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仁明兄:

很精彩的一篇訪談稿。
剛仔細拜閱一過,觸緒多方,啟我良多。
算來,我是直到通過這篇訪談,才對您之所以會是今天的您,有較為親切的把握。
特別讓我眼睛一亮的是:原來,和我結緣特深的老孟,對您猶自晃蕩不安的青衿歲月,竟也留下如許深雋的心靈刻痕..........
看到您出道前自僻幽獨的蟄隱生涯,同樣自放若是多年的我,對此亦別有會心^^

學界培養出來的博士,所閱者多矣!
一個深得天地靈韻之所鍾,又能思接千載、別開生面的讀書人,這年頭,卻幾成廣陵絕響......
這意味:“士”的養成,從來不是容易的。
古云鍾靈毓秀,豈徒然哉?
倘生命底氣,與天地日益懸隔,縱自負載籍淵博、著作等身,窺其深蘊,亦不過一團濁氣。

仁明兄以“清朗”二字捻提讀書人該有的氣象,真乃探驪得珠之見。
無怪乎,從仁明兄筆觸,總隱然可嗅出某種獨屬民國人物特有的氣味。

想來是“別有根芽”!
乃能在人心晦否、花果飄零的後現代,獨握天樞,靈根自植........

2012.4.15 志學 閱後隨感有作
讚 · · 4月15日14:18 ·
陳澹川說讚。
朱志學 薛仁明 回复说:2012-04-16 08:32:06
這篇的採訪者,也是該刊的主編,是個有心人。這此前幾期,剛剛製作了一個專題,「士的精神」。
博士之所以不是士,是因為整個教育系統完全沒有士的自覺。於是,士便散落在正規學院體制外之四處。學院既然無力培養,只好由山林、江湖這樣的民間各地來天生地養。
4月16日11:01 · 讚 ·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