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余德慧老師課堂才談及巴舍拉【空間詩學】邃密幽微的“迴盪“概念。
在感悟的層次,我或許可以理解它的深刻性迥異於尋常的"觸動"。
然而,在存在的遭逢上,我卻是蒼白一片的!除了在“思接千載“的歷史想像裡經驗某種“驚知己於千古“的快意,我彷若被某種不可知的命數給封鎖在無涯的抑鬱裡。
在這意義上,我由衷感激那儼然已如碑文般鐫刻入我記憶裡的一席澈夜晤談!
因緣深遠,不可思議!
我必須說,在無盡法緣的牽引下,妳的現身,意外促成了某種神祕的連結~
也許是心有靈犀,
當妳纖柔的聲音恍若吟遊詩人般輕輕揚起,倒映我腦海裡的意象,正是在天籟幽寂的星光下垂目諦聽長河流淌的悉達多~
正是那一個片刻,某種通過妳的吟唱而瞬間漩入我生命底藴的暖流,引領我抵達了從來不曾觸及的高峰經驗。
我意識到,那電光石火的剎那傾瀉入我內在深淵的飽滿經驗,正是巴舍拉所說的“迴盪“!
我確信,是同樣帶來巨大“迴盪“的狂喜經驗,終結了悉達多流浪百劫的尋索。
悉達多至此已消融於大化流行。
他終於回到“家“了!
他任自己的存在"成為"河流的一部份.............

所以,親愛的朋友,我不能不為妳絕妙的靈思與默契而流連低迴:

“孰料在花蓮的寧靜深夜,這詩句竟如此自然地向一位初識者輕輕地流淌,一如河流對悉達多的吟唱。“

再沒比這更淪肌浹髓的譬喻了!

事實上,在我專注的聆聽裡,至少有那麼一個片刻,妳的聲音彷若呼應著宇宙的韻律而成了河流的化身............

而我只能在深微的凝視中合十讚嘆:

How beautiful existence shows through you...........




志學



PS


我愛極【The Bigblue】那飽蘊藍綠色的暈眩裡傳遞的自由嚮往...........
一年多前,我才費心搜羅而珍藏了這片DVD呢!

簽名檔:




志學:
以下是「遺忘」的歌詞,作者是鍾梅音。

遺忘

若我不能遺忘這纖小軀體
又怎載得起如許沈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值得終生想念
但是我呀
只想把它遺忘

隔岸的野火在燒
冷風裡樹枝在搖
我終夜躑躅堤上
只為追尋遺忘

但是你呀
卻似天上的星光
終夜繞著我徜徉
終夜繞著我 終夜繞著我
終夜繞著我 徜徉

隔岸的野火已滅
夜風裡蟲聲四起
星月將沈
露濕苔痕

誰能將彩雲化為雙翼
載我向遺忘的宮殿飛去
有時我恨這顆心是活,是會跳躍,是會痛苦
但是我又怕遺忘的宮殿喲
連痛苦亦付闕如

迎接這痛苦吧
迎接這痛苦吧
生命若像瓢清水
我寧願飲下這苦杯

但若我不能遺忘這纖小軀體
又怎載得起如許沈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值得終生想念
我還是呀
只想把它遺忘


我已有許多年未曾朗讀過這首詩了。到底多少年呢?流光敻遠,那似乎是屬於另一星球的記憶了;孰料在花蓮的寧靜深夜,這詩句竟如此自然地向一位初識者輕輕地流淌,一如河流對悉達多的吟唱。

除了學術網站,我從未造訪過任何個人網誌及部落格,因此也不擅於使用留言等功能,還是只能以最古老的電子郵件傳遞訊息,尚請見諒。
收到信後請讓我知道我信守約定,雖然還是晚了一天。

又,The bigblue 是一部電影的名字,中文譯為「碧海藍天」,那湛藍色的故事與畫面訴說著無際的遼闊與自由。

很高與認識你。
祝平安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美之所在,亦是死之所在!






“他,是最美的陰影..............“

多美的洞見!

我看了只能揖手而嘆,愧而弗能言!

我性靈深處,一向偏愛三島由紀夫這類“逆世獨行“的天才!

好個

“美之所在,亦是死之所在!“

旁人視為偏激,對我這類同樣秉具“邊緣之眼睛“的靈魂看來,卻覺只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作為一個“向死而生“的美學心靈,不選擇在美中自由地死去,難不成還“拖命“以終嗎?

走筆至此,我不得不由衷讚嘆:

永和兄詮解得銘心刻骨,雛菊也回應得絲絲入扣!

我彷彿看到兩位舞姿曼妙的舞者,
交錯瞬間,不見人影,卻只覺一道寒光,劃破無垠的黑暗!

最後,您引及顧城這首小詩,寓意之深,讓我看了頗為觸動:

“我曾是火中最小的花朵
總想從乾燥的灰燼中走出
總想在濕草地上涼一涼腳
去摸摸總觸不到的黑暗“

果真是最美的陰影.........
簡單一個意象,
就勾連出我深埋意識深處最幽微的歎息!
邀天之幸,復得返自然後,長年錐心的抑鬱,不再是不堪回首的刺痛,而早消融爲一種“也無風與也無晴“的蕭瑟與淡定!

感謝兩位絕美的靈思與手筆!


志學 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剛趕來上余老師的“人文臨床“課,才發現今天是相期五。
問題是:上課時間是應該“星期四“ >_ 聽余老師說,昨天上的是“文學療癒“。
所以大家昨天都在等我上課~論題是余老師指定交由我報告的一篇關於“杜甫“的論文。
我聽後心下大為懊惱,我個人報告事小,余老師一向深睿的洞見,精彩可期,我卻給輕易錯過了!
實在是不可原諒 >_ 其實,昨天下午,我明明也沒啥急迫的事。
只不過就是在佈置新推出的“蓓森朵芙音樂沙龍別館“,
不可思議的是~
每回一進入忘我的工作或寫作狀態,整個時間意識就錯亂掉了!
我很容易會墜入一種不知今夕何夕的境地!

今天既然無課可上!
索性臨時起意,叩門邀余老師親臨現場看看我這“非文字性“的新作品。
可惜,余老師有事在身。
時間只夠在facebook上秀相片給余老師瀏覽。

這是我第一次讓老師知道我學術修為外的營生型態。
他看後很感興趣!
主動表示要安排2010/5/15(六)晚上7:00-9:00即將應慈大「人文臨床與療癒」專題教學與研究社群邀請前來演講的王心運&林慧如老師伉儷住宿我這新完成的美學空間。
林老師這回前來主講的正是我最感興趣的海德格。
一般而言,學人前來演講總是安排住在簡陋的慈濟學人宿舍。
沒想到,這回無意間的缺課,卻意外促成一樁學術交流的因緣。

仔細回想,這不就是我作為蓓森朵芙音樂沙龍民宿主人最深刻的滿足感嗎?
每一次的接待,每一次撩動深沈心事的對話,都隱隱牽動著一次美麗的記憶與感動~

我想,一切真實的連結,只可能發生於靈魂與靈魂在深處的相遇..............

這不正是蓓森朵芙音樂沙龍試著為“一期一會“的來訪客人創造出的幸福感?

事實上,這種滿溢而出的幸福感只可能建立在一種深刻的“相遇“~

一種擦身而過、卻可以熱淚盈眶的瞬間觸動..............



志學

2010.5.7 下午四時 寫於慈濟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 C205教室


於 3 小時前撰寫 · 留言 · 讚
索道俗旅、黃燕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朱志學
慈濟大學「人文臨床與療癒」專題教學與研究社群

迷你講座

講題:身體 理性空間/人文空間-晚期海德格的與物為化思想

主講人:林慧如老師(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照堂「歲月.風景」 照出生命的狀態

‧靜宜大傳系 2010/05/04


【靜報記者 譚熙/台中報導】

「歲月.風景(1959-2005)-張照堂攝影展」,展出張照堂自1959至2005年拍攝近五十幅攝影作品。譚熙/攝影
國寶級攝影大師張照堂從今年三月展開「歲月.風景(1959-2005)-張照堂攝影展」巡迴北中南三地展出,第二站來到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在四月廿日盛大開幕。這次的展覽除了集結張照堂最具代表性的顛峰之作,並首次展出了他在國高中時期的作品。

現場展出張照堂自1959至2005年拍攝近五十幅攝影作品,展場分為三個展區,第一個展區為國高中時期青澀卻親切的作品;第二個展區展出的是大學時期的創作,大膽而創新;第三個展區是出社會後的張照堂的攝影集,情感刻畫濃烈又細膩。

張照堂走過封閉的戒嚴時期,也走過本土根源想像的鄉土文學論戰時期,更經歷了批判力勃發、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從國三時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的張照堂,拿著家裡唯一的相機從屋頂開始拍照,由上而下的拍攝角度,展現出年輕的張照堂對社會的觀察,小城生活的淳樸與工人純粹的勞動,都是張照堂早期攝影的主要題材。張照堂表示,剛開始拍照的時候,最喜歡拍攝的是小孩,因為小孩是最沒有殺傷力的,而且也比較親切。

張照堂認為,攝影是種很直接的表達方式,透過照相機既能抒發情緒,又能表達想法。張照堂說:「我們的生活環境,住家旁邊的街角巷弄,都是我喜歡觀察的地方,我關注的其實很簡單,只是我身邊的人事物而已,從身邊開始,可以擴大自己的生活面。」

大學時期的張照堂,廣泛閱讀文學與觀賞西方繪畫。受到西方文學與藝術的洗禮,張照堂企圖嘗試用攝影的方式表達出超現實的效果,張照堂解釋,特別受到超現實大師達力和抽象雕塑家亨利摩爾的影響,所以1962到1966時的攝影作品,多表現出一種城市中虛無縹緲的感覺,荒誕與嘲諷是對「存在」的省思。

犀利而強烈的影像風格,融入了文學、劇場與詩意等概念,張照堂賦予攝影現代化的新面貌,也成就了台灣「現代攝影」的里程碑。「這樣超現實的攝影風格,有一種說不清的力量,很難解釋清楚,大概是有一種代表年代的情感,這是比較自我、主觀的創作,反映了我的內在」張照堂說。

大學畢業後的張照堂開始接觸紀實報導攝影,所以攝影風格從超現實走向寫實,從遠距離的朦朧感到近距離捕捉細微神情。張照堂表示,這個階段的他喜歡幾何線條與紋路深刻的東西,因為他發現那具有一種符號性,巨大的圖騰不但可以直接了盪傾訴豐富強烈感情,也可以讓觀看的人更直接的體會。

張照堂表示,攝影家要走的路是孤獨的,除了要願意等待,還要會忍受孤獨,才能捕捉到消失的東西與時空的轉換。對張照堂而言,很多時候攝影是一種即興創作,當下的直覺判斷與付出時間的等待,都必須等到照片沖洗出來後,答案才能揭曉,照片的好與壞除了有無觀點之外,藥劑的拿捏才是關鍵, 「我有很多照片都是意外促成的」張照堂笑說。

張照堂的攝影作品多以黑白呈現,他認為黑與白可以純粹地傳達照片裡面所要訴說的意象,沒有其他色彩的干擾,可以把照片裡的狀態用最強大的力量表達出來。張照堂表示,拍照的人都不太會說話,因為言語很難解釋照片中的意涵,而黑與白則可以幫忙解讀照片裡的內涵。

張照堂說:「我拍照的不是風景,而是一種氛圍,等待的是一種狀態。這樣的狀態,或許是巨大的安靜與空無,或許想傳達微妙的想像期待,或許是等待另一種呼之欲出的能量騷動,但這些都是動人的剎那。」

「歲月.風景(1959-2005)-張照堂攝影展」即日起至五月二十一日在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展出,有興趣者可蒞臨參觀。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宗演師^^
其實我早私下跟老師請託過了!
只是老師一時找不到檔案。
正巧您facebook問及我摘錄的片段語錄,我於是想及宗演師神通廣大,應該隨手拈來即是^^

可這回您想過頭了!
我並沒準備將全文放上facebook。
會放上facebook的都是吉光片羽的精要摘句,或我個人對這些驚人洞見的回應心得。
這篇“宗教療癒概說“照妳說“可能“是老師剛出爐尚未發表的新文。
既未正式發表,也未在網上公開流傳,我通常是設定隱藏,只供自己參閱。

順帶一提,
我facebook的暗中聆聽者不少!
他們常來我版格看看我最近讀些什麼新書,發表什麼新作,並隨興汲取他們各自需要的精神養分。
這意味,facebook對我而言從來不是一個玩遊戲或聊閑天的地方,一如部落格,我一向將它視作整理我思維軌跡的精神平台。
所以作風迥異只是在寂寞騷動下四處串門子取暖的facebook版格。

附帶效果是,或許是為著好奇版主的生活面貌,這些互動頻繁的暗中聆聽者,果真會跳脫虛擬世界躍入現實,親訪我這原就曲高和寡的音樂沙龍。
所以,課堂上您們偶爾會看到我帶著陌生朋友一道旁聽,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他們早在我facebook上就間接從從余老師的片言隻字受益不少!
於是,很有趣的現象是:
每一個不可預測的明天,總陸續會有聞風而至的網友慕名而來!
事實上,這也是我喜歡網路時代的原因之一~
我的訪客非同一般視休閒爲“吃喝玩樂“的膚淺觀光客。

相反地,跳脫一般的休閒摹本,他們傾向服膺法國文豪 Marcel Proust 所云: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seeing with new eyes.

作為一個有自己思考深度的旅者,他們試圖為自己創造的是會帶來視域突破【seeing with new eyes】的靈性轉化之旅~亦即,更深地“探索自己“,以蛻變被硬繭般之舊有視域框架拘役的靈魂。

所以,就這意義而言,我事實上已具體地根植於自己內藴深沈的精神動向,將余老師的課堂精華,具體轉化爲我個人獨特的美學實踐歷程。

逆世獨行,皈依邊緣的眼睛,對我而言,遂成命運的必然!

對我而言,採拮身邊有限素材並創造性地整合於身體技藝,以自覺地轉化並營造出某種跡近“六感療癒“的“具體“美學情境,比單純只是局限於文字或語言的論述有實感多了!

【我意指“即器體道“:亦即,透過創意的轉化在“素材的有限“裡開拓出“價值的無限“。“器“之得以上遂於“道“的關鍵,則繫於身體技藝的修行!】

所以我由衷享受facebook讓我有機會成為因緣深遠的無盡法界流經世界的一道窗口。
我以此取得一個不受主流市場庇護卻仍可在體制邊緣優遊自得的位置~
一個反叛靈魂與俗情世界之間若即若離【Being in the world,but not of it】的生活型態!



再次感謝宗演師善巧的法緣牽引

也藉此文向余老師致上我由衷的謝忱^^





志學再拜






志學 這篇文章是去年一家修行雜誌跟我邀稿時寫的。我一向不在乎版權,也一向對轉載有求必應。對我來說,只要有益他人一絲絲 版權算什麼。你瞭解我的意思 怎麼轉、怎麼摘皆可。 余老師





感謝老師^^

我果然沒看走眼^^
聽課近一年來,早深知老師眼界迥異流俗。
非同一般小眉小眼之輩。
可心量短淺的粉絲們,卻每妄圖將無垠大海劃入自己疆域,視為不傳之秘。

有您這麼說,我就放心了!


志學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