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王國維
王國維之女 王東明出回憶錄|生活萬象|中時樂活|中時電子報
life.chinatimes.com
 九十七歲開刀切除乳癌的王東明是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的長女。王國維五十歲時,在頤和園昆明湖投湖自盡,當時王東明才十四歲,如今她已活過一世紀,和父親的輕生形成極大反差。她計畫出回憶錄,記錄一世紀經歷和父親的歷史。
讚 · · 分享 · 星期一 10:40
林旻昌和 Siyul Lu 都說讚。

余德慧 王國維的愚忠論該平反了
星期一 11:03 · 收回 · 1

朱志學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以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

凡一種文化,值其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Eiaos者。

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
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鮑叔。

其所殉之道,所成之仁,均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

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為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表現者,實為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抽象理境)亦得因以保存。

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演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史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借之以為寄命之地也。

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沈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

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經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運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

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及云。

~陳寅恪
星期一 12:17 · 讚 · 1
朱志學 一、依陳寅恪先生之論,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乃因一心皈命之“形而上”理境,經此“世”變,已淪喪其“形而下”之立命之地。(由此觀之,觀堂先生在清華園堅持長袍馬褂、不減辮子,其寄意深沈,不言可喻)

二、然而,即令觀堂先生非殉於一時一地一人一事,而是殉於此人地時事背後烘托的文化理境。形下世間與形上理境,俱為“格序化”的產物。

三、觀堂先生乃為此文化所“化”(格序化)之人,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浸潤格序化之遺毒亦愈深,所受之苦痛愈甚,遂成難挽之局。此所以寅恪先生有云:

“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四、這意味:世變後洶湧而至的深淵經驗,才是觀堂先生靈命深處倍感窒息而所以不得不死的深沈理由!

2012.2.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