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希望哪天真的聽課,不要都聽不懂。
聽不懂好像也沒關係,
去感受老師講課和課堂的氣氛,也很棒。去感受老師講課和課堂的氣氛,也很棒。”

~貞貞

正是!
身歷其境的現場氛圍,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包覆力量............
特別像余老師這樣極富講課魅力的學者,第一手的課堂聆聽經驗,悄然凝斂了一種僅憑文字閱讀無法觸摸到的“現場深度”。
我想這就是作為轉化力量關鍵之ㄧ的“默會知識”:
亦即,比受限智思層次的“格式化吸收”更能觸碰到底藴處境的“存在性吸收”

所云“潛移默化”者以此。
這鑽心而入的深微經驗,只蘊生於"存在性"層次的全然敞開.........................

「愛情的開始是……在無法抗拒對方吸引力的同時,卻也感受到自身的自由。」

「不是藉由反省」,而是「直接」感受到自由。

這兩句都是齊克果說的嗎?

這話完全呼應我透過馬丁布伯“我與祢”概念總結“戀人與愛者”關係的討論:

愛者,正有如泛漾於存有汪洋上的嶙峋波光..........
沒有臉孔,卻“音容宛在”地將一切自限“I-It relation”的戀人給包攏收疊其中。

所以愛者,不是一個特定的對象;
不是一個你可以透過名相予以指涉並宣稱隸屬於自己的客體;
祂是作為客體之存在基礎,而比客體之個體性來得更巨大的存有背景。

此所以~
愛者,是使戀人成其為戀人的背景............
是使客體成其為客體的基礎........................

戀人之於愛者,事涉天人形神之際。
戀人為“人”,愛者為“天”;
前者為“形”,後者為“神”
形之與神,非二物以相即;
人之與天,實顯隱而互具。

人依於天,乃得“相忘乎道術”而成其為人;
形離於神,乃如竭澤之魚,只能在相濡以沫的枯涸中懷念一去不返的江湖.......

以是而論:

所云“愛者”..........
固非作為對象化客體之“戀人”。

祂是無法定義的他者;
是隱伏於世界裂隙背後的深淵;
是被知識框架給掩蓋的現場深度;
是在ilya中渾函吞吐、汪洋恣肆的大化流行...............

一路幽折曲深地運思至此,深藏中之愛者,乃得見露其“隱蔽之臉”........

原來,
愛者,不是遠在他方.........
不是獨立於我之外的另一個客體。
不是“你”、不是“我”,而是那遠比你、我更巨大之作為你、我存在底藴的支撐背景:"I-Thou relation"。

2011.11.29 哲思隨筆之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