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鑽心而入,握手已違:從“他者”經驗創造的“詩意瞬間”談海德格爾“沒有對象性的思”........
朱志學寫於 2011年3月22日 16:57
有朋友問到:德國大哲海德格爾所云“沒有對象性的思”,究何所指?


我試著說明那很難透過語言文字被說明的體會:


對象成其為“對象”前,只是融然流動於大化流行中的Being in itself...


是因為我們強行把不斷在幻化生成中的Being in itself 給納入我們嚴重窄化的認知框架,才把原是渾然不可分割的Being in itself簡化為可以被指認並貼註標簽的認知“對象”。


海德格所云“沒有對象性的思”,不再是一種建立在“捕捉”存有以歸類到舊有認知框架內的“對象化之思”,而是捨棄捕捉、直接以自己的肉身性存在“臨在”於Being in self的“沒有對象性的思”。


這種思不會試圖去“確定”或“控制”什麼,他接受全然的不確定,接受在未知中漂浮,直到Being in itself自己從隱藏中顯露自己的奧義!


所以,這種“思”不是目標導向的!


它不逼近、也不鎖定,只是像太極拳一般不捨不著、不丟不頂、不拒不迎地向全然的未知敞開自己,等待(等而不待)那不期然“寂然有感、若有所遇”的一刻!


這一刻,正是moment of poetic:


我們在詩的瞬間猝然與悖逆舊有認知框架的陌生“他者”相遇,卻也通過這“握手已違”卻“鑽心而入”片刻,感應到那“上揚至瀕死”的強大迴盪。


這就是“沒有對象性的思”~它根於一種存在的直接感應,


而且,只發生在思緒之流的斷裂空檔:


亦即,詩的瞬間所創造的空白維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