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14日 12:49

村上龍的《希望之國》這部小說,扉頁開頭第一句話就寫道:「這裡(日本)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書中描繪日本經濟持續沈淪, 年輕人的生涯道路崩壞,從小被教導的「考進一流的學校,進一流的公司做事」,完全失去了意義,因為即使一流企業,也在拚命裁員,而學校也不能再為年輕人做 什麼了。這終於演變成中學生大規模集體棄學,青少年用自己的方法尋找出路。其中一個叫做ASUNARO的團體,透過網路操縱日本金融,攫取驚人財富後,帶領數十萬名青少年集體遷居北海道,在那裡建立他們的烏托邦獨立王國..................



這時代,依生存條件,已被殘酷地區別為兩類在數量上極端不對稱的族群:

一種是最適應在時代的大海嘯中縱浪馳騁的天之驕子。他們懂外語、懂鑽營、懂設計、懂行銷、懂網路、懂包裝、懂程式、懂趨勢、懂貨幣投資、懂金融操作,這少數天之驕子,位居整個時代“食物鏈”的最上層。他們充分掌握各種訊息平台的主導權與發言權,並成功掠取生產資源以促成資產重分配。

另一種則是對時代的快速變異缺乏洞察而瀕臨被時代大海嘯給覆滅的後知後覺者。他們還因循苟且地試圖憑藉父母年代的營生模態,以為只要靠著傳統社會看重的一技之長、文憑證照、本分工作、勞力交換,而後依附組織為公司效命或小額資本自行創業,就能為自己掙取相應的生存位置。

可經過十數年全球化浪潮的殘酷淘洗下來。越來越多事例顯示:

有本事的年輕人,就算二十歲,也有權要求高薪,只要他證明他值得。
這種人十萬二十萬月薪根本看不在眼裡。
他會直接投身資本市場逕行創業!
看看FB的創辦人:哈佛大學沒畢業,身價已不下蘋果的賈伯斯。

沒本事的人,早就怯於期待高薪。
他們甚至不敢計較勞動條件,不敢奢求兩、三萬月薪,而只想卑微地活下去。
以前的社會結構,就算庸才,只要願意付出勞力,再卑微也有相應的生存位置,不致連口飯都混不到。
現代的社會結構,平庸者形同被取消生存的權力,即便你願意付出勞力,已交換生存所需,也沒人給你位置,沒人給你機會。

這逼顯一個益形嚴酷的社會現象:

這是一個不要說是平庸資質、即令是中等資質、中上資質、甚或取得碩博學位的高階人力,都已淪喪生存資格的年代。

應變靈活手腕高明的聰明人當然活下來了,
早個二十年卡位的既得利益階層當然活下來了,
拔尖的精英階層當然活下來了,
名校出身的菁英份子當然活下來了!

但現在的問題不是極少數的平庸階層喪失了生存資格,而是不夠“精英”的廣大階層都喪失了生存資格。
這世界已沒有了超過百分之八十非精英階層的存在位置(不顧尊嚴、非‘厚“即”黑“者除外)。
這才是問題所在!


這問題還只是初露端倪.......
事實上,人浮於事帶來的艱難生存態勢,跟十年後因應中國快速暴富而牽動的能源消耗與油價暴漲所必然帶來的通貨膨脹、運費高漲、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極端氣候與糧食危機比較起來,屆時的生存處境只會比現在更峻烈千百倍(參閱彭明輝糧食危機相關論述)。

就算目前看似卡位成功的既得利益階層,都難以倖免。

這已不是怨天怨地的問題,甚至也已不是M形社會的兩極化問題,而是未能掌握生產資源的“非金字塔頂端”的廣大中下階層,都將淪餘覆滅的問題。

那會是整個社會結構崩盤。
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
當廣大不善營生的‘非精英階層“都覆滅了,目前還坐享鐵飯碗的薪資階級,能否順利領取退休金都很悲觀。

至於我這等空有骨氣自外體制卻拙於營生的一介書生,待彭老師洞燭機先的糧食危機一一應驗,自份也難逃“與世偕亡”的命運。所以我完全沒有置身事外的冷漠感,面對這篇文章刻畫的生存態勢,心情上毋寧是哀矜而勿喜的.......

百年前投湖自沈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生前所題: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雲;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諒亦有感於斯............
生存處境容有不同,歷史喪亂裡遍尋不得出路的窒息感,卻是千古如一的...........



PS參閱彭明輝教授下文關於糧食危機的精闢論述:

治水荒 病急亂投醫
2011-05-11 01:08

中國時報

彭明輝

今年春雨創下七十六年來的最低紀錄,而梅雨量銳減,以致全國陷入嚴重的水荒。因此水利專家紛紛建言蓋水庫,而李鴻源則在民視訪問時表示「台灣的農業用水所佔百分比偏高」,暗示要減少農業灌溉用水。
解決水荒有許多可能方案,按其後遺症由小而大排列,應是:一,將既有高達二二%的自來水漏水率徹底解決;二,合理調整水費,以價制量;三,貫徹河川與水庫上游管理,減少水文破壞與水庫淤積;四,調整產業政策,降低工業與民生用水需求。我把減少農業灌溉用水與建水庫當作萬萬不得已與萬不得已的後備方案,因為後遺症太大。

台灣的各領域的專家從來沒人去想一個真實的問題:根據牛津大學最新的研究,十年內全球石油供應量將僅達需求的一半,使得油價猛漲,而將今天用戶中的一半逼出市場。跨越太平洋的穀物運輸經濟效益最低,屬於會最早被迫退出市場的客戶群。如果穀物不再跨越太平洋,台灣每年消耗的八、九百萬公噸穀物中只有一百萬公噸的米是自產,其他穀物要從哪裡來?亞洲的糧食無法自足,大陸進口大豆與玉米的量分別佔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五。如果毫無節制地把灌溉用水撥給工業和民生用途,十年後我們吃什麼?

殷鑑不遠,二○○八年油價漲到每桶一二○美元時,玉米在美國上船每公斤五元,在台灣下船時每公斤十一元(運費六元),行政院因而被迫特許從大陸進口玉米。此外,全球氣候極端化導致全球主要農糧產地紛遭三十年來最大水、旱災,乃至於百年來最大降雨量和洪澇,以致於全球糧食儲存量從二○一○年五月的八二‧四天急遽降到二○一一年二月的六十九天,低於安全存糧的七十天。今年上半年全球又是水旱災不斷,加上福島事件使日本農、漁業減產,全球距離第二次糧食危機已經近在咫尺。我們還要為了工業與民生用水的浪費而犧牲農業嗎?

過去十年的政策無視於農業價值,使得農學院紛紛改系名,率先離農,而年輕人也不願投入農業。因此,十年後我們最需要提高糧食自給率的時候,將找不到農民。那時候,我們吃什麼?如果倚賴從大陸進口,那將意味著台灣自主性的徹底消失,從此無須再談統獨。

文化大學的劉廣英教授在公視「有話好說」裡提醒觀眾,雨量銳減的主因之一是:台灣上空氣溫升高,引起微氣候變化,而使得降雨帶東移到花東外海。假如這是事實,蓋水庫將是牛頭不對驢嘴的錯誤方案,而應該針對氣溫升高與微氣候變化的原因找對策。無節制的高耗能產業與油電補助當然是促成氣溫升高的首要因素,但是國外文獻也指出:農田灌溉面積減少會導致地面與上空溫度上升。果如此,減少灌溉面積有機會將降雨帶進一步推向東移,以致降雨量進一步減少。這是我們要的後果嗎?這是水利與經濟專家要的後果嗎?

高油價對原物料缺乏的台灣將帶來極端嚴峻的衝擊:公共運輸體系薄弱的台灣,如何解決高油價下的運輸困境?能源缺乏的台灣,如何在高油價下避免四座核電廠變八座?油、電、糧齊漲的長期趨勢下,競爭力薄弱的產業如何轉型,失業與貧富差距問題如何解決?在一窩蜂的論文炒作下,這些攸關台灣存亡的議題都沒有人在研究。

此外,國內中壯年的學者專家研究領域過度侷促狹窄,因此政策建議與決策過程嚴重地眼光短淺,視野狹窄。五年五百億立意良善而禍害無窮,農業政策也是只顧今朝而不顧明日,而產業與能源政策更是無視於高油價即將帶來的嚴峻衝擊。這一群專家、學者既沒有跨領域的整合能力,也沒有跨時間的視野、思維。他們到底會把台灣帶向光明,還是萬劫不復的沉淪?(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