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明兄:

很精彩的一篇訪談稿。
剛仔細拜閱一過,觸緒多方,啟我良多。
算來,我是直到通過這篇訪談,才對您之所以會是今天的您,有較為親切的把握。
特別讓我眼睛一亮的是:原來,和我結緣特深的老孟,對您猶自晃蕩不安的青衿歲月,竟也留下如許深雋的心靈刻痕..........
看到您出道前自僻幽獨的蟄隱生涯,同樣自放若是多年的我,對此亦別有會心^^

學界培養出來的博士,所閱者多矣!
一個深得天地靈韻之所鍾,又能思接千載、別開生面的讀書人,這年頭,卻幾成廣陵絕響......
這意味:“士”的養成,從來不是容易的。
古云鍾靈毓秀,豈徒然哉?
倘生命底氣,與天地日益懸隔,縱自負載籍淵博、著作等身,窺其深蘊,亦不過一團濁氣。

仁明兄以“清朗”二字捻提讀書人該有的氣象,真乃探驪得珠之見。
無怪乎,從仁明兄筆觸,總隱然可嗅出某種獨屬民國人物特有的氣味。

想來是“別有根芽”!
乃能在人心晦否、花果飄零的後現代,獨握天樞,靈根自植........

2012.4.15 志學 閱後隨感有作
讚 · · 4月15日14:18 ·
陳澹川說讚。
朱志學 薛仁明 回复说:2012-04-16 08:32:06
這篇的採訪者,也是該刊的主編,是個有心人。這此前幾期,剛剛製作了一個專題,「士的精神」。
博士之所以不是士,是因為整個教育系統完全沒有士的自覺。於是,士便散落在正規學院體制外之四處。學院既然無力培養,只好由山林、江湖這樣的民間各地來天生地養。
4月16日11:01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兄:
下午才為您偶得閒情倍感歡喜,沒想無常奮迅如斯.......
看到“頹然放棄,放聲而哭”八字,驚愕之情,久久不能自已..........
此刻,只覺腦海一片空白,欲有所言,而無以為言。
您曾在我深淵失墜的瞬間寫下:“在這種見血封喉的致命文字中,依然感覺朱兄的冷靜。恨不得搬家花蓮,替朱兄提書包上課去,看能否越過血肉的感動,直指靈魂核心?”
現在,我同樣在您嚙齒腐心的沈哀中,看見了同樣驚人的冷靜。
我一向讚歎魏晉人物面對死生“深情而無滯於情”的非凡氣度。
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生死之際,大悲無言........
謹以“魏晉風度”四字,與兄互勉。

志學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我體悟的現象學來說:

這位老師以自己的天使般的臉孔&甜美輕柔的聲音創造了縈繞性格外強大的冥視空間。

這意味:不可見的人文空間,經由一張清麗逼人的容顏,瞬間沿著凝視者的視線而撩撥了充滿媚惑力的想像。



有了神賜的金手指的國王,開心地將他王國裡的一切變成金光閃閃的存在,隨著他的手指所觸及,一切都變成了他的財產。國王如此渴盼將他的喜悅在擁抱中分享給他最鍾愛的女兒,但就在他觸碰到女兒的那一剎那間,他最愛的女兒也變成了他所擁有的存在(以某個“東西”的形式而在的對象物,此對象物以“財產”的形式被主體所擁有。)



林子畬

當我開放了身體的界線接受一個存在的進入,變動之後,發現進入者擁有一種逼迫的品質。面對逼迫,意識我卻沒有力量拒絕,因為身體已經給予了接納與進入。我想行動,試圖反抗的意識卻被身體的接納所壓制。藏不住的,身體的恐懼,湧現。我突然瞭解了家暴者的處境。

林子畬 我突然瞭解到家暴者的處境,一種想反抗卻無法反抗,想要阻擋卻無法阻擋。意識知道要阻擋、要反抗,但身體給予了生命的承諾,而承諾作為長遠的力道壓制了阻擋與反抗的力道。除非,改變身體的界線,否則,開放的身體,永遠會開放衝突的進入與生產。

朱志學 何謂:身體給予了生命的承諾?
如何“改變身體的界限?”

林子畬 母親給了小孩生命的承諾,當小孩哭泣的時候,母親心有靈犀的有所感受著。當小孩胡鬧時,母親無法拒絕的只能接受而包容。生命的承諾,並不在於書面或口頭,而是身體開放了邊界,接受對方的進入而不予拒絕。猶如飼主隨著寵物的叫聲起伏,即便寵物耍脾氣胡鬧,理智上在怎麼憤怒生氣,但開出的身體邊界,卻是長久的承諾。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依我看,這說法聚焦身體太過,以至簡化了生命現場肌理交疊的皺摺性。
所有讓身體有感應的對象,身體皆一併接受、開放嗎?
身體有感應的對象,不代表我們就會本能地去觸碰、擁抱或嘗試親密到足以構成犯忌界限的肢體交纏......
為什麼?
因為人還有社會化的頭腦。
人類的身體感,命定是被社會規訓下的身體感。
不可能無所纏縛、純任天真..........
否則,為何我們的身體都穿著衣服呢?
這衣服為什麼?它是頭腦的產物。
它也內化為身體感的一部份。
這樣的身體感是很複雜的。
它是人文化後的“場域”。
是伏貼在身體之上的一層看不見、卻依稀可感的人文空間。
在我的觀照裡,“身體開放了邊界”只是“果”。
身體無法自行決定承諾或開放到什麼地步。
人被拋擲於世的一刻,即已無可避免地逐步成為“社會性存在”。
社會性存在的身體感,跟服膺叢林法則的身體感,不可能是一樣的。
即令服膺叢林法則的身體感,也是受到生存條件制約的。
我不相信,被社會性或“世界意識”包覆的身體,有足夠的決定力去承諾或開放。
身體之外,當有更具決定性的運作條件支撐或限定了身體的開放。
此亦無它,誰教人是“在世存有”?
我們無法像野生動物一樣免於頭腦。

2012.4.14 論學手記之ㄧ


分享《關於那說不清楚的》2 ( 雜述於:04.14.2012 06:25am )

人真的該更直覺的相信那些與生俱來的東西

凌晨六點多,總在半夢半醒間想通很多很“現象學”的事情(不大確定跟現象學有無關連)。這次,讓人開始想要瞭解現象學確切是甚麼了,知道內在總有種非常奇怪的能力,對於那種說不準的,沒有邏輯的東西(基本上是社會覺得沒有用的),總是可以在某些狀況下講的很清楚,不知道這是不是現象學的一環但是相信“現象學”背後的那個動力其實並沒有辦法看書學來(認為跟先天條件有些關係:如獨生子等),這是一。二是,相信每個人一定與生俱來就會那個現象學背後的動力。總有個模糊地帶,說不清楚而總是跟著我們?
⋯⋯
繼續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6997163310938/doc/415032965174024/


何炳輝 這幾堂課下來,頗有一種感覺是,我的存在是在非思之處。

朱志學 此所以猶太諺語有云:“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可容我補充一點:
真純然進入“非思”狀態,就算“存在”,也未必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叢林裡的生物就是如此!
就算死亡臨在同伴或自己身上,牠的眼神卻還是透著茫然。
海德格區分出“對象性之思”&“沒有對象性的思”是有其深義的。
後者也是“思”,卻能將存有給包覆在內。
它是海德格趨近存在的“林中路”。
現象學的“思”正是在這意義上發展出來的“拐彎抹角的觸及”。
此其所以顛覆傳統哲學,而更近於幽思杳渺的藝術。


何炳輝 沒有對象性的思,可"說"嗎?還是只能透過體驗呢?


朱志學 可說啊!
說得善不善巧罷了。
這比沈默更需”殺活自在“、”出入隨心“的功力。
事實上,余師每堂課不都在示現如何曲盡迴環地”說“?
也就是我前文所云:拐彎抹角的觸及。
文學裡、音樂裡、藝術裡、小說裡更觸目皆是。
川端康成就是老師多次言及的高手之一


朱志學 寬驊之思,近於水滸傳前序所云之”遇“。

所謂:”薄暮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


朱志學 寬驊所感,
讓我聯想到浮士德“復活節”第二幕裡一段獨白:

一種純淨而不可描述的希祈
驅迫著我漂蕩過叢林和原野
而在盈眶熱淚所凝成的霧裡
我感覺到有一個世界~
為我而升起
為我而存在.........



何炳輝 你也是幽邈的說呢!


Eric Lan 上帝本身已經發“酵”了。猶記老師也曾用過 “療遇” 這個字眼,在轉化上的意義而言,與志學學長所說頗有呼應。 老師曾說過類似 “明明白白是人眼前的明白,明白些甚麼後,人是不太想講話的。”(出處跟文句的正確性有待確認) 一句話讓人內心很靜。

有時候覺得的 “志學” 一名取的真切,進宗教所到現在,感覺自己怎麼可以言之無物成這副德性,引不出什麼所以然,感歎。



朱志學 嗯!“療遇”這詞,我也有點印象。
但沒聽過老師在課堂多發揮。
“遇”字,下得很有意思^^
我可以體會其中蘊思的靈感所在。
即此一字,老師已將“療癒”背後的無限風光,畫龍點睛地給點染了出來。
這意味:支撐人文療癒的動力點(dynamic point),就在讓糾葛纏繞於“I-It relation”的對象性勾連得以朝“與祢相遇”的深秘交融轉化。

遇,是不可預測、難以促成也無法控制的“詩意瞬間”...........
它發生就是發生了!
不發生你也奈何不了!
它不存在於任何自命可以有效予以“趨近”的方法或路徑中。
此其所以為“遇”。
很難想像更好的詞。
這字比被newage講濫的“合一”或“愛”要傳神多了!


Eric Lan 的確很難在想到更有“歪打正著”的詞了。


朱志學 所以,遇,不是一種努力的結果。
它只是幸運罷了!
不可否認,眼界開闊的人,較能認出這無跡可尋的幸運!


Eric Lan (哈哈哈哈哈好爽快) 我覺得查克拉也快要沒有查克拉了...


2012.4.14 論學手記之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帥鋒,“世界”就這麼回事!
你抗拒被貼標簽,但對箝制於“世界”框架的眼睛,不透過標簽,抵觸他們的認知方式。
夏蟲不足以語冰!
他們受限自己的眼界局限,命定看不見隱蔽在未知界域悄然流動的價值。
你的音樂,本就是為秉具“邊緣的眼睛”者而作的。
既然你的“生存條件”原就不仰仗這世界習常遵循的遊戲規則,那何不索性放縱得更徹底一點?乾脆徹底豁開!儘管銅頭鐵臂地“做自己”,何必在乎世界的“承認”?
若有此覺悟,就可以丟回世界對你提出的問題?
這問題對別人是攸關生存的“真問題”,對你卻是“假問題”。
你原就沒有迎合這問題的必要。
假如有人很同情地看我:“可惜你少了一個博士學位><”,我會覺得很可笑!
不唸博士,不代表是一種“欠缺”,是提出“問題”的人自己太缺乏想像力。
同理,不能迎合那些什麼“公文”、“單位”等混帳問題,也不是你個人的“欠缺”,它只是反映這世界太缺乏想像力,以至從來看不見“異質力量”瞬間自世界現身所留下的天才紋跡.......
事實上,這就是為什麼,“千秋萬歲名”,向來只能是“寂寞身後事”。
但這又如何?
人生一口氣,難得拼一回!
曾經為自己的理念,強烈活過一次,這過程本身就很值得了!
我個人衷心相信,這過程別說是十年,就算只是一個片刻都值得!!
我的結論是:
你既選擇這樣的生活,本該有此覺悟。
你是我目前唯一所見真有本事不依靠資本主義型態過活的“遊牧者”,依我看,所有鎮日高談闊論左派理念、卻半步也離不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理想主義者,看到你實際活出的範例,都該襟聲斂口才是。

加油^^

你的朋友 志學
讚 · · 9小時前
Coque FU 說讚。
朱志學 最近在外面跟人接洽活動的時候 常會被問到 : 請問你是哪個單位 有沒有公文 ?? 這件事情一直困擾我很久~ 因為我在流浪 我不屬於任何團體 或是誰的名下 我做自己想做的音樂 獨立創作~ 各位好朋友我需要妳們的想法跟意見 ~呂帥鋒
9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呂帥鋒: 兄弟謝謝你~~從我認識你到現在你與蔣鵬不管我身處什麼環境 你們一直是最支持我的朋友^^你可以把我看的那麼徹底 人生難得ㄚ~~花蓮見
在幾秒鐘前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文茜倒是提出了一個嚴重被忽略的角度。
自我權利可以膨脹到什麼地步?才不會在另一個隱微的面向造成更大的道德缺失?
這不只是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問題,也不只是邊沁功利主義倫理或康德自由意志倫理的問題。
陳文茜確實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道德悖論”。
郝談都更:地主反對未來有退場機制|社會新聞|中時電子報
news.chinatimes.com
 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上中天電視的《都更風暴》特報,跟主持人陳文茜對談,節目從印尼地震談都更,認為北市老舊房屋多,基於安全應該執行都更;陳舉紐約等都更案例批文林苑事件是「公民素養不足」,還抨擊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的言論。
讚 · · 分享 · 11 小時前
Wan-Yu Luo 、蔣鵬和浮草另帖都說讚。

Yuchun Chan 關於都更後每戶使用面積從十幾平方米增加至廿八平方米確實沒錯,不過卻忽略了房舍面積雖然增加了,但住戶也變多了,進入社區的人車也跟著變(好幾倍的多),但道路與公共設施卻沒有變大、變多,所以到底都更後是否「環境和消防安全都比以前還友善」的議題,恐怕有更多可議空間。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7nj1DLoLvA

2012.04.11.《郝龍斌面對面 都更風暴特報》Part1
www.youtube.com
從印尼強震看台灣老屋 中天都更風暴特報
約 1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RYU__gApgo&feature=relmfu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YAZELGDruA&feature=relmfu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YZvxUMZeSo&feature=relmfu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krd3Bxr1cs&feature=relmfu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朱志學

誰在地球上有絕對而永恆的獨立產權呢?
當然,我很清楚這是“被法律強固的幻覺”。
每個人到頭來只是在拼死維護他一廂情願相信的謊言。

吳順德

當然沒有,但您這樣的想法是危險的
如果你的說法成立, 詐欺搶奪都是理所當然的

朱志學

我沒這意思
陳文茜也不會愚蠢到默許這種可能
這只是提出另一種思考可能
這裡面確實隱函著道德的悖論。
守住某一個面向的道德,卻可能再另一個看不見的面向造成更大的不道德。這種倫理學上的兩難,觸目可見。
陳文茜提及的潛在地震危機,即是一例。不該刻意漠視。
事實上這正是每一個事件背後肌理交疊、錯綜繁密、牽連多方、業力深遠的皺摺性。
所以我從不相信拘限“單一角度”的答案。
這只會簡化問題的“皺摺性”。
偏偏,跑第一線的搖旗吶喊者,通常正是那些相信自己的角度代表“絕對”正義與真理的人。
我卻無法輕易相信有何不容質疑的“絕對”前提。
“絕對”兩字,我深自戒懼,它只是“簡化”兩字的另一個代名詞。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其實這並不會形成悖論,以王家的例子來說,或者當時在新莊開發大旗下的樂生療養院來說,都有許多建築專業人士提出可以有方案A、B、C、D.....等可能性,都可以做到「依法行政」或是達到其他位36戶同意都更者需求的設計方案,「強制拆除」絕對不是唯一選項,反倒是把問題搞成只能二元對立,才是讓人害怕的。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若台北市不都更、發生地震老舊公寓造成許多人死亡,現在那些「正義之士」要負起很高的道德責任。
這裡面就隱函著道德的悖論:因為你怎麼做都會有道德的衝突。

建議您先看完上面連結的五段影片。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唉,我並不反對都更啊,問題在於這個過程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過程郝龍斌並沒處理好,無可諱言。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他沒本事像陳文茜立刻抓到重點:從更根本的安全問題來發展論述。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只會笨拙地抬出“依法行政”四字。所以被K活該。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另外,還有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究竟目前在台北展開的都更方案,究竟有沒有確實回應到公眾的利益,還是以都市更新的大旗,挾持國家機器力量,圖利的卻是土地開發商?這樣的懷疑絕對不是子虛烏有,以目前台北市都更案最多的區域是「中正區」和「大安區」這些以「安全問題」來說,相對不需要都更的區域,而居住環境與安全實際上落後的萬華和大同區呢?幾乎沒有都更案進行,所以就像你說的,貪婪的人性啊~~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都更受害者聯盟表示,王家並未關閉溝通管道,有任何意見大家都應該坐下來當面溝通,住戶應該一起要求政府和建商,為他們興建大家理想中的家。聯盟也盼望市政府出面協調,思考如何變更設計,讓這個案子能早日動工,讓所有住戶都能順利回家。」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117174-php-1

文林苑都更戶等不及 促建商速速動工 - 台灣立報
www.lihpao.com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強拆文林苑都更案拒遷戶,不少學生及學者教授出面聲援,而拒遷戶王家要求市政府將房子原地原屋蓋回。不過,對於早搬出原住所,在外租屋等待都市更新完成的同意戶,沈默多日後,他們12日召開記者
約 1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立法初衷或許是為了安全問題。
落實的過程,一定有被挾持利用而異化的可能。
但這也只能設計更好的制衡措施,初衷倒不容否定。
另外,
以上面的影片討論來說:一旦震度超過五,整個台北只要防震係數不夠的老舊房子恐怕都有安全問題,不分中正大安或萬華......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你的角度我不是不知道。
但那不是唯一該考慮的角度。
陳文茜做這個專題,就是試著把這個案放在更大的脈絡來談,你的預設立場似乎讓你無法平心體會她看問題的視野。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各種暴力的初始,許多不都是有著偉大初衷嗎?安全問題當然重要,我也非常同意,但問題不是大家認為安全問題不重要啊,而是打著安全問題的大旗,所行使的暴力與私慾。
58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我期待的是,怎麼樣來落實陳文茜所點出的安全問題。
5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人性的貪婪,讓落實永遠是不可能的努力。
能期待的只是“可能性”的趨近。
所以,法律制定本就要假設人性本惡,做好各種防堵措施。

你剛貼文這段,本身也是很“人性化”(貪婪)的例子:

“王家部分土地被查封,疑似有現金需求。鍾先生強調,王家曾在給予市政府的手稿中表明「請建商拿5億來收購王氏家族土地」,「可見現在根本都是條件問題。」”
50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剛剛在一個臉友美力果那裡看到:事實上
九二一大地震時台中縣市倒塌的建築當中
有很多是都更的新式建築
例如南區的天下第一家,德昌新世界
(未都更前,古早時這一代稱為乞丐寮)
大里的<台中王朝>,<台中奇蹟>
也是一片都更熱潮中興建的社區
而集合式住宅在地震當中
逃難救生都不易.....
如果是山區過度開發走山
透天別墅是整棟埋掉
46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那更何況幾十年的老舊建築?
45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是啊,所以囉,如果都更真能帶來其所訴求的種種「好處」,是不會有那麼多人反對的。但問題是,真的有嗎?
43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你這有點強詞奪裡,預設立場太明顯。
43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儘往壞的方向看
42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而且按照陳文茜的標準,總統府、監察院都該拆啊,但只有拆這個選擇嗎?
4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天災太強,本就新舊房子都頂不住的。
4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九二一的震度,若發生在台北,你能想像得死多少人嗎?
42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生命的意義或房子的意義又不是只有不倒而已
4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這是社會。
不是叢林。
不然就不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
4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誰不知道?
每個人都是“在世存有”。
想百分之百堅持自己的自由意志,那也得看實力。
39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台北市人口擁擠到這種程度,假如每個“一樓平房”的釘子戶,都堅持房子對他個人的意義,那麼,就連去聲援王家的學生們恐怕都沒棲身之所了!誰讓他們晚生這麼多年?地都被佔了!
35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再次重申我想表達的。我非常同意安全的重要,就像我同意不是只有王家,其他36戶居民的需求也同樣重要,但是重點在於,這整個過程是怎麼被進行的?有沒有「真的」被做到「安全」?我相信如果過程有更多人關心,更多人監督,好比像陳文茜這樣,把安全問題給點出來,那麼,「真正的安全」,就有更多被落實的可能。
33 分鐘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就連慈濟校地,也是在佐倉公墓的墳場蓋起來的。
這裡面豈非又有道德的悖論?
個人的堅持在大時代的巨輪下算什麼呢?
時代的演變不會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幾千年來,沒有例外。
3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你這樣定位問題就很中肯。
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脈絡。
30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之前的各種論述,我大抵也都知道。
我只是很注意陳文茜昨天提出的新論述,覺得這論述隱函著不容漠視的問題意識。
29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提出新的問題意識,並從中開出看待問題的不同脈絡,這本身就很有討論價值。
2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同樣,這脈絡也不可能窮盡問題的所有面向。
所以,只能被視為拘限特定危機感與問題意識的特定角度,而且,不該是被予以“絕對化”的角度。
每個人本就各具獨異性,不見得每個人都在乎“安全”、“利益”、“美化”、“鄉愁”,甚或“空間詩學”........
依我看:
到頭來,每個“社會性存在”,只能在現實形勢(集體業力)的脅持中,依個人最看重的角度做出關鍵的抉擇,以對抗道德的悖論,即令這抉擇會讓自己墜入尖銳而劇烈的失衡狀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