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德彗老師空間詩學序閱讀劄記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10日 13:28
願意承認詩意空間生產的作家都不會同意精神分析對人類潛意識所作的分析,因為制式心理學家為了明確捕捉心理過程,放棄了對心底的雄渾(pure sublime)的完整,毫不猶豫的進行切割。........... 對於深廣意識意識其實未曾探討,也不知如何探討。..........很少就我們最珍貴深廣的內在性(inwardness)有更適切的瞭解。
在巴舍拉之前,有多少詩人、文學家與心理學家試圖去揭開深廣意識之謎,但是都只走了一段。

那就是現象學對夢想的開發之處:深邃的接壤之處.......



巴舍拉這本開天闢地的書,可說上接法國文學傳統,讓有關深廣意識“表意”的層面(平台)有了更深邃的接壤之處(評:透過想像與隱喻接壤於“存有自體”的表意,而非透過認知與界定接壤於“世界建構”的表意)

世界太淺,存有至深。

從世界框架解脫出來的"想像",是接壤於存有的橋梁(中間平台)。

這作為接壤之處的平台,就是現象學對“夢想”的開發之處。

巴舍拉又很清楚地將精神分析放在夢想的另一端點,讓精神分析從潛意識像是人告白,但是現象學所開發的“夢想”,絕非精神分析所主張的表意(representations),精神分析認為夢想的再現深具意義,並將意義予以固定化(評:這就造成後文所云:仰仗意義,意義圈圍事態。反而縮減了存在的豐富性。)而夢想的現象學則是徒把靈魂的空間保持在“夢想場所”(place of reverie),讓深廣意識優游於“場所”(此則後文所云:仰仗詩意,詩意開啓事態。乃能免於世界的拘役)---那裡,我們有著自然、家屋、隱密處、安歇棲地,以及完全不識自我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以及宇宙意識(cosmic consciousness)。


夢想的現象學乃在於探索:" 精神的沛然奔放"與“靈魂的深切”。此即“深廣意識”。

任何深廣意識都以“內在性”(insideness)為標的:不追外物,但自然與外物結緣。

如何結緣?誰來結緣?

這就是巴舍拉夢想現象學作為一種空間詩學(評:現象學的路徑,是詩的路徑)最深巨的洞見與最大的轉折:他洞見“奧祕詩意空間(MPS/ mytho-poetic space)”的存在即是“夢想”(評:夢想所開啓的飽富萌生性、綻放性、摺疊性、皺摺性、多義性、可能性而不受世界給縮減的場域。)

可巴舍拉所高抬的“夢想”,卻是被理智鄙斥為三流心智的壞痞子;被視為妨害心智進化的大白癡;被裡性斥為無稽之談的鬼迷魂。

在巴舍拉眼中,理性所厭棄的夢想,卻居然是深廣意識(寄寓其中之)最為核心的“場所”。

巴舍拉捨棄時間,讓空間獨自開展,而獲得非凡的成就。(評:捨棄水平時間,以入於垂直向度之永恆詩意瞬間;再通過詩意瞬間,霎時躍入私密浩瀚的奧祕詩意空間)

這個突破深廣意識的研究,連首度注意到MPS/ mytho-poetic space的卡西勒,都瞠乎其後!

評: 夢想 使 “現實” 成其為 “真實”:

夢想場所的非凡之處在於:它是“使一切成其為一切”的基礎..................

它是森羅萬象之世界所以可能的發軔之地。

夢想本身並不單獨存在,它也不似心智那樣希求獲得創造世界之功。

毋寧說:夢魂是個孕母。它是心智的鍊金術,讓世界點石成金(使現實成其為真實)。

他也是事物的締結者,讓老屋成為安全的棲身處,讓愛人之間的注視有了歷劫的宿緣,讓父子情深波濤激揚,讓母女相繫情深似海。

評:鍊金術~夢對現實的點化。夢魂孕生現實而使現實扎根於更深的底藴。

歷史時間以勾魂攝魄的方式將一切事物染成我們的生命興致;而能讓那歷史時間回顧者,不是時間,而是夢想的空間。

夢想:一個召喚所有事物的鉅所~它的魔力,一如萊茵河女妖的歌聲.............

intimacy:私密性/親暱性~意味人與人自己的關係。

人蜷伏於世界某個空間,在那裡,人自身與自己最接近,最富有真摯性:深入自己而不能自已...........

家屋:自身的棲息處~非現實的情態氛圍。

親暱的自我關係是一種迴旋式的反身運動。這種反身,加上“非現實”的夢想因子,人才能獲得深刻,而不是世間裡的自私或自我中心。

這種深刻充滿著詩意,也許詩人給出詩意的一刻,正是與自己最親暱的時刻。

這詩意,正是“夢想空間”,而不是你我所認識的自我。

夢想裡自我是飄渺的存在者,散步在空間裡.............

“在這地窖裡.....它的周圍充滿種種對夢想的心思。”那是會迴旋的空間,只有夢想令其起風飛楊。



巴舍拉把夢想放在三個層次來說:

第一層:與記憶回想的轟隆有關的魂繞空間。
第二層:深入事物的本性之處:在這些事物的深度裡,人的個性消失,但作為人性的基礎卻隱然浮現。





巴舍拉透過“夢想現象學”的直觀,透視到夢想這非實在的官能如何與現實共構真實。

評:真實不等於現實 真實=非現實空間+現實空間。 亦即,真實是不落世界的“夢幻生成”意象與世界共構的結果。 是內攝深淵浩瀚與廣袤無垠的深廣意識“滲入”世界而凝結成的藏身角落~這才是可供詩意棲居的真實空間,非同只是作為硬體容器般的家屋。

讓親暱感在家屋的軸心成形,最終深及存有軸心的孤寂感。


私密的浩瀚感(intimate immensity):依想像而生,因認知而萎頓。

“浩瀚”現象學:依賴質地極為純淨的“想像”去接近浩瀚廣袤。

根據巴舍拉:真能進入“內在性”,而完全放棄“事相”的外在性,回歸到身體的各種介面(感覺、知覺、動覺),而且在諸界面的護持之下,我們自然地做夢,夢空間迅速寬廣,如空氣氤氳~不再為現實所限,廣袤意識於焉出現了!

巴舍拉:“最純粹的現象學”領域剛好就是“沒有現象的現象學”(a phenomenology without phenomena)。

現象學:不是經由界定行為,對現象建立知識的學問,而是深入現象底藴而徹底解構現象的“活法”。

通過這近乎藝術純憑悟解契接的“活法”,人得以進入“不為現象所限”之“私密的浩瀚感”。這就是廣袤無垠的深廣意識:一種力能穿透現象,直叩存有內核的深遠凝視.................

現象學:直接進駐深及內在性之夢想自身的浩瀚感:“浩瀚並非是事物,浩瀚的現象學直接指涉到我們的想像意識。”

沒有什麼“浩瀚”可以被觀看:進入夢想自身即是浩瀚~其為浩瀚者,以其不為現實所限,不為俗情知見之認知框架所限。

夢想不僅作為心理轉換的構成要素,也成為轉換本身的樞紐,這樞紐的地位卻被生活現實所抹煞。

生活現實的邏輯是堅實與毀敗之間的辯證,而夢想的邏輯卻是虛渺與真實的來往之間。前者往外在世界營造,後者則深入內心。

評:思維遺忘存有而構成世界,夢想則是引導人從世界重新回歸存有的橋梁。此可作為重新解讀紅樓夢的進路。

云何為內心?

內與外的辯證:所謂內、外是交互的螺旋線。”當我們陷在存有之內,我們極力往外走,當我們在外勞動,又不斷地要往內走“,因此人的存在狀況就是“內在之間迂迴反覆”,而所謂“內在”卻又是外顯(inside outside),所謂“外在”不外乎內顯。


因此內在與外在不是幾何的線索分割的,而是一種“存在的運動”(道體的運行:退而返虛入渾/真體內充,進而大機大用/積健為雄):

往鬆弛、安息或虛無的遼闊運動,即是“內在”;往健壯、堅實或核心化的收斂運動,即為“外在”。

“外在”仰仗意義,意義圈圍事態。(“識執了別”的認知活動:定義、界定、簡化、縮減)
“內在”仰仗詩意,詩意開啓事態。(“興發感通”的直觀活動:隱喻、想像、觸動、迴盪)

評:轉識成智:世界(識)> 夢想(興) > 存有 (智)

評:色>空>道(即“真空妙有”以入於“中道實相”)

所謂內外,即是旋轉門的迴旋,而“此在”(Dasein)即為迴旋的圓。

評:這麼說Dasein是存有與世界的樞紐;Sein則是融然流動於幻化生成的存有自體。以此解Dasein真是美妙至極彗解驚人的悟見。

存有的圓整運動:詩意空間的暫時結論。

“夢想的詩學”裡,巴舍拉更深入地抉發宇宙的圓融運動。

存有的圓融不容易被發現,主要在於觀看的視野~受制線性邏輯的思維模態~而不容易建立起足夠的深度,以至於無法見圓。

夢想現象學有效地為著人類不斷進入冥識、不斷瞥見宇宙意識、不斷讓讓“宗教人”心醉神迷等現象開啓了先河,也為生死學的靈性空間開闢了新領域。

評:夢想現象學顯然是現象學走向圓熟的一大環節。在整個現象學史裡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洞見,鑲箝於怎樣承先啓後的學術脈絡?

西田幾多郎的哲學嘗試,乃是針對西方近代哲學的解構。西田對它採取的本質性批判,一個是針對西方哲學以“主觀‧客觀”的 框架為前提來解釋或者理解所有一切的問題。西田認為,“主觀‧客觀”這一框架不過是將我們的直接經驗加以解體,在這一基礎上 構建起來的一個“相對的形式”而已;一個是針對西方哲學強調的真理必須通過“語言”才能夠加以把握,或者說通過“語言”而被 把握的才是真理的問題。西田認為我們真切體驗的事物,誠如身體的運動或者我們的感情所昭示的那樣,決不是“語言”可以完全表 述出來的。西田所嘗試探討的,就是在這樣的“語言”的背後究竟存在著什麼這一問題。 西田幾多郎的哲學探索為我們指明了超越近代的“知”的困境的一個方向。這一方向並不是單純地否定“知”的立場,倒不如說 它是回歸到“知”的根源的創造性行為,同時也是一種以最為具體的、最為直接的經驗——“純粹經驗”為出發點,由此來觀察所有 事物的嘗試。就此而言,西田的思索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本源性的思維。

朱志學
迴盪:經常處於因果論域的反面。

我們只能從中尋找到詩意像的真正存在尺度。

當回盪臨在,意象會成為存有的響聲!

詩人透露存有的入口。

所以,為了釐定意象的存有,我們勢必以現象學作法,去體驗意象的迴盪。14 分鐘前 · · 讚 ·



朱志學 盲點:知人論世所給予的外緣線索,無法解釋:想像活動中的詩意作用本身、突然迸現的意象、存有的火花。
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的研究:不外針對詩意現象~詩意象在人的現實當中,作為人的心靈、靈魂與存有的直接產物,而浮現愚意適中的當下現象。
5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科學家習慣:思考意象問題時,盡量避免個人詮釋的企圖。這個方法固然保有科學的審慎,我卻漸漸感到這個方法不夠充分。不足以據之建立依門想像形上學~巴舍拉的現象學轉向

審慎的態度本身,不正是拒絕去服從意象的當下動力嗎?

弔詭:一個非常獨特的意象,如何往往能夠在整個心理上專心致志的時候浮現?

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這個獨特而轉瞬即逝的事件,又如何而能藉由一個獨特的詩意象的現身而成形,超越種種常識造成的包袱、超越所有慎思熟慮而自滿於依成不變的思想,進而作用於其他的心靈,進入他人的心坎裡?

意象這種橫跨主體的特性,就其本質而言不能單單憑著客觀證明的習慣來理解。

只有現象學對個體意識中意象的興發狀態加以深思熟慮,才能幫助我們保存意象的主體特性,測度其橫跨主體之能耐的豐厚、力道和意義。36 分鐘前 · · 讚 ·


鍾丞宗說讚。

朱志學 他必須處於當下,回到意象出現瞬間的當下:如果有所謂詩意哲學,這門哲學的誕生與再生,必然得透過一寓意勝出的詩句,並緊緊依附著一個嘎然獨造的意象。說得確切些:即心醉神馳於此意象的清新感之中。
28 分鐘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詩的意象即心理上驀然浮現的立體感。
2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語言的陌生感
2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科學定律虛驚得啟反覆檢測,詩意象無可反覆,詩意瞬間是“一次性”的經驗。
25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一個清新的詩意像跟沈睡在潛意識深淵的某個“原型”究竟有何關係?
23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這種關係絕不是因果關係。詩意象既非趨力推動所致,亦非一段往事的回聲。其實正好相反:藉由某個詩意像的乍現,遙遠的過往才轟鳴回想起來,我們很難知道,這些回聲會折射出什麼樣的深度,又將消逝於何方?
2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依其清新感與活動力來看:詩意像據有其自身的存有、自身的動力。它標舉出一門“直接的存有學”。這門存有學正是我們的研究目標。
1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態度:詩的讀者被要求不要以對象的方式來看待意象,更不應視之為對象的替代品。而應掌握它特定的真實:在此真實中,創造意識的活動必須系統地連結到此一意識中最電光石火的瞬間產物~詩的意象。

在詩意像的層次裡,主客二元之間,乍現虹橋,暈光閃爍之餘,主客於是易位不止。約 1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藉由詩意像之助,一種純粹而轉瞬即逝的主體性與一種直到型構完成前並不必然會形成的真實合而為一。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而現象學者在此合而為一狀態中,發現了一個蘊藏著無數體驗的場域。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象在單純簡樸的狀態下,不需要依套學問。意象是純樸意識的資產。在他表現的當下猶如初生的語言。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運用清新意象的詩人,永遠是語言的源頭活水。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發生在思維之前的意象,就是意象現象學的要點。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與靈魂相感應的詩歌表達,必須持續地向我們的現象學研究敞開。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打破成規,與靈魂相遇。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必須從中心、從內心、從圓心出發,亦即從所有事物接獲意義和源頭的地方:在此,我們從新迎迴以備遺忘、排斥的字眼:靈魂。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靈魂具有內在的光亮。我們的內在靈視,認得這道光,並將之專譯為七彩繽紛的世界。
59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一幅畫因而是一種靈魂的現象。作品必須要救贖一個充滿激情的靈魂。
5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詩歌乃是靈魂的投身
5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詩歌中展現的力量,不會通過知識的迴路。
56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若要構作一首完整而結構良好的詩歌,精神就必須有所籌謀,預想清楚。但是,對一個單純的詩意象來說,根本是無所籌謀的,只消靈魂顫動一下,即見分曉。靈魂透過詩意象,說出自己的在場。
5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詩就是一個靈魂為一種形式舉行的落成禮。
50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共鳴與迴盪:

共鳴散發在世間生活的個不同層面,迴盪則召喚我們給自己的存在已更大的深度。

在共鳴之中,我們聽見了詩 ; 但處於迴盪之中,我們卻訴說著詩,詩話入我們自身之中。

(評:詩人喚起的生之衝動自內在湧現:私密的浩瀚感)

迴盪帶來存在的改變,就好像詩人的存在就是我們的存在。

因此,共鳴的多元散佈源自迴盪的存在整體感。

所有充滿熱情的詩歌愛好者,都會有這種熟悉的感受:詩歌徹頭徹尾佔據了我們。(對比:從恐慌、臣服到意識轉化)

透過詩歌對於存有者產生的強烈震撼,正是如假包換的現象學印記。

詩歌要透過其奔放來重新煥發我們內在的深切感。

如果躍釐定詩歌的心理活動,我們就必須遵循兩個軸線的現象學分析:

一是精神的沛然奔放

一事靈魂的深切2 小時前 · · 讚 ·


余寶寶和鍾丞宗都說讚。

朱志學 迴盪:藉由單一意象的迴盪,觸發詩意創造的真實覺醒,直達讀者的靈魂。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透過詩意象的清新感,搖撼著整體語言的活力。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意象將我們安置在說話存有者的源頭上。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感受到一股詩意的力量自我們本身素直升起。在回盪之後,我們才能夠體驗到共鳴、情感的反響如何喚醒了我們的過去。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象在激起表面的共鳴之前,先有深切的感動。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透過讀詩所得到的意象,現在真的化入我們自身,在我們內部生根發芽。我們由別人那兒接受到它,可是現在,我們開始產生一種印象:我們可能創造過它,我們應該創造過它。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它成為我們語言當中的新存在,讓我們成為它所表達的意涵,以此來表現我們。換句話說,它在變現成表達方式的同時,也變現為我們的存在。在此:表達創造了存在。(這才是真正的迴盪力道)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至此,作為“道說”之事件的詩意象,就成為造成我們自身改變的革新者。我們不再視意象為“對象”,反而感覺到“客觀的”評論態度窒息了“迴盪”。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自恃客觀的評論將原初詩意象所開啓的深度感拒於千里之外。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至於心理學家責備眾多共鳴沖昏了頭,不斷想描述他的感受。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精神分析師呢?害於其方法,他無可避免地將意象“理智化”,而在他努力釐清其詮釋的千頭萬緒時,失去了迴盪。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他對意象的理解較心理學家來得深入,但問題正好出在這裡:它對意象用的是“理解”。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對精神分析詩而言,詩意象永遠有一個脈絡。然而當他對它加以詮釋,他變將之轉化為一套根詩意道說大不相同的語言。事實上,沒有什麼比“翻譯者,背義者也”這句話更是用於此的了!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若我們深思:由一個靈魂傳導到另一個靈魂的問題時,顯而易見,詩意象已非因果律所能掌握。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結論:詩意象的徹底清新,提出了一個論題~會說化的存有者的創造性。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透過這種創造性,我們就可以很簡單而純粹地證實:進行想像的意識,乃是根源。在研究想像活動時,詩意想像的現象學必須集中全力,從雜然紛呈的詩意象中贖回這種根源的特質。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空間詩學只對誰而存在?現象學的心靈。

耽溺於讓我感到幸福的閱讀方式,只閱讀和重讀我們喜愛的東西,而且在滿溢的熱忱中,還參雜了一點點讀者的驕傲。2 小時前 · · 讚 ·


Nell Tsai 說讚。

朱志學 它就在我們裡面,只在像我們這樣的讀者裡面。對我們而存在,也只對我們存在。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是一種關起門、在房裡的驕傲。沒有人知道,我們在閱讀當中,正在體驗我們想成為詩人的誘惑。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本書的心愛章節會讓他掛念不已。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如果我們躍從某個詩意像發展出現象學教益的話,一種真誠的衝動,一種想要發出讚歎的小小衝動絕不可少。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即便只是稍稍動了批評念頭,就會讓精神退至第二位,進而遏阻了這份衝動,摧毀了想像力的原始狀態。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在這份讚歎裡,閱讀之樂成為書寫之樂的倒影。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讀者好似成為作者的鬼魂。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創作發生在字句的微細思緒之間,發生在某個詞句轉瞬即逝的生命之間。詩意的詞句,據有提振我們生命強度的功效。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意像從語言裡觸發而出,總有依小部份意在言外。我們藉著活出所讀的的詩句,進而擁有助益甚大的觸發體驗。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歌會讓語言保持在觸發狀態。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生命便會再生器蓬勃中獲得彰顯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些語言上的衝動,從實用語言的日常層級脫逸而出,只不過是生之衝動的縮影。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語言不是工具。語言即是真實。明白語言即是真實的現象學心靈,他們會在詩歌裡發現無數的材料,足以證明語言的當下生命。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概念語言才是工具,詩意語言卻是真實本身~是生之衝動的縮影。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首偉大的詩,喚醒了一度被忘卻的意象。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意語言無法預測,能被預測的是概念語言。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的組構形式,千頭萬緒,迷執其中,反而對顯然屬於基礎部份的現象學觀察的純粹性有害。

真正的現象學者,必須在體系上簡約節制。

只有在個別分離的意象層次上,我們才能成功地進行現象學式的“轟動迴盪”(retentir)2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表達現象學:言說主體即是整個主體。

除非他讓自己沈溺詩意象中,毫無保留,否則他就根本沒有進入那個意象的詩意空間。

如果我們認為:詩意象就是意識的根源,它就指向一門現象學的建立。

現象學:以詩意象叩問存在以回溯意識根源的哲學。

范丹伯:“詩人和畫家乃天生的現象學家。”
他們注意到:事物會跟我們”說話“。
這個事實的結果便是:如果我們讓事物的這種語言得到全然的尊重,我們就會與事物有所接觸。

評:在概念語言中,我們從沒有真正接觸過事物。我們只是誤以為自己通過概念以為達成碰觸。其實,那根本是幻覺。2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概念語言:要求固著下來的理由,也要求中央集權的暴力。

詩意語言:由我們體驗過的純文字衝動所來回交織成的空間。

語言就是空間。

語言內藴著空間:詩意語言把空間撐大。概念語言縮減空間。3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意象流入到詩句行間。
3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它鍛鍊著想像力,好讓想像力創造一連串敏銳的纖維。
3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文字長廊中的孤獨探勘者3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即使是一個孤立的詩意像,若是經過持續的表現鍛造而成為詩句,就可能發生現象學式的迴盪。

在此我們感受到靈光乍現的極微現象。

詩意像是最不可捉摸的心靈事件。

透過可感知的實在來證實它,並釐清他在失據阻夠的位置與角色,這兩件任務在我們躍考慮的事情中只佔有次要的地位。

在詩意想像的現象學研究中,孤立的詩意象、發展它的詩句,和偶有詩意象在其中光芒四射的詩節,共同型構了語言空間。我們應該運用場所分析來加以研究。3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空間詩學:藉由“詩意象“與“現實“發生關連而江一個“純粹昇華的領域“從現實中離析出來。9 小時前 · · 讚 ·


歐小歐和 Siyul Lu 都說讚。

朱志學 讓激情的重擔,得到釋放,並解放慾望的趨力。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精神分析師與心理學者只從詩意象裡頭看成到一場遊戲:轉瞬即逝,全屬徒勞的遊戲。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它們視意象爲無意意。他們低估這些意象飽含的詩意意涵。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透過意象,創造的想像力才開始活躍在自己的天地裡。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由於詩意識是如此全然地進浸潤在意象裡,這意象在語言中顯露,超越了日常習慣的語言。詩意識所動用說話的詩意象語言是如此清新,使得我們無法有效觀察出過去與當下之間有什麼交互關係(截斷眾流)。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邊界經驗/他者經驗發生:水平時間驟時下墜為垂直向度的詩意瞬間,直入隱蔽世界底層的存有“深淵“(涵蓋乾坤)。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於存有深淵與世界結構間,出入自在,通流無滯,不落邊見,不住相生心,而入於“縱橫自在無拘束“的“隨波逐浪“之境。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意象的核心功能:語言的“陌生化“使用方式,讓人頓脫習見,出離過去與當下,而入於真空妙有之境(案:空非斷滅,有非定有)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結論:詩意象乃是處於意清新狀態的徵兆。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浸淫於此一清新狀態者,即是幸福的存有者。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詩意象瞬間截斷思維慣性的陌生化(截斷眾流);世事滄桑心事定(隨波逐浪); 胸中海嶽夢中飛(涵蓋乾坤)。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對比胡賽爾:讓事物自身說話如何可能?懸置''。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向語言的開口處敞開心扉,去體驗那尚未被體驗者,使被世界遮蔽而無法被看見的從不可見成為可見。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詩歌,特別是它當前令人驚訝的姿態,只能跟衷心戀慕無可名狀之物的想法相感應、只能根基本上向生成變化敞開的想法相感應。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結果,我們看到詩人的一種新定義:那就是,那個懂得的人。那個超然且為他懂得之事命名的人。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如果沒有絕對的創新,就沒有詩歌。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昇華的界域:他域/域外/奧祕空間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沒有絕對昇華的界域(意象通過邊界而孕生), 詩歌本身的確切兩極化張力便無法顯現。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毫無理由盤查純粹的詩歌。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榮格:執著精神分析中一貫的判斷習慣,“對藝術作品本身的興趣就被轉移,落入心裡學上推論條件的網羅中,無索遁逃。詩人變成臨床案例。被貼上某個號碼。如此一來,藝術作品的精神分析就遠離了它的對象,把討論帶往一般人感興趣的界域裡。藝術家對這個領域當然不陌生,但是對他的藝術而言,這類討論卻也特別無關緊要。“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空間詩學:以詩意的現象學叩問空間的深蘊與深度棲居的可能。10 小時前 · · 讚 ·


余寶寶說讚。

朱志學 詩意象常被誤以為只是隱喻。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它也不能同化爲回憶。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力:人性的主要能力。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對象化的認知力:機器的主要特徵。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機器接受設定,並依設定運轉。真正重新結晶的靈魂,才有能力產生形象以叩問存在(在世存有的處境)。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力不受現實與過去所拘役。它向未來與“非現實“開放。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旦“非現實功能“產生弱點,也會彷礙到創造的心靈。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藝想像的問題核心:除非人類的現實和非現實兩種作用能夠結合一起共同運作,否則我們的心靈不可能從詩歌獲得任何好處。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透過詩,讓現實與非現實相互交纏,並透過“意義“和“詩藝“的雙重活動,使語言充滿動力(萌生性與綻放性),我們得到了韻律分析的真實療癒。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不是為了適應與再現“現實“,而是為了叩問、撐開、昇華、創造,以開決彰顯現實的內藴。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不在只是“適應“這個動詞的主格。現實條件也不再那麼確切不移了!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在詩歌裡,想像力在一邊伺機而動。只等非現實的作用開始激擾、迷惑、終至喚醒原本迷失在自動沈睡機制中的存在。這類自動沈睡機制中的最狡猾者,莫過於語言的自動機制。只有當我們進入純粹昇華的界域中,自動語言機制才會停止運作。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的關懷:讓人耳目一新的新局。
現象學就是從事:清算過去、面對新生狀態的工作。
累積知識必須伴隨有相等的忘懷所知的功夫。
非知,並非無知。而是對知識進行相當不易的超越功夫。
一件作品要能長期處於純粹清新的發生狀態,使得他的創造成為自由的實踐,這正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10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以詩歌而言:非知,乃是一項基本條件。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象的整個生命,在於它乍現的靈光之中。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象即是對所有“感性所給出之素材“的超越。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於是,作品從生活中脫穎而出,到了生活無法解釋他的程度。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創作行為的基本要求:它應該提供創作者“跟生命本身一樣多的驚訝“!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藝術是對生命的加乘。是在驚訝中的爭逐。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些驚訝會刺激我們的意識,免得它變得昏昏欲睡。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會希望我的畫給我多一點始料未及的東西,跟我實際所目睹的狀況比較起來,這種驚訝屬於不同的種類。問題根本不在複製一幅已在過去出現的景象。而在於我必須完全讓它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再生。.........這樣做的時候,給了我清新衝擊的可能條件。“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總結:藝術家並不是依他的生活方式來創造,而是活出他的創造之道。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是再現“事實“,而是創造嶄新意象,開啓新的理解可能。
10 小時前 · 讚

最近動態


志學更改了他的關於我資料。
· 讚 ·



朱志學
意象本身,無法適應定義明確的觀念。10 小時前 · · 讚 ·


余寶寶說讚。




朱志學
空間詩學:釐清各種空間的人文價值~佔有的空間、庇護的空間、鍾愛的空間10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探究的重點:想像力寶藏。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之物的寶藏。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三種空間:統合於“私密感“的意象。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以家屋作為分析人類靈魂的工具:甚至分析人類“理解“樣態的方式。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學習安居在我們自己裡面。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家屋意象朝兩個方向移動:它們在我們裡面&我們在它裡面。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家屋意象的內藴。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意象:很難被對象現實所控制的想像力活動。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學會蜷起來的人,才可能有深刻的棲居。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力的價值:被想像擄獲的空間,不在可能跟測度評量、幾何學反思下的無謂空間混爲一談。10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它有生活經歷,非關實證方面,而是帶著想像力的“偏見“。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活的偏見 概念:死的偏見。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沒有全然的正見。只有儘可能側顯各種不同面向的靈動偏見(隨說隨掃)。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以其靈動(流動性的凝視出之以詩意的想像),這種空間似乎都散發者一股吸引力。
10 小時前 · 讚
理解+概念=思想(創造分裂的語言操作)
理解+意象=想像(創造連結的語言操作) 15 小時前 · · 讚 ·


Isalyn Chu 、 Siyul Lu 和 Zoe Lee 都說讚。

朱志學 思想拘役於世界;想像飄搖於邊界(介於世界&肉身、存有縫隙的人文空間)。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透過各種規範系統(一大堆過早“植入“腦內並反控生命自體的程式設計)進行的“社會化“工程,提早毀了邊界,毀了人文空間的萌生。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人類作繭自縛的悲劇在於直接被拋擲於世界,而不是被拋入邊界。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這就是海德格所云:存有的遺忘。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人類跳過了決定性的邊界經驗,便直接進入並吸納世界經驗給予的層層拘役。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語言的發展,使得理解自感覺之中,解脫出來。脫離感覺之後的理解,便稱爲思想。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刺蝟與狐狸、思想與想像、become Being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橫看成領側層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以意象去烘托情境>以情境去叩問、凝探存有的呈現面向的諸多可能性。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非掌握的掌握、非捕捉的捕捉,而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觀者、思者與夢者、行者的不同:前者的努力,所追尋的目標,其實並不是生命本身,而是“看到“生命;也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看見“死亡。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 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龍應台
16 小時前 · · 讚 ·


施小岱和 Isalyn Chu 都說讚。

朱志學
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這「謎」一般的洞見,我們究應如何把握呢?它逸離常識之斷言,又將對我們面對隱喻性文本之詮釋進路,形成怎樣的思維突破呢?

為準確地把握箇中奧義,「語言──理解──世界」所構成
的內在連結,是必須予以充分正視的。
⋯⋯更多
1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史賓格勒深睿地洞見擺蕩於「拘役」與「自由」間的雙重弔詭。

植物由於自身之拘役於大地,就其只是單純地附屬於自然運行的過程,它們是不自由的;但相對於面對危險而恐懼戰慄的人類與動物,無聲的森林、寂靜的田野、低矮的樹叢、樹上的枝芽,雖看似不能動彈,卻享有前者所無法企及的平安與寧靜。

何以致此?這便牽涉到意識發展的層域。
⋯⋯更多
1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在人的覺醒意識之中,理論性的思想之發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種新的衝突──『生命存有』與『覺醒意識』之間的衝突。這便使人類與動物,判然有別。動物的內在宇宙中,覺醒意識只是隸屬於生命存有的僕從,兩者自然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單元,故而動物只是單純地「生活」著,而不會反省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當理解與語言互相結合時,卻又立即形成了思想的概念,與生命的反面概念,到了最後,實在的生命,便和可能的生命,發生了差別。於是,我們的生命不再是一往直前的,簡單明瞭的,我們有了『思想與行動』之間的對立。這在野獸身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可是在我們每一個人,已不但是可能,而且是事實;到了最終,還要成為二者選一的的抉擇。成熟人類的整個歷史,一切的現象,都是由此形成的。而且,文化所取的形式越高級,這一對立性,對於其意識存有的重要時刻的主導,也越完全。
1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其關於小說藝術的談話裡,即對人類之存在情狀作出了驚人的揭示: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

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這是屬於米蘭昆德拉或卡夫卡式的問題意識與世界感受。

評:

原來卡謬、卡夫卡、米蘭昆德拉.........
都是一流的現象學家。

他們都深通如何以情境揭露存有的藝術。16 小時前 · · 讚 ·


姚士傑說讚。




朱志學
意象之想像,幫助我們持續前行。

“在本能的推助中,我們像隻燕子般築造世界~~一個碩大的窩巢,是天與地、生與死的凝聚,也是兩種時間的凝合:一種時間我們能掌理;一種是此刻不在場的時間。“

評:

前者是自由出入於記憶與想像的“詩意瞬間“:對應“重新結晶靈魂者“所縱浪優游的垂直時間感。

後者是拘役於過去與未來的“綿延時間“:對應“受制因果鍊設定的機器“所服膺膜拜的水平時間感。

“人類本來默然,是意像說出話語。因為顯而易見,唯有意象能與自然並肩偕行。“ ~Boris Pasternak16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評:意象打通了存有與世界的邊界。
事實上,意象就存活在存有與世界的邊界。

問題意識:受制認知範式或傳統習俗的幻見,與發生在邊界而另闢他域(人文空間)的想像有啥本質上的不同?

(偽型空間/幻見空間)世界<定義<概念~邊界~意象>想像>他域(人文空間/奧祕空間)~存有自體(夢幻生成:floating Becoming of Being in itself)
1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夢見一巢,在裡頭,林樹擊潰了死亡:這經驗只來自“意象“想像的助力。

每當細細沈思窩巢時,我們將自己安放在世界的原初托付裡,感受到全心倚賴的起源狀態:一種對宇宙信賴的感的原始召喚。

如果沒有全心信賴世界的本能,一隻鳥兒還可能築巢嗎?

如果專意聆聽窩巢的呼喚,托庇在這樣危疑不安的庇護所裡,讓窩巢成為絕對的庇護所,我們就會回到夢想的家屋之源頭。我們的家屋在“夢想的潛在能耐“中始能被了解:它乃是我們在這個世界裡的棲巢。16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動物活動的中心處,往往隱匿在植物的無邊廣披裡,窩巢是那抒情歌吟的花束,共同織就植物王國的寧靜平和。而這正是幸福的氛圍總縈繞在大樹周遭的緣故。16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感性的弔詭:窩巢,是個危殆不安的東西,但卻可以將我們置於有安全感的日夢裡。為何這樣明顯的危殆不定,並未扼抑這些日夢?

答案在簡單不過:做夢時,我們成了個不自知的現象學家。

評:想像力從認知框架解放,以一種天真無邪的方式,重新體驗“未予對象化的情境“。這情境中,物我同體,把對象和我都包攏在內。身體與心智因此復甦爲活潑潑的感觸:凡有所遇,皆滿懷驚歎,並以此驚歎爲樂。17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我夢見一巢,在裡頭,林樹擊潰了死亡。
16 小時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