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我的選擇
分類:分享美好的訊息
2007/08/01 12:06


作者/丁文玲(中時記者)2006/04/17

3月初,隱居南台灣的作家粟耘病逝,同樣隱遁於陽明山的作家孟東籬感嘆:「相似的靈魂越來越少了」,創作者為什麼選擇遺世而居?他們有何相似的靈魂?

對作家而言,遺世獨立的慾望有時與寫作一樣,都是無法壓抑的本能。寫《麥田捕手》的美國作家沙林傑終身隱居,因為他認為名氣會妨礙作家觀察人性;3 月初因癌症過世的作家暨畫家粟耘,歸遁鄉間近30年,生前他也說過:「隱者多是帶性負氣之人。」從事創作的人,血液裡多流竄著難以被世俗馴化的因子,所以屢有自成一家的作品贏得世人激賞,而他們也往往不惜離群索居,為的是捍衛己身精神靈魂之自由。

國內曾被冠以「隱居」之名的作家包括:陳冠學、粟耘、舞鶴、孟東籬、梁寒衣、王家祥、阿寶、林雲閣、赫恪、江冠明…等。有的是抱持改革社會的熱情,「隱居」是過程不是目的,例如:《女農討山誌》(張老師)的作者阿寶,為了實踐農業理念,探求人與環境的共存之道,隻身前往梨山,自己蓋屋、耕作。去年完成《大和誌˙一個村落的誕生》(客委會)的原住民作家赫恪,為了紀錄蔗工村的興衰,8年來落戶人跡罕至的花蓮縣大豐村。曾寫下《崩塌的人生》、《山鬼的震怒》(皆為桂冠)的林雲閣,為了建立「生態家園」,一個人進駐台東縣都蘭村的荒涼地區。獲國藝會贊助報導文學《後山新世界》、小說《跟著風往前走》(均尚未出版)寫作計畫的江冠明,則是為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獨守台東縣都蘭山偏遠的房舍。而純粹選擇隱居生活、以創作為樂的作家,則有陳冠學、孟東籬與甫離世的粟耘等人。

與粟耘結縭27年的女作家謝顗回憶,結婚之初,她和粟耘決定遠離城市赴苗栗山區,經歷頗長一段沒有水、電、瓦斯的日子,當時雖然必須砍柴煮水,甚至因糧食短缺導致營養不良,但每天盡情地繪畫、寫作、閱讀、沉思,內心的快樂充實無法言喻。後來因媒體及讀者聞風紛至,山居卻不得寧靜,兩人只得逃難似地搬走,避居至南台灣小鎮。謝顗說,多年來,一些親戚常投來同情的眼光,覺得她「可憐」,殊不知他們並不在乎物質環境與身分地位,反倒是被不必要的瑣事牽絆,無法創作、讀書和思考,才是他們最難忍受的「苦」。

作家孟東籬在陽明山一幢老厝深居簡出已逾9年,雖然偶爾外出訪友,但家中沒有電腦、難得下山、也很少接電話。獲悉粟耘過世,孟東籬十分感傷,感嘆相似的靈魂已越來越少。譯作超過80本的孟東籬,3年前放下消耗心神的翻譯工作,轉向思索生命、宇宙等嚴肅的課題,每日寫作札記,重拾文學感動,他說:「減去穩定的經濟來源,心情卻不再苦惱,異常安穩。」

孟東籬認為,在人口稠密的台灣很難真正的隱居,他把「隱居」二字當成外界賦予的虛名,他說,被視為隱逸的作家,雖與主流文壇、媒體疏遠,卻與鄉野的鄰人、社區保持往來,他覺得以「大隱於市」來形容,或許較為貼切,不過是一種心境,一種創作時不欲被打擾的要求。

常被譽為「現代陶淵明」的作家陳冠學,住在屏東鄉下,去年他跌倒受傷,目前正在復健休養,他謙稱所言已跟不上時代,不如略去,因此婉拒各種採訪。年初他的小說舊作《第三者》(草根)重新面世,這是他跟讀者唯一的交流窗口。

陳冠學自小生長於農村,對鄉野自然、花草蟲鳥浸淫深厚,隱退後選擇鄉居,專致讀書思考,寫出經典散文《田園之秋》;粟耘則個性樸質隨意,筆下經常顯露如孩童般的純真及悟世的哲思。孟東籬認為,作家選擇隱遁,大多並無儲備創作能量之意,僅是喜愛這樣的生活型態而已。一般讀者對孤獨的心靈或許難以理解,對孤隱的作家因此產生過多期待,期望他們生產更多作品,或期望探看隱居生活的內幕,反而徒增作家負擔。

作家選擇隱居,各有不同的原因,但不被外物所役,是他們共通的想法。他們的生活方式容或異於常人,但讀者讀其作品,跟隨他們的眼光與心靈,去探觸人類最深層的精神內裡,也讓在世俗世界打滾的庸人,找到一個安頓身心的寄託。





http://220.65.51.4/bbs/data/tweety/Rainbow_Song___Ralf_Bach.asf



我要引用
我要回應
Add to My Web 儲存至「分享書籤」
上一篇 下一篇
回應(2)

* 陽明山國小附近安親班或260公車會到的安親班
* 【陽明山上的歐式建築餐廳】
* 板橋到陽明山竹子湖怎麼搭車?

更多>>
蓓森朵芙格主於2008/05/17 03:41 回應
檢舉

寫得好!

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一篇文章裡,遇到這麼多親切的名字!讓我格外感動。

特別是看到我私交頗深的老孟也側列其中,心裡不禁樣起一絲異樣的感覺!

細細尋繹,一切看似不可思議的緣份都不是徒然的!

為了給靈魂更廣漠的棲息空間,出走是命定的必然。

這就是命運這字眼透出的莊嚴性。

一切在宇宙浪遊的孤獨者,就在這命運的召喚下,凝結為多生多世的親人...............

事實上,這是世間唯一有意義的連結。

一種非關血緣

卻能貫通歷史長流的精神連結!

於是,

在似曾相識的默契中

浩歎:

是哪處曾相見,相看儼然........................




感謝您的留言,

以及直透心地的理解

無論如何

我的冷門文章,竟有此善巧的理解者,這可是很稀少的經驗。



謹此

致上虔心的祝福..................



蓓森朵芙格主








PASA廚房於2008/02/03 21:27 回應
檢舉

謝謝你的部落,讓我看到丁文玲的報導,從事社造工作(社區傳播)是1993-96年間的事,後來漸漸脫離,2000-2004年從事記者採訪原住民文化藝術工作,2005年漸漸脫離社造工作,有些事情似乎越來越遠。隱居都蘭山中,已經不太管社區事物,雖然三年前幫東管處推動「慢走漫遊」計畫,協助六個部落推動「慢」的旅遊產業概念。謝謝你,讓我看到這篇文章,有趣的是我被歸類在「隱居作家」的行列中……
晴山‧夏樹於2008/02/07 20:23回覆

謝謝你的回應

相信你每個階段都做著自己喜愛的事

能順應心聲

自由的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我想這就足夠了!!




節引自夏山晴樹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venya-huang/article?mid=2&prev=-2&next=-2&page=1&sc=1#yartcm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