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師說:“宗教在某一種層面上,是中產階級的資產,是種龐然的力量。但是如 果你去看,一個浸泡在那樣底層世界的孩子,對他而言,什麼是上帝?什麼是自然?在生存的邊緣上,沒有一種東西比生存還要迫切。這個世界表面上不斷在改變進步,但是底層的世界還是一樣沒變。”

這話讓我我感觸極深!
沒錯,人是處境的產物。
處境若紋風不動,期待“轉念”發生,根本是緣木求魚。
可是,當老師以“底層世界”形容某種看似畸形的“處境條件”(或說使“轉念”可以發生的“基礎關係”。)
不覺引發我另一層思考:

底層世界四字,在我而言,或許不單只是由社會條件所決定。
它牽涉更深微的因果網絡。
我意指:每個人背後都潛藏著一個黏稠陰溼、難見天日的底層世界,讓”轉
念”無法輕易發生。
不單弱勢族群如此!在我看來,無人不如此。
甚至就連出身豪門、大宅、宮廷、權貴的幸運人士,看似身處“順境”,亦自有其看不見的底層世界,拖著他們往深淵墜落!為何連他們也難免墜落?因為對這些幸運者,當美貌、青春、健康、聰明、財富、權力...等一切外在支撐力來得太輕易、也太理所當然,他們最大的欠缺或許就是根本“沒有欠缺”,所以也激不出任何高貴的精神動向。

余老師所言,對缺乏通觀全局而只能被牽著鼻子走的盲趨者,自屬鞭辟入裡之見!
可我還是覺得,眾多善因緣裡,人所可能依侍之最強大的“處境”,就是內具於自己魂命深處的自覺意識!
這就像身體的免疫系統一樣,是否擁有強悍的防衛機制,本身就是人所以能夠對抗病毒感染的關鍵處境之一。
這意味:唯有超曠的眼界,可以對抗無所不在的墮落!
自覺度不夠,支撐力再強的“順境”,也大可成為通往地獄之路。

可話說回來,若缺乏強大的自覺意識,又身處絕對弱勢的社會底層,那這些亡命生存邊緣的沈淪者,除了被深淵吞噬外,還真是難有“轉念”的可能。

志學 2013.5.27 哲思零縑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和兄:
台北上網極度不便,只能在經過捷運站的間隙藉免費wifi匆忙瀏覽您的最新po文。
這侷促窘迫的日子挨了整整七天,今早,總算又回到可以從容為文的花蓮。
可能是心境已屆中年,朝向遠方的嚮往,竟遠不若我對特定空間眷戀日深的強大根性。看來,現在的我,已不真如我年輕的想像裡那麼渴望來自遠方的一切。旅途必然涵帶的頻繁“位移”,教我疲憊,而益發渴望一方可以隱蔽自身,也可以自在優遊的精神空間。
可台北七日來,最滋味深長的記憶,終歸是那茶香氤氳沁脾的片刻寧謐所賜予我的巨大釋放。
與永和兄晤面機緣絕少,可偶然的茶敘,卻總讓我在片刻優游的“間隙”裡,暫得蟬蛻塵囂之外,而當下親歷一種內在世界的自足與圓滿。

我個人因緣殊勝,蒙永和兄盛情款待,得以凌越過文字,而直接通過幽香沁脾的茶湯,體會那盈之又盈的深味,如何沿著唇齒、味蕾、咽喉汨汨直下,讓每一個毛細孔,因著這周浹遍潤的力量,霎時自怫鬱多時的記憶皺摺裡獲得舒展....

說來,我正是於此親切體會到~
什麼是瞬間侘寂裡暈染成詩的靈韻!

我因此無法不醉心於這豐盛的茶席經驗。
不只是為著那唇齒間縈繞深遠的綿長餘韻,更為著那看似淡泊至極卻盈盈不溢的靈韻如何喚醒了我沈埋久遠的身體記憶。於是,我得以在靈命接壤處迎納那湧動於深淵的紋跡。

我於焉憬然有省:

原來,茶席一入於邃密深微,直可通天地、通人我、通於血肉形軀、通於物外幽玄,以至古琴、詩詞、攝像、光影、空間、甚而一切沈澱時光中的靈韻,於永和兄,皆無不可入於茶。這或是“茶隱”外的另一意蘊。

以其底藴沈厚,茶席間看似從容閒適的互動,卻自透著教人不得不斂衽以對的敬畏之情。於是,儘可優游自適,卻不失從容有度。

永和兄茶席層疊無盡的底藴,或可從中略窺一二.........

志學2013.5.27 茶隱續筆之五





蔡永和
志學兄日安
感謝你的至誠與文字回饋
這也深深教永和感動的細膩心思內在
與兄認識以來,相遇言談
每每越發強烈感受真摯
有你為友,更是殊勝因緣
感謝與珍惜
有北上,得空想喝杯茶聊幾句,就來
我們一切自在
也祝福生活
其實我不用這淺寫,兄都能明白
這也是你我自在之一
就包容我的淺知!

志學兄言詞裡讚美,永和愧不當受
謹當善意的期待與鼓勵
正是我努力的遠方....

朱志學
再次謝過永和兄^^
文字在我,實音聲之餘,影像之餘!
它頂多是瀲灧的波光,而不是萬頃汪洋的本體。
所以,我更珍重當下流淌而過的直接經驗,也格外珍重真能將生命扎根於此直接經驗的“生活者”。此亦無它,這種人才真能深於“不在之在”,而在存在幽隱處,冥契那只能寓身於物外幽玄的“侘寂”........
即此而言,永和兄恁地過謙!
事實上,很少有學者或文人教我發自心底畏嘆有加(余老師是極少數的例外!)可凡我視為畏友者,大抵都是在飽蘊生活感的直接體驗中歷練出來!
志學又及

蔡永和
見識了你對生命真理認真追求
這態度就深深影響我,也教我感動
世間沒有別人
都是你的投射,我只是你其中一面鏡而已
再次感謝你的回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是東華大學[宗教與文化]楊惠宇老師最後一堂課
因為學校無聊的政策讓教師解雇.
用我一生的音樂燃燒在台灣為老師這樣的人才送行....
沒有人真正在乎過你的感受,⋯⋯更多
因為地下道讓我跟過去的緣分重新連結在一起  我們都互不認識因為音樂拉近彼此的距離
發佈者: 呂帥鋒
昨天 13:16 · 收回讚 · 2 · 移除預覽

朱志學 帥鋒:
夠仗義呀!
按你說,昨天是楊老師最後一堂課。
同一時間,我正孤身一人躺在初英步道涼亭座椅,就這麼閉目聆聽水車輪轉,忘神地聽了一下午,才悠然離去.........
早知,昨天是最後一堂課,我很樂於陪著送行!
我特喜愛這種有俠骨情調撐場的送行氣氛,雖說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卻不見小家子氣的悲戚,這才是與悲劇英雄相配稱的祝福!
我享受這意義下的歡送!
只因在我切身經驗裡,首先,得敢於斬斷一切雇傭關係,人才可能真正擴大自身孤獨的存在......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傅孟麗

志學,回到天母了。非常感謝你的熱誠款待,咖啡還留香在唇齒間,貝森朵夫的優雅琴音仍繚繞於心底。我會再來。

朱志學

Dear 傅姐^^
人生幾何?得一夕傾談若夙契於心?
時隔二日,相識恨晚之感,猶餘韻遒勁,縈繞深遠!
我不由思及舊約詩篇四十二篇七節所云:“你的瀑布發聲, 深淵就與深淵響應; 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
那悄然迴盪魂命深淵的對話,直若相遇於世情之外.....
感謝不可思議的因緣!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我靜待下回的見面^^

志學敬覆
2013.5.16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Life has become richer by the love that has been lost."~泰戈爾
難為建德一念靈思,讓泰翁此詩,恰如其分地湊泊於此。
“念音示疾”含藏深微的義涵,因得饒富意蘊而益形啟人幽思......
原來,一句恰如其分的引述,而得鑲箝在恰如其時的片刻,那瞬間鑽心而入的膚慰力量,給予的療癒深度是淪肌浹髓而縈繞深遠的。
我以是而愛極一切發自魂命深淵如銀瓶乍破般迸裂而出的詩句,以其滿佈烈焰鑄燒的紋跡,筆鋒所過,字字都是渡人的舟筏,字字都是內藴救贖力量的文字般若。聆聽者,但能不著相地以存在實感應接之,自然句句都不落空,句句都透著下身落命的篤實踐履。

父親問疾,女兒示疾。
若非奇命,焉得有此奇遇?
如此殊勝因緣,千載而下,但得旦暮而遇之!
依維摩頡經語境,亦只發生在大菩薩與大菩薩之間。
我越深思,越為其中夙因深遠的綿延力量倍感驚奇!
人生迷夢萬千,念音未及遍歷,已走得冰雪瑩淨,不染絲毫世情,這就悄然引渡了無語凝噎中跌宕洶湧的哀毀之情。
如今,念音由示疾而入於圓寂,不見喪亂,而只見法界無盡之莊嚴。
這就讓五濁惡世,得一轉而為不受哀樂劫毀所碰觸的祕境。
我適逢其會,只能撫掌合十,稽首讚歎。
我想,我甚至不能祝福念音“好走”!
只因,在一個肉眼所不可見的向度,她從來就不可能真正消失,而只是轉換了另一種存在形式,而後,拓影深微地駐留在摯愛者深沈的憶念裡。
即此而言,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活”、另一種形式的“together with...”、另一種形式的“inter-being”!
這背後,儼然有不可見的安排,等著後死者用一輩子的追索去叩問、去理解....

我從聲傑處,看到一句話,很有意味。他說:
那「更大的安排」會帶我們繼續走下去。
此語深微,深契余德彗師所捻提之“無限遠的凝視”。
人,原不是僅依憑可見物而活,那沿著可見視線而入於不可見的視線盡頭,看似冥漠無涯,欲語無人,卻每隱通著更大的支撐力量。
我以此而深信,僅憑此兩星期來的深摯“對話”,九原可作,地起泥香......
只因,真正的“在一起”,原非死生幽冥所可限隔。

你體悟得深刻:“此處的結束是彼處的開始,生命是生生不息循環的過程,我們終會在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相遇,在通往成佛的菩薩道上互為法親。”

沒錯!一切虔誠,終將相遇。
在我看來,甚至不是如唐君毅先生所云相遇“在遙遠的地方”........
因為,深情者,即使獨行,仍是同行。
這意味:念音從不曾真正遠去,所以也無待相遇在“他方”。
她只是從“有涯之身”解脫,而化身為“不在之在”。
於是,薄暮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
這是“解疆域化”後才可能迎納之“不在場的在場”。
華嚴義下,交光互映、重重無盡的因陀羅網,因得“十界互具”以成其“合域外與域內世界為一”的“疊影世間”。
即此而言,
念音既逝,等待您夫婦倆的不會是“竟寂寞而無見,獨狷想以空尋”的蒼茫無依。體貼父母的念音,只是不令自己化身為父母“煎心日日復年年”的存在重擔,她寧肯只是化身為父母記憶一角最私密的心事,並以此保持與父母的“秘密締結”。


此則余德彗老師目光如炬的洞見所紹喻的深層實相:

我不再是我,我是我們,我與世界的秘密締結,織成牢不可破的聯盟,我不再孤單,因為我就是你,在靈魂的呼喚聲裡,我們同眠、共生死。

在我體會裡,將關係安放在牢不可破的秘密締結裡,就是隱伏於可見事件背後那“看不見的安排”,它或許顛覆了俗情知見所渴求并據以安頓自身的秩序,卻在另一個看不見的向度給予了更大的平安。

我以此而深契莊子“大宗師”所云: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

以“藏天下於天下”的恢弘心眼,而抵於超然俗情知見的“大情”。
我恍然就在“藏天下於天下”一語中,直下窺見一個生死所不能入的“空隙”!
或許,這正是菩提道背後構成強大支撐的根本凝視點。
也是“念音示疾”的莊嚴十四日,所啓發於我的精神紋跡。

感念“念音”,我會永遠記得~
曾經,伴隨這名字而留予世間的“精神的餽贈”。


謹以此文,悼念念音,兼慰生者。




2013.5.11 志學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