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工具》与 邬斯宾斯基

标签: 文摘 发贴者 kei on 8/02/2007 时间: 16:17
转贴來源:[link]
译自 www.gurdjieff.org
译:G_Chen
校/润:Akhaldan (流动回音)


人类在此之前曾有过两种思考原理。第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第二是培根的“新方法论”。此书提示出第三原理,启示了人类思想领域的新时代的开始。但邬氏自己说,第三工具在第一工具产生前就已经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化约如下:
A is A
A is not not-A
Everything is A or not-A
这些是面向观察的,不适于实验.

培根的理论加入了“时间”要素:
That which was A will be A
That which was not-A will be not-A
Everything will be either A or not-A
这是作为西欧实证科学文明的基础理论.

邬氏叙述的“第三工具(第三思考规范)”是与提升我们的世界知觉层次有关。因此用我们的语言去表现它是不可能的,勉强用语言表现就必然变成不合理的东西。把它公式化就是:
A is both A and not-A
Every thing is A and not-A
All is A


这个理论特征从三次元来看是完全不合理的,从低层次观点来看较高层次的理论完全是不合理的.然而从古代到现代的密义传统的文献,已提示这种理论存在的可能性。邬氏介绍了R.M白克博士的“宇宙意识”这一文献,谈及关于人类接下来应获得的意识阶段——这个“宇宙意识”.而且,他也叙述了自身体验过的“万物一体-统合感觉”。根据邬氏的说法,四次元的特性是统合一体性的。由低次元观点来看,相互找不到任何关系的事物间的关连性,在高次元的观点里是明确无疑的。

说起邬氏,他是葛吉夫的弟子或葛氏思想介绍者这一印象依然强烈,有关他的评价主要是指与葛氏工作时的记录——《探索奇迹》之後的工作。那确是一方面,但作为独立的思想家,他的深广智慧却往往被忽视。如果细心阅读1912年出版的邬氏的最初巨著—《第三工具》,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就会一目了然.

邬氏首先从“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出发,将世界区分为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他引用康德的“把世界与我们的知觉合起来认识”这一著名命题,以此为基深入,让康德哲学的核心——“现象与物自身”的命题真正发展下去。如邬氏指出,康德之后未有登场。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不如说避开康德的命题而发展自己的理论。邬氏读了在《第三工具》常引用的英国数学家C.H.辛顿的著作《四元次》和《思考新纪元》之後,心被打动。辛顿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象与物自身”这一康德命题进行发展性趋近的首位思想家。

辛顿认为“空间与时间不是世界的特性,而是人类的知觉条件”,从而积极地解释了康德的命题。他主张由改变空间感来改变知觉的可能性,并建议考虑扩展空间感的训练。事实上,我们虽在二次元上感知三次元(例如看立方体时是把它作为二次元的平面用远近来看,立方体所有面不能一次被感知);因此如果把三次元的立体作为原状三次元形态去感知,则四次元的认识就变得可能。
邬氏在辛顿的主张上提供了由独特视角而产生的新洞察,邬氏说,我们感知世界为三次元,是因为感觉器官能够认识三次元,而不是说三次元乃世界的属性。邬氏进一步推论,就像狗、猫、马等较高等动物的感觉世界是二次元,而蛇等动物则是一次元的。此处,意味深长的是根据邬氏洞察,二次元知觉的存在是把三次元的知觉存在看成“静止的”,也就是把“曲线、角度”作为“运动”来感知。对二次元来说,“立体”等概念是作为时间来认识的。对动物而言,立体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那时展现的瞬间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动物没有“立体”这种概念.人类只把“世界”当作平面感知,而不是“立体”。虽然如此,人类却能把握三次元,因为人类具有“立体”这一概念。

邬氏主张,时间是作为静止物而不能感知的“空间”,从四次元来看,把时间作为感知物成为静止空间的一支座标,那和我们作为“立体”认识的事物与从二次元观点看作为“时间”而感知的情形一样。依据这种观点,宇宙里不存在我们所设想的时间,而只有印度哲学提出的“永恒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从高等世界来看是一回事。在此之上,由上述考察显示出,不是有了运动才有时间,而是因为运动而感知时间。

另外邬氏指出-“在三次元世界被看作‘运动’的东西,如果在四次元被看作静止,那么四次元世界的‘运动’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由相应法则考察一下,邬氏指出三次元世界的“运动”在二次元是怎样被感知呢?是作为生命现象而被感知.也就是说,生命现象和简单的物理现象不同,不能定式化,可以认为其属于比单纯“运动”更高层的现象。二次元知觉的存在大概是把“物理运动”作为比运动更高层的生命现象来感知的。那样的话,对四次元来说的运动可以推测为我们称为的生命现象。诞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连串生涯,在四次元世界大概会被看作定式化,测定其为物理现象。

邬氏说,在五次元只有我们称作的“思考活动”才被看作不静止的“运动”,这样经过深入思考,邬氏得到结论:我们认为的客观真实世界是基于错觉.我们无法如实认识世界,世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世界的三次元性、时间等概念,是由我们的认识工具之局限而得的幻想,并非世界本来的属性。就如我们看着屏幕上的影像把它当作现实一样,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背后有光源存在。为了解世界,无论怎样分析屏幕的幻影,还是得不到结果。必须调查生出幻影的光源,也就是生成屏幕幻影的光——我们的意识.
邬氏在本书没有提示获得高等意识的具体方法,只示现了新的思考方式,他在最后的著书《第四道》里才揭示了新的生活方式。但他与葛氏相遇湖而变得更明确的洞察,在此书中已经有所包含了,从被最高度表现的意思来看,本书是他的最高杰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关于因果律,有些方面非常有趣。这似乎很明显,所有我们过去的生命中产生的原因在其结果尚未显现出来以前,一定是蛰伏的状态,直到某天不可预期地来到——我们惊讶地称之为无法避免的偶然结果。所有“未竟之事”迟早必将被完成,所有的帐目都将被清算。聪明人会在被催帐以前还清债务;他会抓紧生命中的一些松散的片段,以他能想到的任何方式——即使他不能实现。他渴望遇到生命中每一个需要付出的代价,情愿地付清下一笔帐单。以某种方式,这种理解似乎产生了接受任何到来之事的愿望,而不是与之抗争。正如邬斯宾斯基甚至更加强烈地所接受的:疾病、衰老、疼痛、孤独。一个人通过接受变得自由——一个深呼吸,吞下去,然后一切都会过去。

伴随着从自己的因果之链解放的问题,另一个问题产生了,也就是如何能连结到一种不同性质的因果之链。这似乎与一个人接受把老师设置的因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他自己的果的可能性相关。在那些年里,邬斯宾斯基针对不同方面的工作和实验说出了难以计数的建议;通过切身实践这些建议,一个人成为他生命的因果的一部分。他及他的著作触动了无数人并激发出某种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在生活环境中不可能被直接满足。通过珍视我们所遇到的人们的这种求知欲,并尽可能满足他们,我们再一次以某种方式与他们的因果之链相连,逐渐趋向于替代我们自己的因果。

成为自由的意味什么?什么自由了?为什么要自由?以及,如何能自由?这是问题所在。

在他最后的那段时间里,邬斯宾斯基清楚地显示了如何自由。通过接受生命和死亡所带来的一切,通过不拒绝,他成为自由的。

我们看不到未来,于是在不停争斗并辗转苦恼。如果你能看到未来,正如他明显地能看到,你会接受它——除此没有什么可做的。而通过接受,你自己变为自由的。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想要知道未来的意义。知道未来的人不会通过想改变那些必然之事而杀死自己。他接受必然发生的,并吞下,以这种方式将其超越。然后,对他而言任何事都成为可能的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答日本友人來函



Haruko Onda 2月22日 23:00

Hi 志學, it was nice meeting with you and staying at your B&B in Hualien. We had a really good holiday in Taiwan and just flew back to Tokyo this evening.
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send me some photos, especially the ones me & my mum are playing at the concert by email? I forgot to ask someone to take some shots while we were playing.. My email address is haruko.onda@gmail.com.

Many thanks and let's keep in touch!

Haruko




Dear Haruko:

I'm so grateful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lay host to you , and it's so exciting to perform piano with your cello~especially you are the first japanese friend visited here.
Anyway,I'm so appreciate to experience the wonderful night .Up to now , I never forget the warm melody performed by you and your mother,especially the instrumental ensemble which performed with cello & piano. So, It's my hornor that both your presence greatly brightened up the music -salon,and I do think you have identified yourself with the typical atmosphere of Bosendorfer B&B,which the amazing spiritual gift I can offer you.

I've publish the photos to the facebook.
You can take a look anytime.

Sincerely,

Zhi Xue from Hualien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052788&id=1403243217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影ㄧ般的旅者擁有的幸福.................分享
12:15 | 編輯文章 | 刪除
偉榤兄:

一别三載,特別懷念您們^^
真高興又在facebook遇上。
代我問候淑婷老師好^^

志學拜上





志學兄



雖別三載,但是ㄧ直有著您的消息,知道您最近回研究所上課,民宿也經營的很好,結交的樂界朋友也愈來愈多,您ㄧ直是我們傳頌實踐夢想的典範,久未謀面卻親若比鄰,期待不久能相見,再續談琴論樂之誼.....祝 新年如意
偉榤&淑婷 敬上
23:05 · 留言 · 讚 · 瀏覽雙向塗鴉牆





偉榤兄:

原來如此。
這讓我很感動^^
原來我的動向始終獲得您們的持續關注呢......
一年八個月前,我終於按自己心願,將虛耗十多年的學院教職給辭了!
此後,更堅決逆世獨行到底!
對昔日同事顫兢維護的狹仄職場生態,更是了無懸念,近兩年來,竟無一念想及,可見放下得很全然!!
眼下,凝眸回望我悉心耕耘的secret garden of Bosendorfer 不覺已是落英繽紛,阡陌縱橫.............
我由衷快慰,自己的抉擇,果真促使我來到身邊毫無一人的境地.......【哈哈,執著夢想的人,是很容易被世界遺棄的^^】
可生活上看似獨行,實則不乏一期一會的旅伴............
我鍾愛的印度靈性上師奧修,有一句很美的話:
"讓我的名字成為旅者............"
我喜愛這美麗深邃的意象................
美在旅者的道路,一如覺者的道路,是一條永不回頭的道路...............

走筆至此,不覺想及高適贈別友人的題詩:

“千里黄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風影一般的旅者,擁有的幸福無非是~
孤獨的靈魂,短暫地如風般相遇............
看似獨行,卻終非獨行。

期待與偉榤兄與淑婷老師的再次聚首
很懷念妳超可愛的小女兒。
應該長大不少嘍^^


敬祝

闔家安康


志學敬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餘音繞樑 意猶未盡



2010/2/20(六)

志學兄:

從花蓮歸來,雖然圓了夢,心中卻隱約多了幾分失落,真希望有勇氣能像您一樣,捨棄台北的一切做個自在的SOHO族.

匆忙剪了一段影片與您分享,卻驚訝的發現竟然忘了與您合照,期待很快能有機會再相會!

因YAHOO只能夾帶25M檔案,影片壓縮得有些模糊,敬請見諒!

敬祝

萬事順心!


鍾丞宗







參考網址:

http://web.me.com/jjs0035/花蓮蓓森朵芙民宿官方網站/別人怎麼說/項目/2010/2/21_餘音繞樑_意猶未盡.html





朱志學



丞宗兄:

剛補睡了幾小時,終於熬過這七天驚人的體力消耗.......
現在才有時間第一次開啟您寄給我的影像檔~【典藏畢生難以完成的夢想】

這段影像紀錄太棒了^^
可否允許我將這分忠實呈現了典型蓓森朵芙精神氛圍的剪影,分享給對音樂沙龍一樣心懷嚮往的熱情網友?

就在昨晚,臨機起意與好幾位因緣際會共聚於此的外國友人即興完成了一場小型的音樂沙龍聚會。斯情斯景,現在想來,做夢都還會笑呢^^【甚至連大提琴都是臨時跟鄰居音樂班小朋友借來的^^】

可惜您不在現場,不然除了可愛的德國大女孩外,還可以認識一對超nice的日本音樂家母女。
更不消說,您將親自串場,讓在座中外友人共同見證一位真誠的築夢者以驚人毅力展現的奇蹟。
但也不用遺憾,我已告訴他們這幾天出現了這麼一位讓我感動的訪客,甚且,就某個意義而言,我已代您上陣彈奏了您必彈的蕭邦夜曲十九號。您明白,這首曲子凝結了我們共同的感動和記憶..........
這回彈奏,頗有福至心靈之感,雖未能毫不出錯,但一氣呵成,情感異常飽滿^^


anyway,看完您親自剪接的片子,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隨著影像流轉,伴著您現場親自彈奏蕭邦夜曲錄成的配樂,我竟隱然有泫然欲泣之感.......
記憶裡一幕幕溫馨沁人的對話場景,宛若輪旋曲般歷歷浮現腦海...........

如您留言紀錄所言:

“吾道不孤,可說是這次蓓森朵芙之旅最大的感觸。
民宿主人的學琴背景、歷程,甚至選曲竟然跟我如此相似,太不可思議了!
從此學琴的路上不再感覺孤獨。
而能夠認識一見如故的民宿主人,更是由衷高興。
以心靈導師“賽斯“的立論,這是同個靈魂的兩個片段體,轉世到同一世界的兩地,才會有的感覺。這感覺真是奇妙,原來不認識的兩個人,心靈竟如此接近,只能再次直呼不可思議!"

衷心感念丞宗兄的留言。
我心裡會永遠銘記著,那夙世以來即已深植意識深淵的蕭邦之夢,是如何以不可思議的因緣連結了兩個素不相識卻天涯咫尺的相同靈魂。


期待再次的聚首^^


敬祝


春安




志學

2010.2.21午後於蓓森朵芙音樂沙龍


PS.


真不好意思^^
聽了您親自以貝森朵夫彈奏的配樂,我這才驚覺自己作早餐的雜音倍感刺耳。
所幸,您的彈奏表現,音色異常飽滿,除了我應該沒幾個人會注意到這隱隱作響的雜音。
差可告慰的是,它也充分見證了蓓森朵芙音樂沙龍早餐時分的臨場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