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閱讀劄記 (1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謎一般的幽邃底蘊﹞

妳的文字彷若自成難以索解的靈魂密碼.........
謎一般的幽邃底蘊,
令人若有所契,又莫可窺尋...........
正是︰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缺憾還諸天地﹞


妳說:但是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生命的完美,不是嗎?

我的想法是:
不完美的人生本身,倒未必就是生命的完美.........
而是,我們可以選擇在缺憾的人生裡創造出完美.........
台南延平郡主的廟堂有一幅對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開古今得未曾有之奇,洪濛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司馬遷的史記、貝多芬的音樂....不都是最好的例子嗎?
我們無法選擇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卻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姿態去因應.....
這裡面凝蓄了強大的悲願與無邊的寂寞...........
我個人,正是靠著這股悲願去對抗那無涯的缺憾的...........
對我而言,這是唯一有尊嚴的存在方式!
否則,早被這該死的世界擊垮了.........
可惜,妳們班沒上我國文課,否則妳就可以完整地分享──
我如何透過朱少麟
的《燕子》和張藝謀拍的《幸福時光》,巨細靡遺地詮解在缺憾的人生裡,人到底還殘存多少自由和幸福的可能性.........

那就轉送妳一段《燕子》裡的文字吧!
文字裡的意象,彷彿是黑暗盡處傳來的一線光亮,我在裡頭感覺到了一絲透體的溫暖:

遺缺的人生,二哥轉而朝向自己填補,填得結實,她是我所見過最接近完美的舞者,只是完美成這樣,她不再需要任何人。這是一隻極樂鳥的誕生過程,她雌雄同體,她什麼人也不需要;她非男非女,她跟誰都不相容。我想我沒辦法欣賞這種寂寞的自由飛行。

二哥在夜風中摟住我的肩頭,我們齊迎向火光,她說:“在我的想像裡面,天堂是一個很冷的地方,都是狂風。”
“為什麼?”
“因為冷,因為風,人才會靠近,又靠攏。”
二哥的溫暖擁抱中,我的一顆心激動了起來,我懂得她的意思,人需要彼此澆灌。但她明明誰也不需要。二哥讓我非常地思念起了龍仔,回想起了舞團歲月,舞團中每一個夥伴,還有卓教授,我們都是帶著缺陷的人,我們相遇在不同的迷惘裡,又在那麼驚聲喧譁中互補遺缺,只是為了完整,完整我們的路途………
我跳了一場未完成的舞,這時候只感到冷與孤獨,並且意亂情迷,迷惘中我抱住了二哥,只覺得她的身體真好,真好………
那就轉送妳一段《燕子》裡的文字吧!
文字裡的意象,彷彿是黑暗盡處傳來的一線光亮,我在裡頭感覺到了一絲透體的溫暖:

遺缺的人生,二哥轉而朝向自己填補,填得結實,她是我所見過最接近完美的舞者,只是完美成這樣,她不再需要任何人。這是一隻極樂鳥的誕生過程,她雌雄同體,她什麼人也不需要;她非男非女,她跟誰都不相容。我想我沒辦法欣賞這種寂寞的自由飛行。

二哥在夜風中摟住我的肩頭,我們齊迎向火光,她說:“在我的想像裡面,天堂是一個很冷的地方,都是狂風。”
“為什麼?”
“因為冷,因為風,人才會靠近,又靠攏。”
二哥的溫暖擁抱中,我的一顆心激動了起來,我懂得她的意思,人需要彼此澆灌。但她明明誰也不需要。二哥讓我非常地思念起了龍仔,回想起了舞團歲月,舞團中每一個夥伴,還有卓教授,我們都是帶著缺陷的人,我們相遇在不同的迷惘裡,又在那麼驚聲喧譁中互補遺缺,只是為了完整,完整我們的路途………
我跳了一場未完成的舞,這時候只感到冷與孤獨,並且意亂情迷,迷惘中我抱住了二哥,只覺得她的身體真好,真好………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狂野又美麗的靈魂]



且縱歌聲穿山去,埋此心情青松底,常棲息。
未恁心閑惹飛絮,但逐紅塵覓風清,雲山際。






“請借出這一角落,讓我明白自己仍
活著,仍有血有淚。...................”


無妨!
飛累了,
就隨意棲息在這片清冷的沙渚吧........
雖只是一方寂寞的天地,
掠水驚鴻輕拂而過的印痕,
卻也在此倒映了永恆的旅者最美麗的嘆息.......


近日,心頭常盤桓著白石的名句: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我恍然從中看到:
一切孤高自持的生命,
在性情的根柢處,宿命涵具之不可解的天刑…………
一如“淮南皓月冷千山”所下的一個“冷”字,
那是一種生命的含蓄與溫婉,若不經意的情意流露中,透著欲語還休的冷雋心思…..
對比“冥冥歸去無人管”的寂涼與冷落,巨大的生命落空,一轉之間,遂凝斂為“自古同心終不解”的千年憾恨………
然而,細看詩句數過,卻又隱隱看到文字底層幽藏著另一道意義線索…….

首先,對於生命亙古的不遇,詩人的深情,並未激化為一種“桐風驚心壯士苦,...恨血千年土中碧”的淒厲與悲慨!
相反地,我們看到的是:即令一片冰心,寄語無人;生命的落空,卻不曾減損自身悱惻的柔情。今夜,不得解人,乃斂身而退,冥冥歸去,獨飲一世的寂寞;明晚,卻依舊是冷月當空,為那心繫遙深的淮南千山,灑落滿星的寒光。
這可比李義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柔情繾綣,更勝一層;
它將至深的感情收攝於至為清冷的靜默。對生命陷落的孤絕,不做小家子氣的申辯與求告,而是還殘酷的命運一個大氣的安然承當……
對我而言,這正是古典中國最本色當行的抒情美學……
融深情於曠達,以至於深情而不累於情,應物而不累於物……….
這一美學質素,顯露出的不只是一種情感表達方式;
它更揭示了一種隱伏於情感表達方式背後的處世態度……
那可是積澱千年的集體民族意識所逐步凝塑成的人文風姿………

我於是思及一直蟄伏於我潛意識深處,並不斷啟引我走向內在旅程的神秘隱喻:
毅然舉起巨石,並敢於輕蔑命運詛咒的悲劇英雄薛西弗斯……
對於自身苦澀的存在境況,卡謬筆下受天神懲罰的受難者薛西弗斯,既毫無抗辯,也毫無怨責……….
他只是以深不可測的靜定與沉默,安然承當了平常人所無法理解的懲罰!
在旁人看,這種不可言喻的懲罰之可怕處,就在,他必須拼命做一件注定無所成就的事情。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這會是最可怕的懲罰,特別是,當這懲罰成了對人世熱愛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否則,如果他每跨一步都有來自終點的幸福與希望在鼓舞著他,那麼他的苦刑又算得了甚麼呢?
但話說回來,常人所以會視此為不可承受的懲罰,不也正為了“有所付出”就定然要“有所成就”的頑強執念,鋸刀拉扯似地在心上咬嚙著嗎?
然而,對薛西弗斯而言…..
那象徵命運重壓的巨石,不但沒摧毀他的存在;
事實上,他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心境,通過巨石而更明澈地證明了自己存在的純粹性。
讓我們再次回顧那永劫輪迴的命運圖像:


我們只看到一個人使盡全力推動著石頭,把它推上一個斜坡,我們看見扭曲了的臉,緊貼著石頭的面頰,肩膀頂著全是泥巴的石頭,插入石頭下面的腳,張開的臂,沾著塵土的手,還有那只能用無天際的空間和無深度的時間來丈量的漫長而辛勞的盡頭…….然後,待目的地才剛到達,薛西弗斯眼看著那塊巨石於頃刻之間又向山下滾去,他又得再從山下把它推上山頂去,他又回到了山下。

就在這一刻,這絕望得令人憤怒不甘的一刻,卡謬以深銳的洞察力,提出了那曾令我年少的靈魂為之震顫的評論:

“於是他回來,他停頓的那一刻,使我發生了興趣。緊貼著石頭的那張臉已經變成了一塊石頭!我看著他踏著沉重而勻整的步伐走向永遠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磨難。供他喘息的這一刻,就像他的苦難一樣確定地會回來,這是他具有意識的一刻。在他每一次從山頂上下來,漸漸地走向神祇的住所,他勝過了他的命運。他比他的石頭更為堅強。”

我衷心尊敬的卡謬,單憑這段話,就讓我愛上了薛西弗斯狂野又美麗的靈魂…

是的!這是個真正的叛逆者,一個能直下洞穿幻象、凌越現實,在靈魂的根柢處對命運的荒謬展開形上反抗的人………..
我們聽過種種政治意義的、經濟意義的、種族意義的、宗教意義的……或社會階級意義的反抗!然而什麼是形上意義的反抗呢?
箇中的奧義就在:只要能確立一壁立千仞、四無依傍的個體性,那麼就算有所謂不可避免的命運,那也只會是隸屬個人的命運,而不是被神祇所操弄、或被社會權勢網絡所決定的命運。換言之,命運存在著是一回事,我們是否允許自己的心志被這命運所決定是另一回事。能被決定的,一向只是隨俗俯仰的“群眾”,從來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個人”。
所以,對一個真能抉擇自己、而非媚俗從眾的個體,沒有凌駕於自己之上的命運;沒有更高一層的命運;或者,只有一個在實存事實上不可避免,卻可以在主觀心境上予以輕蔑的命運。依佛理言,眾生“心隨境轉“,佛則“境隨心轉”。
事實上,這也正是尼采那驚世駭俗的宣稱:“上帝死了”所昭告的究竟實義:



人的一切事故,都是屬於人的本身。所以,讓上帝的歸上帝;人自己的命運必須自己抉擇、自己創造、自己賦予意義,當然也得自己負起責任!
對我而言,這才是真正挺得起脊梁的人生哲學。
人,終歸是生命的主宰。
一如叛逆的靈魂薛西弗斯所作出的驚天一擊,他舉起了巨石而否定了神祇………………
他從神祇手中奪回了命運的自主權!
並驕傲的宣稱:
真正的命運,是純屬個人的事........
沒有控訴,沒有自憐,沒有蹭蹬垂羽的申冤與求告...........
對一個已然為自身命運負起全然責任的“個人”,沒有誰能使他成為受難者。
因為,他比他的石頭更堅強...............

巨石還在滾動………
但它所象徵的不再是天神的詛咒,而是敢於與當下實存之命運合而為一的氣魄與心量。
事實上,巨石能懲罰的只是那些害怕徒勞無功、無所成就的人;它們永遠受制於主觀願望與客觀命限的落差而落入無邊的悲苦,這就是巨石的勝利了!
更準確地說,這因著一心妄念而憑空幻生的落差與由此延伸出的幻滅與失落,根本就是巨石本身!它無非是幻覺所召來的精神重擔……




相反地,對於能直下肯定:掙扎著上山的努力已足以飽沃心靈的人們,巨石即不再是一個異己的對象,更不再是一個必須予以譴責或對抗的命運,而是一個能夠被海洋般的心量予以全然接納並包容的缺憾。

顯然,不論是不在乎的輕蔑﹝此笑傲江湖之玄旨,相應佛家之羅漢道﹞,或寬柔無限的悲憫﹝此天龍八部之妙諦,相應佛家之菩薩道﹞,沒有什麼命運能不被一個在精神上徹底獨立無恃的人所克服。
於是,我們終於逼臨了卡謬所下的驚人結論:

“我讓薛西弗斯留在山下!一個人永遠會一再發現他的重負。但薛西弗斯揭示了更崇高的真誠,這真誠舉起了巨石而否定了神祇。他也下結論說一切都很好。此後,這沒有主宰的宇宙,在他看來,既非無益的,也不是徒勞的。這石頭的每一顆原子,在這充滿了夜色山上的每一片礦石,它的本身就形成一個世界。掙扎著上山的努力已足以充實人們的心靈。人們必須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



作者:塵泠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彷彿從這篇謎樣似的文字裡
窺見
蟄隱妳內心深處另一個深藏的靈魂
我暗自詫異,這可不同於妳向來明朗瑩澈的文字風格呢……
可是,這封短箋,卻又不經意地撩起了我深埋潛意識裡的幽微意緒…………
那是我寫完“狂野又美麗的靈魂”一文後,決意揚棄卻終未能褪盡的舊日餘緒….
《挪威的森林》早在記憶裡化為輕煙,淡遠得只依稀記得直子雪一般蒼白的身影…….
倒是七月仲夏時分,《海邊的卡夫卡》裡那位令我神往的佐柏小姐在心頭刻下的凜冽印痕,至今仍是清晰如昨……..
anyway………….
我鍾愛妳這篇渾然天成的短文!
字裡行間散逸的荒寒與寂涼……..
好似自七零年代的抒情搖滾飄曳而來的頹廢藍調……….
揮之不去的虛無氣息,卻幽幽繚繞著迷醉靈魂的冷焰與光影…………
如妳所言:
“虛實之間…只見抗拒的力量無形拉扯,不知道自己孤獨或不孤獨,沒什麼特別喜歡或不喜歡。…..但直子終究回不來了,心中總有千萬次呼喊也喊不回來的什麼東西………”

我很能理解這種因為靈魂的四無掛搭,而動彈不得的深淵經驗…….
事實上,這正是村上春樹最擅長刻劃的冷酷異境!
淡漠的筆觸,不著痕跡地就勾動人類意識幽暗處深不見底的寂寞…….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傷心咖啡店之歌》雜感


小葉走了!被一個神密男子帶走了,而且,從此再沒回來……….
那人是誰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海安從昏睡中清醒過來後,小葉的夢也跟著碎了!她很清楚:清醒的海安是不會屬於她的。於是,從一種夢囈似的幸福中,她再度被丟回那深不見底的虛無感中........為著一種輕得無法承受的荒涼,一種頓失憑依的空洞與茫然,她被內在的黑暗驅趕著,就好似溺水的人尋求漂流的浮木般.........

浮木本身並不重要,它因溺水而被需要;
那人是誰亦不重要,他只是小葉在逃避無涯的荒涼感時所依附的替代品罷了!
這意味著,重點不在那人的吸引力,而在小葉內在無可解的寂寞...........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冥想手記——被遺忘的真實﹞


女詩人辛波斯卡說:

“ 我再也不能確定\重要的\比不重要的更重要”

謊言與真實的界限在哪裡?在這真假早已分不清的世界裡,眼見為憑又有多大的意義?連自身的價值觀都無法確立,憑什麼去判斷是與非,又怎麼去尋找方向與目的地?

我的理解是:真正的是非判斷,本就與價值觀的確立無關;而能夠被尋找的方向和目的地,只可能導向更大的迷失與茫然!

人們可以不負責任地選擇任何有利於自己的價值觀,來合理化自己的動機和行為。然而,世人所視為重要的,又豈真是重要?世人所鄙夷的,又豈真是不重要的?

所以,拋開所有的價值觀吧!我們已習慣於依賴價值觀來思考,卻全無覺察這正是最根深柢固的制約。然道我們不能“直接”去“看”;而非得隔著重重的價值觀來阻擋自己對世界的直接注視嗎?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那些善於思考的聰明人,卻常在重要的生命課題上顯示了驚人的無知.......


我們看到,他們同樣為找不到方向而失落,為失去所憑恃的一切而失落,為價值觀之無法確立而失落,為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失落.................

似此茫茫若有所失的悵然,說實了,無非是因為對那遮蔽於重重表象下的自己,仍是保持無知。這意味著,人們的自我認知仍是建立在能夠被得到並累積的擁有物上,而非直下見性,與那一直在隱藏中的自己,素面相對。

這便顯出了人性的大顛倒!人們苦心積慮所建構的自我,原來只是“人之所有”,而非“人之所是”。人在對身外之物〈包括身體、長相、面子、身份、地位、愛情、婚姻、夢想........〉的追逐中,錯失了自己的“本質”。這種遺忘自身之“本質存在”,而為“非本質存在”之聚散浮沉患得患失的焦慮感、挫敗感,正是人類與身俱來的夢魘。


﹝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用((願我來世))呢?”


不好去改它的!
因為,這十六字出自〈藥師琉璃經〉,是佛陀親予開示的法言,我們必須尊重經典。

我個人以為,關鍵是“身”字。
雖說境隨心轉,但諸多外境裡頭,身體有其特殊性,它非如一般外物,看破即可放下,乃至決然捨去。所以,不能忽視它頑強的實在性。特別是,當這具涵具殘老病於一身的行屍走肉,真因病廢襲擊而巨痛難忍,那錐心刺骨的折騰,可不是浮面勸慰一句──別心隨境轉,就可船過了無痕的!值此艱難之境,不論心境上再如何調適上遂,也未必對抗得了殘老病之軀的頑強性。它不真獨立於心靈之外,而是直接牽動了心念的浮沉起落。一旦,病廢過劇,非心識可轉,我們也只能虔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在身體烙下的印痕,再如何懊悔,也無可重頭來過。此刻,他生未卜此生休,也只能謙卑地祈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這不是消極的認命,而是敢作敢為的承當──
承當過去的無知所種下的因果。
可轉,則當下轉之,決不遲疑;不可轉,則悲願承當,期待來世。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可不慎乎?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黎 Work Show﹞

法國5,800萬人,從郵差、廚師、花農到上班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之道,他們努力工作,但看起來都不像在幹活兒,他們整天高談闊論,崇尚思考,人人都像哲學家。台灣2,300萬人,搶著進入熱門產業,力爭上游升等加薪,壓縮流程完成最多的事。然而,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台灣的工作時數是世界最多,經濟表現幾乎是敬陪末座的第四十名; 法國的工作時數是世界最少,經濟表現卻是世界第八名。這樣的結果讓人困惑,為什麼2,300萬個工作狂,卻比不上5,800萬個哲學家?本週的CHEERS,告訴你三個法國工作人的故事。他們不見得都很成功,也不一定是你心中的模範,但或許,您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生活的啟發...



一年看三百部電影的郵差先生

為了麵包 暫別夢想

法國「五年級生」的選擇

﹝一年看三百部電影的郵差先生﹞

文/顏和正
攝影/黃大川
2002年11月 CHEERS雜誌


﹝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She knew his face,
his touch,his voice,
She knew everything about him,
but the truth.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時代不缺憂傷,缺的是對付憂傷的藝術。” ──《 傷心咖啡店之歌》作者.



走過“後現代”華麗的飄零氛圍,朱少麟 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所標誌的時代現象,仍鮮烈地散逸著難以逼視的光采。它可是近年難得一部“離靈魂很近”的小說,時至今日,仍難忘第一次閱讀此書時,由內在牽引出的巨大震動............廿世紀末的台灣,這本深刻紀錄時代精神處境的長篇小說,在文壇、校園、網路上,都曾激起了波濤洶湧的迴盪,有人喻它為“現代版的流浪者之歌”。就某一個深層的意義而言,凡是曾被這本小說深深感動過的讀者,那由心頭湧現之悲歡莫名的顫慄與悸動,很大的因素,在於他們通過小說中每一個角色的思考與命運,無可迴避地逼視了自己:自已的沉淪、自己的茫然、自己的憂傷和失落............然而,猶不僅此,這本書豐厚的哲學蘊蓄,更讓所有深思善感的年輕心靈,從中體悟到了在世紀末之荒寒中完成自身精神引渡的可能性。

朱少麟筆下的傷心咖啡店,正是一群飄搖於台北繁華綺艷之疏離氛圍中,猶自堅持逆世獨尋的年輕生命,為自己所闢建的精神家園......
或許,他們將因此發現自己的世界不再那麼的冰冷,因為在獨對無邊缺憾的寂天寞地中,他們在曦微淚光所凝成的霧裡,見到了另一個用了解和信任所照亮的世界………“因為冷,因為風, 人才會靠近,又靠攏。”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愛的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
閱世深銳,筆觸老辣。
他在《十誡》的拍片筆記中寫著:

“偶然,是非常重要的,命運也一樣。偶然總叫我驚嘆不已。我們的行動總與偶然相聯繫。從許多情況下我觀察到這點。在我個人生命經驗裡,我知道它所扮演的角色,…….當你思索著一個人為何有某種命運時,應探究其根源,於是發現了偶然的重要。過去所發生的事,對現在具非比尋常的涵意……”

“…..在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會面臨抉擇,並應對其負責。同時我們並沒有覺察到這些抉擇會將我們導入某些方向。對此我們可說一無所知,只有在日後回顧一生,我們才能明瞭當時作下的某些抉擇,具有的決定性。”

我將冷眼睇視,且看這茫茫網海中驚鴻一現的偶然如何貫穿妳我的命運,又如何逐步開展自身…………………….
無論緣起緣滅………………….
我只定睛細看………..
不眨眼…………………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劄記.......


《叛逆的靈魂》剛出版時,我已仔細的看過!課堂上還拿來當教材呢…….
《金色童年》更精采,是奧修所有談話內容最具個人特色的!
奧修汪洋恣肆的智慧,與殺活自在的表達方式,是我靈性啟蒙歷程裡,最具決定性的力量………..
同期接觸奧修的朋友,大抵已流轉多方,另尋皈依…….
我對奧修驚人的美,卻是一自訂交,終身不移…………………..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得失之間
【王書川】

人須隨時注意到得失之間,不可過分執著,得馬失馬,禍福相隨,眼看著富可敵國,政壇驕雄,一時之得意,不瞬間樓塌兵敗……

五十年前,抗戰勝利後,從大別山移軍安徽省安慶市;在一座詩書滿樓的藏書樓上,看到這麼一幅條幅;字跡蒼勁圓潤,如巧雲出岫,禪韻飄然,在不知不覺間,竟呆坐忘返。聯曰:「人之得失似有定數,得之不足為喜,失之不足為憂,享用過分損壽,樂到極處生災,故君子逢喜而憂,臨樂而懼。」

這麼一幅警世震駭的聯語,竟使我八十多年來。奉為圭臬,作為人生警惕之指標。

人須隨時注意到得失之間,不可過分執著,得馬失馬,禍福相隨,眼看著富可敵國,政壇驕雄,一時之得意,不瞬間樓塌兵敗,窮途末路,或鋃鐺入獄,或奔逃海外;令人不勝今昔之感嘆。

曾國藩曾在墓誌銘上,叮囑「不信書,信命運」。故有人駁斥此說。有人鉅富,中富,小富;或大貧,中貧,小貧;小富者日得數百元,而沾沾自喜,大富者一桌酒席百十萬元,猶感不足;闊太太珠寶金飾,猶嫌寒傖;貧家兒女連一枚訂婚戒指,都籌措無門!

命運何豈不公,有人銜著金湯匙降生豪門,有人卻降生在啼饑號寒之門。

但是,命運卻會捉弄人,有人少年好命,老年卻貧病交迫;有人幼年命苦,卻幾經奮鬥,家庭事業有成。

所以,事在人為,個性決定命運,除非自甘墮落,壯年荒唐,自是因果相隨。

筆者已年屆耄耋,閱世略有所悟,提出此說,似有迂腐之譏,但骨骾在喉,不吐不快也!

【2006/02/11 聯合報】 @ http://udn.com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潦水盡而寒潭清


流浪本身當然不代表對生命的了悟;但流浪作為一種從熟悉之世界中暫時抽離的動作,這一決心與勇氣便已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契機。

在與陌生的世界交會的過程,我們有更好的視野可以拉開一段距離,在兩個世界的對照中,更清楚的辨認出自己的方位。這分清晰的覺知,固然不等於自由本身,卻是引導我們走向自由的必經歷程。

至於真正的自由,我個人的體會是:

真自由不等於出走或流浪,而是在於改變我們參與世界的“心態”──一種以控制、攫取、佔有、利用、比較、競爭、逃避、攀緣.....以及由此延伸出之得失利害的考慮所決定出的“掠奪者”﹝taker﹞ 心態。因為,真正的不自由,還不在於被囚禁在一個我們所不想要的人生中,重點是,這個不管是我們自願或被迫接受的機械化人生,本身就是taker心態下的產物。

不由自主地被囚禁在這種心態中而毫無自覺,便已注定了自由的喪失。
相對地,決然地走出這種“心態”, 不論你置身於台北或馬達加斯加,你都是自由的。
因為,你已證得一種超然於幸福或不幸之外的堅定。
你冷靜地看著世人繼續耽溺於操弄著taker擅長的遊戲﹝一種以互相撕殺競奪勝利的遊戲﹞,卻不再為此遊戲規則所欺騙。
你不再拿taker的標準來折磨自己,你只是冷靜而堅定地丟回所有社會給你的標準,勇敢而誠實地遵循自身的理性而行。
你並沒拒絕工作,也並不逃避這個鼠輩橫行的世界,只是帶著海洋一般廣闊的心量,擁抱著五濁惡世的滾滾洪流,又從滔滔濁流中淨化了自身。
因為,你知道真正的自由不避濁流,它只是把淨化的力量帶入濁流,而毫無瑕染。

潦水盡而寒潭清。
原來自由不避一切,它只是更篤實地生活於世間,但應物而不累於物罷了!
《燕子》裡的二哥﹝李風恆﹞、龍仔,都是箇中高手。
他們活在taker的世界裡,又不屬於這個世界。
他們操弄著taker的遊戲規則,卻又玩世不恭地嘲笑它,不對taker煞有介事地獻身其中的謊言產生認同。
說實了,他們絕頂聰明,又絕頂誠實。
聰明,所以不為taker的謊言所欺;誠實,所以拒絕繼續作為一個taker。
於是,我們看到,他們遊走在世人競相奔逐的遊戲裡,卻又玩得那麼灑脫利落,毫不黏滯,就好像自己只是一個置身事外、不為世俗勝負所役的局外人。
此其所以為寂寞高手。
寂寞者,歿世而不遇,獨行而無解人也;高手者,魏晉人物“終日揮形,神氣無變;俯仰萬機,淡然自若”之謂也。
若以為他們活在taker所主導的世界裡,就必然為其廝殺掠奪的遊戲規則所縛,那就太小看人類的潛力了!
一個獨行者,大可縱行世間,卻自有自己的秩序。
二哥和龍仔便是最好的象徵性典型。
他們生命之酣暢淋漓,甚至比《傷心》之海安與耶穌都來得更徹底、更漂亮。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眠小姐:

書已收到!
正悉心拜讀...............
書箋翻飛間,著實不能不驚嘆...
妳為這本書所付出的心力....
我自己很久不曾燃起這種狂熱與傻勁了.....

才迅速瀏覽一過,即欣然發現,貫穿全書的精神動向,對我下學期國文課正擬放入講授大綱的旅遊美學可真啟發良多呢!
衷心感謝妳讓我有機會透過妳親手編輯的文字與影像紀錄,間接參予了西南天地間一場殊勝的人間行旅!
近日學校多事,少有閒情.....
這書卻瞬間讓我墬入另一難以抗拒的時空............
早年拜閱李霖燦的回憶錄,對麗江之玉龍雪山早神往已久........
去歲,妳走過的足跡,似也不經意在我心裡悄悄埋下日後遠遊的夙因..........

期待妳的九寨溝之行
也能儘快纂輯成另一本精美的集子.....

書中意外看見米多麗的身影
順代致上問候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葉走了!被一個神密男子帶走了,而且,從此再沒回來……….

那人是誰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海安從昏睡中清醒過來後,小葉的夢也跟著碎了!她很清楚:清醒的海安是不會屬於她的。於是,從一種夢囈似的幸福中,她再度被丟回那深不見底的虛無感中........為著一種輕得無法承受的荒涼,一種頓失憑依的空洞與茫然,她被內在的黑暗驅趕著,就好似溺水的人尋求漂流的浮木般.........

浮木本身並不重要,它因溺水而被需要;
那人是誰亦不重要,他只是小葉在逃避無涯的荒涼感時所依附的替代品罷了!
這意味著,重點不在那人的吸引力,而在小葉內在無可解的寂寞...........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塵泠





“ 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 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

──龍應台

“失去工作、失去愛情,在最傷心的絕境中,馬蒂走進了傷心咖啡店,以一杯咖啡的的代價,經歷了人生中最混亂豐富的旅程..........”

幸福隱藏著危險!因為垂手可得的種種依恃,正好誘使人透過對別人的依賴“逃避”了對自己的徹底面對。

不幸,卻可能隱含著最大的祝福!因為,當所有的獲得皆已失去、所有的美夢皆已破滅、所有的信任皆已落空、所有的憑依皆已撤離........人反而在最傷心的絕境中,第一次剝落了繁華的表象,而直與隱沒在重重依恃下的自己,素面相對。

“傷心咖啡店”所獨立於其它咖啡店的意涵,端在於此──

首先,它是為“與世間疏離”的人而存在的!因為寂寞獨尋的傷心人,在四無憑依的茫然中,再無藉口可拖延對生命真相的徹底面對。

其次,以海安這一靈魂人物為核心所構成的“傷心咖啡店”,及店中特有的生命律動所流溢開來的哲思氛圍,在在都逼使馬蒂這類流落無歸的靈魂,毫無閃躲地正視了那一直“不曾被看見的自己”。

其三,若說“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是文學跟藝術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那麼,作為一活在每個人心底之“精神空間”的“傷心咖啡店”,正是在同樣的意義上,促使那隱藏於重重表象底層的“自己”,從“現實”的“遮蔽”中,逐步顯示自身。

所以,“傷心咖啡店”在此絕不只是意指一特定方位之地理空間,它更象徵著一道精神的渡口,啟引著“空間迷向的諸神”,在懸崖撒手的天塹處,脫胎換骨,絕地逢生。這再度印證了《燕子》一書中關於“天堂的本質不是完滿,而是缺陷”的洞見──完全的完美是完全的頹廢,豐盛的人間,滿溢了磨難之必要,意外之必要,缺憾之必要。

於是,在生死的臨界處,我們看到──



“馬蒂在強光中睜開了雙眼,山峰凜冽;她抬頭,望見無邊開闊的天空。
這一個抬頭,好像花了馬蒂三十年之久。.................. ”



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其意在此。





生命,本是沒有界限的!“傷心咖啡店”在此並不只是代表一特定之小說文本,或局促在某限定範圍內之閱讀題材。它不是一塊“地盤”,而是代表一道“出口”,透過這道“出口”,我們進入了一個廣漠無垠之“精神空間”。當您跳脫自己狹隘之生存格局,單獨逼臨於這無涯無際的“生命之域”,你只覺俯仰空闊,迴旋自得;思為之凝,神為之深 。事實上,這是你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從此,生命向你顯示了全然不同的向度..........於是,你第一次確定自己是活著的!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塵泠



“出走”本身並不真決定什麼!



它可以是在逃離現實的表象下,繼續保持逃避自己;也可以是自覺地從現實中抽離,好讓自己得以在遠離慣性制約的陌生異域中,對那沉埋多時的本質性存在,進行更徹底的透視。



馬蒂的出走顯然屬於後者!



許多人質疑這是頹廢,因為她逃避現實的責任。但試問:以現實為藉口而逃避自己的天命,不才是更大的逃避?更大的頹廢?



他們備受制約的頭腦,讓他們無法看見一個簡單的真相:



頹廢的人至少敢於放棄以生存與競爭為導向的愚蠢生活;那些煞有介事地在為一些無聊事忙碌、賣命的男人,或那些自我催眠自己是因為認真而美麗的女人,卻在日復一日的妥協中,接受了一個自己根本就不想要的人生。



這就是為什麼海安會告訴馬蒂:“如果在世界上的頹廢,可以換來對自己的負責,那我寧願對自己負責。”



海安是對的!因為他清晰地看到了,隱藏在“頹廢”底層的最深意涵就是──對自己負責!而且,捨離對自己的天命負責之外,人別無責任。事實上,把對別人的照顧,建立在對自身天命的妥協上,這恐怕才是合理化自己怯懦的藉口吧!



然則,什麼是天命呢?



對我而言,達到自身之本質性存在,或者說,為達成內在生命之覺醒而開展出之意義追索歷程,就是天命。



顯然,它不屬一種外在的成就。它非關擁有,非關得到,非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頭說到的埋藏在金字塔底下的寶藏,也非關在沙漠中等候少年歸來的女人......事實上,它再平凡不過了!它只是意味著走出那圍繞在生命周遭的夢境,而達到自己最深的“是”──to be what you really are!



我的理解是:不管是什麼情況,沒有任何理由值得你以放棄自己的天命作為代價!



事實上,做什麼工作都好,只要這份工作能夠支持妳走向自己的天命。失去工作,人頂多一無所“有”;失去了天命,則此生已不足復論,因為,你的放棄讓自己落得一....無....所....“是”....



所以,勇敢地走向未知吧!依我看,敢於在每一步抉擇的當下,毅然轉向未知的勇氣 ,才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揭露的最大奧秘,至於最後是否找到寶藏根本只是餘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塵泠



還記得海安與馬蒂在離別前夕的最後一次對話嗎?海安說:



“我不需要,也不想要別人的了解、寬容,或認同。妳也一樣,要開始習慣用自己的價值觀生活。........讓我告訴妳一些事,不管在馬達加斯加,還是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要忘記。........妳要學會對自己坦承,絕對坦承。......如果在世界上的頹廢,可以換來對自己的負責,那我寧願對自己負責。..........這就是我送給妳的禮物。”



海安自已是否徹底實踐了這番話,我們姑且不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一個能夠徹底為自己負責的人,挫敗或不圓滿是無法成立的,因為他本不依恃或期待來自任何人的肯定。所謂「無欲則剛」;一般人的自尊心,根本是假的,因為拆穿了,它不過是別人所賦予自己的「自我形象」;顯然,這種自尊根本是決定於別人,而非關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事實上,正是因為人不夠尊敬自己,才會把命交到別人手上,而企望別人施捨對自己的認同。試問,就算別人認同了我們,對於一個希冀別人施捨的乞丐又有何尊嚴可言?這種“自尊”說實了根本只是“他尊”,原非關真正的自信心。一個人若有“真自信”,自會活出一種頂天立地的大氣!現實再巨大,也大不過他涵天蓋地的主體。這,就是海安的自由!他只如其自性地存在著,就已是人間絕美的風姿。這意味了,他的尊嚴在於他之“所是”〈to be〉,而不在於他之“所有”〈to have〉;他生命的意義在於他的“存在”〈to be〉 ,不在於他的“作為”〈to do〉。



也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下,馬蒂的死,原不必被視為一種缺憾。因為,她的圓滿不在於她“得到”了什麼、“擁有”了什麼,或是“成就”了什麼;重要的是,她已“認出”了她本自圓滿具足的“自性”。是的!生命的意義本不在於從“當下”走向遙遠的“他方”;不在於從過去的缺憾中“出走”,好“成就”那尋覓無蹤的圓滿。



所以,對於已經了悟自性的靈魂,連深埋在意識底層、與尋求自由一樣原始與古老的渴望──流浪,都已顯得多餘!在廣漠無垠的自性之域,你能到哪裡?又需去哪裡?於是不再有緊張,不再有追求,不再有流浪,不再有渴望,你只是自在輕安地存在著,不再野心勃勃地試圖透過無數狂妄的作為或自戀的言語來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價值。



是的!只是靜靜的存在著,而不浮沉於五濁惡世之貪瞋愛恨,已自是生命的大圓滿。看看佛陀,只是淡然的垂目靜站,那樣千古的深沉,卻是承荷了世間,也放下了世間!他並無一絲的意念要證明自己,但那自然散發出的寧靜與力量又豈是尋常?



當然,對於以檯面上之權力與財力來決定身份、並以此判準為主流價值的資本主義文明,這種不屬人間的寧靜與力量自是被輕忽的!但那又何足道哉?生命是自己的,怎麼活本該由自己決定,像海安或馬蒂這種人,縱令一意孤行而自致孤絕之域,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所以,我們還為他們的結局惋惜個什麼?我們越表惋惜與遺憾,只越突顯我們的無知與渺小。人家的尊嚴是建立在敢於抉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之中許多人卻還在小眉小眼地質疑人家為探尋自由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對照海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魄,與馬蒂“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放眼周遭一張張因為“唯利是圖”而落得“唯命是從”的嘴臉,史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所展示的洞見是教人怵目驚心的──



“.........在「適者生存」的經濟狀態中,生命之流只能計及本身,.........所有的民族,在長期生活的卑瑣腐蝕下,都會失去他們強烈的種族力量。在此,人只「因」某事物而死〈die of something〉,而不是「為」某一事物而死〈die for something〉。政治猶能使人為一項理念而犧牲,但經濟卻只能使人日漸衰耗,無聲無息。在戰爭中,生命因死亡而提升,經常達到不可抗拒的程度……….;但在經濟生活中,飢餓常喚起對生命的恐懼,一種醜陋、卑微而全然非形上的恐懼,在這種狀態之下,文化的高級形式世界,悲慘地趨於瓦解,而人們開始如野獸般的赤裸裸掙扎圖存。.......到了這時候,所謂「飲食男女」乃是生命原動力之類的庸俗言論,恬不知恥地公然出現,而生命不再是工作強度的增加…只求舒適的逸樂,……….而其本身,即代表一種終結。”





為什麼要不憚其繁地把以上的文字整理出來?只因我看到,這一「人間失格」的年代正是“傷心咖啡店”人物的存在背境。捨離這一存在背境,我們便無法深切體會朱少麟自述這部小說之寫作動機所說的:



“當初寫《傷》是在一種非常強烈的傾訴慾望中完成的,........我只想說,非常想說,說出我們這個安詳柔軟的時代中,無處吐訴的憂傷,這本小說看似浪漫,連書名都傾向軟調,但讀過的人應該可以同意,整本書想表達的非關情愛,更不是浪漫,而是生活在現代大都會之中的,面對人生觀與價值觀模糊空洞的,失去方向感之後那種尖銳的憂傷。”



是的!如何面對這一“失去方向感後之尖銳的憂傷”,並自此展開自身之意義追索動向,以安頓生命底層之騷亂,正是主導“傷心”人物命運歷程之共通問題意識。正是在這意義上,馬蒂歷盡一生尋索而在異域之山巔證悟自性的體驗,帶給了燃燒著同樣命運之火焰的我們最深的慰藉與啟示。且回到這一幕在我們心頭停格為永恆意象的畫面吧!在時間感消失的靜謐中,馬蒂終於融解了百劫以來積澱的“自我”假象,前所未有地逼臨了自身最根本的意識本體──



“.........坐在世界的頂端,馬蒂將自己溶化在風中。

......從山下一步步登高走來,在爬上山頂之前,遠望海天的馬蒂陷入了最深的迷惘。生命,來自虛無,終於虛無,那麼中間的這一遭人生,有什麼意義?

坐在山頂的狂風中,精神穿梭於宇宙空幻之間,馬蒂有了全新的體會。

選哪一種生活都好,馬蒂體會了。哪一種生活都有它必須經歷的路途….;經歷過了,收進自己的意識裡,又朝圓滿接近一步。.......死亡是人生中另一種經歷,人把它視為悲傷。在朝向神的虛無之路上,這種悲傷只是心靈被練得晶瑩剔透之前的,自力撕扯出的裂隙。。

馬蒂在強光中睜開了雙眼,山峰凜冽;她抬頭,望見無邊開闊的天空。

這一個抬頭,好像花了馬蒂三十年之久。”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劄記.......


《叛逆的靈魂》剛出版時,我已仔細的看過!課堂上還拿來當教材呢…….
《金色童年》更精采,是奧修所有談話內容最具個人特色的!
奧修汪洋恣肆的智慧,與殺活自在的表達方式,是我靈性啟蒙歷程裡,最具決定性的力量………..
同期接觸奧修的朋友,大抵已流轉多方,另尋皈依…….
我對奧修驚人的美,卻是一自訂交,終身不移…………………..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