒亦有感於斯............
生存處境容有不同,歷史喪亂裡遍尋不得出路的窒息感,卻是千古如一的...........



PS參閱彭明輝教授下文關於糧食危機的精闢論述:

治水荒 病急亂投醫
2011-05-11 01:08

中國時報

彭明輝

今年春雨創下七十六年來的最低紀錄,而梅雨量銳減,以致全國陷入嚴重的水荒。因此水利專家紛紛建言蓋水庫,而李鴻源則在民視訪問時表示「台灣的農業用水所佔百分比偏高」,暗示要減少農業灌溉用水。
解決水荒有許多可能方案,按其後遺症由小而大排列,應是:一,將既有高達二二%的自來水漏水率徹底解決;二,合理調整水費,以價制量;三,貫徹河川與水庫上游管理,減少水文破壞與水庫淤積;四,調整產業政策,降低工業與民生用水需求。我把減少農業灌溉用水與建水庫當作萬萬不得已與萬不得已的後備方案,因為後遺症太大。

台灣的各領域的專家從來沒人去想一個真實的問題:根據牛津大學最新的研究,十年內全球石油供應量將僅達需求的一半,使得油價猛漲,而將今天用戶中的一半逼出市場。跨越太平洋的穀物運輸經濟效益最低,屬於會最早被迫退出市場的客戶群。如果穀物不再跨越太平洋,台灣每年消耗的八、九百萬公噸穀物中只有一百萬公噸的米是自產,其他穀物要從哪裡來?亞洲的糧食無法自足,大陸進口大豆與玉米的量分別佔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五。如果毫無節制地把灌溉用水撥給工業和民生用途,十年後我們吃什麼?

殷鑑不遠,二○○八年油價漲到每桶一二○美元時,玉米在美國上船每公斤五元,在台灣下船時每公斤十一元(運費六元),行政院因而被迫特許從大陸進口玉米。此外,全球氣候極端化導致全球主要農糧產地紛遭三十年來最大水、旱災,乃至於百年來最大降雨量和洪澇,以致於全球糧食儲存量從二○一○年五月的八二‧四天急遽降到二○一一年二月的六十九天,低於安全存糧的七十天。今年上半年全球又是水旱災不斷,加上福島事件使日本農、漁業減產,全球距離第二次糧食危機已經近在咫尺。我們還要為了工業與民生用水的浪費而犧牲農業嗎?

過去十年的政策無視於農業價值,使得農學院紛紛改系名,率先離農,而年輕人也不願投入農業。因此,十年後我們最需要提高糧食自給率的時候,將找不到農民。那時候,我們吃什麼?如果倚賴從大陸進口,那將意味著台灣自主性的徹底消失,從此無須再談統獨。

文化大學的劉廣英教授在公視「有話好說」裡提醒觀眾,雨量銳減的主因之一是:台灣上空氣溫升高,引起微氣候變化,而使得降雨帶東移到花東外海。假如這是事實,蓋水庫將是牛頭不對驢嘴的錯誤方案,而應該針對氣溫升高與微氣候變化的原因找對策。無節制的高耗能產業與油電補助當然是促成氣溫升高的首要因素,但是國外文獻也指出:農田灌溉面積減少會導致地面與上空溫度上升。果如此,減少灌溉面積有機會將降雨帶進一步推向東移,以致降雨量進一步減少。這是我們要的後果嗎?這是水利與經濟專家要的後果嗎?

高油價對原物料缺乏的台灣將帶來極端嚴峻的衝擊:公共運輸體系薄弱的台灣,如何解決高油價下的運輸困境?能源缺乏的台灣,如何在高油價下避免四座核電廠變八座?油、電、糧齊漲的長期趨勢下,競爭力薄弱的產業如何轉型,失業與貧富差距問題如何解決?在一窩蜂的論文炒作下,這些攸關台灣存亡的議題都沒有人在研究。

此外,國內中壯年的學者專家研究領域過度侷促狹窄,因此政策建議與決策過程嚴重地眼光短淺,視野狹窄。五年五百億立意良善而禍害無窮,農業政策也是只顧今朝而不顧明日,而產業與能源政策更是無視於高油價即將帶來的嚴峻衝擊。這一群專家、學者既沒有跨領域的整合能力,也沒有跨時間的視野、思維。他們到底會把台灣帶向光明,還是萬劫不復的沉淪?(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教授)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術代工 何來原創
2011-05-16 中國時報 【施正鋒、吳珮瑛】
 日前貴報報導了教育部第一期五年五百億只多了兩篇「自然」與「科學」的文章,而其他整體文章發表的數量雖有增加,但文章的原創性大減,此一話題至今未歇。諸多評論集中於獨尊SCI及SSCI指標的不恰當,我們則想探索缺乏原創性之根源?


 戰後,台灣在全球性的製造業扮演代工角色,學術界也不免充當知識生產過程的買辦,毫不靦腆地進行移植。既然知識是昂貴的舶來品,為了獲得國際級大師的核可、背書或是加持,台灣學者必須百般討好、極力巴結,甚至不惜委身擔任助理,終究目標是搭上國際學術網絡的線、或是取得理論模型的獨家代理人。學術殖民於焉產生。


 所謂的學術殖民主義,是指在全球的學術分工下,由於知識生產、傳遞以及排序的不平等地位,處於中心的國家,如何透過學科的標準化、制度化以及社會化,強制邊陲國家的學者,集體接受在思想上的支配關係。過去,帝國是靠殖民的力量來進行直接控制;現在,即使殖民地紛紛獨立,前者依然可以藉著後者知識分子的學術倚賴,來遂行間接控制。此時,殖民者/前殖民者不必再仰賴鞭子或是繩子來操控,因為,這些學者已經習於彼此的羈糜關係、甚至於樂此不疲。


 在學術殖民主義的關係下,位於知識中心國家的學者,譬如美、英、法等,往往生產大量的研究成果;進而透過這些媒介,將想法以及資訊傳遞全球。相對之下,在知識上倚賴他人的國家,不論是在研究議程的設定、問題的界定、方法的援引、還是科學指標的訂定,本土學者都必須祈求外來和尚的背書。在心理層面上,這些學者除了被動、消極以外,更深層的因素是在學術上的自卑感,讓他們不敢有自主的想法。對於比較積極的人來說,最佳的策略,就是如何在這知識的軸幅當中挪身,盡量往同心圓般的網路貼近。


 因而,我們投在國內研究期刊上的成果,如果方法未曾見於文獻上,最常被問的審查意見就是「國外有人這樣做嗎?」彷彿只要引國外的阿貓阿狗文章就沒事,意思是我們不能有創見,且還投在國內期刊上,此也隱含,如果這是原創,怎不投到國外期刊?因此,最近大家討論熱烈的SCI與SSCI,量多質不精此為其問題之一。因大家只是不斷以不同的資料複製殖民者所研發出來的模型、方法,因此每篇看起來都千遍一律,差別只在於你做台灣、他做美國,而英、美是這些方法、模型的宗祖國,所以沒有人會(敢)去懷疑。


 此種現象就是一種垂直分工的學術倚賴,也就是中心國家透過想法的框架、出版的掌控、學位的授與、研究的挹注、教育的投資以及技術的轉移,進行研究地盤的圈地式行為,以確立「理論VS.實證」、「他國VS.本國」、以及「跨國比較VS.個案研究」的知識生產模式,來達到知識壟斷、以及邊陲國家倚賴的目標。


 所謂想法的控制是不可少的馴化機制,也就是說,必須確保原始的想法來自中心國家。首先,在思想上畫了一個實質的大圈圈之後,為了要使鴃舌南蠻之地的學者只會東施效顰,接下來,還要透過制度的建構,以滴水不漏的方式來從事結構性的節制,也就是挖了一圈又一圈的壕溝,恩威並重、習慣成自然,只要有學術上的酒池肉林,就能讓這些身陷知識銅牆鐵壁學者不加思索、照單全收,註定一輩子唯唯諾諾、癱瘓而不自知。


 我們真的毫無自信到國外什麼都是好的嗎?社會科學者的一些努力不過純然只是想造福國內的學子與解決國內的政經問題,卻經常被視如敝屣。國內學界的迷思是:大家永遠都認為,你如果這麼行,讓國外的人先認識你,沒有國際觀的人才會美其名說是在做本土的紮根工作。


 (施正鋒為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吳珮瑛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志學評論:



這現象,Max Weber筆下的“Iron Cage”概念,早有深刻預言。
後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以及解構天才輩出的“後現代思潮”也反它幾十年了!
不但未見根基動搖,
這數年間反而益發猖狂蹈厲。
不意外!
拜網路科技成熟推迫而生的全球化年代,讓“現代化”思潮藉精細分工與繁密科層體制遂行效率掌控的歷史動向,自此噴薄而發,如虎添翼,並獲得前所未見的執行力。
這高科技促成的“同ㄧ化”趨勢是一把銳不可擋的利刃,一旦操在自居學術主流核心的西方強權手裡..........
不善用這天賜的絕佳歷史形勢,以強化其作為“世界中心”的傲慢姿態,豈非錦衣而夜行,枉費擴張地盤的千載良機?
於是,殖民主義的精魂遂被更精細地操作,無待船堅炮利,即可攻城略地,裂土封疆。
它以一種殺人不見血的方式,輕易入室操戈而殲滅一切“拒絕同一化”的聲音...........
這就是為何俯拾可見:
一切在主流論述籠罩下頓陷喑啞而“失語”的邊陲學子,為取得發聲的權力,遂只能仰仗學術主流強權頒予學位、衣錦榮歸,而後回到出身的母國,搖身ㄧ變而為自居西方代言人的學術買辦。


這美妙又可兌現豐厚名祿權位的新身份,授權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扮演西方主流論述長驅直入、甚而直接兵臨城下的“馬前卒”。我們不得不讚嘆,這等手法, 何其奸巧,何其高明?只需提供些獎學金,即可在相對邊緣的“被殖民國家”培植學術掮客以遂行其挾帶“西方觀點”的文化攻勢,於是整個世界都“同一化”為提供資本與人力以供其驅馳的“市場”。此之謂入室操戈,此其所以為細膩。
可以想見,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朝拜者,也逐步入此牢籠,並以自己能符合殖民國家設定的量化指標而驕人。
學術殖民的全球化態勢,於焉日益坐大,反讓學術自墮於封閉性迴圈,而益發悖離學術當嚴苛質疑自身以維持批判活力的本質。


我上回問一位來訪學者,香港、大陸、新加坡等華人學術界也都深陷跟台灣同樣的評鑑牢籠嗎?
他說:都一樣!但台灣由於媚外情結特重,又多了“五年五百億”政策,所以因量化評鑑機制而掏空學術自主性的“病兆”,比其他華人學術界都更嚴重。


有朋友說不出五年這現象必將翻轉,因為:物極必反。
依我看:“物極必反“若有可能,關鍵恐怕還在網路。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它可以是羅織天下“英才”以入於“學術殖民”鐵籠的利器,它又何嘗不能支持天下“棄才”於體制外自闢蹊徑以找到對抗諸多”殖民設定“的生存縫隙?

從來沒上過一天班的村上春樹在成名前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例!
他自己經營的一家以爵士音樂作為主題的咖啡館,作為他對抗世界滔滔洪流的藏身處。
這就是為何我總特別留心,台灣所有隱身小巷弄間的獨立書店或自家烘培的精品咖啡館所表徵的時代意義。
他們或許是是一座座孤島,卻是擁有無際生命汪洋而不為世界所羈的孤島............
我拿個人"以身試法"的體驗,就從這生存縫隙,深入窺見另一種存在的可能:
在存有與世界的邊界,找尋一個允許進行“邊緣戰鬥“的位置,以對抗Max Weber義下“Iron cage”的阿基米德基點。
雖然,在主流的眼睛看來,這些孤島,根本不成氣候,也不屑置評。
但在這遠離世界核心的邊緣場域,我們還是可以看見一雙雙雪亮的眼睛,醉心於他們自己開掘的靈魂風景,說出學術掮客如梗在喉卻難以下咽的邊緣論述.........

墨西哥詩人帕茲在《孤獨的迷宮》扉頁上的引言說得好:

“認同等於現實性,簡直就如同說:歸根究底,所有的事物都必然、絕對而且必須服從於主流,只有主流惟一存在。然而,他者拒絕消失。他者繼續存在,持續存在。這是難以被理性的牙齒動搖的硬骨頭……排他性總是為他者的存在而苦惱。”

是的!
邊緣就是差異,邊緣意味著多樣性,邊緣是讓一切張牙舞爪的同一化勢難以吞嚥的“硬骨頭”。
這硬骨頭讓中心指向的、單一的現實認同十分苦惱,

村上春樹是明白這點的!
所以,他以數十年如一日的頑強堅持:
選擇持續做一名不消失的“異己者”。

這不就是他的小說人物反覆出現的意象?
海邊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你可以在他文字裡嗅出一襲不與時偕的遒勁骨力!
他以他的小說人物向世界宣告:

他者拒絕消失。
他者繼續存在,持續存在......................

這些異己者是可愛的!
他們細膩而危脆,纖弱而每瀕於毀滅。
但至少,他們不曲學以阿世,不侮食而自矜~

這就是孤島的豐富性...........
只有在孤島裡,悄然孕生著與自己內在召喚的親密靠近...........

孤島的沈默,於是純屬形勢,而無關本質............
不是因為自喪主體性而無力宣說自己的“失語”與“喑啞”!
而是出於對抗被主流宰制給設定為機器的自覺。

是的!只有當我們意識到那內植意識深微處的設定,如何頑強第把我們馴服為只能依著程式設定的迴路進行千篇一律的運轉,我們才終於觸及了某種飽蘊血氣的人性可能。
那是:一種姿態,一種樣貌,一種氣質,一種存在方式.............

所謂:“不與時人彈同調“是也。

“那氣質....若一言把它概括,就是,邊緣,邊緣,從邊緣到邊緣(或譯做:從邊緣出發,走向邊緣)。 邊緣是陌生化。 何謂陌生化? 那是對於一切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殷殷發出了否定之呼叫:不是那樣呀,而是這樣呀,為什麼是理所當然? 很不當然呀。 陌生化使一切習慣成自然不被看見的,予以看見......是這觀看的眼睛,邊緣的眼睛,使萬物陌生起來,而自模糊無意識的無名狀態裡顯現,重新定義。 “(朱天文)


可不是嗎?以電腦做為比喻,現代人的大腦像是被植入許多外來的程式,於是運作的模式是外來的程式所設定。但人到底不是電腦。輕易作為學術殖民主義的幫兇或打手,甚而以此自命國際化而驕人,乃至據此扶植(或荼毒)前仆後繼、代代不息的進貢朝拜者,這就是大學的使命嗎?

讓我們回到一個歷史現場:

一九四九年,傅斯年初來乍到,台大校務猶百廢待舉,隨即發生了史稱「四六事件」的學潮風波。

學潮過後,當年十一月,傅斯年首次主持台大校慶,在致詞時他表示,「日本時代這個大學的辦法,有他的特殊目的,就是和他的殖民政策配合的,又是他南進政策的工具。我們接收以後,是純粹的辦大學,是純粹的為辦大學而辦大學,沒有他的那個政策,也不許把大學做為任何學術外的目的與工具。」

最後他以荷蘭哲學家史賓諾沙認為「宇宙的精神」在於追求真理的概念──「我們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的精神」與師生共勉。


好一條鐵錚錚的漢子傅斯年!躍然紙上的歷史紀錄,時隔一甲子聽來,依然盪氣迴腸而振聾發聵:


“不許把大學做為任何學術外的目的與工具”、


“我們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


這話置諸後殖民海嘯席捲台灣學界的今日,真讓人感慨萬千,而不能不浩歎: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2011.5.17 觀施正鋒/吳珮瑛“學術代工 何來原創”一文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隨喜/聰明人之過

【聯合報╱薛仁明】
2011.05.16 03:52 am

子貢聰明,但孔子對他,猶有憾焉。

我以前念書,很佩服聰明伶俐、能言善道之人。他們有才情,神采照人,隨時都光鮮亮麗。他們的博聞強記,我尤其羨慕;從小,我就記性差,又特別不會背書。他們且雄辯滔滔,我亦是佩服;自幼,我口拙心笨,反應總慢半拍。看著這等聰明之人,羨慕之餘,當然自嘆弗如;回頭看看自己的笨拙,多少會有些懊惱。

要等到許多年後,我才總算明白,此等懊惱,其實多餘。

聰明人容易貪多務博,也常傲人以學識與才情;一般說來,他們爭競之心頗重,好逞強,好鬥能,他們慣習以亮眼的姿態示人。我後來慢慢了解,這等聰明,這般亮眼,生命裡多少有種不易言明的輕佻,更有種緊張;他們比一般人容易焦慮,容易不安。換言之,他們的根柢,其實相當脆弱;他們活得比一般人辛苦。我以前讀台大,許久之後,才猛然發覺,周遭的同學朋友,快樂指數,普遍偏低。

但是,子貢與此不同。

他亮眼,卻不驕傲;他聰明,卻不輕佻。他鮮有一般聰明之人素常之病。然而,話雖如此,他卻仍有聰明人之過。

《論語》裡頭,子貢與孔子的問答最見精采;因為,子貢長於發問,又最長於追問。我以前教書,也喜歡這般伶俐的學生;與之答問,電光石火,環環相扣,特別有種酣暢淋漓。然而,喜歡歸喜歡,對於這樣的學生,隱隱然間,仍會有些遺憾。遺憾在於,他們的最關鍵處,生命的最核心處,通常都會隔了一層。這隔,使他們終究無法「一以貫之」;這隔,使他們終究與大道緣而不入。孔子曾說,「賜不受命」,那是感慨良深!

這隔,正源自於聰明,也源自於擅長追問;正因如此,孔子講的「默而識之」,他們恐怕很難真正體會。他們總流連於概念分析,總競逐於廣蒐博覽;結果,以有涯之生,求無涯之知,殆矣!他們很難明白,概念也好,知識也罷,畢竟是身外之物;凡此,並非不好,只是不相干;凡此,皆無助於面對生命的根柢煩惱。若是聽憑概念的無限延伸,放任聰明之不斷擴展,那其實都是逐物,都會是莊子所說的「往而不返」。

然而,打從幼時開啟聰明以來,憑其天分,藉其才情,他們備受稱許,也因而出類拔萃;正因這般聰明,他們斬將搴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對他們而言,這些概念與知識,又豈止是重要?!所以當孔子劈頭一句,「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這時,子貢當然要絲毫不假思索,便直接反應,「然,非與?」

「然,非與?」

面對子貢的錯愕與狐疑,孔子終究要自掀底牌。其回應,很直截,就兩個字,「非也!」要子貢別錯愕,也莫狐疑;他的結論,更簡單,「予一以貫之」。然而,孔子這「一以貫之」,雖說四字寥寥,但令我好奇的是,聰明如子貢,當下聞言,是否果真心中了然?更令我好奇的是,當今博學多聞的俊彥之士,讀了這段話,心中會不會也有一番領悟與憬然呢?

【2011/05/16 聯合報】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