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師友風義 (1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老師:

潰瘍好些了嗎?
甚念......
想到自己自課堂恣意渾函吞吐的飽滿靈光,卻是建立在老師對肉身疼痛的強大隱忍,心裡就很過意不去!
我竟忍不住想及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自exhausting概念延伸出的驚人洞見:

“生命只存在於死亡的闖入中,甚至存在於與死亡的交換中;否則,生命必定是價值的斷裂,因此也就是絕對的污損。死亡脫離生命,生命就有缺陷。”

我由是而聳然怵惕:
死亡:就其最深的本質而言,就是一種耗盡(exhausting)~ 一種近乎"聖性的獻祭"而非建立在對象性勾連或手段性算計的pure exhaustion。

這意味:彗命的傳遞,從來就不是一杯午後閑適的咖啡。
在看不見的驅迫力下,它常是以哲人或藝術家熾烈而嚴厲的自我耗盡衝動為代價所進行的“神聖的浪費”。

假如我體會沒錯,正是在這種強大的自我耗盡中,生命與死亡,才達到了真正的連結。

只不過,這種縈繞盤旋於域外空間的夢幻衝動,以其不可見,遂對拘限“世界意識”的眼睛隱蔽了自身的奧蘊..............

謹此
祝禱老師
早日恢復安康

志學再拜 2012.4.11
讚 · · 4小時前
Siyul Lu 、浮草另帖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朱志學 志學 是我太輕忽,釀成大害,目前已經控制住了。謝謝你提到巴塔耶耗費的概念,也許有空我會提供給同學。老師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呵呵^^
仁明兄:
人生何處不相逢^^
訪查宮本武藏資料,無意撞進您的博客。
不覺會心一笑^^
宮本武藏這等人物,當然值得您多留下些文字紀錄。
相關資料,竊謂就您跟谷芳師兩篇,最啟人玄思。
論哲理,入木三分;
論文筆,亦酣暢飽滿。

感念您這番文字紀錄,我受益良深^^

志學再拜
讚 · · 9 小時前
孫筱媛說讚。
朱志學 ‎"世人以常情觀之,總以為武藏之所以琢磨藝事,乃緣於對敵必須靜心,而藝事正是劍道在此修行的一環。換句話說,正由於藝事之修行,武藏乃能臻於世間劍道的巔峰。
放在尋常,這種說法自然有理,但其實不然。首先,在武藏年輕時,尚無竹刀的設計,對決非死即殘,劍客惕勵劍法猶恐不及,遑論騷人墨客之事,而就時間而言,武藏的藝作也都在巖流島之後。以此,他藝事的鍛鍊或他終於參得萬理一空有關,卻與他之前頂尖的世間之劍無涉。
其實,要看武藏的劍與藝,還得回到更根本來看!
根本在禪,禪者識得本心,應緣而發,乃無入而不自得,禪畫因此多為無心的創作,一有作意就落於下乘,同樣,真正的劍,也必須不執於一處。
劍不執於一處,是禪僧澤庵宗彭對劍道的拈提,這位傳說中將武藏計賺吊於樹上,磨其燥氣,終使武藏入天守閣讀書三年、變化氣質的禪僧,在給新陰流掌門人柳生但馬守的信〈不動智神妙錄〉裡如此寫道:「不可住心於敵,亦不可住心於己,不然,則為敵手所勝。」所謂執於一處,則為該處所奪,反之,「苟如達此無心,則能不止一事。」
正因不執一處乃不受限,《金剛經》的主旨只此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到此無執,生命就六根互通,此時遇事成緣,當下自在。所以說,武藏的諸事臻頂,不在他是亙古的天才,不在他以藝磨劍的鍛鍊,根柢的,是他契入本心的會通,所以他的畫乃直契禪境,毫無勉強。
這樣的會通是悟者的本家之事,只是,武藏既發之於文武判然的兩端,就特別令人驚豔。"

此論不凡,俱見高手眼目^^
嘆服!

志學又及

再繼續一氣讀下,才驀然發現:
原來,這是谷芳師談宮本武藏的又一篇文字。
算來是繼“兵法何嚴厲”之後,我拜閱谷芳師論宮本武藏的第三篇文字。
初次瀏覽,未及細看全文,只覺吉光片羽,俱見勝境。
還想當然爾,仁明兄因緣殊勝,不知何時又跟谷芳師有巖流島之行了^^
沒想看到後頭,才發現這第三篇,是我誤當成仁明兄的手筆!

慚愧之餘,我心下暗恃:
怎會直覺地將兩人見地給疊影為一?
也許,表面是誤植,更深來說,卻是直覺地看見一種氣類相感的傳承。

志學 合十
3 小時前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賀新近錄取慈濟宗教所的舊日學生林旻昌~

班導師朱志學寫於2012.4.6

阿昌:

我不是口考委員,談不上提拔之恩,恰如其分的說:我只是為你指出了某種以你當時的眼界未能看出的可能路向。
你要說是“指點明路”也可!
慈濟宗教人文所,是一個緣份強大的磁場,我平生最可貴的師友緣份,幾乎都匯萃於此,或以此為核心而往外擴延開來。
相對往昔你就讀的台灣觀光學院,可謂相去懸遠,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等你正式進來後,很快你自會明白我為何有如是鄭重的評價。
即此而論,我確實是臨門一腳,把你給推入一個遠超過你舊日視域所未及涵蓋的未知世界,裡頭內藴的豐碩精神養分與繁密交織的緣份網絡,必然對你日後命運發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沒想自己竟有學生,能由技職院校背景順利跨界轉向人文專業。
這點我委實不曾有過任何期待。
事實上,我帶過的商學背景學生,有文學才華的自然不只你一人,裡頭甚至有幾位學生畢業後試圖改考人文系所,可是到頭來都鎩羽而歸,只你一人達陣。
這點實屬難得^^
由一位技職學院的畢業生,到攻克研究所門檻,而且還是跨領域的研究所,這進展不可謂不大。
身為你的導師,我由衷感到欣喜。
相信你父母親友或往昔同學也當對你刮目相看。
我估計,這是我導師班學生畢業後幅度最大的越界。
黃羽和你之外,我不知還有誰也考上研究所?

倒是,既然你是殿後錄取。
就要有所覺悟:那是三位口考老師破格給予的機會。
他們顯然已體諒到你從技職院校跨界而來的困難,學問雖根底薄弱,還是多所體諒。
這意味:
進來後,要補足的功課很多。
但也別怕!
有為者,事竟成!
好好珍惜這難得的緣法。
相信,你父母終當為你的抉擇感到驕傲的!

PS

入學前,建議你先把余老師的每一篇“散文”先列為閱讀重點!
張老師出版社有四本,先買回來一篇篇仔細拜閱。
這是聽課前必備的根底。
安梧老師格外看重的中國哲學原典,當然也很重要。
但古典涵養只能俟諸日久功深,放長時間慢慢咀嚼涵泳可矣!

導師敬賀



三返花東,邁向慈濟人文學院之路
林旻昌寫於 2012年4月6日 10:29 ·
承蒙恩師朱志學先生的提拔,
吾報考了慈濟大學的宗教所,

初試順利,上月底返花東參加口試,
學生自認,沒有同實力也不通經文,

有的只是,顧念恩師的舊情,
幾位老友,他們的期許盼望,

周三一抵花蓮,便先往港天宮還願去,
畢竟考試能過難得,只盼能好運持續,

周五口試早到,隨後與其他考生相談,
臨口試前得知,六位考生中有一人無法前來,

五人名額已定,但是依然心正面對口試,
希望能排去第一次考試時的緊張,切勿失常,

進到考場後,與林安梧所長道安,
林建德老師道安,周柔含老師道安,

林建德老師問道,我是不是受恩師影響來此?
我肯定回答,並說起自己與恩師初識到今的情況,

其後對我思想上的影響,以及對人對事的看法,
也述說了,自己對花東這片土地的感情,

隨後林安梧所長才侃侃道來,說在座多為恩師友人,
他很高興我的來到,所以問我與宗教之間的關連,

我以恩師曾說之理,陳述『人』與『囚』的觀念,
隨後說明自己,以當代人的身分完成被傳承者的理想,

也說明了自己諸多的抱負,以『天下人如佛』之意念,
以青年節轉述,先人烈士和慈濟志業之關連,

最後周柔含老師問道,我的研究方向之相關問題時,
我自愧還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想之後有幸進來再重定方向,


林安梧所長說道沒關係,說起自己讀台大時,
也是花了半年的時間,才修訂好自己的方向,

與三師相談甚歡,林建德老師後勸若有幸進來,
望吾專心一致,心無罣礙,

數日後放榜了,吾雖以末座之姿進入慈濟,
卻也反思其安排,是為了惕勵自己,

要吾決心向學,力爭上游,
勿讓恩師失了面子,從此刻開始努力,

回觀花蓮記憶,有感慨也有無奈,
有快樂亦有悲傷,人人去去來來走走,

初次來花東,跌跌撞撞,
在觀光學校裡,自得其樂的無知自欺,

二次又回到花東,像公務員般,
卻是迴盪在街頭,不知明日何去何從的無奈,

兩年後三返花東,只盼自己能一步一腳印,
踏實學精,畢竟還有太多需要去學習的地方,

恩師朱志學先生的提拔之恩,再次懇謝,
雖才疏學淺尚未力行,吾必當全力以赴,

以報恩師指點明路的奇恩,感謝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4.2課堂隨感:作為一個老師,他最深的悲哀與挫折,是教不出有能力超越自己的學生。
朱志學寫於 2012年4月3日 14:43 ·

別為這點小事上了心!我不會覺得有啥打擾。重點是我透過您們的問答過程,也得到不少學習。尤其是,老師回應您的過程,反而大叩大鳴地激出不少洞見。我還為此振筆疾書,記下了不少電光石火間擦撞出的靈思。算來,這是意外岔出的收穫。

您為自己課堂帶入的情緒耿耿於懷,其實,情緒還在其次,老師是雍容大度之人,不會計較學生火藥味十足的詰問形式。至少,這證明學生確是積極參與課堂現場,而不是鴨子聽雷。我初次旁聽老師課時,還不只一次被同學善意提醒:課堂請不要發問,因為他們不希望錄到老師以外的聲音。雖然,情性所至,我每每犯忌,也不見老師神色有何不快!相對那時敬慎有餘、激盪不足的課堂氣氛,我更享受目前課堂漸趨頻繁而開放的師生詰問風氣。依我說,這才像研究所該有的樣子!
所以,我個人很欣慰您將台大研究生的犀利學風也帶到慈濟現場。這反而對我的脾胃。生命力非充沛飽滿者,想表現犀利的勁道,還未必學得到家呢!我私下也跟蔣鵬聊到:您論學雖容易情詞激切,背後卻透著對學問的敬重與真誠。這點我是格外激賞的,因為您直言敢言,從不虛應,也從不閃躲。我自己則看似斯文,骨子裡卻是桀驁難馴的狂野靈魂,氣類相感之餘,原就容易欣賞同樣潛藏叛逆因子裡的爆發力與創造性!依我看,這正是一向溫良恭儉的慈濟師生最缺乏的論學氣象。我相信老師寧願喜愛“有頂撞能力”的學生,這遠好過滿腹學問卻無人聞問、如蹈虛空的寂寞。


作為現場旁觀者,我個人只有一個小小的建議:不論你是質問、詰問、盤問都好,有一個論學前提還是該嚴予恪守。那就是:在所有的提問背後,我們有義務更嚴苛地質疑自己所以形成疑團,有沒有可能是在根本概念的把握上,打從起點就沒恰當理解別人“迴環曲折”的深義?抑或是自己所採取的凝視點,是否因拘限特定視角或個人情性(參見以賽伯林論刺蝟與狐狸),而無法與別人從另ㄧ脈絡蘊生的陌生凝視點相孚應?若問題根本出在自己,待十年後學思進境更臻圓熟,只怕無法不悔其年少孟浪!

我忍不住想起,早年台大哲學系教授方東美先生就曾慨乎言之:作為一個老師,他最深的悲哀與挫折,是教不出有能力超越自己的學生。此話寄慨良深!也讓我深刻看見一代大師的人格氣量與歷史高度。我以此深信,對余老師這等台灣學界罕見的獨行者,來自學生的挑戰根本不是問題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寂寞,才足令人浩歎!

至於,我個人真持保留態度的是那些欠缺扎實學問根底卻自恃為真理化身的傲慢,或自限教門心態的愚妄。
看不見對手高度的論辯,只會流於班門弄斧卻偏又自以為高的瞎攪蠻纏。此則蚍蜉撼樹,不自量也!
這種對象只讓我覺得多說一句,就是浪費生命!同輩中,以教主之姿或老修行人自命者,頗不乏人。每與論學,輒生“不可與言而與言”的“失言”之嘆。

很難期待他們有眼力看見:

常常,我們自以為是的“理”直氣壯,說穿了,只是因為我們缺乏拓樸流形的多維邏輯思路,而輕率窄化了真理“肌理交疊”的皺摺性與縱深性。

志學 2012.4.2 余師課堂隨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家境富裕的人,尚可支付每月兩班近十二萬甚至重病三班十八萬的看護費;家境中等的,被迫一一走上「犯法」,為孝道卯上國家無情也無理的法律;家境清貧的,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父母,在缺人照料下,殘酷且沒有尊嚴地死去。

原來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不只表現於房價;還表現於兒女親情的折磨。富者,孝;窮者,注定不孝。

在微弱的正義藉口中,勞委會說他們了解狀況,但擔心「勞工團體的反彈」。我一位科技界董事長朋友詢問我:這個國家為何如此荒唐?難道他們不知道台灣本地人多數已不願住他人家,台灣早已沒有所謂的「桃姐」了嗎?他回憶前年照顧已逝父親,每月付十八萬看護費;他問我,可否安排見勞委會主委及抗爭的團體,如此高的費用,一般台灣人誰付得起?難道勞工團體自己沒有父親?沒有母親嗎?

文茜語錄/台灣的桃姐在何方?|時報周刊|時事綜合|雜誌|中時電子報
mag.chinatimes.com
文茜語錄/台灣的桃姐在何方?:明天,哲語將撰寫他父親的訃文。
讚 · · 分享 · 昨天 19:52
Siyul Lu 、蔣鵬、蘇靜茹以及其他 6 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Yuchun Chan 關於老年照顧,可以思考的面向很多,
昨天 19:58 · 讚

Yuchun Chan 由看護照顧是一種,但這又是把照顧的負擔私人化,
昨天 19:58 · 讚

Yuchun Chan 我不欣賞陳文茜所引述的的「科技界董事長」發言,把問題變成要不就是台灣勞工團體讓步接受低薪、要不就是老人照顧費用高昂,只有富者可以負擔的二元思考,彷彿台灣的老人照顧只存在一種「家內照顧」的可能性
昨天 20:03 · 讚 · 1

Yuchun Chan 我欣賞他指出的老人照顧階級化的問題,但是就和嬰幼兒托育一樣,社區共同照顧、公部門補貼等等,一定還存在更多可能性
昨天 20:06 · 讚
朱志學 您說“把問題變成要不就是台灣勞工團體讓步接受低薪、要不就是老人照顧費用高昂,只有富者可以負擔的二元思考,彷彿台灣的老人照顧只存在一種「家內照顧」的可能性”。
新的可能性在落實之前,台灣畢竟不是共產主義國家,除了靠家人自己硬扛,還能怎樣?
這直接決定於臥病者與照顧者的財力狀況。
我個人“自顧無長策”,也看不出在資本主義的現實情勢下,還有任何不訴諸財力交換之支援系統的可能。
請告訴我已然可以推動落實、超越階級化的現狀,又有效免除照顧者沈重財力負擔的具體方式。
我對這問題有迫切感,因為,我母親也隨時瀕臨這道深淵。
昨天 20:35 · 讚 · 1

Yuchun Chan 我們家現在也是面臨這樣的處境啊,媽媽實在累壞了,只能把照顧的擔子,聘請外籍看護來分擔,用的是外公外婆自己的退休金,要不是外公外婆自己手邊還有些錢,恐怕我目前也無法回到花蓮生活,得在家共同照顧外公外婆。對於目前就面對到這種「深淵」處境的人來說,需要的真的就是可以「立即解決」的方案,所以在還未找到「家內照顧」以外的方案前,透過公共的補貼政策或許是一個方式。其實不只是老人照顧,育嬰託幼以及上次立委楊玉欣的情況也都是如此。
昨天 21:05 · 收回 · 1

Yuchun Chan 花蓮樸門社區正在發展「社區貨幣」,比如你可以提供空間或鋼琴演奏,來交換照護服務。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可行的方式,而且搞不好就是在花蓮這樣的小地方才行得通。
昨天 21:08 · 收回 · 1

Yuchun Chan 另外啊,偷偷跟你說,我覺得啊,我們這些學生和余老師的關係,也是種彼此照顧的關係呢!呵呵~
昨天 21:09 · 收回 · 1
朱志學 我可以體會妳描繪的情境。
但您舉的例子,除了公共補貼政策(據我經驗,不是工作能力喪失或全家老小都身無恆產者,是很不容易請領到補助的)外,都不是在制度、法律層面建立的支援系統。
這等跡近烏托邦的社區,勉強只可能在小地方局部推行,要普遍適用於台灣,可能性渺茫,不預可知。
去年親身參與的生態村營隊,事實就證明是個笑話。
主事人太低估“人性”問題,不參加還好,經歷過後,我反而徹底斷念。
寧可離群索居,自生自滅,還來得天寬地闊^^
昨天 21:29 · 讚 · 1

蔣鵬 「同工同酬」就必然是正義嗎?
正義的層面有太多種,能夠讓許多人負擔的起照顧費用,並讓需要照顧的人能真的被照顧到,不也是一種正義嗎?
台灣的很多勞工團體跟一些環保團體一樣,
在我看來都虛偽的可以,
經常以烏托邦式的理念去壟罩所有議題,
但關於具體的實踐之法卻貧乏的可憐
,也並未深入的去探討與思考每一個真實的現象,
往往用一些未經過檢驗的偽正義、或偽人權去套用,
彷彿人性是可以被我們輕易去規約與掌控的?
我看到很多的環保人士,邊反核四,卻邊吹冷氣、邊開車,再邊用3C產品、智慧型手機。
請問我們的地球在大家對於環保的「共識」與「宣導」下,汙染減少了多少?溫室效應減少了多少?
碳排放減少了多少?
通通都是不減反增!這說明什麼?
在那些勞工團體所謂人權的大旗下,
我們的勞工所得增加了多少?
貧富差距減少了多少?
房價還是只漲不跌....這說明了什麼?

我的意思不是說不該主張什麼,
而是如果沒有看到真實現象下的基本結構,
沒有看到結構中的資本主義是如何的層層纏繞我們至無所出逃,
很多主張就會變成假主張,
誰會用聽一首曲子去交換照顧一個24小時讓妳身心煎熬的病人?
誰能等到公共政策去照顧那些迫切需要照顧的人?
從公聽會到立法到通過到一大堆的門檻...
怕還等不到政府照顧,就先去給上帝照顧了...。

從邏輯上看似合理的主張,
往往是現實上無法實踐的主張,
這就好像很多專家在談減肥,很簡單!
只要少吃多運動,一定可以瘦下來!

嗚呼哀哉!真這麼容易,
這世界還有這許多在慾望與意志間拔河的胖子嗎?
21 小時前 · 收回 · 2
朱志學 蔣鵬“沒有看到真實現象下的基本結構”一言
確實是直擊要害!
21 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理念是抵不過基本結構的
21 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靠理念解決問題,還不如徹底瞭解現象下的基本結構來得實際。
21 小時前 · 讚 · 2

Yuchun Chan 舉花蓮樸門「社區貨幣」為例,試圖做為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我太輕率了,想在這致歉。就像蔣鵬所指出的,裡頭有複雜的結構問題,包括目前對跨國移工的管制政策,是怎麼在陷雇主與移工於不義;整體社會追求個人主義,將所有問題個人化(比如現在的青年貧窮問題,歸咎於就是個人不努力)等等。以為存在一個簡單的解決方式,恐怕都是忽略問題的複雜性,也很可能這樣的解決方式只是因循或強固了原先的不正義結構。
9 小時前 · 收回 · 1

Yuchun Chan 這幾年在花蓮的生活,的確讓我看到很多不一樣的可能性。比方五味屋、比方余老師所帶領的陪病團隊,裡頭所追求的,都不是一種原子式的孤立存在,人與人可以怎麼共扶持與共學。
8 小時前 · 收回 · 1

Yuchun Chan 大多時候我很懶惰,或者覺得自己在龐大複雜的結構問題下,很難動彈也無法去釐清。不過還是得儘可能地提醒自己(或是感恩身邊有朋友提醒),不可輕易地就隨流而轉,怎麼樣一些小小的地方,進行一點小小革命。
8 小時前 · 收回 · 2
朱志學 正因這基本結構是集體業力厚植下的產物,再加上全球化推波助瀾下急遽漫漶開來的M型社會傾向,有生之年,要等到這愈形強固的“不正義結構”砉然崩解,我看是遙遙無期。

與其冀望國家機器在法制面有大刀闊斧的有效作為,或寄託烏托邦式的社區互助,只怕人去樓空,音書俱渺後,終歸是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到頭來,孤獨才是最頑強的真實!

此所以~“花果飄零,靈根自植”八字,

更切乎我的立腳處。
8 小時前 · 讚 · 2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情為了佛,夢為了覺。
本是對“道心卓絕”者才成立的。
尋常眾生,從來觸碰不到內在的動力,從來不知內在深淵之召喚為何物,情與夢自然流蕩無歸,隨境迷離。
但關乎生命的真理,本注定是主觀性的。
它無關平庸的多數作何表現。
就這意義而言,“情為了佛,夢為了覺”,只能是隸屬個人的真理。
事實上,正因“萬人叢中一人曉”,它才是真理。
若尋常眾生都可輕易優為之,此類媚俗的真理,又何異於偽幣?

志學

主旨: 回覆情勝千古與定格浮光掠影

1. 情勝千古 只因雙方在妙契無言中 破相歸一心
2. 至於情為了佛夢為了覺這知解 如同俗諺久病成良醫
究理是久病未必成良醫 倒是久病病愈深重 回天乏術
在愚癡幻網中浮沈作意 在夢中之夢淪陷
累生經事歷險 有人我執法執愈深 有人識破幻象淨戒諸根塵恆守虛靜 何以兩者皆在情與夢中而一人隨境迷離另一人堅正純粹?
所以情不必然為了佛,夢也不必然為了覺
只因幻情中人不知有佛 ,迷夢之徒不知有醒
這是我所知道的

~Mico
讚 · · 3月30日 22:48
Siyul Lu 、涂 瑛蘭、吳昕容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有一隻 為何要印假鈔?
因為我不會印真鈔~~
3月30日 22:54 · 讚 · 1
朱志學 “偽幣”何其多?
3月30日 22:58 · 讚

有一隻 價廉刺激
3月30日 22:59 · 讚
朱志學 許多官僚朗朗上口的“依法行政”,也是偽幣。
3月30日 22:59 · 讚 · 2
朱志學 好像只要“依法”,就什麼惡行都可猖狂為之!
3月30日 23:00 · 讚 · 1

有一隻 無藥可治的機構效應,只能包爛
3月30日 23:04 · 讚
朱志學 沒錯!“機構效應”四字很傳神。
我早受夠了機構效應!
3月30日 23:08 · 讚
朱志學 假學術之名掩蓋偽幣之實的又一例~在檢調掩護下的學術殖民: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32900533.html

|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news.chinatimes.com
3月30日 23:08 · 讚 · 1 ·

有一隻 人家是在搞連鎖企業~~還愈做愈多元化了
3月30日 23:11 · 讚
朱志學 每個領域,遲早都會被性好耙糞的逐臭之夫給盤據的!
學術界當然也不例外!
3月30日 23:24 · 讚 · 1

有一隻 學術界當然也不例外!
3月30日 23:26 · 讚

“所謂的覺者不過是曾經病態者”

曾經病態只是必要條件之ㄧ。
曾經病態而發心痛改前非、調適上遂者,方有走上覺者之路的可能。

“怪奇的是一個人怎麼甘心耽於長久病態?”

這就有如精神病患,很少承認自己是有精神病的。
醫學上稱此為缺乏“病識感”。
檻外人與檻內人所樂者原就不同,因為構成其根本視域的凝視點,原就相距懸遠。
所云修行,所修者何?
無非是“凝視點”的轉化。

志學又及

RE: 回覆情勝千古與定格浮光掠影

道心堅定者修成正果歸家平安是必然的
昏沈顛倒者的生命能量與歸期是凝滯與或然的
所謂的覺者不過是曾經病態者
怪奇的是一個人怎麼甘心耽於長久病態?
不覺悟者反倒奇怪.....

人 俗 僧 休 仙 佛

唯才子佳人小人小女子難養 此般人皆虛靈本心上遮蓋重重....

little
nobody
divine
comedy

四個快樂的英文單字

善護念
順氣
正骨
息息歸根

自度者 M
讚 · · 3月31日 14:54
Siyul Lu 、林旻昌、涂 瑛蘭以及其他 2 人都說讚。
朱志學 我喜歡第一&第四張。
異國風情更能喚起我的想像空間。
想像空間才真觸碰到內在的動力。

志學

ps.

“人迷了路只要循原路往回走就回到家了 不是嗎? ”

問題是路打從一開始就沒走對過。
回到哪呢?

寒山詩云: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人打從被拋擲於世間那一刻!
就已掉入錯誤的起點:being-in-the-world.

第二個錯誤,就是進入語言,此則東坡所云:人生識字憂患始。
人,在抵達深刻的省察前,即已在語言的誘導下型構了讓我們墜入地獄的凝視點與思維模態。

志學又及


朱志學
我另有別解。
無關抬槓,純為論學:

除非是大修行人,沒幾個人臨在於世,真是乘願而來。
看透作為陷阱的世界之前,人命定只能隨業流轉,這不是被拋擲是啥?
心隨境轉,作不了主,世界的力量,命定只能呈現為與己對峙的“他者相”。
依葛吉夫說法,人從內在結晶出自由意志前,只是因果推移下的“機器”。
說是“被拋擲”,正因人在隨業流轉中沒有選擇能力。

天堂不離陰濁人身,成道也不離血肉之軀。
人身無辜,問題出在深陷“格序化”纏縛的頭腦。
是頭腦染污了肉身,不是肉身拖累了頭腦。
新約福音有云:“道成肉身”。
道不成於肉身,只是頭腦另一種“妄中逐妄”遊戲罷了!
不論是莊子所云“技進於道”,或以“道藝合一”捻提藝術勝境的美學修行,試問:哪一樣離得開肉身的修行。

所以,肉身就是道路。
它就是道體呈現自身的必經途徑。
這意味:
沒有一個“家”是通過“厭倦”而可以回得了的。
回家的路,需要飽滿暢肆的能量,它只能來自於對命運的熱愛,這熱愛泉湧自動力醒覺後的純淨激情。
覺者之路,不可能是疲憊不堪的對反,它是在高度結晶的“will to power”中乘願飛向那“上揚至瀕死的生命”。
這才是我理解的“神聖性”。

志學

主旨: RE: 人迷了路只要循原路往回走就回到家了 不是嗎?

不移一步上西天 心行處滅 一念回機
亞當是被逐出伊甸園的耶穌 耶穌是回到伊甸園的亞當

人打從被拋擲世間那一刻!
就已掉入錯誤的起點:being-in-the-world.

是自己不認識自己是什麼 一直將自己拋入這個受條件限制的世界 非由他力拋擲 這只是一個心想而事成境成的物理機制

第二個錯誤,就是進入語言,此則東坡所云:人生識字憂患始

何時回普羅旺斯?
等我厭倦了巴黎

何時回天堂?
等我厭離了這陰濁人身與妄中逐妄

何時歸純陽嬰兒?
苦海無邊 迷途知返 看出停留在一種隨思想感覺在玩花樣自娛自苦的存在狀態是無意義與疲憊不堪的
照見此心在自興妖孽疾苦 自此改邪歸正 做個無心有氣道嬰




這是以華嚴宗為代表的別教修法:離妄以歸真。
天台宗另有圓教修法:即妄以歸真~不斷淫怒痴又不與俱。
圓教修法,正合於楞嚴經的洞見:

內守悠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志學

主旨: RE: 人迷了路只要循原路往回走就回到家了 不是嗎?

回到喜怒哀樂種種想未發之處
面壁吧!




朱志學
我沒說外力是根本因。
正因無明啓動業習,世界顯像為充滿脅迫性的外力,即此而言,外力是果,不是因。
人便是在無明遮蔽下,毫無選擇地被拋擲到個人累劫的業習與眾生集體的業習所交疊共構的“世界”。
這世界是頭腦的產物。
是夢幻泡影般的“有為法”。
醒覺之前,它就是箝制生命、蒙蔽本真的陷阱。
當我說:“被拋擲”,正因人在隨業流轉中沒有選擇能力。
本就無關乎價值判斷。
只是事實的陳述。
無所謂好,也無所謂不好。
真要論及好壞,也是因人而異。
能轉壞為好的,終究都只是例外的少數。
平均的多數,總是一往無回的。

ps

約翰福音說“道成肉身”是指耶穌。
耶穌並未遺忘自己是誰,也未活在混淆悲哀裡。
與您的詮釋,是兩個不同脈絡。
所以,當我說“道成(於)肉身”,與您說的“肉身成道”,都屬正面意涵。

志學又及

主旨: RE: 人迷了路只要循原路往回走就回到家了 不是嗎?

看透作為陷阱的世界之前,人命定只能隨業流轉,這不是被拋擲是啥?
是自心無明在啓動業習 非因外力而被拋擲 是自己執念顯像
說是“被拋擲”,正因人在隨業流轉中沒有選擇能力。
隨業流轉不好嗎? 若不好,且是苦 就會迫切尋解求回天之術熟練之 透過術修使自己常清常靜
熟悉並照見此心本地風光 培養自決力 斷貪嗔痴慢疑此五蓋
練己純熟臻至無反無側
走上此正道 自此心不驚愚搖擺

道成肉身: 進入這世界, 道自忘己為誰 活在圓周 活在混淆悲哀裡
肉身成道: 破一切疑 在自身存在裡找到圓心 即歸根竅,桃花源

M
讚 · · 星期日 17:02
Siyul Lu 和 Anzo Chuang 都說讚。

Anzo Chuang >>這世界是頭腦的產物,是夢幻泡影的有為法>>說的太好了!
星期日 17:20 · 讚


Mico:

清涼與火焚只有在頭腦裡才是對立的狀態。
是你沒真明白我的立論處,卻以“虛心辨別,力行驗證”責人越論越遠?
別人有所論議,未必背後就沒有實感。
用心深契處,論議與實踐,本就兩無乖違。
我不認為自己的認真論學,得到你平心的理解。
你既自恃悟境,已究竟圓滿,無待商榷。
我心裡也自有深淺。
向來,我以論學表達對朋友的敬重。
日後,恕我不再回文,免自討沒趣!

志學

主旨: 虛心辨別 力行驗證

即妄所以了妄 了了就離了 離了就好了
不必禁慾 而是親證清涼後 自然離慾 欲是火焚 清涼與火焚是兩相對立的狀態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虛心辨別 力行驗證
生因識有 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 乘悟並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志學並未靜心深思我意 祢回函再議處皆是誤解後的執單點愈論愈遠
若志學針對誤解處再抒發之言假定為邏輯2
那麼我的回答其實已早說在前
回頭再讀便知

檻內檻外都是過程 個人不自欺便好 身心沁涼安泰才是明證

或者懷了孕 或者沒有懷孕 這是假不了的
一個人沒有懷孕卻一直嚷嚷:我懷孕了!我懷孕了 只是騙了自己

可愛的志學 我們同為苦命淪落人 各自戒慎 我不好議 and the rest is silence, and I'm smiling at you in silence, now.



朱志學
“內守悠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楞嚴經

案:

沒有“出離”,只有“轉化”。
否則又自陷邏輯二分性思路的“邊見”。
讚 · · 星期日 20:10
Siyul Lu 、吳昕容和張淑玫都說讚。
朱志學 甚至,沒有“轉化”,沒有“回返”....
只有“如是”~
如其本然所是。
星期日 20:12 · 讚 · 2



“坐而論何不起而行?
祢讀諸多聖賢書不就是為了將澄明內化成為日日夜夜所渴慕的奧祕本身嗎?
我只見祢卡陷在獲取理論與恣意張冠李戴
祢沒有我所以為的迫切苦悶 也沒有臨深淵的警覺和大氣魄”


哪來這些沒來由的自信作此論斷?
請不要狂妄地錯認你有眼力看見我的位置。


志學


主旨: RE: 我沒有悟境 只是negate and negate... 直到nothing is there.

志學 我可能有精神病+強迫症 祢是不會在意的 憐憫我吧!




主旨: 我沒有悟境 只是negate and negate... 直到nothing is there.

“我不認為自己的認真論學,得到你平心的理解。
你既自恃悟境,已究竟圓滿,無待商榷”---> 這是你誤解而歸結出的意思 我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我沒有悟境 只是negate and negate... 直到nothing is there.

坐而論何不起而行? 祢讀諸多聖賢書不就是為了將澄明內化成為日日夜夜所渴慕的奧祕本身嗎?
但我只見祢卡陷在獲取理論與恣意張冠李戴

祢非祂者 祢我非二 皆是修行人
我見己不對勁兒 便是當下自靈裡發警語自我調正凝視點 默朝上帝 此上帝者 自本明心也
非長途爬涉後而得的天邊物

這是我的錯

祢沒有我所以為的迫切苦悶 也沒有臨深淵的警覺和大氣魄

誤視我為敵 就愛使性撅嘴








主旨: RE: 虛心辨別 力行驗證



我不認為自己的認真論學,得到你平心的理解。
你既自恃悟境,已究竟圓滿,無待商榷
這是祢的意思

息心 我的愛人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塔可夫斯基:侯俊明兄贈書隨感,兼念盛正德老師........
朱志學寫於 2012年3月25日 16:00 ·
俊明兄道鑒:


已收到大作。
此刻,寒意漸退,我正沈浸在您寄託玄遠的曼陀羅世界。拜閱如是讓人驚歎不置的大作,自不該僅停留在視覺的經驗。我因之帶著特別的興緻,先煮上ㄧ杯口感鮮美的藍山咖啡,才好整以暇地挪了把藤椅,斜倚屋外空廊,這一直是我山居幽隱生涯最享受的閱讀姿態。它讓我得以在鳥啼花放、飽滿陽光與山氣氤氳的多重照拂下,更全面、也更五感鮮活地迎向您勁道沈烈的影像世界。


不可否認,目前為止,我對您仍是陌生的!第一印象,除了那飽富身體感的影像瞬間逼臨而至的深烈衝擊外,我不能不注意到:


您跡近手術刀式嚴厲自剖的文字,彷若字字都撞開了一道深淵。這等文字,隱然嗅得出某種流竄於文字邊界氤氳騷動的影像。就彷若在文字與影像的模糊曖昧地帶,有某種不可見而尚未在文字裡凝固成型的“非文字元素”被深深地觸碰到了!我喜愛這類的藝術。只有這類藝術能給人以鮮烈的震驚與撼動!它沈厚的底藴,逃逸於一切文字的捕捉,而直接臨在於深淵晃漾中熠熠含光、紋跡流蕩而莫可名狀的一團鬱怒之氣!


龔定庵詩云:佛說劫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真正入於詩境幽微的詩人,總是通過那莫可名狀“非文字元素”而汲取了差遣“文字元素”的靈感。


我以為,這裡面隱函了“凝視點的解放”。
凝視點的解放,又為文學療癒之可能,開闢了一條自恃專業的文字創作者所難以想像的人文療癒進路。


昨天,我才為此寫了一篇哲思隨感(參見附註)。


這分直覺,我同樣在盛老的文字中,嗅到相近的“氣息”。這氣息極盡曖昧踟躇地依違殘留於“理性”的文字駕馭所未及的“非文字地帶”。用我的話來說,那來自“非文字地帶”的文字,才是有“零度影像”貫穿並予以堅實支撐的文字。以此觀之,真正有原創力的創作,當是介於影像與文字的邊界。而影像,無非是被精確的文字框架所遺落的“殘餘”。真正的藝術,恐怕就在這“殘餘”裡邊,才吸取了真正的力量。與此力量暌違疏離,不論市場如何吹捧,明眼人看來,都只是藝術的偽型罷了!


就這意義而言,我格外欣賞您手術刀式自剖的文字!文字裡耙剔發微之遒勁力道,儼若死而不屈的"刑天舞干戚"般,硬是鼓盪其無頭之身,九死無回地直劈魂命內核。


這意象頗富於啓示性!無頭(no-mind),乃能切入並相遇於存在深處。


我因之退而深惟,暗恃:這反覆出現您畫作的“刑天”意象,顯然不是偶然的!裡頭寓寄的深微寄托,雖來自杳邈的神話,可當其凌越萬年時空而直透魂命深處,瞬間,自有一股回宕千古的穿透力,令人神魂搖盪,不能自已.....


我因此喜愛上這則透著神諭般洞見的故事。


它彷若殷殷紹喻著:充斥格序化世界的強大規訓力,固然讓無數人陷於喑啞失語,可每個時代自有猛志難馴的逆世獨行者........世人所難以逼視的深淵,卻是這些失群者"優入聖域"的託命之所。


唯此意可為知者言,難為時人道。這分悸動,我在與盛老的咖啡時光也親切地經歷過。正因深刻地窺見這位溫煦老者不為世人所解的"孤獨",我反而對他倍覺親切。臨行在即,盛老主動翻開前一星期贈我的畫冊,要求加筆兩句。題辭如下~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塔可夫斯基.........."


這兩句,真是奪胎換骨的神來之筆!我永遠感念這兩句話在我心頭烙印下的重量。
彷若我只要腦海飄過這兩句詩,藍山咖啡清香沁鼻的嗅覺,也一剎那間明晰生動起來.....


您與盛老交情非凡,我以此欣幸那一夜雋永深沈的咖啡時光,竟從中牽引出與您的緣分。


最後,誠摯感謝您寄來大作的心意。那直抵深淵的書寫與意象,觸動了難以言宣的靈魂撞擊!這震驚中透著解放的痛快,充份顯露您藝術裡內斂深微的療癒力量。由衷希望,余德慧老師的人文療癒工作室,也有機會繼盛老師之後邀請到您。


再次致上我最深的謝忱與敬意



順頌


新晴



與您同為盛老忘年之交的




志學敬上


2012.3.25 寫于花蓮






附註:隨信附上昨日關於文學療癒的哲思零縑:




從德勒茲觀點凝探文學作為療癒路徑的可能:


真正讓人眼睛發亮的文學,在能透過不同的路線(line),逃逸於語言之內部或外部,以將語言未予盡致釋放的深蘊推向一種極限。


亦即,試著允許語言本身在支吾其詞的曖昧性中,沿著語言的邊界前進(passes between),以創造某種呼應內在幽冥空間的鮮活景象與聲響(visions and auditions),而讓語言得以窮盡其“蛻變成他者”(becoming-other)的過程。


就這意義而言:文學是作為“通過語言朝向他者世界的志業”。或說,是通過語言叩問存有的志業。


這意味:經由“語言本身”,真正的文學靈魂,讓某種蟄伏於語言底藴的“非語言元素”得以被觸碰並揭露出來。


他藉著文學,讓自己得以從型構文字習常用法的先見(pre-understanding)中徹底解放出來,而直接臨在於一種面向深淵的敞開性中。


這意義下的文學,就直接在面向深淵的敞開性中,開啟了“文學療癒”的可能進路:藉著揭露語言內斂深伏的“他者性”,讓文學從根深柢固的格序化框架逃逸出來而與生命現場之間產生新的連結可能。


療癒,在乎凝視點的解放。而文學療癒,正是通過讓文學與生活之間產生新的可能,而進入一種與“語言的他者化過程”平行發展的“內在轉化過程”。


這意味:文學與生活在“蛻變成他者”(becoming-other)的共通底藴中,互為支撐、互為滲透,而蝶蛹展翅般綻放出讓靈魂得以高翔於九天的堅實雙翼。


2012.3.23 哲思零縑

讚 · · 不再追蹤貼文 · 分享 · 刪除
朱志學 刑天為炎帝近臣,自炎帝敗於阪泉,刑天一直伴隨左右,居於南方。蚩尤起兵復仇被黃帝削平,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刑天吞不下這口氣,他一人手執利斧,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黃帝也不是好惹的,他親自披褂出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刑天終於不敵,被黃帝斬下了頭顱。黃帝把它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裏。沒了頭顱的刑天卻突然立起身來,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一雙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戰鬥不止。

這正是陶淵明筆下的:“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4 分鐘前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宛若承響近當代法國學派的學術火焰...........
朱志學寫於 2012年3月13日 17:18 ·
貝森朵夫:
看課堂筆記續論,越到後面,越忍不住淚,
可能是因前陣子問老師的問題,在你的記錄中,得到更多的……(我不會說)。

我講不出來的,老師講出來了。
那種「擊中」「相應」,讓我落淚。

在現場上課是幸福的。

貞貞合十




嗯^^

妳說:“我講不出來的,老師講出來了。那種「擊中」「相應」,讓我落淚。”
心頭懸擱多時的問題,卻不期而遇地得到答覆。
這瞬間擦亮心眼的感動,真是再美好不過!

我腦海飄過一個意象:
每當上完余師的課,我總得跟蔣鵬穿過一道長廊.......
途中,總不免遇上幾位早拿到博士學位,卻苦於升等階序,鎮日埋首研究室不見天日的學界友人.........
擦身而過的即興對話總是倉促的!沒辦法,桌案還擱著許多未完成的表格、計畫、論文等著撰寫。
我暗自欣幸,還好我沒輕易走上這條路,要吃這行飯,得頂得住網罟繁密的格序化要求,可代價卻是讓自己與“深度的時間感”暌違日遠...........


可一路辛苦撐持,終令通過層層的升等階序又如何?
高度格序化的生態裡,我嗅不到絲毫的學術熱情。

這就是余師說的:鏡像中人,無法理解“非鏡像中人”的凝視點。
我忍不住想到金聖嘆評第五才子書水滸傳有云: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
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評議前王并後帝,分真偽占據中州。
七雄擾擾亂春秋,興亡如脆柳,身世類虛舟。
見成名無數,圖名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
霎時新月下長川,滄海變桑田古路。
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又恐是傷弓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好一個“見成名無數,圖名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
功名半紙,風雪千山...........
拘役於“可見物”的經營,隱蔽了某種“非世界性”的真理。
這種存在性的真理,余師稱之為“裸活”,可對桎梏“俗諦”中的世情中人,“裸活”又能為他們“交換”些什麼呢?

或許,案牘勞形,皓首窮經,反更能符合期待中的世俗加冕。

可他們甚至嗅不到,每一個星期一下午,就在幾十呎距離之外的角落,隱蔽著一個難可名狀的空間......
空間裡,飽蘊著一股強大的精神旋流,漫漶到每一個聆聽者的內心深處。
妳知道,我說的就是余師的課堂。

他引譬多方地講述胡塞爾、海德格、柏格森、巴塔耶、德勒茲、傅柯、列維納斯、布朗肖、巴舍拉.......
並鎔鑄成一套韻致清深的獨特語言。
我越來越能看清:這句句直叩現象學深蘊的“型構性語言”,是如何巧妙地凌越了“指涉性語言”的困局。
每句話看似清風徐來,水波不驚.....
但得契入,卻宛若顆顆下在絕妙位置的棋子,出手的每一子,都清脆有勁地敲開了一個深淵.......
這敲擊形成的綿密迴盪......
餘思杳渺,令人尋味不盡............
這就是我不斷試著在課堂裡“迎向”的瞬間空隙!
空隙裡晃漾的深淵波影,熠熠含光地湧動著令舊日世界砉然崩解的力量。
我醉心於這力量給予的精神洗禮,也全然享受著這非凡的聽課經驗,只因在這兒,我還嗅得出宛若承響近當代法國學派的學術火焰 ; 更為著聽課現場的高度“臨在性”,讓我得以被包覆在某種直抵私密浩蕩感的深秘經驗中。

這就是我所親炙余師課堂現場的詭魅磁力。
他的獨樹一幟的語言,傳遞了某種已然自學界式微、甚或跡近絕響的精神烈焰.........

所以,您是對的:“在現場上課是幸福的。”




志學 2012.3.13 課堂隨感側記



ps.

貝森朵夫:
有一陣子沒有看到你的新文章,
想是你去台北陪媽媽了。

今天看到網誌更新,
有種像是「放心」的感覺。

貞貞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又是一番奇緣。
很早就留意過盛先生的畫作。
第一印象只朦朧不解:
盛先生畫風為何總透著點“悲涼之霧,披滿華林”的蒼茫無寄之感?
待細味其頗具文人筆觸的文字後,才明白盛先生走的是“以畫療傷”的進路。

期待今晚的見面
和明天的人文諮商講座^^


余德慧
請誰把志學在臉書記錄盛老師的文字連結到此討論區。
讚 · · 3月4日 1:57
朱志學 昨晚大雨中送盛老師回莊園後,我問盛老師平日喝咖啡嗎?這才知,原來晚餐後能來上一杯摩卡壺現煮的加奶咖啡,正是盛老師平日最大的生活樂趣之ㄧ。既同是雅好咖啡者,我也顧不得咖啡因會影響睡眠,當場研磨起兩天前新烘培的藍山咖啡豆,仔細為盛老師煮上一杯道地的牙買加藍山咖啡。盛老師沒料到竟會在這兒喝到久聞其名的藍山咖啡,躍躍欲試之情,溢於言表。我讓他先聞聞研磨成細粉後的咖啡乾香,盛老師立時眼神晶亮,對這濃郁芳醇的嗅覺經驗大感驚艷。待徐徐啜飲一口,更是神色歡悅,連讚這咖啡口感真好。齒頰留香之餘,兩個陌生人的距離,彷若就在美好的味覺經驗中瞬間拉近。於是,本待直接上樓休息的盛老師,不覺就在咖啡香氤氳的一樓演奏廳多盤桓了些許片刻。冷斂矜持的容顏,也頓掃余師離座後無人與言的孤寂表情。

只見,盛老師端著咖啡,一邊瀏覽我的藏書,一邊打開話匣:
他平日在社大有帶領一個電影讀書會,而他最愛的電影導演有兩位。
我說:先讓我猜一猜。是安東尼奧尼或奇士勞斯基嗎?
“不!是塔可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
我回他:難怪您畫風如此冷冽孤寂,我完全可以理解,會鍾愛這兩位導演作品的人,絕對比任何人都更孤獨。我前陣子才為新近遽逝的安哲羅普洛斯寫了篇很長的紀念文章。

盛老師很開心我這小他二十餘歲的後輩,竟也跟他擁有很接近的內心世界。兩人就在滿室生香的藍山餘韻中,談興大開。話題從”鸛鳥踟躇“裡一段邊境列車影像透出的極致孤獨況味,一路聊到生死、病痛、憂鬱、自殺的方法、摯親的背叛、老孟的癌末經驗、柏格曼的第七封印、侯俊明的裸體模特兒、歐陽修晚期詩作反覆出現的花意象、坎伯的神話學、羅洛梅的“意志與自由”、存在主義、現象學、法國夢、俄羅斯導演塔可夫斯基、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韓國導演金基德,還有那慰解畢費孤寂的八條狗........(ps.盛老師自云“畢費”是他最崇拜的畫家。)

五個小時倏忽而過,不覺已近凌晨兩點,盛老師忽然從旅行袋抽出一本新近出版的畫作:“永遠的下一站”。
我心下暗喜,這不正是他自己的新書嗎?
問了我名字後,他鄭重地在扉頁上為我親筆題字,以誌念這晚的咖啡時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520988509085&set=a.1244358474757.2038367.1403243217&type=1&theater

志學 2012.3.3 與盛正德老師夜談瑣記

牆上相片
昨晚大雨中送盛老師回莊園後,我問盛老師平日喝咖啡嗎?這才知,原來晚餐後能來上一杯魔卡壺現煮的加奶咖啡,正是盛老師平日最大的生活樂趣之ㄧ。既同是雅好咖啡者,我也顧⋯⋯
更多
發佈者: 朱志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在 2010/5/18 上午 8:05 時, 2009元亨 寫到:

志學

你這篇論龔定庵
寫得劍氣直逼北斗
痛快淋漓也

這樣吧

元亨論壇

就此啟動

我們每人每星期至少一篇

有多少人就多少篇

昔時 今時 不論新舊 言之有物 即可

寄去昔時 今時數文
以供談助

祝禱
安康
林安梧
讚 · · 約 1 小時前

朱志學
杭州湖畔,碑帖動魄.........
讚 · · 2 小時前
Belleza Peng 、蘇靜茹和有一隻都說讚。


朱志學


約莫是1987年間,一日清晨,行於附中校園,見著校長,打了招呼,他親切的告訴我,剛聽了教育廣播電台播講的「中國哲學與哲學家專題」,今早講得特別好。我想了一下,「嗯」了一聲,他說你知道今早誰講的嗎,我說不知。他說就是你講的啊!你把明清之際到民國以來的思想脈絡梗概說得清清楚楚,真切啊!原來,當時我們一夥年輕學者在王邦雄教授的領軍下,參與了空中大學講座的課程,輪番宣講,我負責的是最後一章「近現代哲學之思想義涵及其啟蒙曙光」。之後,我就此繼續鋪衍,寫成了《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真乃黃師一語,勉勵怙佑之功也。真的,我在黃校長身上看到了教育家的風範,看到了長輩對晚輩的慈心關愛。感此恩義,唯黽勉奮力而已。

1987年夏秋之交,我轉任銘傳商專(今為銘傳大學)講師,拜別校長,老人家說:「你作這選擇,是為更長遠的學術發展,為國家、為民族,為你要走的學問之路,我能同意。但世事如何,各有因緣,適應看看。⋯⋯
更多

履仁端禮,丕振寰球──敬悼黃振球校長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頂尖何可立足,唯其大地方能生長。有了寬懷,有了慈悲,有了鼓勵,才能有大地,才能有生長。我認為這就是黃校長的治校理念,就是黃校長的教育哲學,這就是附中精神……
讚 · · 分享 · 18 小時前
蘇靜茹、林旻昌、音樂屋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朱志學 老師:

已拜讀聯副大文。
古風不再,斯誼可感......
謹存檔備分如下,轉寄與您,留作紀念。

志學再拜^^
17 小時前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續論“格序化”

余德慧
所謂「人格」是指人的格序化的組合狀況。格序化並非單獨運作,感覺與感知不但參與格序化,還是格序化關鍵的動力。若企圖將格序化簡約為認知,那會誤解格序化的作用。
讚 · · 分享 · 星期三 17:24
朱志學 天地間除人類以外,其他生物顯然不容易主動發展出以範疇分析對存有建立“表象”的“格序化”能力。

牠(它)們頂多只能莫名所以地被動承受人類施加其上的“設定”

顯然,格序化可以通過自覺地懸置而暫時取消運作。
曠野中的生物,則不必通過懸置即已自然免於“格序化”的遮蔽。

依老師所論:“格序化並非單獨運作,感覺與感知不但參與格序化,還是格序化關鍵的動力。”

我在想:

感覺或感知若內具動力因,為何只有人類能發展出“遺忘母體”而立基於“格序化”的文明?其他生物(被圈禁豢養例外)卻仍渾函於域外的母體,須臾不曾疏離?

感覺或感知若未施加格序化於其上,那這種純粹性的感覺與感知就渾然只是與天地韻律同其生息的一片奧祕之流。

以此觀之,不管有否格序化介入,感覺與感知都可獨立運行。
只不過有格序化塑模成型的感覺與感知,會在特定模態的箝制下,扭曲其運作方向。

這意味:域內的世界雖以域外的母體為基礎。
世界卻只有通過格序化的模塑作用才能成其為世界。

亦即:
世界以母體為必要條件,卻以格序化為充分條件。
域外的母體+身體的感覺/感知+格序化的意識
這三合一的條件讓本質上不具確定性的“奧祕”得以從莽漠的深淵被提撕而出並模塑為表象性、鏡像性與再現性的“世界”。

這麼說,肉身性的感覺/感知,與格序化的理性構造能力,是同ㄧ過程的兩個環節。

我暫時的結論是:

母體通過感覺感知與格序化而使一切鏡像成其為世界;
世界經由感覺感知與格序化的懸置而使母體還其為奧祕。
星期三 18:26 · 讚 · 1

余德慧 完全同意你的結論
星期三 20:30 · 收回 · 2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格序化是無法被否認的,但覺察自己的格序卻是現象學還原的功夫,往源頭去發現即將被格序化的那時刻。”

余德慧
人能夠理解世界是透過意識的搬運能力,意識是一種格子化的有序空間,只有在格序裡,人才能理解世界,以致廣袤的非格序化的區塊成為奧秘。我們從出生即遭受格序化,以致經常飽受非格序化區域的苦,而莫名所以。
讚 · · 分享 · 8 小時前
王永說讚。
朱志學 苦楚,是對只知域內而不知其外者,成其為苦楚。
對域內人而言,苦楚每來自“莫名所以”的失序經驗。這經驗指向無法被納入特定“格序”的“未定域”。
對不以域內為天下者,苦楚的釋放,同是來自域外。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曾經滄海難為水。
水到滄海之際,是斷裂,也是超越。
苦楚是纏縛?抑或是蟬蛻?就決定於:
當域內與域外“遭逢”的瞬間.......
如何善處“邊界的激流”~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存在深淵........
是莊子的“天地有大美”;
是列維納斯、布朗肖讓人窒息的恐怖感;
是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之“輕”;
亦是安哲羅普洛斯影像中讓人發狂的“國境”意象.........
8 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欣見老師高論^^

我總覺問題不純然出在已然格序化的“視域”。
而在格序化的視域背後,是否另有深及“未定域”的“現象學返觀”作為理解的底藴。

於是,關鍵就不在“格序”自身,而在如何透過虛實交疊的返觀,讓已然格序化的特定角度,鬆動出更豐富的觀看可能而不復成其為“拘限”。

這就牽涉觀看者,能否鍛鍊出在格序中出入隨心、殺活自在的能力?

以攝影或琴藝為例:
我每驚見真正大氣磅礡的巨匠,是如何視格序如無物,卻又分明出手精嚴、不遺細節。他們毫無例外地具備一種通過不可思議的靈思與角度去呈現所見的能力。

這類天才並未取消“角度”,他只是把角度與某種“不可思議”之超乎俗情知見想像的未知空隙形成連結,便創造出某種“即無限而有限、以無法為有法”的奇蹟瞬間!

這意味,創造性並不在刻意迴避或取消角度,(那只會掉入價值的虛無);甚至也不在乎格序化的觀物方式,端在乎眼界的靈銳與寬廣程度。

事實上,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正在於他們總能稟其“邊緣的眼睛”,深掘特定角度背後的無限可能性,並從中開掘出某種不為既定先見、預設、傳統給牢籠的嶄新觀看方式。

這麼說,格序自身不成問題,問題在乎能窺見“空隙”的眼界:

亦即,一種透過對既成命名的扭轉偏移、摺疊翻覆,開掘出不同觀看方式的可能。

這近於天台圓教的“一念三千,觀空觀假觀中”的概念:

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從“域內”通過空隙回溯“域外”,並同時從“域外”通過空隙返觀“域內”的眼力。

顯然,正是這超然單線邏輯拘限的眼力,讓觀看者得以通過拓樸螺旋進路具現俗情知見所未及的多維空間。

2012.1.31 志學 讀余師札記隨感有作
約於 1 分鐘前 · 讚
7 小時前 · 讚

余德慧 應該說,整個格序化意識之外,全都是未定域,現象學只能抵達邊界,終極處是絕對域外。
6 小時前 · 收回 · 2
朱志學 老師說得真透:

“整個格序化意識之外,全都是未定域。現象學只能抵達邊界,終極處是絕對域外。”

這話況味深沈!有若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猝然遇之,不覺聳然而驚.......

域外之思......
妙觀逸相,無跡可尋.......

站在邊界,遙睇“絕對域外”的終極淵默處~
只能稽首合十,斂衽無閑言.......

司空圖詩品,於此一機之微,興象超妙,契會獨深。
他在兩千年前即已寫下:

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2012.1.31 讀余師札記隨感補記
5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那無厘頭和kuso的樂趣是在於反格序嗎?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呵呵^^
顯然是的!
國寶級白目的馮光遠即是一例^^
5 小時前 · 讚

余德慧 其實kuso 或白目都在意識的框架裡,意識本可以有自身的正與反。真正的域外是奧秘。
3 小時前 · 收回 · 3
朱志學 嗯!
我也警覺到自己的回答,滑得太快><
是該如老師這樣把握才透。

確實,
超越不存在於格序與格序的對抗。
奧祕也從來不在對峙的格局裡。
“反”格序,反倒頭來,終歸還是被圈禁在對象化的意識框架裡。
繞了半天,還是被拴在同一個半徑裡。
正與反,究其底藴,依然陷落在鏡像關係的“局戲”裡。
粉碎鏡像前,觸碰不到奧祕,也無涉真正的“轉化”。
3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那麼,要怎麼樣「不以域內為天下」呢?畢竟覺察格序似乎仍舊也是一種意識的作為,或者這也不是「要怎麼」的問題(仍舊是在用意識去抓取),而是就這麼會發生的就會發生?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不就是現象學還原所試圖展開的返觀?

回到前謂詞。
順藤摸瓜地摸出“前見”、掘開空隙。
而後,乃能不受既成命名的遮蔽,而自“未定域”召喚出不同觀看方式的可能。
3 小時前 · 讚

余德慧 域外作為母體,承載意識。非見也
2 小時前 · 收回 · 2
朱志學 嗯!
這點醒真令人心曠神怡^^

域外作為“母體”。

母體先於意識,而為承載意識之“基礎關係”。
它甚至比任何“先見”都更具“基礎性”,只因它就是不受任何界定披覆其上的奧祕自體(mystery in itself)。

以“體用論”表述之,也許我們可以勉強表達:
意識是母體依體起用所生之虛實交疊的皺摺與紋跡。

意識可鬆可緊。
可滯於前見,也可返觀箝制自身的設定。
可自致纏縛、做繭自困,也可抖落知見、蟬蛻塵囂而成其靈活透脫。

總之,
母體這兩字直有畫龍點睛之妙!

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
不若藏天下於天下。

我體會的“天下”,泯除一切的疆界與命名,固無法牢籠於格序化的意識建構。依老師的點醒,正宜安放在母體的淵默中加以把握。
2 小時前 · 讚








余德慧
人能夠理解世界是透過意識的搬運能力,意識是一種格子化的有序空間,只有在格序裡,人才能理解世界,以致廣袤的非格序化的區塊成為奧秘。我們從出生即遭受格序化,以致經常飽受非格序化區域的苦,而莫名所以。
收回 · · 不再追蹤貼文 · 分享 · 11 小時前 ·
你和蔣鵬、彭榮邦及其他 7 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3 次

Taotao Lee 老師我的社會化過程就一直在被格序化...現在怎麼都打破不了這些格子...
10 小時前 · 收回 · 1

余德慧 道道 格序化是無法被否認的,但覺察自己的格序卻是現象學還原的功夫,往源頭去發現即將被格序化的那時刻。
9 小時前 · 收回 · 3

彭榮邦 如果依照老師的話,意識乃是一種「有序的格局或結構」(格序),而人總是透過這個有序的意識結構才「理解」了世界。在這個基礎上,我想再帶入「相對」和「終極∕殊勝」這樣的區分,來加以補充。

相對:人總是降生在某種特定的意識格序之中,這是無法規避的事實,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識的格序並非單數,而是複數,它不僅和人降生的主體位置有關,也和這個主體位置所在的地域息息相關。這樣的闡述強調的是意識格序的相對性。有時候,人的解放是來自於遊走於不同格序之間的可能性。

終極∕殊勝:然而,如果把意識格序往終極、根本的方向推演,世界終究是無法被全然化約為意識格序的,無論這個意識格序有多麼海量、多麼兼容並蓄。這種意識格序的根本限制所道出的,實是人的理性的界域。而生命「莫名所以」的苦楚,往往來自「域外」。
9 小時前 · 收回 · 3

余德慧 就第一點來說,最簡單的譬喻是棋盤,世界有數百千種棋盤,有很黑白分明的,有必須以一種策略才能夠運作的,象棋是前者,圍棋是後者。甚至可以用來區別人類,而被稱為智商的東西。
9 小時前 · 收回 · 2
朱志學 苦楚,是對只知域內而不知其外者,成其為苦楚。
對域內人而言,苦楚每來自“莫名所以”的失序經驗。這經驗指向無法被納入特定“格序”的“未定域”。
對不以域內為天下者,苦楚的釋放,同是來自域外。
8 小時前 · 讚

Chong Leong Ang 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想到我如何跟人分享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

我觉得我以前是用相机看这个世界,画面是一格一格,可以很清晰。
我现在是用录像机看这个世界,画面川流不息,是流动不停格的,东西可能不清晰。
重要的是,我认识到我需要常常提醒我自己,我是在录像机的角度看世界。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丢掉相机,投入这个世界之中。

(抱歉,我这架电脑没有繁体字,而且,我是来闹场的。呵呵......)
8 小時前 · 讚

蔣鵬 如果從這角度來看人的受苦,那麼除了我們的意識領域被格序化之外,是否我們的身體經驗同樣的也受格序化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是如何理解我們的身體經驗?以致於當我們的身體失序時,我們是如此的不安...
6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當我們的身體失序時,我們是如此不安。”

這充分顯示,“人類”的身體經驗早被已然格序化的意識給模塑成型。
於是,有太多的“非如此不可”。
有違乎此,遂至於撕心裂肺,難以順命。
⋯⋯
更多
6 小時前 · 讚 · 1

蔣鵬 而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是否就來自這終極性的「非格序化區域」...?
約 1 小時前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ent :

後天就是您大喜之日。
您來函自我調侃:"花開堪折直須折", 如此的"閃婚", 也是我意料之外的, 只能說因緣不可思議........

好個“不可思議”!
但這不就是生命的弔詭性嗎?正因其不可思議,所以真實。

早從去年底收到您“紅毯另一端的召喚”,我就尋思著:
君子贈人以言,要送你什麼話,才能免於世俗酬酢的語言?

底下,是我為您特別挑上的一段文字:

“我倆合而為神,生活是一種飛行......"

這話節錄自我敬慕的散文大家“木心”罕為人知的新詩作品:“肉體是一部聖經”。

第一次撞見這文字,就頗為其逸興之飛動而沈吟再三,難以自釋......

彷若,合而為神的詩意瞬間,肉體就此成了通往靈魂深淵的聖經.........ˇ

相對於我猶自堅持的~The eternal flight of myself from myself...........
我格外歆羨您即將進入的另一種飛行..........
那是我心焉嚮往卻暌違日遠的“比翼雙飛”..................
沒辦法,長年喑啞中冰封於世界裂隙的靈魂,不見切膚痛惜的相遇,命定無法輕易交出自己。永無止盡的單飛,遂成存在的必然姿態。

然而,
這一切都很好^^

我選擇忠於自己孤獨的靈魂翱翔;
一如你在“合而為神”的“完整性”中縱身趨近自己的命運圖像。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命途雖殊,各俱勝境^^
吾與足下分任之..................

致上我最深摯的祝福。

2012.1.18 志學敬賀^^

PS

您趕在小除夕舉辦的婚宴,我身在花蓮,就不便參與了!
反正,你我原屬世外之交,原不必拘泥世俗向度的酬酢應對。
等您倆蜜月回來,我為賢伉儷在雲山氤氳的莊園露台奉上兩杯上好的現煮“藍山”咖啡^^
讚 · · 星期三 21:07
Siyul Lu 和蔣鵬都說讚。
朱志學 志學好!
是的, 對世外之交而言,俗情大可不必!
籌備結婚的過程, 諸事紛陳, 這種世外之交格外可貴!
但我既然選擇結婚, 這一切已有心理準備, 未來更多的人情世故要去照顧!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命途雖殊,各俱勝境^^
吾與足下分任之..................」
各俱勝境是你的謙讓; 易卜生說:「世上最強有力的人,就是那個最孤立的人!」我想你還是在我之上!

牟宗三談「哲學的氣質」指出哲學活動要有如下心境:現實的照顧必須忘記,名利的牽掛必須不在意; 以及不為成規成矩乃至一切成套的東西所粘縛的「逸氣」──但願結了婚後的我,仍能保有這樣的理想性和精神層面的關懷!也希望在我沉淪俗務紅塵之際,仍不時有你的提點!

是的, 等時間寬裕一定到你的莊園走走!
也祝你新年快樂!
Kent
11 小時前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余德慧
昨晚整夜做夢醒來
發現自己在夢裏哭到不行
那個政府依舊展露愛國愛民的笑容
假裝到我肚裡長蝴蝶
只後悔在毛蟲的時候
沒有把它吃了
現在我好像愚蠢得好幸福
繼續看著電視並且微笑
與我那長毛的天使依偎在沙發
收回 · · 分享 · 1月5日 21:45 ·
你和王桂花、蔣鵬、 Venya Huang 及其他 25 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余德慧 都已經六十二歲
1月5日 22:25 · 讚 · 1

余德慧 生命還覺荊棘 , 那...我那些年方四十的學生呢?
1月5日 22:28 · 讚 · 2

余德慧 或許他們正努力划船 趕著要上我身後的荊棘路。
1月5日 22:31 · 收回 · 7

Heba Kung 小余老師還年輕啦 !! 除了長毛天使還有更多天使陪你!! 而我們還在玫瑰花叢裡流血掙扎中!!
1月5日 22:34 · 讚

J-j Gong 老師,前方荊棘真的不少耶,但是你早就給了你的學生設法吃毛蟲的信念了,堅持下去,我們不會讓毛蟲變害蝶,六十二歲是精神生產最強的時候,坐在電視前面也一樣啦!!!!先早早祝你生日快樂、精神幸福~~~~
1月5日 22:52 · 讚
朱志學 “或許他們正努力划船 趕著要上我身後的荊棘路。”
老師這話警策!
讀後悚然而驚~_~
定庵詩云:“誰分蒼涼歸棹後,萬千哀樂集今朝。”
人生至此,其萬感哀迫有如此者!
1月5日 23:42 · 讚 · 1

Ping-han Hsieh 突然想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月6日 0:37 · 讚

Rachel Chuang 余老師生日感懷,出口成詩。好懷念那個充滿文學之魂的小余喔!! 除了寫研究論文,偶爾也讓文人之筆復活一下嘛!!~~
1月6日 1:01 · 讚 · 2

Yichia Lin 老師怎麼都知道,我常常看電視看到想吐(愛國愛民...兔子跳..)
1月7日 2:23 · 讚

王桂花 小余吾愛,生日快樂,永遠快樂。願彩蝶紛飛,天使齊舞,眾多祝福臨到你和家人。時時為你禱告。我的老毛病犯了,.衝到花蓮,買個蛋糕,點上蠟燭,好友圍繞,同唱生日快樂!FB生日PARTY也挺熱鬧的。感謝你,祝福你!
15 小時前 · 讚

Heba Kung 小余老師生日快樂 !!
14 小時前 · 讚




好ㄧ個“自我殖民”!
這四字才真是切要處。
除非自己一味隨波逐流,抓不住線頭.........
否則,只要不“自我殖民”,借老師的隱喻:
就算”被殖民還是可以鹹魚翻身。”
我腦海霎時浮現近當代燦若群星的猶太天才,隨便站出一個,俱見此“花果飄零”猶“靈根自植”的強韌原生力量。






余德慧
本來以為捉線頭的工作需要心智比較成熟的研究生,後來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可以成為習慣的態度。看外國文獻給出反身的迴路有竅門,老師只要提個頭,學生也容易開出來,但我看許多老師卻用表象比較,就容易誤導學生。最明顯的就是把兩文化用同樣尺度來量,以橫截面來做比較,那就成了自我殖民,
讚 · · 分享 · 1月4日 17:10 ·
Choying Yang 、石佳儀、樓昕以及其他 12 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彭榮邦 看來學生給老師信心了,真棒。
1月4日 17:12 · 收回 · 5

Ping-han Hsieh 的確是可以成為一個習慣,敏覺向自己襲來的知識或態度。只是只能默默的思想或者私底下跟任課老師討論。自己還是沒有辦法在課堂上叛逆。
1月4日 17:26 · 讚 · 1
朱志學 好ㄧ個“自我殖民”!
這四字才真是切要處。
除非自己一味隨波逐流,抓不住線頭.........
否則,只要不“自我殖民”,借老師的隱喻:
就算”被殖民還是可以鹹魚翻身。”
我腦海霎時浮現近當代燦若群星的猶太天才,隨便站出一個,俱見此“花果飄零”猶“靈根自植”的強韌原生力量。
1月5日 20:33 · 讚 · 1

Ping-han Hsieh 志學你好。我覺得還是得考慮到臺灣人被殖民的歷史與"習慣"。要說根,我們並沒有猶太人那樣強韌的種性,他們的根就埋藏在全世界最暢銷的書中-聖經;而臺灣在被各個強國殖民時,並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化論述,荷蘭人的基督教、日本人的皇民化,現在要說我們是臺灣人或中國人又會被貼標籤,沒有族群認同很難凝聚出一股力量生自己的根。再者,就算我們認同華人文化,西方以美國為首的"知識"帝國主義已經入侵臺灣學術界,看看我們近幾年建立的知識生產控管標準即可窺知一二。
1月5日 21:05 · 收回 · 2


朱志學 感謝回應^^
底下所說,可能很不合時宜,但在我卻是實情:
你所云:“台灣人被殖民的歷史與習慣”,或“臺灣在被各個強國殖民時,並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化論述”........
我一向是很淡漠的!這類問題,從來就不足以構成我的終極關懷。
我當然理解:在台灣有無數人,終身役役只能在這些層層疊疊的框架裡頭討活計。沒辦法!這些文化的碎片,正是他們型塑自我認同的立論基礎。
可我自知:這類人嫻熟玩弄的論述框架,我卻嗅不到半點血氣動蕩的根性。以是,棲心寄命處,別有所託。它近於海德格所云被“遺忘”的“存有”。這意味~
我所云根者,倒無關血緣、無關族群認同、無關漢文化中心的彗命傳承,也無關以西方語境為中心的知識霸權與殖民優越感。
耽溺這類語詞,對我而言,才真讓自己的存在給墮陷入一種逐相不返的“失根”狀態。
云何為“失根”?
逸離縱深性的原初處境,卻妄想以橫截面的認知框架來界定或反控存有自體(Being in itself),這種對生命現場的“悖離”與“遺忘”,對我而言才是失根。
1月5日 22:24 · 讚 · 1



Ping-han Hsieh 謝謝志學的回應。有些字詞我看不懂,例如:海德格的存有,我至今還無法體認裡頭的豐富;以及存有自體(being in itself),我google了一下似乎也是海德格提的。不過可以感受到,你對生命縱深度的熱烈追求,令我敬佩。我猜你喜歡彈浪漫派的曲子。
1月5日 22:58 · 收回 · 1

Ping-han Hsieh 不過聽你這樣說,反而沒那麼悲觀了。真好...
1月5日 23:22 · 收回 · 1
朱志學 呵呵^^
我最愛蕭邦與莫札特,一心皈命處卻在極盡奧祕幽玄的巴赫。
1月5日 23:32 · 讚 · 1
朱志學 “縱深性”我意指一種現象學的凝視:亦即,看到那使一切成其為一切的基礎關係。

我稱之:floating gaze with the Being in itself

這種“妙觀逸相”的心法(逸作動詞用),切近寶黛早悟禪機所云:“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無立足境,是方乾淨。”(註ㄧ)

註ㄧ:

寶玉道:「什麼是『大家彼此』!他們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談及此句,不覺淚下。襲人見此光景,不敢再說。寶玉細想這一句意味,不禁大哭起來,翻身起來至案前,遂提筆立占一偈云: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無可云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據我看來,還未盡善。我再續兩句在後。」因念云:「無立足境,是方乾淨。」
1月5日 23:32 · 讚 · 1

Ping-han Hsieh 謝謝拉~~~還附有出處。這在FB快速簡單的交流方式中顯得突出,我需要時間消化一下。
1月5日 23:46 · 收回 · 1

Ping-han Hsieh 哈哈~~我想現象學沒這麼厲害啦!
我的意思是,你並不是說:大家好,我是用現象學的方式來做以下分析...
如果是這樣的話,反而會被工具所奴役、限制。
而我感覺到的是,你把現象學的某些概念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而寫出這麼有活力的段落。
然後,我看了很久還是不懂賈寶玉說的那段你證我證...是什麼,倒是妙觀逸相這四個字兜在一起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挺有趣的,那個妙字真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1月6日 0:30 · 讚


余德慧
本土化有感
昨聽台灣學者對大一生講閱讀障礙,把拼音系的文獻混著象形系文獻,我想拼音的閱障應該與象形閱障有別吧。這樣的混搭,可說台灣心理學的特色,不同的問題用相似的知識論。在它文化與自己文化的攻錯之道應該有一條迴路,台灣學者有責任把迴路清楚地建立起來,而不是和稀泥。只要有用,世界知識皆可用,但為吾土生民計,也需作引線的功夫,而且要了了分明。
收回 · · 分享 · 1月4日 8:45 ·
你和石佳儀、 Kenji Murashima 、蔣鵬及其他 21 人都說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榮邦:

拉康有這麼句命題:“欲望是他者的語言”。
您熟悉拉康,想跟您請教:
您研判拉康是在怎樣的語境脈絡下說出這句話?

志學


彭榮邦 簡單一點講,以父母子女關係為例。子女的慾望得以被命名,就是從作為父母的他者而來的。

朱志學 你意指:子女的慾望,是經由語言的命名活動被作為他者的父母給誘導或牽引出來?

依此理解脈絡,我延伸出的體會是:

多元他者通過語言創造了一個試圖將尚未塑型的“個體”給包攏其中的“局戲”,這局戲依“命名”活動決定了我在關係中的角色認知並進而型構了我理解世界的框架。慾望就在此“化約”生命的視域框架中被誘導出來:

它或者呈現為在框架中被馴化的慾望動向,抑或呈現為對峙框架對“生命自體”的縮減而逼出衝決網羅的生命衝力(will to power)。

PS

我虛擬了兩條理解進路,只不確認作者原意是放在哪一個脈絡?
所以,關鍵還在拉康到底是怎麼使用慾望&他者這兩個概念。
是純然走出自己、解構自我封限的生命衝力?抑或是轉折成領域意識的佔有心態?
前者是在I-Thou Relation下的與你相遇,觸目成情(“你”做為神祕而拒絕被命名的他者);後者是在I-It Relation下的“與接為構,日以心鬥”。
前者是遊心於物之初的第一序欲望;後者是相刃相靡,莫之能止的第二序慾望。
前者是“不可對象化”的他者通過語言間的裂隙對自我內在形成“召喚”;後者“對象化”的他者通過語言的命名活動型構出非我本具的慾望。
讚 · · 1月1日 15:09
朱志學 彭榮邦 簡單一點講,以父母子女關係為例。子女的慾望得以被命名,就是從作為父母的他者而來的。
3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你意指:子女的慾望,是經由語言的命名活動被作為他者的父母給誘導或牽引出來?

依此理解脈絡,我延伸出的體會是:

多元他者通過語言創造了一個試圖將尚未塑型的“個體”給包攏其中的“局戲”,這局戲依“命名”活動決定了我在關係中的角色認知並進而型構了我理解世界的框架。慾望就在此“化約”生命的視域框架中被誘導出來:

它或者呈現為在框架中被馴化的慾望動向,抑或呈現為對峙框架對“生命自體”的縮減而逼出衝決網羅的生命衝力(will to power)。
約 1 小時前 · 讚

彭榮邦 只要是語言的,就是局戲(按你的用語),語言之外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語言不及而已。慾望,已經是語言的,或說是如語言一般被結構的;因此慾望不是被化約,亦不是被馴化,它的出現就是在語言中結構出來的。但慾望並不會因為它是語言的,就清晰可辨,恰恰相反,人的慾望多數是無意識的,因此分析才其有必要性。「慾望是他者的語言」提供的是一個理解和分析的框架,而左右某個人的慾望為何,則需要進入具體的分析歷程方能知曉。

另外,你所使用的「生命衝力」是不是在翻譯上可以對應"will to power",可能需要斟酌。我自己不會這樣使用。
5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嗯!
很有啓發性的補充。
“will to power” 我無意逐字對譯,只是想補註:我是在哪個脈絡下使用這生命衝力這概念。

我個人體會:柏格森的生命衝力概念,跟尼采的Will to Power(衝創意志)在深層脈絡是相互呼應的概念。
35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慾望,確實如您所言,有其內在結構,這結構宛若語言的能指所指形成的指涉結構。甚至,依我的體會,絕大多慾望根本就是在語言中被誘發並行成其內在結構的。但這狀況,顯然獨屬人類。只有人類可以發展出如此精密細微的指涉結構。所以,“慾望,已經是語言的,或說如語言一般被結構的”,顯然也只適用於人類。只有人類是通過繁複的語言展開思考,並在語言中型塑其一切經驗。

語言若建立在對象化的指涉活動,這意義下的語言操作方式,不可能不形成存有的化約或縮減。在化約下結構出的慾望模態,自然也無法不是在特定視域框架規訓下的慾望模態。事實上,俗情知見轄制的生活中,處處流竄著這類被特定語境脈絡給馴化的慾望!

所以我不法就實存體驗印證你所云:

“慾望,已經是語言的,或說是如語言一般被結構的;

因此

慾望不是被化約,亦不是被馴化,它的出現就是在語言中結構出來的。”

這話的因果關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我可以理解,不是所有的慾望都是被化約或馴化的。但通過語言命名活動而型構出被化約或馴化的慾望模態,至少是一種處處可被印證的可能性。

這就暗示潛藏另一種慾望的可能性:
如您所言,“語言之外不是什麼都沒有。”
這意味:語言是有裂隙的!
穿透裂隙,另有浮晃於語言之下的存有深淵。
我在想,所謂的無意識,是否就存在於此命名活動所無以覆蓋、框限的裂隙裡?

總之,依我目前尚在發展中的省察。我看見:

就在語言結構裡以及語言結構所不及的裂隙中,岔開了不同的慾望向度:

那是一種語言結構所未及而悄然摺疊於語言裂隙的慾望:

借舊約詩篇的話來說:是一種迴盪於深淵與深淵間的“響應”。

這意義脈絡下的慾望,只是純然地渴望走出自己、連結他者(感而遂通)。它立基於解構自我封限的生命衝力。

第二序的慾望,才是通過語言命名活動,“轉折”成領域意識的佔有心態。
1月1日 16:22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確實是句句結晶。
余師通過風貌獨具的現象學敘事手法,再配上那層出不窮、迭出新義的獨特語言,每句話都打開一個深淵...........

兩年的問學因緣,讓我毫無牽強地盡去世俗的奔忙,除在寂寞中潛心學問,這世上再沒吸引我的事情。

不必擔心你書唸得不夠多。
知識性的準備,或世俗性的聰明才智,在老師的課堂上都是不相應、也根本使不上力的。
依我體會:
聽課的難度所在,不在概念名相涉獵得不夠,而在生命的悟境無法透入概念背後的現場深度。
這就是我說的:
余師在課堂給的不是information,而是直叩存在核心的transformation。
人可教,命不可教。
前者是就information的層次而言;後者則深及transformation的層次。
我心裡有數:
你在命運的洗煉下蓄積的豐厚存在感,已讓你擁有比絕大多數人更好的聽課準備。

我很歡迎,
您抽空前來一道聽課。

相信老師也會很開心的^^

志學2011.11.23哲思隨筆

貝森朵夫:
說到內心轉化……,
我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實在很想聽星期一下午宗教與自我轉化的課,
一堂課講一個人,想必句句是結晶。

老師的課綱中列出的人物,我只聽過幾個,只看過佩瑪秋卓的一本書,
所以想,如果時間可以配合,去聽這堂課。

貞貞
讚 · · 10 小時前
Anzo Chuang 、余德慧、 Isalyn Chu 以及其他 5 人都說讚。

YT Tung 那位老師?那裡可聽課?好好奇~
9 小時前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Shlomit :

So happy to receive your letter.

Especially when I read the words you wrote for me:

"I think often of the wonderful time I had in Taiwan and specially in Hualien. And your coffee!!!"

It's so touching for the words which overflowed with the warm memory and coffee fragrance.

And I love this name "Josi" which you named it for me.

I'm glad you call me Josi just like It's a secret code between us.

Thank you for share me the paper : "The Autobiography of I and Thou: A Philosophical Psychoanalysis"

You said it's just the prepublication.

I just want to read it for myself, not share for anybody ,so this version is enough for me.

It looks so clearly that you don't need to scan it again for me with another version.

Anyway, many thanks for share me the paper you write about Martin Buber ~the philosopher who I deeply beloved and full of the profound inspiration and poetic sentiment to me.

Here were the pictures you travelled in Hualien :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26261260770671.59882.110468525683279&type=1

I hope we shall have the chance to meet in Taiwan again.

Warm wishes from Josi

2011/11/18

2011/11/14

Dear Ju / 朱 志學 / Josi

Please excuse that it took such a long time to write back to you. I am o.k. and I hope all is well with you also.

I think often of the wonderful time I had in Taiwan and specially in Hualien. And your coffee!!!

The reference for the paper is
---- (2004) "The Autobiography of I and Thou: A Philosophical Psychoanalysis" in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Existential Analysis. Vol. 15, 1, pp. 133-142. by Shlomit C. Schuster

| Papers by Shlomit C.

I send you the prepublication version. If you would want to quote from it I will have to scan the publication from the journal. But just for personal reading this version will be good enough I hope. Please don't share this version. If you like to share it I will have to send you a scan version.

Love and best wishes to you from Jerusalem. Please greet An Bang from me. I will write him when I have more time.

Shlomit



Dear Dr.Schuster:

Here is my email address : jjs0035@me.com

Waiting for your paper about Martin Buber^^

your sincerely^^

Ju from Taiwan Hualien

2011/10/2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旻昌
心得:
跟鍾大哥的相識一直以來都是臉書的短交而已,
很羨慕也很替老師高興他有這樣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希望學生我有生之年能與鍾大哥親臨,
哪怕只是一個晚上的時間坐下來喝老師煮的咖啡聊聊,
也甘之如飴...。

朱志學 - 那手勢起落間迴旋而出的細膩轉折,盈盈綻放,如蓮花的開落.. - 貝森朵夫莊園網誌 - udn部落格
blog.udn.com
李希特 (Sviatoslav Richter)、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都是我衷心折服的鋼琴名家。
讚 · · 不再追蹤貼文 · 分享 · 18 小時前 ·
William Yang 、鍾丞宗和 Cliff Chen 都說讚。

鍾丞宗 承蒙林兄錯愛,我對於鋼琴的熱衷,充其量不過是股傻勁兒,無法與朱老師藝術,哲學及文學水乳貫通相比擬! 能從朱老師這兒認識多位朋友也是我的榮幸,相信大家一定有機會能在莊園共聚閒聊......這會兒不覺又思念起朱老師的咖啡香^__^
17 小時前 · 收回 · 3
朱志學 相約異日呀^^
15 小時前 · 讚 · 2

William Yang 上帝賜給我們的琴緣大家才能認識啊.更感謝朱老師的莊園才有這機會...讚
5 小時前 · 收回 · 3
朱志學 呵呵^^
我的莊園不覺成了緣份匯流的強大磁場。
一段段銘刻在記憶裡的交會瞬間,也讓彼此澆灌後的生命,越來越波瀾壯闊,也越來越富於故事性.......
4 小時前 · 讚 · 3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朋自遠方來:來自英國的臉書友人薑米&圓圓^^

圓圓是因為在臉書與人連打三天筆仗時意外結識的留學英國友人,後來得知他也是余老師多年前台大心理系的舊日門生,更份外有一種難言的親切;如今,她果然依約來了花蓮。偕行在側的音樂人薑米(James)則是她兩年前留學英國時一見傾心的soulmate,這人擁有一雙清澈到不可思議的眼睛,就是這雙乾淨到直抵靈魂底藴的眼睛電到了她,一夜傾談,情定終生,薑米自此結束了他吟遊詩人般的流浪生涯,成了圓的異國夫婿^^

薑米跟我聊到他喜愛的迷幻搖滾,我因為他們來自英國的背景,隨口提到我最愛的英國搖滾樂團“Pink Floyd”,沒想到:詩意瞬間倏忽降臨~

薑米隨手拿起他的古典吉他,那直擊靈魂的吟唱聲就有如銀河瀉地般地縈繞著貝森朵夫鋼琴迴盪開來...............

天啊!
真是我最鍾愛的Pink Floyd樂曲之ㄧ:

收錄在“”Wish you were here"專輯裡的“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他知道我辨認出來了!
一邊手拈琴弦,一邊看著我莫逆於心地點了點頭^^

................

曲子兀自在夢影似的空間中迴盪..........

可惜當我從如癡如醉中回過神來,只來得及錄下即將結束的兩分鐘.........

然而,即令只是短短不到兩分鐘的現場生命留影,我已自稽首讚歎,並歡喜地告訴他:

他縈繞深遠的吉他吟唱,對我而言, 已為這冰冷的世界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空隙”,作為聆聽者的我,則通過這“瞬間自世界裂開的空隙”經驗了恍若千年一夕的“eternal now”............

於是,我向薑米合十為禮。
並帶著很深的敬意讓他明白:

"You just created a moment of poetic for me. ”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盈君~這幾年學思跨幅甚巨,十年遙隔,非一言可盡!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0月15日 1:15
劉盈君

朱老師,多年後,在這裡發現了您...奇妙又意外,而且您已經是貝森朵夫的主人了....只能說,我很高興可以重新見到您的訊息,我一直懷念您的文章及音樂!找時間過去探望您!
13 小時前 · 讚


花蓮~貝森朵夫莊園


嗯!這就是臉書的神奇,它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在茫茫宇宙的暗處攪動、翻騰並召喚出起一切可見與不可見的因緣^^辭職三年多來,我在網路上已寫下逾五百篇文章;連同更早前的發表紀錄,總計已破千篇。你可以在我的臉書專頁看見我最新的發表紀錄。這幾年學思跨幅甚巨,十年遙隔,非一言可盡!這裡是貝森朵夫莊園的粉絲專頁
,我另貼上我的個人的專頁網址。,餘緒不贅,另日相約再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