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繞樑 意猶未盡
2010/2/20(六)
志學兄:
從花蓮歸來,雖然圓了夢,心中卻隱約多了幾分失落,真希望有勇氣能像您一樣,捨棄台北的一切做個自在的SOHO族.
匆忙剪了一段影片與您分享,卻驚訝的發現竟然忘了與您合照,期待很快能有機會再相會!
因YAHOO只能夾帶25M檔案,影片壓縮得有些模糊,敬請見諒!
敬祝
萬事順心!
鍾丞宗
參考網址:
http://web.me.com/jjs0035/花蓮蓓森朵芙民宿官方網站/別人怎麼說/項目/2010/2/21_餘音繞樑_意猶未盡.html
朱志學
丞宗兄:
剛補睡了幾小時,終於熬過這七天驚人的體力消耗.......
現在才有時間第一次開啟您寄給我的影像檔~【典藏畢生難以完成的夢想】
這段影像紀錄太棒了^^
可否允許我將這分忠實呈現了典型蓓森朵芙精神氛圍的剪影,分享給對音樂沙龍一樣心懷嚮往的熱情網友?
就在昨晚,臨機起意與好幾位因緣際會共聚於此的外國友人即興完成了一場小型的音樂沙龍聚會。斯情斯景,現在想來,做夢都還會笑呢^^【甚至連大提琴都是臨時跟鄰居音樂班小朋友借來的^^】
可惜您不在現場,不然除了可愛的德國大女孩外,還可以認識一對超nice的日本音樂家母女。
更不消說,您將親自串場,讓在座中外友人共同見證一位真誠的築夢者以驚人毅力展現的奇蹟。
但也不用遺憾,我已告訴他們這幾天出現了這麼一位讓我感動的訪客,甚且,就某個意義而言,我已代您上陣彈奏了您必彈的蕭邦夜曲十九號。您明白,這首曲子凝結了我們共同的感動和記憶..........
這回彈奏,頗有福至心靈之感,雖未能毫不出錯,但一氣呵成,情感異常飽滿^^
anyway,看完您親自剪接的片子,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隨著影像流轉,伴著您現場親自彈奏蕭邦夜曲錄成的配樂,我竟隱然有泫然欲泣之感.......
記憶裡一幕幕溫馨沁人的對話場景,宛若輪旋曲般歷歷浮現腦海...........
如您留言紀錄所言:
“吾道不孤,可說是這次蓓森朵芙之旅最大的感觸。
民宿主人的學琴背景、歷程,甚至選曲竟然跟我如此相似,太不可思議了!
從此學琴的路上不再感覺孤獨。
而能夠認識一見如故的民宿主人,更是由衷高興。
以心靈導師“賽斯“的立論,這是同個靈魂的兩個片段體,轉世到同一世界的兩地,才會有的感覺。這感覺真是奇妙,原來不認識的兩個人,心靈竟如此接近,只能再次直呼不可思議!"
衷心感念丞宗兄的留言。
我心裡會永遠銘記著,那夙世以來即已深植意識深淵的蕭邦之夢,是如何以不可思議的因緣連結了兩個素不相識卻天涯咫尺的相同靈魂。
期待再次的聚首^^
敬祝
春安
志學
2010.2.21午後於蓓森朵芙音樂沙龍
PS.
真不好意思^^
聽了您親自以貝森朵夫彈奏的配樂,我這才驚覺自己作早餐的雜音倍感刺耳。
所幸,您的彈奏表現,音色異常飽滿,除了我應該沒幾個人會注意到這隱隱作響的雜音。
差可告慰的是,它也充分見證了蓓森朵芙音樂沙龍早餐時分的臨場感。
- Feb 21 Sun 2010 16:34
餘音繞樑 意猶未盡
- Feb 16 Tue 2010 03:53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諦聽維若妮卡“地中海琴詩“專輯有感
Dear Veronica:
您捎來的神祕禮物,讓我既驚且喜^^
看著您親自題簽的文字,內心滿溢著難言的悸動^^
年來風雨多經,滄桑備嚐,可諸多不順遂,似乎就在揭開這份禮物的瞬間一掃而空!
我由衷感謝妳百忙之中,竟還心存這份惦記^^
對一個習於在藝術的追求裡對抗“遺忘“的靈魂尋索者,沒有比這更溫暖的幸福了 ^^
前日午後,為了想找個可以安靜蘊思的地方給您回信,我獨自驅車,帶上相依為命的貓咪,和您宛若徧染地中海湛藍夢影的最新專輯,一路循著牧野溪徑蜿蜒前行,而後,隱身林蔭深秘的落羽松步道,就在一片天籟幽寂中,悄然諦聽著妳迢遙傳遞而來的" 地中海詩情"..............
我愛極這片專輯。
對我而言,它甚至比上一片專輯更具有撫慰靈魂的力量。【尤其是觸動我特深的第三、六、七、十一、十二幾首】
我依稀在某種形影對峙的問答中,聽見一顆在寂寞中潛抑著憂傷的靈魂,如何展開對存在的永恆探問.........
我油然讚嘆那孕育自西班牙和希臘的陌生音樂語彙,竟創造了如此風格殊俱的南歐風情......
記憶裡,佛朗明哥舞蹈也曾以同樣風格詭譎的憂傷旋律而令我心魂迷醉...........
我不免啞然苦笑,為何越是在詩意的沈思中隱然含帶哀傷的曲風,越能深深觸動我?
是我性情裡稟俱一種極盡唯美傾向的耽溺嗎?
不純然如此。
我想,是為著我在那迷人的憂傷裡聽見一種內斂的“深度“。
就以安那斯塔西歐斯特別為維若妮卡改編與創作的三首地中海琴詩爲例:
我深自訝異他藉由獨到的音樂語彙藴藉的深邃思考。
從“扭曲的時空“到“沙堡裡只有沙嗎“,而後歸結爲“風的擁抱“。
我不禁暗自沈吟這裡頭可能隱涵的哲思層次~
“這搖搖愈墜的沙堡是否將與沙灘合而為一?
帶有鹹味的沙牆還能支撐多久的時間?
透過沙堡的窗,我看見大海的推進.........“
這些寄託遙深的文字意象,不難窺見作者命意之所在。
音樂語彙至此,遂不止於是旋律之美。
它已然被昇華至一種向存在展開探問的哲學高度。
我以此聯想及陶淵明的【形影神】也有近似的叩問。
從【形贈影】的“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
到【影答形】的“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身沒名亦盡 念之五情熱"
而後歸結爲【神釋】的“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全文脈絡,從極陳形影之苦,到言神辯自然以釋之。
看似形影對答,實則是孤獨靈魂兀立天地蒼茫的獨白。
正是這宛若“天問“似的獨白,使人怵然洞見:
一切生命曾構築宛若永恆夢境的沙堡,終歸在時間的劫毀中被扭曲爲殘破的幸福幻影。於是,蒙昧中乍然初醒的意識,墜入了亙古的生命困惑。他無法不驅散膚淺的樂觀所營造的浪漫想像,並洞察隱伏一切幸福表象底層的不確定性。
我隱隱在安那斯塔西歐斯的音樂語彙裡,也聽見同樣的叩問:
搖搖欲墜的沙堡,如何可能抗拒與沙灘合一的命運?
那豈非是在對抗自己的源頭?
斂抑在旋律底層的淡淡哀傷,以一種難以想像的驚人力量,瞬間漩入靈魂深淵~
也許,
那深植每一個生命碎片裡的深沈渴求~
那一度在時間流轉裡失落的完整,
就隱藏在一個神祕的擁抱裡.................
一個傳說中.........
關於風的擁抱.........
風,象徵著生命本質上的不確定性..........
臣服於此不確定性,而回歸一種純然的被動性。
人於是得以在一種無往而不可的深沈靜默與柔順臨在中,
洞見身外之身,
而結束了百劫以來的流浪.........
那獨對天地的永恆叩問:"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寒山子詩】
至此
得到最美的歸結...............
志學
諦聽維若妮卡“地中海琴詩“專輯有感
Veronica Yen
能與您分享我的音樂真是我的榮幸....
我也因此再次聽見音樂在我想像以外的聲音!
謝謝您這篇動人的文字, 讓我看見那特立孤獨的風影, 因您而特別唱出的風影...
感謝您以真摯的心聆聽...
朱志學
風影?
好美的文字意象!
我依稀從中窺見自己的身外之身........
非色非空、似有還無........
宛若天地間一縷逸氣,鑽心而入,握手已違......
再次感謝維若妮卡^^
- Feb 14 Sun 2010 01:02
守歲之際,感念這一年來風雨中的摯情。
守歲之際,感念這一年來風雨中的摯情。言拙筆短,在此稍個春意抹個喜,祝大家新春開喜,日日欣怡。
~美伶
美伶這篇短文寫得清雅可喜,文筆相當洗練呢^^
年來還真是風雨多經,諸行無常之感是益發濃厚了!
寫了好幾篇文章,都不自覺帶到老孟。今天寫了篇歲暮五帖,還是提到他。一個人能讓幾位朋友生死不渝地念著、想著,已自不虛此生了!
誠摯祝願妳來年一切安好~
志學
- Feb 13 Sat 2010 22:56
歲暮五帖:孤輪獨照江山靜,自笑一聲天地驚!
歲暮五帖:
帖之一
短短一年,心事幾經跌宕。
猶記春意未盡,我猝不及防從幸福的巔峰遽然跌落,而後, 近半年時間,耿耿棲遲於無邊的沈寂裡,蹭蹬垂羽,悵惘莫名,幾經顛仆,才勉力自死蔭幽谷,再度盤旋而起,重拾情殤的漩流裡一度遺忘的節奏。
那段因著橫遭遺棄而飽蓄憤怒與不解的日子,及今想來,苦得錐心,卻也苦得有力。
此時此夜,那一度嚙齒腐心的苦澀況味,不覺已沈澱爲“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蕭瑟與淡然~
這,就是時間的療癒力量嗎?
帖之二
昨晚,在大陸網站看到一則冷隽的笑語: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但遺憾的是??最後它把所有的學生都弄死了~“
這句話,看似打趣,卻引發我另一番思考。
死亡在此指的未必是肉身之不敵時間,事實上,真正的死亡,只發生在意識深微的層面!
而發生在這層面的死是很美的!
它意味著,你已褪盡殘餘的主控支配意志,而回歸純然的被動性。
你不再選擇於對抗中餵養我執,而是任其隨風凋落,然後,自由地死去.........
不是死於肉身,而是死於我執。
這樣的死,才是究極意義下的死亡。
不再有輪迴,不再重複無始以來的業力制約,只是純然在美中死去.............
既是在美中死去,所以,無須抱憾,只宜歡喜讚嘆。
顯然,發生在這意義下的死,顛覆了一般人習常依附的思路模式。它逼你在找不到出路的窒息感中,放下滲透一切關係裡頑強的主控支配意志,而後,全然臣服遷化流轉的因緣起落為生命帶來的“不確定性“.......
愛情,正是一切“不確定性“的縮影!
華麗的冒險背後,隱伏著瞬間跌落的深淵經驗。
可這命定無可閃躲的深淵經驗,卻也讓人在刀上舔蜜的幻影中,頓入空寂,而得澈然放下與一切“不確定性“的對抗。
我想這就是接受這場冒險的最高意義~那殺不死你的,將迫使你變得更堅強!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在文學的主題裡,愛情總是離死亡如此迫近。
只因巔峰經驗與存在深淵本就是一體俱生的。
當你逼臨存在的極峰,離粉深碎骨的跌落還會遠嗎?
然而,存在深淵是斷然無可迴避的,唯有通過它,才可能在冷澈的覺悟中經歷全然的死亡與重生。
所以,對一個看得懂隱藏死亡表象下之陌異面孔的人,跌落深淵的受苦經驗極可能啓示著一條引導轉化的道路!
余德慧老師於此洞見深銳。他寫到:
“這存在深淵會發出強迫的訊號:「它想被知道、被感覺、
被表達與被面對」。修道人知道自己必須進去,而一般受苦
者則哭喊著要出來。一般的心理治療則努力要把「存有深淵
」抹平,當然沒有人能抹平「存有深淵」,只能製造一些假
象將「存有深淵」遮蔽起來,以為看不見就是沒有。修道人
與凡人最大的分野即在此,修道人進入深淵,然後轉化,而
凡人則是尋求世界的屏障。“
或許,正是死亡加上痛澈心扉的覺悟,讓受苦者得以凌越可見的視線盡頭,走向沒有指標的秘徑..........
在那裡,你將發現你的“身外之身“~
一個時光之流無法觸及的深秘存在.................
帖之三
身外之身.......
其意幽微....
短短四字,悄然凝蓄著令人低迴不盡的奧義......
我萍蹤寄跡多年,江湖寥落,儼然逆風獨飛的失羣孤雁.......
老孟逝矣,一去不歸.............
可咫尺天涯的一方,有幸結交永和兄這等嶔奇磊落之士,心下卻是逸興飛動的。
永和兄有古人風,見諸影像手筆,依稀一幕幕遠古之夢,在碑影斑駁的歲月長河中流逝而過。無言的空寂,幽幽透著一縷杳眇淡遠的靈氣,彷若自夙世的記憶深處,穿越時空,隨夢痕搖曳而來......
因永和兄而結識的文友“雛菊漉過的靜”,亦屬檻外高人,文字意象繽紛絡繹,層疊而出,惟晦澀如謎,每不得其解,因慨歎其筆觸高妙,非我可及,宜乎其為畏友。
君子之交,其澹如水..........
只因相遇性情之際,遂令一杯淡泊的茶湯,也藴藉了深沈的至味。
我於此有悟:
黃山谷筆下“桃李春風一杯酒“的酣暢快意,背後凝結的無非是“江湖夜雨十年燈“的寥落與等待..............
非高山流水的知音,又焉能於此有所深契?
帖之四
歲暮回首,想及一首唐詩,不覺百感悵觸:
“一年將盡夜 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 支離笑此身“...............
我嘆其對仗精微,更愛其意蘊悠遠。
是啊!就某個意義而言,所有稟俱流浪者西塔沙之靈魂印記者,他命定就只能是個“萬里未歸人“..........
此刻,又是一年將盡夜,我心頭卻出水芙蓉似地綻開一朵笑意^^
只因有一個畫面來到我腦海~
西塔沙在孤獨尋索多年後,與舊友葛孟特再度重逢。
葛孟特深深看進西塔沙的眼睛,卻驀然驚覺:
西塔沙眼裡流動的神采、靜定與深邃的微笑,竟與兩人一度追隨的佛陀毫無二致?
沒想這暌違多年的老友,竟憑自力在寂寞獨尋的流浪生涯,抵達了與佛陀相同的意識高度..........
我以此愛極擺渡者西塔沙在流浪盡頭的微笑.............
那是禪門大師,通過拈花一笑所達成之最美也最不可思議的傳承~
原來,千古的深沈,可以只化為淡然的一笑............
這一笑,看似寂天寞地,實則悄然凝蓄著讓天地也爲之驚動的力量!
我鍾愛的老孟,恰是我今生有緣晤面相識的西塔沙。
為著西塔沙最後的微笑,我於此致上最高的敬意^^
正是:
“孤輪獨照江山靜,自笑一聲天地驚!“
帖之五
西塔沙最後的微笑,牽動了我一段難忘的課堂記憶~
那是余德慧老師一段關於孤獨的精闢詮釋。
我聽後,心下震動,遂衍成此文~
猶記課堂中某個片刻,他評論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並盯著我眼睛提問:孤獨是什麼?我忽然陷入一陣空茫,愕然不知所對。
這時,他緩緩說道:發展個人經驗的極致,就是孤獨。
我心下頓有所會!正是如此。一個人只要堅持將個人經驗發展到極致,就注定要面對無法將自身最切己的幽微經驗通過言說傳承予人的“無可替代性“。
這就是悉達多非得辭別佛陀,走上流浪之途的理由。
他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告別,而且從不回頭。
我特別注意到,這是一個多麼真誠的求道者!
一般人一輩子頂多只扮演幾個角色,而且非遇劇烈衝擊,總是黏滯上頭,至死不悟。
可悉達多一輩子一直在丟棄,他不斷丟棄自己在因緣流轉中短暫扮演的角色,而在學習告一段落後,毫不留戀地再度走上流浪之途。
流浪的過程中,遇上不對的人,他固然掉頭捨去,可遇上對的人,短暫交會後,他還是選擇決然離開。
即令遇上佛陀這等千載難逢的覺悟者,他還是斷然辭別!
只因他澈然領悟那無法透過言語傳承的心法奧義,注定只能通過自己的生活去印證,沒有誰教得來的!
這就是流浪者悉達多驚人的美!
美在他是個永不回頭的人!
平常人的經驗從未推拓到極致,所以求道歷程總是心有罣礙,頻頻回顧。悉達多展現了全然不同的素質,他從不懸念,從不住相生心,所以任何角色他能夠在全然地經驗過後,便灑落地予以全然放下。
於是我們看到:常人戀戀不捨的身份、角色、音容、相貌、青春、知識、信念、教條、傳統、身體、血緣...
悉達多一律視如浮雲舒卷,經歷過就永不回頭!
他沒有壓抑、沒有譴責、沒有斷滅、也沒有沈空滯寂...
只是讓一切人類經驗,流經己身,而後悉數放卻...
此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此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謂:解心無染
這分流浪歷程中體察的一切,可以作為概念化後的知識傳承予人嗎?
不可能。
生命至極經驗的傳承,無法是知識的傳承,而是素質的傳承。
素質的傳承又只能聽憑自悟,無法藉由言說傳遞。
這就顯出了孤獨的必然性。
不論出於自願或被迫,每個堅決將個人經驗發展到極致的人,都得面對生命交感的扞格帶來的孤獨處境!這經驗迫及生命最深的原點,所以,無可躲閃,無從迴避,只能一個人沈默地承當下來。
http://www.wretch.cc/blog/jjs0035/16163305
- Feb 08 Mon 2010 12:48
Always.........
剛從電影裡看到一段很美的對話...........
正是: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Have I said I love you?"
"No!"
"I do."
"still?"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