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察與他者遭逢的詩意瞬間: 未定域的揭露,就決定於世界裂隙瞬間迸出的餘光.....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0月14日 12:12
2011.10.13課堂隨感(2011.10.14續筆):


很難徹底免除無始以來盤據心頭的鏡像,但還是可以有效“監看”,對之進行現象學的反思與觀照。
鏡像一直都在,頑強地形成遮蔽。
遮蔽之所在,世界之所在。
但世界還是有裂隙的...........
裂隙之所在,隱伏了走出地穴,通向世外的祕徑...........


這就是唯一免於世界轄制的機會:


耙剔那隱而未顯之“未定域”的存在,好讓我們可以有機會對”已知域的鏡像“進行現象學的反觀,以洞燭形成此鏡像的潛在設定與認知情境。


語言的破,不究竟!
鏡像長年操作下積漸而成的深微制約,不是頭腦說要放下就放得下的!


現象學的還原,指向“未定域”的揭露。
這或許就是最後的救贖:Being in the world , but not of it.


在放入括弧之後,透過“未定域”進行一種“非界定性”的“過程性把握”,以揭露現場的深度。


這裡面隱藏兩重深蘊:


首先,
只需待機而動,細察與他者遭逢的詩意瞬間:
未定域的揭露,就決定於世界裂隙瞬間迸出的餘光.....


其次,
放下受制特定視域(再現性鏡像/瞬時性時間/同一性邏輯)的智思進路,而代之以“詩意進路”(零度影像/詩意瞬間/多元邏輯)的“過程性把握”,
乃能沿著世界邊際展開“存在性的叩問”~
叩問那永遠無以窮盡的存在深蘊與現場深度。


餘光之所在,即邊界之所在!


這就是現象學的觀察位置:
是米蘭昆德拉論及小說的藝術,恃之以“叩問存在”的位置。
也是海德格或巴舍拉“詩意棲居”的藏身處。



他們都安住於此,卻又“住而無住相”地飄若不繫之舟.....
寄意所在,惟在流動的凝視中:
解構語言的囚籠,以凝探那被“未定域”給縈繞包覆“即色之空”~


此空,非死寂之空、非斷滅之空、非概念化之空,而是生機悍肆、酣暢飽滿的空......


它純然是幻化生成中的大化流行..........
是不可界定的存有自體.......
是沒有面孔的他者......
是層疊無盡地將世界給包攏、摺疊其中的“多維皺摺空間”...........
這空間無涉時空、不落界定,也無法被箝制於因果律的智思給把捉..........


當鏡像所型構的空中樓閣砉然崩解....
人終於有能力:
進入空無一人的世界而走向存在深處..........


這裡面觸及了一種深隱的宗教性:
一種真能逼臨意識本真的存在狀態。
那一度被世界遮斷並裂解的親密連結,於焉如夢相似地燦然綻放!


此則近乎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所尋求的宗教性。
在他看來:


“Religion is the search for lost intimacy.”


正是這全然凝結於“內在性平面”的宗教性,
讓無始以來,
在生生世世的流離中輾轉失落的親密連結,得以重新結晶於靈命深處,而讓破碎的世界有所療癒、有所依止.........


這意味:
只有託命於存在深淵的“皈依”,
才算觸摸到那迴盪深遠的力量(power to will)........
寶、黛禪機早悟之語,說得透徹: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無立足境,是方乾淨”


好個“無立足境,是方乾淨”.........
把“空相”都徹底給化了!
一切還歸存有自體的大化流行( the eternal floating of Being in itself).......


這方是“斷輪迴”所以可能的終極動力。







‎2011.10.13

宗教心是一種“本質直觀”

如何本質直觀?

括弧起來:判斷先拿掉 為啥?因為判斷每是某些預設的結果。
所以,
得先~
尋找預設:注意越界、移位瞬間造成的跨文化現象:已然受舊文化熏染、規訓、制約的大腦狀態,來到新的生活條件>>碰到例外>>透過單一制約來考慮,覺得不可思議>>開始發展新環境的制約狀態>>身體經驗的重塑。(ex 以舊文化批評新文化)

(第一法則、凡現身者必有其前提)讚 · · 19 小時前


朱志學 別人的對待產生自我:自我是透過他人的鏡子折射回來。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越來越碰不到現實,越來越進入第二層的渾沌的可能性。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那可能存在,卻又未具體現形的“渾沌”。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在本質還原的過程中,個性越來越不重要。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由別人對待我的態度形成自我。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主體型態,還沒有抵達主體。主體更模糊,是一種“屬己性”。己是誰?不知道。接近佛教所講的自性。不是鏡像的我,近於零度影像的X。可以通過主體型態的描摹來接近那不可界定的X。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胡塞爾的努力介於“主體型態”&“屬己性”之間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物的看見,不等於是作為對象的被描述。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前者是本質直觀,後者是範疇直觀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本質還原,讓心靈徹底投向自由的狀態:沒有預設的狀態。完全無預設狀態,才能活在當下!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透過完全沒有預設,達到自由的狀態。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如果一個東西可以現身,讓它現身的東西卻是那隱藏背後之“不現身的”
1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裡頭,對象:是作為一個可以被把握的主體狀態
1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感性不是經驗本身:感性含有感知的成份,感知含有智能活動。
1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重要的是內在時間:由感觸決定的內在時間:內在跟過去摺疊在一起。
1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本質直觀目的就是要產生新事物:新的範疇。
1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裡的成為對象:必須有其過程性~在過程裡要被摸倒。不同於透過界定以成為對象。
1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感性範疇:無關對象,是内具於自身之被給定的觀看方式.........看待事情的方法~觀物方式?你對它的理所當然沒有懷疑的時候,它就形成一個範疇。旅行的時候,觀物方式受到衝擊,一個新的範疇形成。
1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可以沒有辦法免除別人投影頭腦的鏡像,但可以有效監看。鏡像就是在,可是有一個“未定域”的存在讓我們可以有機會對之進行反觀。語言的破,沒有用!鏡像長年操作下行成的制約。未定域是最後的救贖機會。
1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透過“未定域”進行一種“非界定性”的過程性把握。
11 小時前 · 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