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剛怒目, 菩薩低眉, 俱似大道, 妙契同塵。
朱志學寫於 2011年3月13日 11:02
當機而笑,很美!它是粉碎謊言的微笑...........
不當機而笑,自曝浮淺。
它連“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的高度都錯過而不自知!
一味沈空滯寂,自以為高。
焉知入冥府魔道而以殺行禪的悲願?



事實上,我昨日是帶著很深的“自覺”潛入心頭的憤怒,而後刻意去經驗那無可迴避的衝突的!


這場衝突不當下承接,勇敢面對...........


最後只會把輕視放在心底,流於背後的口舌是非。


人不覺就發“酸”了.............


從此,以一種廉價的寧靜與清涼凸顯自己置身事外的超然與高度。


以無涉於己的微笑,掩蓋自己無力面對衝突的怯懦與偽善。




所以,當下一機,流行至此,不予正面“對決”行嗎?


這一刻,就算一擊必殺,劈死對手,都是我對存在對深的敬意!


因為,我選擇與憤怒合一..........


我明白如何通過與憤怒渾化一體的融然流動,在一擊必殺的瞬間,徹底走出憤怒。


這是在具體的實踐上,踐履天台宗“不斷淫怒痴又不與俱”的深微心法。



此所以“老子”有云:



“上士聞道,默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沈空滯寂者,不見道機之深微,而妄敢輕率大笑,那只曝露自己於佛法甚深空義根本還未能心領神會。才會只見“菩薩低眉”為高,卻無視金剛怒目何嘗不是道機之大化流行?


此所以我何以特欣賞余老師。


Yuan也曾是余老師的學生,會明白我的感受。


余老師是位合“菩薩低眉”與“金剛怒目”雙重面貌為ㄧ的“行者”。


這才是完整的存在。





菩薩低眉的柔軟易懂。


金剛怒目的大機大用卻是難懂。


以昨晚的論戰而言,


尋常知見,誤以為只是意氣之爭........


那是我那位不成材的對手的膚淺看法。


我視此為印證甚深禪法的絕妙契機。


見獵心喜,焉可輕易錯過這精進修行的千載良機?



所以,那飄搖邊界外.......
自以為清涼的沈空滯寂者,
只看我陷入表面衝突..........
卻不見我如何在衝突中維持“流動中的凝視”........


可是,對一切有眼界看進衝突底藴者,他們會讚歎:


昨晚衝突的經驗很美、很深..........


那是一場歷史的盛會^^


它的美不下於我在鋼琴前面揮灑一曲流動的饗宴............


就在我凝然不動、與憤怒全然冥合為一的剎那..........


我內心綻放出一朵溫柔的笑意!


因為我知道這一刻,我雖置身憤怒的旋流,卻已全然不屬於憤怒..............



我從中體會到什麼是“不動明王之劍”~


原來,


以殺行禪,看似刀光劍影、腥風血雨...........


內心深微處,卻如如不動,定睛於無限遠的凝視與悲願...........


此境界,昨晚一時俱現!


此所以為大機大用。


此意深微.........
未嘗不欲人解,而人終莫能解者..............


關鍵還在未悟Yuan之師父所說的:


"年輕時,當萬箭來襲時,我只需將自己變透明,就能毫髮無傷地解決敵人的攻擊;現在年長些了,我就讓這萬箭刺穿,跟隨這苦痛輪轉萬丈深淵、再一同與這苦痛蛻變成光。"




苦痛如此
悲傷如此
怒火來襲又何嘗不如此?


在譚崔( Tantra)眼中看來,沒有任何情緒或任何情境不能成為入道的法門~


從譚崔心法的眼界看來:


每一樣東西都是神聖的,因此我們無法瞭解它。如果我們能夠稱之為一個觀點的話,它是最深的、非二分的觀點。然而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觀點,因為任何觀點一定是二分性的。譚崔不反對任何東西,所以它不是一個觀點,它是一個被感覺出來的統一體,它是一個被經驗出來的統一體。



就是在這意義脈絡下~


我底下自不同詩箋與禪門話頭集句如下:


金剛怒目,
菩薩低眉,
俱似大道,
妙契同塵。



唯悟者自悟,迷者自迷..........
此繫於每人各自的根器與命限,只能交付天風吹籟,非我可期....................






志學 2011.3.13 寫於一夜好眠之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