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yth Of Sisyphus
The gods had condemned Sisyphus to ceaselessly rolling a rock to the top of a mountain, whence the stone would fall back of its own weight. They had thought with some reason that there is no more dreadful punishment than futile and hopeless labor.
If one believes Homer, Sisyphus was the wisest and most prudent of mortals. According to another tradition, however, he was disposed to practice the profession of highwayman. I see no contradiction in this. Opinions differ as to the reasons why he became the futile laborer of the underworld. To begin with, he is accused of a certain levity in regard to the gods. He stole their secrets. AEgina, the daughter of AEsopus, was carried off by Jupiter. The father was shocked by that disappearance and complained to Sisyphus. He, who knew of the abduction, offered to tell about it on condition that AEsopus would give water to the citadel of Corinth. To the celestial thunderbolts he preferred the benediction of water. He was punished for this in the underworld. Homer tells us also that Sisyphus had put Death in chains. Pluto could not endure the sight of his deserted, silent empire. He
dispatched the god of war, who liberated Death from the hands of her conqueror.
It is said also that Sisyphus, being near to death, rashly wanted to test his wife’s love. He ordered her to cast his unburied body into the middle of the public square. Sisyphus woke up in the underworld. And there, annoyed by an obedience so contrary to human love, he obtained from Pluto permission to return to earth in order to chastise his wife. But when he had seen again the face of this world, enjoyed water and sun, warm stones and the sea, he no longer wanted to go back to the infernal darkness. Recalls, signs of anger, warnings were of no avail. Many years more he lived facing the curve of the gulf, the sparkling sea, and the smiles of earth. A decree of the gods was necessary. Mercury came and seized the impudent man by the collar and, snatching him from his joys, led him forcibly back to the underworld, where his rock was ready for him.
You have already grasped that Sisyphus is the absurd hero. He is, as much through his passions as through his torture. His scorn of the gods, his hatred of death, and his passion for life won him that unspeakable penalty in which the whole being is exerted toward accomplishing nothing. This is the price that must be paid for the passions of this earth. Nothing is told us about Sisyphus in the underworld. Myths are made for the imagination to breathe life into them. As for this myth, one sees merely the whole effort of a body straining to raise the huge stone, to roll it and push it up a slope a hundred times over; one sees the face screwed up, the cheek tight against the stone, the shoulder bracing the clay-covered mass, the foot wedging it, the fresh start with arms outstretched, the wholly human security of two earth-clotted hands. At the very end of his long effort measured by skyless space and time without depth, the purpose is achieved. Then Sisyphus watches the stone rush down in a few moments toward that lower world whence he will have to push it up again toward the summit. He goes back down to the plain.
It is during that return, that pause, that Sisyphus interests me. A face that toils so close to stones is already stone itself! I see that man going back down with a heavy yet measured step toward the torment of which he will never know the end. That hour like a breathing-space which returns as surely as his suffering, that is the hour of consciousness. At each of those moments when he leaves
the heights and gradually sinks toward the lairs of the gods, he is superior to his fate. He is stronger than his rock.
If this myth is tragic, that is because its hero is conscious. Where would his torture be, indeed, if at every step the hope of succeeding upheld him? The workman of today works every day in his life at the same tasks, and this fate is no less absurd. But it is tragic only at the rare moments when it becomes conscious. Sisyphus, proletarian of the gods, powerless and rebellious, knows the whole extent of his wretched condition: it is what he thinks of during his descent. The lucidity that was to constitute his torture at the same time crowns his victory. There is no fate that cannot be surmounted by scorn.
***
If the descent is thus sometimes performed in sorrow, it can also take place in joy. This word is not too much. Again I fancy Sisyphus returning toward his rock, and the sorrow was in the beginning. When the images of earth cling too tightly to memory, when the call of happiness becomes too insistent, it happens that melancholy rises in man’s heart: this is the rock’s victory, this is the rock itself. The boundless grief is too heavy to bear. These are our nights of Gethsemane. But crushing truths perish from being acknowledged. Thus, CEdipus at the outset obeys fate without knowing it. But from the moment he knows, his tragedy begins. Yet at the same moment, blind and desperate, he realizes that the only bond linking him to the world is the cool hand of a girl. Then a tremendous remark rings out: “Despite so many ordeals, my advanced age and the nobility of my soul make me conclude that all is well.” Sophocles’ CEdipus, like Dostoevsky’s Kirilov, thus gives the recipe for the absurd victory. Ancient wisdom confirms modern heroism.
One does not discover the absurd without being tempted to write a manual of happiness. “What! by such narrow ways—?” There is but one world, however. Happiness and the absurd are two sons of the same earth. They are inseparable. It would be a mistake to say that happiness necessarily springs from the absurd discovery. It happens as well that the feeling of the absurd springs from happiness. “I conclude that all is well,” says CEdipus, and that remark is sacred. It echoes in the wild and limited universe of man. It teaches that all is not, has not been, exhausted. It drives out of this world a god who had come into it with dissatisfaction and a
preference for futile sufferings. It makes of fate a human matter, which must be settled among men.
All Sisyphus’ silent joy is contained therein. His fate belongs to him. His rock is his thing. Likewise, the absurd man, when he contemplates his torment, silences all the idols. In the universe suddenly restored to its silence, the myriad wondering little voices of the earth rise up. Unconscious, secret calls, invitations from all the faces, they are the necessary reverse and price of victory. There is no sun without shadow, and it is es-sential to know the night. The absurd man says yes and his effort will henceforth be unceasing. If there is a personal fate, there is no higher destiny, or at least there is but one which he concludes is inevitable and despicable. For the rest, he knows himself to be the master of his days. At that subtle moment when man glances backward over his life, Sisyphus returning toward his rock, in that slight pivoting he contemplates that series of unrelated actions which becomes his fate, created by him, combined under his memory’s eye and soon sealed by his death. Thus, convinced of the wholly human origin of all that is human, a blind man eager to see who knows that the night has no end, he is still on the go. The rock is still rolling.
I leave Sisyphu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One always finds one’s burden again. But Sisyphus teaches the higher fidelity that negates the gods and raises rocks. He too concludes that all is well. This universe henceforth without a master seems to him neither sterile nor futile. Each atom of that stone, each mineral flake of that night-filled mountain, in itself forms a world. The struggle itself toward the heights is enough to fill a man’s heart. One must imagine Sisyphus happy.
目前分類:閱讀劄記 (142)
- Nov 22 Tue 2011 10:35
薛希弗斯的神話
- Nov 19 Sat 2011 11:35
超越陰陽 身心統合 作者╱余德慧
【導讀】
超越陰陽 身心統合
作者╱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因性侵被捕,新北市周姓議員因嫖妓被錄影勒索,小甜甜布蘭妮墮落為蕩女,玉女歌星酒井法子吸毒,被發現這個玉女身體私部刺青,並與多人宣淫。這些層不窮出的案例絕非僅有,將來我們會面臨更多的「難以想像」的情況,但這些情況已經不再是某些人個人道德的問題,而是涉及現代人如何「做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問題,而是涉及個人成長更深化的危機時刻。
人類在社會裡的「做人」,是很弔詭的事。當自己爬上所謂成功的梯階,我們就進入一個很奇怪的位置,以為我的真實存有與這個位置是共在的,殊不知這只是個魔咒幻覺,錯把自己等同於這個位置的光鮮亮麗,其實真實的自我反而不在這位置裡。當這位置是愈加顯赫,真實自我卻益發逃逸。被這種榮耀淘空了自我真實的現象,其實是自己設下的陷阱,因為我們透過自我幻象給自己佈下的幻相。
但在傳統社會,人類的思維過度平面化,經常把公共領域的自我(如職位、角色、自我設定……)無限延伸,以致有過度強調人格的一致性,以為有一致的人格就會有統整的自我,其實並不然。一致的人格只是某個人格剖面的平面延伸,與實然的人格多元樣態不符。
我們在光鮮的「正面」形象裡形成一種鏡相自我,我們注視著自己的鏡相,以為自己就在那裡,但真實的自己卻躲在陰暗的角落:一個政治領袖可能有著被冤屈的童稚之心,一個宗教大師可能私藏旖綺之念,一個大企業家可能自卑羞怯。把鏡相當做全部的自我,會造成個人的悲劇,是非常不智的錯認。但是在傳統社會,人類的思維過度平面化,經常把把鏡相錯認為全部的自我,而造成個人的悲劇。
超越道德,陰影效應做為自我危機的提出
我們可以把陰影視為一股湧動的暗潮,在太陽底下不見蹤影,可是卻在不見之處轟隆巨響:看到某個同儕高升榮華的暗自不爽,既酸又羨,見自己討厭的人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的憤怒,這些暗流往往披著理性的外衣而形成的說詞,其真正的成分是衝動的感覺。西方心理學喜歡用「投射」來反映這些衝動,例如討厭的人可能是暗處的自己在迴避之餘所做的「外射」,亦即我們會透過對外投射產生的外化錯覺,形成反光的鏡相,而將暗處的非法性隱匿起來。
佛洛伊德以及法國精神學家拉岡對暗處的著墨甚深。佛洛伊德的個案都有被佛洛伊德揭露的陰影。在「狼人」的案例,個案在三歲時瞥見父母做愛,留下驚恐深痕;小漢斯怕馬,被佛洛伊德偵察出戀母的可能情結;少女朵拉的不倫慾望等等,使西方文化開始接受暗處風雲的真實性。
華人文化則走不同的路。我們明知有暗處,但只是告誡一下:「勿欺暗室」,就圇吞帶過,或含蓄地說:「君子慎獨」,意在不言中。清末民初,雖有鴛鴦蝴蝶派的婊子無情、揭醜派的「官場現形記」、「阿Q正傳」之類嘲諷小說,但正視陰影暗處的探討並未展開。
兩個類型文化相較之下,西方對暗處陰影的開發予其子民一個轉化的機會,因為對陰影存在而焦慮不安,使得人不得不尋求超越之道。東方避開暗處,也減少庸人自擾的煩惱,但也往往陷入平面化思考而不自知。本書提供華人重新反思,也算重要貢獻。
陰陽反轉是關鍵
西方承認人性的陰暗面,大抵從宗教靈修的修道人開始。他們隱居在修道院,終身反思,很快就發現內在有許多齷齪不堪的黑暗面,它們統稱為撒旦的誘惑。撒旦的誘惑直接來自內心,因此必須透過苦行將之驅逐。
一直到容格才公開倡導容納黑暗的力量。許多人不解,為何黑暗是一種正向的力量而非破壞力?美國人文心理學界在六十年代流傳著一個英雄神話,敘說英雄小孩在正面的力量裡成長,到了青少年期,他必須以叛逆之姿下墜到黑暗之谷,歷經各種橫逆,終於擒獲內心的巨龍,讓英雄騎龍返回地上,而完成英雄的成長。這種下墜螺旋而上的成長模式與美國文化互相契合,年輕的叛逆總蓄積潛在的能量。
八十年代的人文心理學與非神論宗教靠近之後,復經安寧照顧的生死學洗禮,黑暗的力量透過病魔的折磨而被發現,原來黑暗的力量是不能直接使用,而需透過困阨疾苦而轉化心性,使得黑暗的苦難成為恩典,這個過程猶如下到黑暗之谷的英雄,征服了內心不馴的巨龍,然後乘龍而出。
自我轉化是容受自身黑暗力量的關鍵。因為在正常情況發展出來的自我並沒有能力認識黑暗力量,最簡單的情況是,當你被別人批評時,你一定極力自我辯護,甚至在明知的情況,被別人說出自己的缺點,也會慍怒,主要是我們的自我要維持一個正向的自視自持(positive self-regarded),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自尊心。愈是幼稚,對自尊的護衛愈是盲衝,常常不辨情況、不分青紅皂白,只求自尊無限上綱。
人所謂「練達」必須歷練明暗兩個世界,方能練就。在其胸壑既懷陽也懷陰,也就是一般我們所謂的「整全」。這樣的人不否認他的好色、耍詐,但有色有情,卻見一番規矩,耍詐而守情義,好色卻知所節制,這就是他們常被稱為江湖豪傑,好事壞事皆來,千山萬水,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自然不是什麼名門正派,卻是又正又邪的英雄人物。金庸小說的武俠小說,特愛描寫這樣的人物,無論東邪西毒、黃藥師、楊過。金庸對名門正派冷嘲熱諷,不是冬烘不知權變(如峨眉神尼),就是明的滿口仁義道德,背底裡幹盡壞骨子的事(如岳不群)。
我不認為這是金庸個人的偏好,他對人的評價是有生命經驗為理據的。他的英雄的成長極為坎坷,歷經各種折磨而獲得轉化的機會,而不是安安穩穩的躲在保護網裡。
所謂轉化,指的就是陰陽反轉。當經歷轉陰為陽的過程之後,人的成長方向會朝向整全發展,這樣的整全人格會放棄道德主義與放任主義,而以橫跨陰陽的廣闊視野遊戲人間。一般咸認,人格裡能陰陽兼容並蓄的人比較能解放,可伸可縮:你可以拒絕也可以接受,你可以節制也可以自由,你可以愛也可以不愛……
一般所謂正常自我,其陽在上而陰處其下,陽者在明處而陰在暗處,謹守這個規矩是一般常人,一旦遭逢巨變、在橫逆磨練者,他們有機會被迫經歷陰陽兩面,而真正的痛苦逼使他們轉陰為陽,視不幸為恩寵,真正體驗黑暗做為動力(momentum)的時刻,聖徒小德蘭在荳蔻之年罹患惡疾而更深靠天主,台灣的道證法師在癌症裡有阿彌陀佛相伴的喜悅,這是極端的例子,而不同程度的陰陽反轉時有所聞。
陰陽相合做為身心保健之道
除了逆境之外,很少有刻意的方法去逆轉自己的暗處。有時歲月的折磨會讓人在不自覺之中改變。暗處的存在本身並不太受認知的影響,即使累積知識也無法撼動陰影的斑駁晃動。目前所知,陰影之所以會稱做陰影,乃是那是一股內在的感情流,這股感情流無法以意義顯露自身,也就是說,這些感情流無法以人類理性的符碼來牽動。這股感情流的源頭非常複雜,包括各種腺體、神經傳遞物質、離子濃度等,它們會在某種狀態爆發衝動。
現代的研究要讓陰陽平衡的方法,除了生理上的調整由專業醫師透過生理指標調整之外,身心靈的平衡則多少藉助一些心理技術或宗教方法。容格主要是透過夢的解析來切進陰暗面。容格式的做法並不是由夢景來分析,而是從夢思及其氛圍下手。夢是人類主體樣態顯現的一種存在,失衡狀態經常會在夢裡出現下墜、掉落的急迫感,而許多陰陽阻塞無法互通,則呈現反覆尋覓、被追趕、遺落或無法處理的惶惑(如面試不會回答、發現不會答考試卷、沒準備就參加考試……等)。這些主體的樣態可以是為身體的原初意象,也就是說,身體跨器官的綜合透過身體的情緒來表示,如偏陰暗面會出現鬱、寒、冷、清等身體情緒,偏陽面則出現躁、熱、急等身體情緒,而身體情緒需要一個舞台來顯現,夢思及其氛圍就是顯現的舞台。不取夢景而取夢思,主要是夢景繁複多變,反而對身體情緒產生遮蔽 。
最近腦科學家提倡內觀或靜坐。他們的理由是:生理的諸器官,特別是腦部的綜合協調需要一種近乎身體自然的方式來運作,內觀(mindfulness)、吟唱、頌缽、七弦琴都有類似的效果。蘇非旋轉、心輪靜心、靈氣,也多有人提倡這些活動都會出現自然的釋放、消解。如蘇非旋轉被證明具有清心淨化的效果,那些怕髒、易生厭惡的陰暗體質會因蘇非旋轉而獲得改善。頌缽對陰性體質也有幫助,主要是因為缽的陽性波可以用來綜合之故。心輪靜心可以減少混亂的心靈,七弦琴吟唱可消解怨恨。
至於本書(第三部分)主張用「奇蹟課程」來做切入,我想這是個人見仁見智,讀者可依自己的機緣、偏好而定,無須人云亦云。
- Jun 30 Thu 2011 13:11
扎西拉姆·多多 詩作
扎西拉姆·多多 詩作
班扎古魯白瑪的沈默(《宮》片尾曲就是據此改編)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 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 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 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耶輸陀羅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你的憂傷眼看就要
越過眉頭 淹沒
我的雙肩
我的哀愁 卻無法讓你看見
相信我是愛你的
如果有從前
如果有永遠
我的愛從最古老的從前固執到
最浩緲的永遠
現在 為了這曠世的愛戀
我必須躍上馬
趁著月色離開
從你的夢境離開
請你
也從你的夢境離開吧
我的愛 其實在這個夢之外
在生死之外
“不哭了吧
天亮時我將拈花
你會微笑嗎?”
瑪吉阿米唱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如果沒有橫逸的衣袂
與
金色的臉龐
還會認得你嗎
如果沒有溫柔的低語
與
透明的眼神
思念會有多深
如果不來拉我的手
如果不頻頻的回頭
會不會跟你走
我要如何愛你
才能穿越浮華
穿越時光
不虛妄 不癲狂
倉央嘉措說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我是全世界所有的男人
你是全世界所有的女人
我愛你
理所當然
我是你全部的真相
你是我唯一的幻想
你愛我
理所當然
我是你的四維、上下
你是我的過去、未來
我們相愛
理所當然
虛空可以作證
我們的愛
比死亡還要理所當然
青天謠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臨風守望三千年
我是沈默的蒼天
看你流連
穿梭在無路的世間
你可以忘了你的初心
我不能不信守我的愛情
我馭風而來
給你一聲應允
廣大如我
肯將全部的年華
化作無邊的等待
作磐作石 似誓似盟
行者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當你在穿山越嶺的另一邊
我在孤獨的路上沒有盡頭
你的表情總是很溫暖
像一陣無心的陽光
揚起我心上的 柔軟塵埃
本來要哭出的眼淚 就此忍住
忍不住的
是拔足向你奔去的
願望
就像是一座山
你端坐在我微仰目光的前方
當我還在猶豫
你已經敞開所有
行走的秘道
指引我穿越 莫名的憂傷
在步履最蹣跚的時候你說
山其實
不需要被仰望
他更願意給你一個新高度
去自由而莊嚴地
回身俯看
從此我是你的赤子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我在每一朵蓮花
睡著的 醒著的
漂泊的蓮花裡面
珍藏你的名字
我在每一副表情
悲苦的 狂喜的
游移的表情後面
珍藏你的影子
從千古到萬古
從東方以東 西方以西
到八極之極
然而那其實是多麼不情願的藏匿
多麼不應該的隱秘
如果一生只能僅僅透露一次心跡
我願生生世世唱吟相同的祈請:
願凜冽的陽光
配劍駕臨 斜出雲霞
照破我的衣衫
震落我的須鬉
從此我是你的赤子
祼呈一切
成為堪忍世間
最柔軟的堅強
你手中的秘密經篋
一旦開啓
一定有我宿世的姓名
赫然其上
其名號曰
妙吉祥
於是,你可以進入你想去的世界,我可以保有我安住的世界了
放手便是皈依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把心全部交給空性
任它相似相續也好
幻起幻滅也好
把生命完全交給因果
任它緣聚緣散也好
且枯且榮也好
把願望統統歸於菩提
任它劫長劫短也好
是輪回是涅槃也好
總之
交出去
把一切你攥得緊緊的
你看得牢牢的
你執得死死的
都交出去
做個赤裸的孩子
在蓮花的柔瓣中
盤坐也好
躺臥也好
沈默也好
微笑也好
慈悲也好
智慧也好
各不相關的二月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之一
二月的河水仍凜冽
不要去趟
就讓落花隨水飄零而去吧
這世上攔也攔不住
輓也輓不回的
不是很多嗎
例如你的愛戀
我的容顏
之二
以為可以回到一千年前
臆想這是
北宋的龍井
就著汴梁的月色喝下
臆想這是
汝窯的新瓷
插著西京二月的梅花
然而
我們卻不能並肩策馬了
不能默默無言
一鞭 就到天涯
之三
你像一尊古佛
與歲月無爭
我左右奔突而來
我上下求索而來
一見你
便覺釋然了
如二月的料峭輕寒
有了爐香氤氳
- May 30 Mon 2011 13:25
空間詩學閱讀筆記
余德彗老師空間詩學序閱讀劄記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10日 13:28
願意承認詩意空間生產的作家都不會同意精神分析對人類潛意識所作的分析,因為制式心理學家為了明確捕捉心理過程,放棄了對心底的雄渾(pure sublime)的完整,毫不猶豫的進行切割。........... 對於深廣意識意識其實未曾探討,也不知如何探討。..........很少就我們最珍貴深廣的內在性(inwardness)有更適切的瞭解。
在巴舍拉之前,有多少詩人、文學家與心理學家試圖去揭開深廣意識之謎,但是都只走了一段。
那就是現象學對夢想的開發之處:深邃的接壤之處.......
巴舍拉這本開天闢地的書,可說上接法國文學傳統,讓有關深廣意識“表意”的層面(平台)有了更深邃的接壤之處(評:透過想像與隱喻接壤於“存有自體”的表意,而非透過認知與界定接壤於“世界建構”的表意)
世界太淺,存有至深。
從世界框架解脫出來的"想像",是接壤於存有的橋梁(中間平台)。
這作為接壤之處的平台,就是現象學對“夢想”的開發之處。
巴舍拉又很清楚地將精神分析放在夢想的另一端點,讓精神分析從潛意識像是人告白,但是現象學所開發的“夢想”,絕非精神分析所主張的表意(representations),精神分析認為夢想的再現深具意義,並將意義予以固定化(評:這就造成後文所云:仰仗意義,意義圈圍事態。反而縮減了存在的豐富性。)而夢想的現象學則是徒把靈魂的空間保持在“夢想場所”(place of reverie),讓深廣意識優游於“場所”(此則後文所云:仰仗詩意,詩意開啓事態。乃能免於世界的拘役)---那裡,我們有著自然、家屋、隱密處、安歇棲地,以及完全不識自我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以及宇宙意識(cosmic consciousness)。
夢想的現象學乃在於探索:" 精神的沛然奔放"與“靈魂的深切”。此即“深廣意識”。
任何深廣意識都以“內在性”(insideness)為標的:不追外物,但自然與外物結緣。
如何結緣?誰來結緣?
這就是巴舍拉夢想現象學作為一種空間詩學(評:現象學的路徑,是詩的路徑)最深巨的洞見與最大的轉折:他洞見“奧祕詩意空間(MPS/ mytho-poetic space)”的存在即是“夢想”(評:夢想所開啓的飽富萌生性、綻放性、摺疊性、皺摺性、多義性、可能性而不受世界給縮減的場域。)
可巴舍拉所高抬的“夢想”,卻是被理智鄙斥為三流心智的壞痞子;被視為妨害心智進化的大白癡;被裡性斥為無稽之談的鬼迷魂。
在巴舍拉眼中,理性所厭棄的夢想,卻居然是深廣意識(寄寓其中之)最為核心的“場所”。
巴舍拉捨棄時間,讓空間獨自開展,而獲得非凡的成就。(評:捨棄水平時間,以入於垂直向度之永恆詩意瞬間;再通過詩意瞬間,霎時躍入私密浩瀚的奧祕詩意空間)
這個突破深廣意識的研究,連首度注意到MPS/ mytho-poetic space的卡西勒,都瞠乎其後!
評: 夢想 使 “現實” 成其為 “真實”:
夢想場所的非凡之處在於:它是“使一切成其為一切”的基礎..................
它是森羅萬象之世界所以可能的發軔之地。
夢想本身並不單獨存在,它也不似心智那樣希求獲得創造世界之功。
毋寧說:夢魂是個孕母。它是心智的鍊金術,讓世界點石成金(使現實成其為真實)。
他也是事物的締結者,讓老屋成為安全的棲身處,讓愛人之間的注視有了歷劫的宿緣,讓父子情深波濤激揚,讓母女相繫情深似海。
評:鍊金術~夢對現實的點化。夢魂孕生現實而使現實扎根於更深的底藴。
歷史時間以勾魂攝魄的方式將一切事物染成我們的生命興致;而能讓那歷史時間回顧者,不是時間,而是夢想的空間。
夢想:一個召喚所有事物的鉅所~它的魔力,一如萊茵河女妖的歌聲.............
intimacy:私密性/親暱性~意味人與人自己的關係。
人蜷伏於世界某個空間,在那裡,人自身與自己最接近,最富有真摯性:深入自己而不能自已...........
家屋:自身的棲息處~非現實的情態氛圍。
親暱的自我關係是一種迴旋式的反身運動。這種反身,加上“非現實”的夢想因子,人才能獲得深刻,而不是世間裡的自私或自我中心。
這種深刻充滿著詩意,也許詩人給出詩意的一刻,正是與自己最親暱的時刻。
這詩意,正是“夢想空間”,而不是你我所認識的自我。
夢想裡自我是飄渺的存在者,散步在空間裡.............
“在這地窖裡.....它的周圍充滿種種對夢想的心思。”那是會迴旋的空間,只有夢想令其起風飛楊。
巴舍拉把夢想放在三個層次來說:
第一層:與記憶回想的轟隆有關的魂繞空間。
第二層:深入事物的本性之處:在這些事物的深度裡,人的個性消失,但作為人性的基礎卻隱然浮現。
巴舍拉透過“夢想現象學”的直觀,透視到夢想這非實在的官能如何與現實共構真實。
評:真實不等於現實 真實=非現實空間+現實空間。 亦即,真實是不落世界的“夢幻生成”意象與世界共構的結果。 是內攝深淵浩瀚與廣袤無垠的深廣意識“滲入”世界而凝結成的藏身角落~這才是可供詩意棲居的真實空間,非同只是作為硬體容器般的家屋。
讓親暱感在家屋的軸心成形,最終深及存有軸心的孤寂感。
私密的浩瀚感(intimate immensity):依想像而生,因認知而萎頓。
“浩瀚”現象學:依賴質地極為純淨的“想像”去接近浩瀚廣袤。
根據巴舍拉:真能進入“內在性”,而完全放棄“事相”的外在性,回歸到身體的各種介面(感覺、知覺、動覺),而且在諸界面的護持之下,我們自然地做夢,夢空間迅速寬廣,如空氣氤氳~不再為現實所限,廣袤意識於焉出現了!
巴舍拉:“最純粹的現象學”領域剛好就是“沒有現象的現象學”(a phenomenology without phenomena)。
現象學:不是經由界定行為,對現象建立知識的學問,而是深入現象底藴而徹底解構現象的“活法”。
通過這近乎藝術純憑悟解契接的“活法”,人得以進入“不為現象所限”之“私密的浩瀚感”。這就是廣袤無垠的深廣意識:一種力能穿透現象,直叩存有內核的深遠凝視.................
現象學:直接進駐深及內在性之夢想自身的浩瀚感:“浩瀚並非是事物,浩瀚的現象學直接指涉到我們的想像意識。”
沒有什麼“浩瀚”可以被觀看:進入夢想自身即是浩瀚~其為浩瀚者,以其不為現實所限,不為俗情知見之認知框架所限。
夢想不僅作為心理轉換的構成要素,也成為轉換本身的樞紐,這樞紐的地位卻被生活現實所抹煞。
生活現實的邏輯是堅實與毀敗之間的辯證,而夢想的邏輯卻是虛渺與真實的來往之間。前者往外在世界營造,後者則深入內心。
評:思維遺忘存有而構成世界,夢想則是引導人從世界重新回歸存有的橋梁。此可作為重新解讀紅樓夢的進路。
云何為內心?
內與外的辯證:所謂內、外是交互的螺旋線。”當我們陷在存有之內,我們極力往外走,當我們在外勞動,又不斷地要往內走“,因此人的存在狀況就是“內在之間迂迴反覆”,而所謂“內在”卻又是外顯(inside outside),所謂“外在”不外乎內顯。
因此內在與外在不是幾何的線索分割的,而是一種“存在的運動”(道體的運行:退而返虛入渾/真體內充,進而大機大用/積健為雄):
往鬆弛、安息或虛無的遼闊運動,即是“內在”;往健壯、堅實或核心化的收斂運動,即為“外在”。
“外在”仰仗意義,意義圈圍事態。(“識執了別”的認知活動:定義、界定、簡化、縮減)
“內在”仰仗詩意,詩意開啓事態。(“興發感通”的直觀活動:隱喻、想像、觸動、迴盪)
評:轉識成智:世界(識)> 夢想(興) > 存有 (智)
評:色>空>道(即“真空妙有”以入於“中道實相”)
所謂內外,即是旋轉門的迴旋,而“此在”(Dasein)即為迴旋的圓。
評:這麼說Dasein是存有與世界的樞紐;Sein則是融然流動於幻化生成的存有自體。以此解Dasein真是美妙至極彗解驚人的悟見。
存有的圓整運動:詩意空間的暫時結論。
“夢想的詩學”裡,巴舍拉更深入地抉發宇宙的圓融運動。
存有的圓融不容易被發現,主要在於觀看的視野~受制線性邏輯的思維模態~而不容易建立起足夠的深度,以至於無法見圓。
夢想現象學有效地為著人類不斷進入冥識、不斷瞥見宇宙意識、不斷讓讓“宗教人”心醉神迷等現象開啓了先河,也為生死學的靈性空間開闢了新領域。
評:夢想現象學顯然是現象學走向圓熟的一大環節。在整個現象學史裡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洞見,鑲箝於怎樣承先啓後的學術脈絡?
西田幾多郎的哲學嘗試,乃是針對西方近代哲學的解構。西田對它採取的本質性批判,一個是針對西方哲學以“主觀‧客觀”的 框架為前提來解釋或者理解所有一切的問題。西田認為,“主觀‧客觀”這一框架不過是將我們的直接經驗加以解體,在這一基礎上 構建起來的一個“相對的形式”而已;一個是針對西方哲學強調的真理必須通過“語言”才能夠加以把握,或者說通過“語言”而被 把握的才是真理的問題。西田認為我們真切體驗的事物,誠如身體的運動或者我們的感情所昭示的那樣,決不是“語言”可以完全表 述出來的。西田所嘗試探討的,就是在這樣的“語言”的背後究竟存在著什麼這一問題。 西田幾多郎的哲學探索為我們指明了超越近代的“知”的困境的一個方向。這一方向並不是單純地否定“知”的立場,倒不如說 它是回歸到“知”的根源的創造性行為,同時也是一種以最為具體的、最為直接的經驗——“純粹經驗”為出發點,由此來觀察所有 事物的嘗試。就此而言,西田的思索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本源性的思維。
朱志學
迴盪:經常處於因果論域的反面。
我們只能從中尋找到詩意像的真正存在尺度。
當回盪臨在,意象會成為存有的響聲!
詩人透露存有的入口。
所以,為了釐定意象的存有,我們勢必以現象學作法,去體驗意象的迴盪。14 分鐘前 · · 讚 ·
朱志學 盲點:知人論世所給予的外緣線索,無法解釋:想像活動中的詩意作用本身、突然迸現的意象、存有的火花。
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的研究:不外針對詩意現象~詩意象在人的現實當中,作為人的心靈、靈魂與存有的直接產物,而浮現愚意適中的當下現象。
5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科學家習慣:思考意象問題時,盡量避免個人詮釋的企圖。這個方法固然保有科學的審慎,我卻漸漸感到這個方法不夠充分。不足以據之建立依門想像形上學~巴舍拉的現象學轉向
審慎的態度本身,不正是拒絕去服從意象的當下動力嗎?
弔詭:一個非常獨特的意象,如何往往能夠在整個心理上專心致志的時候浮現?
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這個獨特而轉瞬即逝的事件,又如何而能藉由一個獨特的詩意象的現身而成形,超越種種常識造成的包袱、超越所有慎思熟慮而自滿於依成不變的思想,進而作用於其他的心靈,進入他人的心坎裡?
意象這種橫跨主體的特性,就其本質而言不能單單憑著客觀證明的習慣來理解。
只有現象學對個體意識中意象的興發狀態加以深思熟慮,才能幫助我們保存意象的主體特性,測度其橫跨主體之能耐的豐厚、力道和意義。36 分鐘前 · · 讚 ·
鍾丞宗說讚。
朱志學 他必須處於當下,回到意象出現瞬間的當下:如果有所謂詩意哲學,這門哲學的誕生與再生,必然得透過一寓意勝出的詩句,並緊緊依附著一個嘎然獨造的意象。說得確切些:即心醉神馳於此意象的清新感之中。
28 分鐘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詩的意象即心理上驀然浮現的立體感。
2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語言的陌生感
2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科學定律虛驚得啟反覆檢測,詩意象無可反覆,詩意瞬間是“一次性”的經驗。
25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一個清新的詩意像跟沈睡在潛意識深淵的某個“原型”究竟有何關係?
23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這種關係絕不是因果關係。詩意象既非趨力推動所致,亦非一段往事的回聲。其實正好相反:藉由某個詩意像的乍現,遙遠的過往才轟鳴回想起來,我們很難知道,這些回聲會折射出什麼樣的深度,又將消逝於何方?
2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依其清新感與活動力來看:詩意像據有其自身的存有、自身的動力。它標舉出一門“直接的存有學”。這門存有學正是我們的研究目標。
1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態度:詩的讀者被要求不要以對象的方式來看待意象,更不應視之為對象的替代品。而應掌握它特定的真實:在此真實中,創造意識的活動必須系統地連結到此一意識中最電光石火的瞬間產物~詩的意象。
在詩意像的層次裡,主客二元之間,乍現虹橋,暈光閃爍之餘,主客於是易位不止。約 1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藉由詩意像之助,一種純粹而轉瞬即逝的主體性與一種直到型構完成前並不必然會形成的真實合而為一。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而現象學者在此合而為一狀態中,發現了一個蘊藏著無數體驗的場域。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象在單純簡樸的狀態下,不需要依套學問。意象是純樸意識的資產。在他表現的當下猶如初生的語言。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運用清新意象的詩人,永遠是語言的源頭活水。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發生在思維之前的意象,就是意象現象學的要點。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與靈魂相感應的詩歌表達,必須持續地向我們的現象學研究敞開。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打破成規,與靈魂相遇。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必須從中心、從內心、從圓心出發,亦即從所有事物接獲意義和源頭的地方:在此,我們從新迎迴以備遺忘、排斥的字眼:靈魂。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靈魂具有內在的光亮。我們的內在靈視,認得這道光,並將之專譯為七彩繽紛的世界。
59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一幅畫因而是一種靈魂的現象。作品必須要救贖一個充滿激情的靈魂。
5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詩歌乃是靈魂的投身
5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詩歌中展現的力量,不會通過知識的迴路。
56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若要構作一首完整而結構良好的詩歌,精神就必須有所籌謀,預想清楚。但是,對一個單純的詩意象來說,根本是無所籌謀的,只消靈魂顫動一下,即見分曉。靈魂透過詩意象,說出自己的在場。
5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詩就是一個靈魂為一種形式舉行的落成禮。
50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共鳴與迴盪:
共鳴散發在世間生活的個不同層面,迴盪則召喚我們給自己的存在已更大的深度。
在共鳴之中,我們聽見了詩 ; 但處於迴盪之中,我們卻訴說著詩,詩話入我們自身之中。
(評:詩人喚起的生之衝動自內在湧現:私密的浩瀚感)
迴盪帶來存在的改變,就好像詩人的存在就是我們的存在。
因此,共鳴的多元散佈源自迴盪的存在整體感。
所有充滿熱情的詩歌愛好者,都會有這種熟悉的感受:詩歌徹頭徹尾佔據了我們。(對比:從恐慌、臣服到意識轉化)
透過詩歌對於存有者產生的強烈震撼,正是如假包換的現象學印記。
詩歌要透過其奔放來重新煥發我們內在的深切感。
如果躍釐定詩歌的心理活動,我們就必須遵循兩個軸線的現象學分析:
一是精神的沛然奔放
一事靈魂的深切2 小時前 · · 讚 ·
余寶寶和鍾丞宗都說讚。
朱志學 迴盪:藉由單一意象的迴盪,觸發詩意創造的真實覺醒,直達讀者的靈魂。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透過詩意象的清新感,搖撼著整體語言的活力。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意象將我們安置在說話存有者的源頭上。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感受到一股詩意的力量自我們本身素直升起。在回盪之後,我們才能夠體驗到共鳴、情感的反響如何喚醒了我們的過去。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象在激起表面的共鳴之前,先有深切的感動。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透過讀詩所得到的意象,現在真的化入我們自身,在我們內部生根發芽。我們由別人那兒接受到它,可是現在,我們開始產生一種印象:我們可能創造過它,我們應該創造過它。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它成為我們語言當中的新存在,讓我們成為它所表達的意涵,以此來表現我們。換句話說,它在變現成表達方式的同時,也變現為我們的存在。在此:表達創造了存在。(這才是真正的迴盪力道)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至此,作為“道說”之事件的詩意象,就成為造成我們自身改變的革新者。我們不再視意象為“對象”,反而感覺到“客觀的”評論態度窒息了“迴盪”。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自恃客觀的評論將原初詩意象所開啓的深度感拒於千里之外。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至於心理學家責備眾多共鳴沖昏了頭,不斷想描述他的感受。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精神分析師呢?害於其方法,他無可避免地將意象“理智化”,而在他努力釐清其詮釋的千頭萬緒時,失去了迴盪。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他對意象的理解較心理學家來得深入,但問題正好出在這裡:它對意象用的是“理解”。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對精神分析詩而言,詩意象永遠有一個脈絡。然而當他對它加以詮釋,他變將之轉化為一套根詩意道說大不相同的語言。事實上,沒有什麼比“翻譯者,背義者也”這句話更是用於此的了!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若我們深思:由一個靈魂傳導到另一個靈魂的問題時,顯而易見,詩意象已非因果律所能掌握。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結論:詩意象的徹底清新,提出了一個論題~會說化的存有者的創造性。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透過這種創造性,我們就可以很簡單而純粹地證實:進行想像的意識,乃是根源。在研究想像活動時,詩意想像的現象學必須集中全力,從雜然紛呈的詩意象中贖回這種根源的特質。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空間詩學只對誰而存在?現象學的心靈。
耽溺於讓我感到幸福的閱讀方式,只閱讀和重讀我們喜愛的東西,而且在滿溢的熱忱中,還參雜了一點點讀者的驕傲。2 小時前 · · 讚 ·
Nell Tsai 說讚。
朱志學 它就在我們裡面,只在像我們這樣的讀者裡面。對我們而存在,也只對我們存在。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是一種關起門、在房裡的驕傲。沒有人知道,我們在閱讀當中,正在體驗我們想成為詩人的誘惑。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本書的心愛章節會讓他掛念不已。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如果我們躍從某個詩意像發展出現象學教益的話,一種真誠的衝動,一種想要發出讚歎的小小衝動絕不可少。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即便只是稍稍動了批評念頭,就會讓精神退至第二位,進而遏阻了這份衝動,摧毀了想像力的原始狀態。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在這份讚歎裡,閱讀之樂成為書寫之樂的倒影。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讀者好似成為作者的鬼魂。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創作發生在字句的微細思緒之間,發生在某個詞句轉瞬即逝的生命之間。詩意的詞句,據有提振我們生命強度的功效。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意像從語言裡觸發而出,總有依小部份意在言外。我們藉著活出所讀的的詩句,進而擁有助益甚大的觸發體驗。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歌會讓語言保持在觸發狀態。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生命便會再生器蓬勃中獲得彰顯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些語言上的衝動,從實用語言的日常層級脫逸而出,只不過是生之衝動的縮影。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語言不是工具。語言即是真實。明白語言即是真實的現象學心靈,他們會在詩歌裡發現無數的材料,足以證明語言的當下生命。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概念語言才是工具,詩意語言卻是真實本身~是生之衝動的縮影。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首偉大的詩,喚醒了一度被忘卻的意象。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意語言無法預測,能被預測的是概念語言。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的組構形式,千頭萬緒,迷執其中,反而對顯然屬於基礎部份的現象學觀察的純粹性有害。
真正的現象學者,必須在體系上簡約節制。
只有在個別分離的意象層次上,我們才能成功地進行現象學式的“轟動迴盪”(retentir)2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表達現象學:言說主體即是整個主體。
除非他讓自己沈溺詩意象中,毫無保留,否則他就根本沒有進入那個意象的詩意空間。
如果我們認為:詩意象就是意識的根源,它就指向一門現象學的建立。
現象學:以詩意象叩問存在以回溯意識根源的哲學。
范丹伯:“詩人和畫家乃天生的現象學家。”
他們注意到:事物會跟我們”說話“。
這個事實的結果便是:如果我們讓事物的這種語言得到全然的尊重,我們就會與事物有所接觸。
評:在概念語言中,我們從沒有真正接觸過事物。我們只是誤以為自己通過概念以為達成碰觸。其實,那根本是幻覺。2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概念語言:要求固著下來的理由,也要求中央集權的暴力。
詩意語言:由我們體驗過的純文字衝動所來回交織成的空間。
語言就是空間。
語言內藴著空間:詩意語言把空間撐大。概念語言縮減空間。3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意象流入到詩句行間。
3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它鍛鍊著想像力,好讓想像力創造一連串敏銳的纖維。
3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文字長廊中的孤獨探勘者3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即使是一個孤立的詩意像,若是經過持續的表現鍛造而成為詩句,就可能發生現象學式的迴盪。
在此我們感受到靈光乍現的極微現象。
詩意像是最不可捉摸的心靈事件。
透過可感知的實在來證實它,並釐清他在失據阻夠的位置與角色,這兩件任務在我們躍考慮的事情中只佔有次要的地位。
在詩意想像的現象學研究中,孤立的詩意象、發展它的詩句,和偶有詩意象在其中光芒四射的詩節,共同型構了語言空間。我們應該運用場所分析來加以研究。3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空間詩學:藉由“詩意象“與“現實“發生關連而江一個“純粹昇華的領域“從現實中離析出來。9 小時前 · · 讚 ·
歐小歐和 Siyul Lu 都說讚。
朱志學 讓激情的重擔,得到釋放,並解放慾望的趨力。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精神分析師與心理學者只從詩意象裡頭看成到一場遊戲:轉瞬即逝,全屬徒勞的遊戲。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它們視意象爲無意意。他們低估這些意象飽含的詩意意涵。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透過意象,創造的想像力才開始活躍在自己的天地裡。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由於詩意識是如此全然地進浸潤在意象裡,這意象在語言中顯露,超越了日常習慣的語言。詩意識所動用說話的詩意象語言是如此清新,使得我們無法有效觀察出過去與當下之間有什麼交互關係(截斷眾流)。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邊界經驗/他者經驗發生:水平時間驟時下墜為垂直向度的詩意瞬間,直入隱蔽世界底層的存有“深淵“(涵蓋乾坤)。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於存有深淵與世界結構間,出入自在,通流無滯,不落邊見,不住相生心,而入於“縱橫自在無拘束“的“隨波逐浪“之境。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意象的核心功能:語言的“陌生化“使用方式,讓人頓脫習見,出離過去與當下,而入於真空妙有之境(案:空非斷滅,有非定有)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結論:詩意象乃是處於意清新狀態的徵兆。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浸淫於此一清新狀態者,即是幸福的存有者。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詩意象瞬間截斷思維慣性的陌生化(截斷眾流);世事滄桑心事定(隨波逐浪); 胸中海嶽夢中飛(涵蓋乾坤)。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對比胡賽爾:讓事物自身說話如何可能?懸置''。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向語言的開口處敞開心扉,去體驗那尚未被體驗者,使被世界遮蔽而無法被看見的從不可見成為可見。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詩歌,特別是它當前令人驚訝的姿態,只能跟衷心戀慕無可名狀之物的想法相感應、只能根基本上向生成變化敞開的想法相感應。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結果,我們看到詩人的一種新定義:那就是,那個懂得的人。那個超然且為他懂得之事命名的人。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如果沒有絕對的創新,就沒有詩歌。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昇華的界域:他域/域外/奧祕空間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沒有絕對昇華的界域(意象通過邊界而孕生), 詩歌本身的確切兩極化張力便無法顯現。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毫無理由盤查純粹的詩歌。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榮格:執著精神分析中一貫的判斷習慣,“對藝術作品本身的興趣就被轉移,落入心裡學上推論條件的網羅中,無索遁逃。詩人變成臨床案例。被貼上某個號碼。如此一來,藝術作品的精神分析就遠離了它的對象,把討論帶往一般人感興趣的界域裡。藝術家對這個領域當然不陌生,但是對他的藝術而言,這類討論卻也特別無關緊要。“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空間詩學:以詩意的現象學叩問空間的深蘊與深度棲居的可能。10 小時前 · · 讚 ·
余寶寶說讚。
朱志學 詩意象常被誤以為只是隱喻。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它也不能同化爲回憶。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力:人性的主要能力。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對象化的認知力:機器的主要特徵。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機器接受設定,並依設定運轉。真正重新結晶的靈魂,才有能力產生形象以叩問存在(在世存有的處境)。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力不受現實與過去所拘役。它向未來與“非現實“開放。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旦“非現實功能“產生弱點,也會彷礙到創造的心靈。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藝想像的問題核心:除非人類的現實和非現實兩種作用能夠結合一起共同運作,否則我們的心靈不可能從詩歌獲得任何好處。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透過詩,讓現實與非現實相互交纏,並透過“意義“和“詩藝“的雙重活動,使語言充滿動力(萌生性與綻放性),我們得到了韻律分析的真實療癒。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不是為了適應與再現“現實“,而是為了叩問、撐開、昇華、創造,以開決彰顯現實的內藴。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不在只是“適應“這個動詞的主格。現實條件也不再那麼確切不移了!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在詩歌裡,想像力在一邊伺機而動。只等非現實的作用開始激擾、迷惑、終至喚醒原本迷失在自動沈睡機制中的存在。這類自動沈睡機制中的最狡猾者,莫過於語言的自動機制。只有當我們進入純粹昇華的界域中,自動語言機制才會停止運作。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的關懷:讓人耳目一新的新局。
現象學就是從事:清算過去、面對新生狀態的工作。
累積知識必須伴隨有相等的忘懷所知的功夫。
非知,並非無知。而是對知識進行相當不易的超越功夫。
一件作品要能長期處於純粹清新的發生狀態,使得他的創造成為自由的實踐,這正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10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以詩歌而言:非知,乃是一項基本條件。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象的整個生命,在於它乍現的靈光之中。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象即是對所有“感性所給出之素材“的超越。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於是,作品從生活中脫穎而出,到了生活無法解釋他的程度。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創作行為的基本要求:它應該提供創作者“跟生命本身一樣多的驚訝“!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藝術是對生命的加乘。是在驚訝中的爭逐。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些驚訝會刺激我們的意識,免得它變得昏昏欲睡。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會希望我的畫給我多一點始料未及的東西,跟我實際所目睹的狀況比較起來,這種驚訝屬於不同的種類。問題根本不在複製一幅已在過去出現的景象。而在於我必須完全讓它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再生。.........這樣做的時候,給了我清新衝擊的可能條件。“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總結:藝術家並不是依他的生活方式來創造,而是活出他的創造之道。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是再現“事實“,而是創造嶄新意象,開啓新的理解可能。
10 小時前 · 讚
最近動態
志學更改了他的關於我資料。
· 讚 ·
朱志學
意象本身,無法適應定義明確的觀念。10 小時前 · · 讚 ·
余寶寶說讚。
朱志學
空間詩學:釐清各種空間的人文價值~佔有的空間、庇護的空間、鍾愛的空間10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探究的重點:想像力寶藏。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之物的寶藏。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三種空間:統合於“私密感“的意象。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以家屋作為分析人類靈魂的工具:甚至分析人類“理解“樣態的方式。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學習安居在我們自己裡面。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家屋意象朝兩個方向移動:它們在我們裡面&我們在它裡面。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家屋意象的內藴。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詩意象:很難被對象現實所控制的想像力活動。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學會蜷起來的人,才可能有深刻的棲居。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力的價值:被想像擄獲的空間,不在可能跟測度評量、幾何學反思下的無謂空間混爲一談。10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它有生活經歷,非關實證方面,而是帶著想像力的“偏見“。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想像:活的偏見 概念:死的偏見。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沒有全然的正見。只有儘可能側顯各種不同面向的靈動偏見(隨說隨掃)。
1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以其靈動(流動性的凝視出之以詩意的想像),這種空間似乎都散發者一股吸引力。
10 小時前 · 讚
理解+概念=思想(創造分裂的語言操作)
理解+意象=想像(創造連結的語言操作) 15 小時前 · · 讚 ·
Isalyn Chu 、 Siyul Lu 和 Zoe Lee 都說讚。
朱志學 思想拘役於世界;想像飄搖於邊界(介於世界&肉身、存有縫隙的人文空間)。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透過各種規範系統(一大堆過早“植入“腦內並反控生命自體的程式設計)進行的“社會化“工程,提早毀了邊界,毀了人文空間的萌生。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人類作繭自縛的悲劇在於直接被拋擲於世界,而不是被拋入邊界。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這就是海德格所云:存有的遺忘。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人類跳過了決定性的邊界經驗,便直接進入並吸納世界經驗給予的層層拘役。
14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語言的發展,使得理解自感覺之中,解脫出來。脫離感覺之後的理解,便稱爲思想。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刺蝟與狐狸、思想與想像、become Being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橫看成領側層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以意象去烘托情境>以情境去叩問、凝探存有的呈現面向的諸多可能性。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非掌握的掌握、非捕捉的捕捉,而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觀者、思者與夢者、行者的不同:前者的努力,所追尋的目標,其實並不是生命本身,而是“看到“生命;也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看見“死亡。
11 小時前 · 讚 · 1 人
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 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龍應台
16 小時前 · · 讚 ·
施小岱和 Isalyn Chu 都說讚。
朱志學
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這「謎」一般的洞見,我們究應如何把握呢?它逸離常識之斷言,又將對我們面對隱喻性文本之詮釋進路,形成怎樣的思維突破呢?
為準確地把握箇中奧義,「語言──理解──世界」所構成
的內在連結,是必須予以充分正視的。
⋯⋯更多
1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史賓格勒深睿地洞見擺蕩於「拘役」與「自由」間的雙重弔詭。
植物由於自身之拘役於大地,就其只是單純地附屬於自然運行的過程,它們是不自由的;但相對於面對危險而恐懼戰慄的人類與動物,無聲的森林、寂靜的田野、低矮的樹叢、樹上的枝芽,雖看似不能動彈,卻享有前者所無法企及的平安與寧靜。
何以致此?這便牽涉到意識發展的層域。
⋯⋯更多
1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在人的覺醒意識之中,理論性的思想之發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種新的衝突──『生命存有』與『覺醒意識』之間的衝突。這便使人類與動物,判然有別。動物的內在宇宙中,覺醒意識只是隸屬於生命存有的僕從,兩者自然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單元,故而動物只是單純地「生活」著,而不會反省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當理解與語言互相結合時,卻又立即形成了思想的概念,與生命的反面概念,到了最後,實在的生命,便和可能的生命,發生了差別。於是,我們的生命不再是一往直前的,簡單明瞭的,我們有了『思想與行動』之間的對立。這在野獸身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可是在我們每一個人,已不但是可能,而且是事實;到了最終,還要成為二者選一的的抉擇。成熟人類的整個歷史,一切的現象,都是由此形成的。而且,文化所取的形式越高級,這一對立性,對於其意識存有的重要時刻的主導,也越完全。
1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其關於小說藝術的談話裡,即對人類之存在情狀作出了驚人的揭示: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
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這是屬於米蘭昆德拉或卡夫卡式的問題意識與世界感受。
評:
原來卡謬、卡夫卡、米蘭昆德拉.........
都是一流的現象學家。
他們都深通如何以情境揭露存有的藝術。16 小時前 · · 讚 ·
姚士傑說讚。
朱志學
意象之想像,幫助我們持續前行。
“在本能的推助中,我們像隻燕子般築造世界~~一個碩大的窩巢,是天與地、生與死的凝聚,也是兩種時間的凝合:一種時間我們能掌理;一種是此刻不在場的時間。“
評:
前者是自由出入於記憶與想像的“詩意瞬間“:對應“重新結晶靈魂者“所縱浪優游的垂直時間感。
後者是拘役於過去與未來的“綿延時間“:對應“受制因果鍊設定的機器“所服膺膜拜的水平時間感。
“人類本來默然,是意像說出話語。因為顯而易見,唯有意象能與自然並肩偕行。“ ~Boris Pasternak16 小時前 · · 讚 ·
朱志學 評:意象打通了存有與世界的邊界。
事實上,意象就存活在存有與世界的邊界。
問題意識:受制認知範式或傳統習俗的幻見,與發生在邊界而另闢他域(人文空間)的想像有啥本質上的不同?
(偽型空間/幻見空間)世界想像>他域(人文空間/奧祕空間)~存有自體(夢幻生成:floating Becoming of Being in itself)
1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夢見一巢,在裡頭,林樹擊潰了死亡:這經驗只來自“意象“想像的助力。
每當細細沈思窩巢時,我們將自己安放在世界的原初托付裡,感受到全心倚賴的起源狀態:一種對宇宙信賴的感的原始召喚。
如果沒有全心信賴世界的本能,一隻鳥兒還可能築巢嗎?
如果專意聆聽窩巢的呼喚,托庇在這樣危疑不安的庇護所裡,讓窩巢成為絕對的庇護所,我們就會回到夢想的家屋之源頭。我們的家屋在“夢想的潛在能耐“中始能被了解:它乃是我們在這個世界裡的棲巢。16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動物活動的中心處,往往隱匿在植物的無邊廣披裡,窩巢是那抒情歌吟的花束,共同織就植物王國的寧靜平和。而這正是幸福的氛圍總縈繞在大樹周遭的緣故。16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感性的弔詭:窩巢,是個危殆不安的東西,但卻可以將我們置於有安全感的日夢裡。為何這樣明顯的危殆不定,並未扼抑這些日夢?
答案在簡單不過:做夢時,我們成了個不自知的現象學家。
評:想像力從認知框架解放,以一種天真無邪的方式,重新體驗“未予對象化的情境“。這情境中,物我同體,把對象和我都包攏在內。身體與心智因此復甦爲活潑潑的感觸:凡有所遇,皆滿懷驚歎,並以此驚歎爲樂。17 小時前 · · 讚 ·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我夢見一巢,在裡頭,林樹擊潰了死亡。
16 小時前
- May 29 Sun 2011 13:22
觀南方朔2011.5.22接受自由時報訪談有感:成為一個人才通流的平台,而非一個私心自蔽的主體。
觀南方朔2011.5.22接受自由時報訪談有感:成為一個人才通流的平台,而非一個私心自蔽的主體。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23日 13:54
馬英九應該有自知之明:
今天他能取得總統權位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是因為他的形象。
更精確地說:是因為藍營支持者對他哈佛學者清高自持的美好形象而投射在他身上的錯誤期待。
這讓他順利取得了遠比他高明千百倍的能人高士所無法企及的“機會”。
那他就有責任不放縱自己浪費這個“機會”。
因為那非關他個人權位晉升的“機會”,而是牽動兩岸十四億人身家性命願景的“歷史契機”。
他真要証明自己是一流的領導者,就應該讓自己成為一道虛懷若谷的橋梁:
讓擁有非凡視野與驚人本事的各方高手,得以通過他所擁有的“機會”而匯聚為一股改變歷史動向的時代巨流。
簡單說:他應該讓自己成為吸引一流高手匯聚的“平台”,而非受制狹仄認知框架與褊狹用人格局的“分裂主體”。
何則?多方討好,而缺乏作為制高點的遠見與魄力,最後就是動彈不得、滯礙難行、自欺欺人、精神分裂........
更讓人嘆惋的是:因為私心自蔽,而糟蹋了不可復得的歷史轉型契機。
觀南方朔2011.5.22接受自由時報訪談有感
- May 29 Sun 2011 12:44
擲地有聲的評論?還是通篇毫無邏輯的抒情文?
擲地有聲的評論?還是通篇毫無邏輯的抒情文?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28日 0:58
Rong-Bang Peng
擲地有聲的評論。
一個台文所教授之恥 - 郝譽翔的心情網誌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haoyh102169/5256982
看到媒體上報導,關於黃春明演講所引發的風波,我非常難過。而且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件事並不是如同媒體所言,關於「台語文的書寫方式,雙方各執一詞」如此的簡單。
11 小時前 · 收回讚 · · 分享
蔣鵬、其他 6 人和你都說讚。
Yi-pao Chen 不同意。通篇毫無邏輯的抒情文。
10 小時前 · 讚 · 1 人
Rong-Bang Peng 嗯,有沒有比較有邏輯、不是抒情文的其他觀點,可以PO連結上來嗎?另外,今天中午的飛碟午餐鄭村棋和蔣為文有場很有趣的辯論。
10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怎麼說毫無邏輯?
10 小時前 · 讚
Rong-Bang Peng 郝文的回應中,"納納溪"和"tatu"的你來我往也值得一讀。
10 小時前 · 讚
Yi-pao Chen 通篇用詞都是情感訴求啊,不過郝教授已經先標明這是她的「心情網誌」,所以我好像也不能太苛求。
10 小時前 · 讚 · 1 人
游繡華 因為認為語文是工具,所以沒有太重的意識形態,
雖然對於那個人的抗議方式無法苟同,
但這也不過是個偏激個案,
對我所尊敬的大師失敬,
但也無須扣上學校之恥這麼大的帽子
10 小時前 · 讚
Yi-pao Chen 只要瞭解黃春明向來的立場和蔣教授的憂慮,就可看出這場爭論沒有所謂對錯,真正該關注的是國家機器的語言教育政策以及殖民歷史在其中的糾結。
10 小時前 · 讚 · 1 人
Yi-pao Chen http://www.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ppt.cc%2Fi6%7En&h=3f2d9
10 小時前 · 讚 · 1 人
Rong-Bang Peng 我是覺得郝的理路還挺清楚的,是充滿了情緒用語沒錯,但是實在不能說是毫無邏輯。Yi-pao你對這場爭論的評斷我同意,所以我覺得,蔣為文對著黃春明開砲是不是搞錯對象了?
10 小時前 · 讚 · 1 人
Yi-pao Chen 這個事件背後複雜的歷史糾結這樣被簡化,讓我認為郝教授未免有譁眾取寵之嫌。
10 小時前 · 讚
游繡華 表演是藝術,過頭就會模糊焦點。就是抗議錯對象,才會讓媒體有縫大書特書
10 小時前 · 讚 · 1 人
Yi-pao Chen Rong-Bang: 我看一位臺文學界的朋友提到,剛開始蔣教授也曾想登門請教黃先生關於台語文教學/書寫的問題,但是無奈一直都被拒絕。黃先生在臺灣文學界的影響力有目共睹,才會讓蔣教授如此焦慮而導致爆炸吧。
10 小時前 · 讚 · 2 人
Rong-Bang Peng 所以我們都同意,複雜的問題實在不應該簡化處理。退一步來看,黃春明和蔣為文的這樁「可恥」事件,可以當作一個症狀來解讀:這個症狀暴露出「台語文書寫」的這個議題,其實覆蓋著一個巨大的殖民創傷。雖然解嚴了這麼久,雖然政黨也輪替過了,但是這個殖民創傷其實相當程度還是處在失語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接近這個議題,就要引發了這麼強烈的情緒反應,這也就是為什麼話與總是理性不起來,唯有情緒的話語才足以宣洩。
10 小時前 · 讚 · 3 人
Rong-Bang Peng Yi-pao你PO的PPT文章已經和我們的討論脈絡相去不遠了。鄭村棋今天在飛碟午餐裡頭指出,蔣為文的論點有一個隱藏的台灣國議程(亦即,將閩南語打造成台灣的國族語言),把閩南語扶正為台灣話和台灣獨立建國是並行的動作。最好玩的是,蔣為文把鄭村棋也逼出原形,讓他說出自己的國家認同是「雜種」的(因為鄭是階級問題優於國家認同問題),還有他根本是個「共產黨」(不過不是中國墮落的共產黨,而是有理想性、關注工農利益的共產黨)。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Yi-pao Chen Btw, 我也不認為情緒的話語有什麼不對,就是因為問題沒有解決所以才會需要。更何況有誰規定抗議一定要文明有禮貌有教
養?
再者,台文議題是可受公評之事,我認為蔣教授完全有權利表達他的觀點,以及從中衍生而來他對黃先生的看法。
9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錄影帶沒公佈,其實也不知道黃前面半小時說了甚麼,誰先
開砲還不曉得,不過用無恥,五字經都已經是情緒語言了。
昨天蔣一直說"閩"南有貶抑之意(因為虫嗎?),他覺得不被尊重,陳若曦說蔣會不會太敏感了,大家覺得閩南是貶
抑嗎?我長這麼大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論調。
然後又反覆申說台語和台灣語言是兩個概念(白馬非馬?),客語原住民語可以是台灣語言,而台語指的就是河洛語,但在座的客家代表和外省代表也同樣認為不受到尊重,聽到後面,都變成政治議題的爭論了,真的是好複雜的糾葛...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Choying Yang 台灣還真的有"台灣共產黨",2008年成立,可是怎麼
會奉行國父遺教哩,台灣的共產黨好像不只一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6%B9%BE%E5%85%B1%E4%BA%A7%E5%85%9A_(2008%E5%B9%B4)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Yi-pao Chen 好啦我來情緒性地罵罵郝教授這篇文好了XD
1. 文中說黃是「一個備受敬愛的台灣作家」,備受敬愛不成問題,問題是黃可能不自認為是台灣作家。
2. 要罵人就堂堂正正指名道姓,「那人」「那人」的,幹嘛這樣故作姿態遮遮掩掩,還是怕提到蔣教授的名字污了她的嘴?
9 小時前 · 讚
Yi-pao Chen Choying: 孫中山本來就是左派啊,不然當年孫夫人怎麼會選擇對岸咧~
9 小時前 · 讚 · 2 人
Rong-Bang Peng 那不是遮掩啦,而是一種極端的修辭策略。以「那人」取代「蔣為文」,直接在文字上抹去這個名字。還有,我敬畏("怕"的意思)恰查某。
9 小時前 · 讚
Yi-pao Chen 總之我覺得郝這樣寫很沒禮貌,哼。
9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就算孫是左派也不是共產黨呀,搞共產黨的也不一定全是左派囉,不過夫妻各吹各的調也是挺正常的事啦...XD
8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還有,還有,李寬容教授用的也是一種修辭策略,嘻嘻~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Choying Yang 蔣為文又寫文章囉~
還是那麼糟糕的台灣文學界! --公開回應陳芳明的不實指控http://goo.gl/hFbf9
8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一群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師對於「黃春明先生演講事件」
的公開聲明
http://goo.gl/Pd92L
8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2100之後呢?
http://goo.gl/6nx6N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整個論爭的問題根源所在就在單線邏輯不自見其蔽的運作。連邏輯的有效界域何在?本質上的局限何在?都缺乏認識論的自覺,就高張旗鼓地批評別人不合邏輯?妳還真以為邏輯能保證真理?保證論述的合理性?這是天真還是無知?
5 小時前 · 讚
瞿欣怡 我也不同意這篇文章。好無聊。都沒有講到有意思的論點。很空啊。
4 小時前 · 讚
瞿欣怡 還不如一些台文所的學生在思辯台語文的發展與歷史,或者台灣文學的意函,還比較有意思。
4 小時前 · 讚 · 2 人
瞿欣怡 不過,希望我不會得罪人,我不認同的也不是郝譽翔耶,那反正是他自己的網站,想怎麼寫都可以,我不認同的是你說的擲地有聲耶XDDD。你送的粽子都在我的肚子裡了,我是不會還你的XDDD。
4 小時前 · 讚
Rong-Bang Peng 嘿嘿,感謝妳這麼瞧得起我啦,讚美給的不夠嚴謹都被妳指正。還有,粽子真的是用蒸的好太多了,這我就很有把握啦。
4 小時前 · 讚
瞿欣怡 素粽子也很好吃耶~~~。啊我亂講一通的啦,完全是在躲避寫稿。我要趕快躲起來了,免得被心靈工坊的總監追殺。她已經要鞭打我了XD。
4 小時前 · 讚
Rong-Bang Peng 趕快潛水!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誰說沒論點?沒符合妳所謂“有意思”的論點都被你視而不見罷了!不符合妳認知尺度的全被判為“無聊”?妳框架就這麼有宰制性?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何謂有意思?何謂不空?
3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當蔣為文遇到黃春明:正視台灣文學中的台語文學
何信翰/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
系副教授(台中市)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s%C3%ACn-h%C4%81n-h%C3%B4/%E7%95%B6%E8%94%A3%E7%82%BA%E6%96%87%E9%81%87%E5%88%B0%E9%BB%83%E6%98%A5%E6%98%8E%E6%AD%A3%E8%A6%96%E5%8F%B0%E7%81%A3%E6%96%87%E5%AD%B8%E4%B8%AD%E7%9A%84%E5%8F%B0%E8%AA%9E%E6%96%87%E5%AD%B8/212420678780917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沒有文字的語言終將被慢慢消失,這在整個世界的語言史上是屢試不爽的。若是台語沒有普及文字化,這個語言在將來勢必無法存在 -- 再說, 台語作為台灣重要的族群母語之一,其實絕非原本就沒有文字:影響台灣醫療史甚大的馬偕家族,有些人的墓碑上面就刻有台語羅馬字“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依何(何信翰/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長)文所論:台語的“文字“就是“羅馬字“?擺脫“漢字“的方式的做法就是依附羅馬字?摹仿的卻是以漢文字作為文字的閩南口音?這樣的文字獨立性何在?它不像日語或韓語,不論在文字或語音都自成獨立系統,而是在文字上轉而依附羅馬字形,但發音上還是以羅馬拼音摹仿漢文字的地方口音?這豈不是又沒脫離漢文字發音的陰影,又在文字上被“羅馬字“給殖民?依附對象不同,其爲依附模態是一樣的。透過這種方法尋求的文字獨立性,根本是自欺欺人。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而且,依蔣爲文邏輯:我們版上的論述都很“可恥“,為我們用殖民地語文在書寫。那請問:羅馬字就不是另一種“非政權式“的殖民嗎?台灣也沒被美國政權給進駐過,就免於美國多方滲透的殖民手法嗎?自己主動委身尋求被羅馬文字給殖民,這心態才真是可議。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所謂「台語文」,其「語」雖與「國語」不同,但其「文」則大都皆有一對一的「國字」可相對應,所謂的「台字」只是補缺而已。因此,即使使用「漢羅(馬)書寫」,也丟不掉「國字」;若用「全羅(馬)書寫」,也只是把「國語文」「翻譯」成羅馬拼音而已。所以,想用「台語文」來「去中國化」,這是沒有出路的死巷,骨子裡仍是「中國語文」。
黃春明說得好:「美國人獨立後仍使用英文,他們可恥嗎?」~ 【聯合報黑白集】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舉海報抗議,上書:「台灣作家不
用台語文,卻用中国語創作,可恥!」
那張海報有幾點趣味。一、主張「台語文」的蔣為文,何以用「國語文」抗議?二、海報可以證明,黃春明雖未用「台語文」寫作,仍是「台灣作家」。三、中國的「国」是簡體字,蔣為文是「台灣的副教授」,似亦不以使用「阿陸仔」的簡體字為可恥。四、黃春明若可恥,則全台灣「不用台語文」的台灣人,是否皆為可恥?【黑白集】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台語文教學部分,張大春表示,台語文是生造出來的,但「語言不可能是生造的」,語言是生活裡的,有需要、能力和環境就能造出來,而台語文違背語言發生的實況,憑空造出來,卻要別人服從,「這是不對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國的語言是生造的」【張大春】
約 1 小時前 · 讚
Wei-Chen Nicholas Chen 風行全球的中文簡體字就是生造的文字.
5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這只是皮相之見。簡體中文,一樣是依附漢文系統,並未脫離孕生它的原生文化生態。所以它才存活得下去。
4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生造文字,是完全脫離原生文化生態。拔了根,憑空開始打造的空中樓閣。
46 分鐘前 · 讚
Wei-Chen Nicholas Chen 蔣為文「只有用台灣話文寫成的作品,才是台灣文學」的主張,不但狹隘了台灣文學的意涵,也狹隘了「台灣人」的意涵. 閩南語只是台灣諸多語言的一支,來自閩南的台灣人也只是台灣諸多族群的一支.操閩南語的台灣人憑什麼要求原住民,客家人及操北京話的台灣人接受閩南語才是台語.蔣先生不能忽略歷史現實,而暴凌其他族群的心態,不也跟國民黨的大漢沙文主義沒什麼兩樣.
43 分鐘前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還有一個脈絡沒見人談及:蔣爲文的祖宗也很“可恥“,他父母或祖父母,更不要說唐山過台灣前的祖宗十八代........根本來不及學會這位特有出息的後代子孫推行的“羅馬拼音文字。“
41 分鐘前 · 讚
Wei-Chen Nicholas Chen 我不是語言的專家,但日文,韓文跟越文一開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這些國家的文字就是生造的.
35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其實,所有的台灣語言,除原住民自有其原生生態的語言系統外,福佬、客家、北京、廣東、日語乃至新住民的越南語、印尼語,哪一樣不是“外來“語?為何只標舉福佬話爲台語?這根本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語言本質原就無法免於雜交的型態;問題在政治意識型態。
35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所謂“外來“又如何決定?先來後到?
33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全是服膺單線思維的邏輯在玩弄切割的伎倆。同一把刀,同一套二分性思路,可以為全然不同甚至對立的立場服務。所以,我要反問:合乎邏輯又如何?合乎邏輯就等同真理?就保證揭露真相?不!真相是深藏的,它充滿多元歷史記憶交疊繁密的皺摺性。邏輯只是一把工具,它無法決定目標的正確性,也無法決定論述背後的隱微動機。所謂邏輯,只保證推論演繹過程的不要自陷矛盾,它無法保證命題背後潛藏的預設:諸如歷史恩仇、權力考量、意識型態、政治傾向、敵我界定等,是否偏執於特定立場。
2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至於所云歷史真相,無非是特定史觀強加在歷史材料上的論述。論述總是脈絡性的,離不開決定此脈絡的觀察位置與觀察角度。簡單說,離不開主導此論樹脈絡的凝視點。凝視點又受制特定記憶、恩仇、權力、利害、傳統、血緣、族群、宗教等隱微動機,並巧妙移植或偷渡爲論述預設。這意味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客觀真相,只有反映特定史觀的主觀論述。這都不是邏輯能決定的!邏輯只是為特定立場塗脂抹粉的表面煙霧。
4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想到余老師振聾發聵的一句洞見:“邏輯根本是廢物!真不懂大學為什麼還要教這些東西。“沒錯!迷執邏輯,阻礙我們抵達現場的深度,也阻礙我們跳脫線性思維以掘發歷史記憶多元交疊的皺摺性。
於 2 秒前 · 讚
- May 16 Mon 2011 12:23
論語隨喜/聰明人之過 【聯合報╱薛仁明】
論語隨喜/聰明人之過
【聯合報╱薛仁明】
2011.05.16 03:52 am
子貢聰明,但孔子對他,猶有憾焉。
我以前念書,很佩服聰明伶俐、能言善道之人。他們有才情,神采照人,隨時都光鮮亮麗。他們的博聞強記,我尤其羨慕;從小,我就記性差,又特別不會背書。他們且雄辯滔滔,我亦是佩服;自幼,我口拙心笨,反應總慢半拍。看著這等聰明之人,羨慕之餘,當然自嘆弗如;回頭看看自己的笨拙,多少會有些懊惱。
要等到許多年後,我才總算明白,此等懊惱,其實多餘。
聰明人容易貪多務博,也常傲人以學識與才情;一般說來,他們爭競之心頗重,好逞強,好鬥能,他們慣習以亮眼的姿態示人。我後來慢慢了解,這等聰明,這般亮眼,生命裡多少有種不易言明的輕佻,更有種緊張;他們比一般人容易焦慮,容易不安。換言之,他們的根柢,其實相當脆弱;他們活得比一般人辛苦。我以前讀台大,許久之後,才猛然發覺,周遭的同學朋友,快樂指數,普遍偏低。
但是,子貢與此不同。
他亮眼,卻不驕傲;他聰明,卻不輕佻。他鮮有一般聰明之人素常之病。然而,話雖如此,他卻仍有聰明人之過。
《論語》裡頭,子貢與孔子的問答最見精采;因為,子貢長於發問,又最長於追問。我以前教書,也喜歡這般伶俐的學生;與之答問,電光石火,環環相扣,特別有種酣暢淋漓。然而,喜歡歸喜歡,對於這樣的學生,隱隱然間,仍會有些遺憾。遺憾在於,他們的最關鍵處,生命的最核心處,通常都會隔了一層。這隔,使他們終究無法「一以貫之」;這隔,使他們終究與大道緣而不入。孔子曾說,「賜不受命」,那是感慨良深!
這隔,正源自於聰明,也源自於擅長追問;正因如此,孔子講的「默而識之」,他們恐怕很難真正體會。他們總流連於概念分析,總競逐於廣蒐博覽;結果,以有涯之生,求無涯之知,殆矣!他們很難明白,概念也好,知識也罷,畢竟是身外之物;凡此,並非不好,只是不相干;凡此,皆無助於面對生命的根柢煩惱。若是聽憑概念的無限延伸,放任聰明之不斷擴展,那其實都是逐物,都會是莊子所說的「往而不返」。
然而,打從幼時開啟聰明以來,憑其天分,藉其才情,他們備受稱許,也因而出類拔萃;正因這般聰明,他們斬將搴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對他們而言,這些概念與知識,又豈止是重要?!所以當孔子劈頭一句,「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這時,子貢當然要絲毫不假思索,便直接反應,「然,非與?」
「然,非與?」
面對子貢的錯愕與狐疑,孔子終究要自掀底牌。其回應,很直截,就兩個字,「非也!」要子貢別錯愕,也莫狐疑;他的結論,更簡單,「予一以貫之」。然而,孔子這「一以貫之」,雖說四字寥寥,但令我好奇的是,聰明如子貢,當下聞言,是否果真心中了然?更令我好奇的是,當今博學多聞的俊彥之士,讀了這段話,心中會不會也有一番領悟與憬然呢?
【2011/05/16 聯合報】
- May 06 Fri 2011 03:58
“奧修談愛”一文引發的譚崔爭議
奧修談愛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2日 2:22
奧修寫道﹕
有一件非常複雜難懂的事需要被了解:如果沒有愛,你會覺得寂寞,但如果你有愛,你真的在愛之中,你就會成為單獨的。
孤單寂寞是哀傷的;單獨不是哀傷。孤單是一種不完整的感覺;你需要某個人,而這個人沒空。孤單是黑夜無光。你在黑暗的屋子一直等待有人來為你點亮火光。
單獨不是孤單。單獨意味著你是完整的。你不需要任何人,你自己就足夠了,這只有在愛中才會發生。在真正的愛之中,伴侶兩個人都成為單獨的。你因為愛觸及到內在的完整。愛使你完整。伴侶們彼此分享,那不是出於他們的需求,而是他們洋溢出來的能量。
兩個孤單的人只能訂下婚約,然後在一起。他們不是愛人,記住,他們還是孤單的。只不過現在有另一半在,所以不覺得孤單,如此而已。他們設法欺瞞自己。他們的愛不是別的,就只是欺騙而已,欺騙自己:「我並不孤單,還有別人在這裡。」
兩個孤單的人相遇,孤單會加倍,甚至增加好幾倍。一向是如此。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感到孤單,可是當你在關係中的時候你又覺得自己很悲慘。這種事情司空見慣。當人們不在關係中,他們感到孤單寂寞,所以會尋找某個人跟他們產生連結。但一旦你跟某人在一起時,痛苦就開始了;然後他們又覺得最好還是獨自一個人─他們受不了了。
這是怎麼回事?兩個寂寞的人相遇─兩個憂鬱、難過、悲慘的人相遇─痛苦指數會增加好幾倍。兩個醜人怎麼可能變美麗呢?兩個孤單的人在一起怎麼可能產生完整或全然的感受呢?不可能。他們會互相剝削,他們藉由彼此的連結來欺騙他們自己,但那種欺騙撐不了太久。蜜月期結束時,婚姻也玩完了。那只是一個短暫的幻象。
(兩個孤單的人只是兩個人,並非不孤單了,也不是愛)
真正愛的探索並不是一個為了對抗孤單的探索。真正的愛是把孤單蛻變成單獨,是幫助另一半。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幫助這個人單獨。你不會試圖滿足他或她。你不會試圖讓自己待在那裡使對方感到完整。你會幫助對方單獨,讓他或她自己是如此滿足而不需要你。
當一個人是全然的自由時,他才能分享。他會給予很多,不是為了需要;他給予很多,不是為了交易。他給這麼多是因為他有這麼多。他給予是因為他喜歡給予。
真正的愛人有能力單獨,真正的愛人不會破壞你的單獨。他總是完全尊重你的個體性、尊重你的單獨。那是神聖的。他不會干擾你或侵入那個空間。
(真正的愛人有能力單獨,經驗告訴我有能力單獨,一些害怕孤單的人無法了解,除了時候未到,因為仍然搞不清單獨的wonderful)
可是通常那些所謂愛人們,都非常害怕對方的單獨、獨立。他們非常害怕,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對方很獨立,就不需要他們,他們會被拋棄。所以女人不斷處裡很多事,這樣他的先生或男友就會依賴她;他應該總是需要她,這樣她可以保持她的價值。這是交易,不是愛,只會造成持續不斷的衝突和對抗。這對抗是基於每個人都需要自由的事實。
愛容許自由;不只容許,它更強化了自由。任何破壞自由的都不是愛,它一定是別的東西。愛和自由是一起的,他們是一隻鳥的兩隻翅膀。當你看到你的愛違背你的自由,表示你正在做以愛為名的其它事情。
(以上一句深有體驗,一雙一對的朋友會說,為另一半的高興,強迫自己參與不想去的聚會是愛對方必須的犧牲。奧修好一句「以愛為名」)
讓這成為你的準則:自由是標準;愛給你自由,愛釋放了你。一但你全然成為自己,你會對曾經幫助過你的這個人心存感激。那份感激幾乎是虔誠的。你會感受到對方內在某種神聖的東西。他使妳自由,她使你自由,愛沒有變成佔有。
當愛的品質墮落,就會變成佔有、嫉妒、爭權、權謀、支配、操控─一千零一種卑鄙醜陋的事。當愛翱翔,進入最純淨的天空,那是自由,絕對的自由。
如果你在愛裡,我談論的這種愛裡,你真正的愛將幫助對方整合。你真正的愛會成為對方的凝固力。在你的愛中,你的伴侶也以一個完整、獨特的個體與你融合在一起,因為你的愛給了對方自由。在你愛的保護之下,對方將開始成長。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愛,無條件的愛。如果愛有條件,就無法全然成長,因為這些條件會阻礙成長。
毫無條件的去愛,不要要求回報,自然會有更多東西回到你身上。不要當一個乞丐,在愛中當一名王者,只是給予,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它將以千倍會饋給你。但你必須學到這個本領,否則會變成吝嗇鬼;你給一點,然後等別人回饋,那等待與期待會摧毀它整體的美。
如果你有期待或等待,對方會感覺到你在操控。他也許會說出來也許不會說,但他會感覺得到你在操控他。如果你覺得對方試圖要操控你,你會想反抗,因為這違背了靈魂的內在需求;任何來自外在的要求都會使你分裂,任何來自外在的要求都是一種不利於你的罪刑。你的自由受到污染,你不再神聖,你不再是你自己,你被當成工具利用。世界上最不道德的事就是把別人當工具使用。
(操控與被操控違背靈魂,因為靈魂的本質是自由)
每一個存在都應該保持是他本來的樣子。愛待你如你本來的樣子,你不會被拉進任何期待中。
所以要記住幾件事。第一是愛,沒有需求的愛─分享的愛。愛,但不期待,只是給予。愛,但記得,你的愛不會造成對方的限制。愛,但要非常覺知,因為你正朝向聖地前進;你正進入最高、最純粹、最神聖的殿堂。要小心!丟掉殿堂外所有的雜質。當你愛一個人,把他當成神一樣愛他,不能低於這個標準。不要把女人當女人愛,不要把男人當男人愛,因為如果妳把男人當男人愛,這個愛會很平凡,妳的愛只是性欲。如果你把女人當女人愛,你的愛飛不了太高。如果把女人當女神一樣愛,愛就會成為禮敬。
(愛,但不期待,只是給予。當你愛一個人,把他當成神一樣愛他,因為每一個人,包括自己,都是神。)
在譚崔中,男人必須把即將要跟他做愛的女人視為女神,朝拜她幾個月。他必須想像這個女人是大地女神。當這個形象變得全然時,便不會產生性欲,當看著個女人赤裸的坐在他面前時,他也只是感覺到神聖的能量而沒有性欲產生;這個女人的形體變成神,所有的思緒停止,只感覺到崇敬─唯有如此,他才被允許做愛。
這麼做看起來有點荒謬、矛盾,但其實它才是完美的。當他沒有做愛的需求時,才允許他做愛;當女人成為女神時,才允許他做愛;這時的愛才能高飛,才會達到頂點、達到極至。這個時候它不是塵世、不是世俗,不是兩個身體,而是兩個自性、兩個存在。它是兩個存在的相會。兩個靈魂相遇、結合、交融在一起,兩者都展現出極至的單獨。
單獨意味著純粹。單獨意味著妳就是你自己,不是別人。單獨意味著,你是純金;只有黃金,沒有摻雜其它成分,就是你。愛使你單獨。孤單會消失,但單獨會升起。
孤單是一種你讓自己處於病態、覺得無聊、感到厭煩的狀態,所以你想到某處找某人好忘掉自己。單獨是自己一個人就很高興,自己一個人就很喜樂。你不需要去任何地方。需要消失了,你自己就足夠了。於是會有一種新的品質從你的本性中出現。你因為擁有太多以至於容納不下了,你必須分享、你必須給予。無論是誰接受了你的禮物,你都感謝他們的接受。
(越來越喜歡單獨,經常感覺不夠時間做自己享受的事,惟有把工作變成享受。為自己做飯是享受、洗澡是享受、寫blog是享受……)
愛人因為他們的愛被接受而心存感激。他們會感到欣慰,他們的能量如此飽滿,他們需要一個人來傾注自己的能量。當一朵花綻放,在風中散發它的芬芳,它會感謝風。這朵花的芳香因為越積越多、愈來愈濃而變成一種負擔時,它需要散播、給予,好減輕這個負擔。就像懷孕的女人,九個月已經過去了,而孩子遲遲尚未出生,她負擔太重,她想要跟這個世界分享這個孩子。
有兩種形式的愛。一種發生在你感到孤單的時候:為了需要,你去找別人。另一種愛是當你不覺得孤單而是單獨時,你會開始給予、分享。第一個例子是你要獲得些什麼;第二個例子是你給予某些東西。給予的人是一名王者。
基於單獨產生的愛不是一般的愛。它和性欲無關,相反的,它是從性欲到愛最偉大的蛻變。愛使你具有個體性。如果不是如此,如果它使你變成奴隸,那就不是愛;那是偽裝出來的愛。那種愛會扼殺、摧毀對方的個體性。它使你缺少個體性,把你拖垮。你的內在品質沒有提升,你不會成為優雅的。你會被拖進爛泥裡,所有陷入這種關係的人會開始覺得他與什麼骯髒的東西在一起。
(愛和性欲無關,相反的,它是從性欲到愛最偉大的蛻變…wow!!!!)
愛應該給你自由,絕對不能少於此。愛必須讓你完全自由,讓你在天空中自由遨翔,在任何地方都毫無牽絆。愛不是依附;性欲才是。
靜心與愛這兩種方法都能達到我所說的這種個體性。兩者息息相關。事實上,他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愛與靜心。如果你靜心,你遲早會產生愛。如果你深入靜心,你遲早會開始感覺一股從來不曾有過的大愛從你的內在升起:你存在的新品質,一道新的門打開了。你變成新的火焰,你想要分享。
如果你愛得很深,漸漸地,你會察覺到你的愛越來越成為靜心。一種精微的寧靜品質進入你的內在。思緒消失了,空隙出現了,然後是寧靜。你觸及自己內在的深度。
如果你朝正確的路走,愛會使你具有靜心的品質。靜心會使你具有愛的品質。
(是的,靜心會靜出愛來,至於愛到靜心,還須體會)
你無法直接對抗孤單的黑暗,這是每個人都要理解的基本道理,有一些基本事情是無法改變的。這是其中之一:你無法直接對抗黑暗、對抗孤單、對抗孤立的恐懼。原因是,所有這一切都不存在,他們只是某些事物的不在,就像黑暗是光明的不在一樣。
你這輩子不斷對抗黑暗,卻從來沒有贏過,但只要一根小小的蠟燭就足以驅逐它。你必須運用光,因為它是正面的、是存在的;它本來就存在。一但光出現,一切光不在的現象就會自動消失。
(淨化,祝禱、療愈,光行者時刻用光)
孤單和黑暗很像。你不知道你的單獨。你還沒有經驗過你的單獨以及它的美、它巨大的力量以及強度。孤單與單獨在字典上是同義詞,但是存在不會遵循你的字典。
孤單是一種不在,你不知道你自己的單獨,所以有恐懼。你感到孤單,所以你要緊抓住某樣東西、某個人或某個關係,你緊抓這些幻象讓你不會感到孤單。但你知道你是孤單的,因此你痛苦。於是你緊抓著某些不真實、暫時可以排遣痛苦的關係和友誼。當你在關係中時,你可以創造出一點幻象讓你忘掉你的孤單。
問題在於就算你暫時忘記你的孤單,下一個片刻,你又會突然覺察到你的關係或友誼不會永久。昨天你還不認識這個男人或女人,你們還只是陌生人,今天你們是朋友,誰知道明天會怎樣呢?明天或許你們又成了陌生人,所以你會有痛苦。
幻象提供某種程度的慰藉,但無法創造出實相去除所有恐懼。它壓抑恐懼,你表面上感覺很好─至少你試著感覺很好。你假裝感覺自己很好:這個關係有多好,這個女人或男人有多好。但在幻象背後─幻象是如此單薄,你可以從背後看到它─是心痛,因為心很清楚明天可能一切都不同了,而且明天就是會不同。
(無常是常)
整個生命的經驗都在告訴你:凡事一直在變,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的;你無法在這個變動的世界裡緊抓住任何東西不放。你想要你的友誼恆久不變,但是你的欲望違反這個一切皆會改變的法則,這法則沒有例外。它只是繼續做自己的事。它會改變,一切都在變。長時間下來,有一天或許你會了解到,其實存在不聽從你是好的,它不管你而照著自己的方式運轉,它不根據你的欲望運作是好的。
你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去理解。你想要這個人永遠是你朋友,但明天他卻變成一個敵人,或只是對你說:滾開,別煩我!就不再跟你在一起。然後,更優秀的人填補了這個空隙。突然間你了解到失去這個朋友是好的,否則你會一直跟他黏在一起。不過,這個課題還沒有深入到讓你停止要求永恆不變。
(網絡上早就流傳朋友聚散就如坐公車,非常生動。你本來跟旁邊的人談得來,下一站那人下車了。上來一個人,甲本想坐在你的旁邊,結果走往別處,空位給乙坐了。乙跟你攀談起來,結果跟乙最投緣的是坐在你後面的人。過幾個站,丙上車,乙讓位給丙,你跟丙談話,丙與你無所不談,可是下一站是你要下車……)
(找個完美的。找一個接近完美的。找一個愛自己的。找一個愛自多過自己愛的。找一個對自己好的。……一直聽到有人這麼說,奧修講了以下的)
人們以為他們唯有找到一個值得愛的伴侶才能夠去愛─胡扯!你一個也找不到。人們以為唯有找到一個完美的女人或男人他們才能夠去愛。胡扯!你找不到,因為完美的女人跟完美的男人並不存在。如果存在,他們也不會在意你的愛;他們不會對你的愛感興趣。所以記住,當兩個人是完美的,他們對於愛的需求和你是不同的。那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品質。你要記得,絕對不要找尋完美的男人或女人。現在的現象是,除非找到完美的男人或完美的女人,否則你不會快樂的想法已深植你的內在,於是你繼續不斷尋找這個完美的人,可是你找不到,所以你不快樂。
愛的流動與成長並不需要完美。愛跟另外一個人無關。一個充滿愛的人只是去愛,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會呼吸、吃飯、 喝水、睡覺一樣。就是那樣,一個真正活生生、充滿愛的人,就是會愛。你不會說:「除非有完美純淨的空氣,否則我就不呼吸。」在洛杉磯你要繼續呼吸;在孟買你也要一直呼吸。就算那裡空氣污染、有毒,你在任何地方都要呼吸。你保持繼續在呼吸!你不能只因為這個空氣沒有它應有的品質就不呼吸。如果你餓了就會吃東西,什麼都吃。如果你在沙漠裡快渴死了,你會什麼都喝。一個活生生且充滿愛的人就只是單純地愛。愛是自然的運作。
所以,第二件要記住的事:不要要求完美,否則你的內在將不會有愛的流動。相反的,你會變得沒有愛心。
那些要求完美的人非常沒有愛心,是神經質的人。即使他們找到一個愛人,他們也會要求完美,然而愛就因為這樣的要求而被摧毀了。
一旦男人愛上女人,或是女人愛上男人,要求馬上就跟著進入。女人開始要求這個男人應該要完美,只因為他愛她。好像他犯了罪一樣!現在他必須是完美的,他必須丟掉所有的局限─這麼突然,就只因為這個女人?所以現在他無法當個人了嗎?現在,不是變成超人就是變成騙子,一個虛偽的騙子。當然,要變成超人很難,所以人們就變成騙子。他們開始假裝,演戲、耍把戲。人們只不過是以愛的名義在耍把戲而已。
(曾改造人亦曾被人改造,演戲呀,大家都有體驗!好好笑。奧修真是雕通眼眉,)
所以,第二件要記得的事是:絕對不要要求完美。你沒有權利對別人做任何要求。如果有人愛你,要心存感恩,但不要有任何要求─因為對方沒有義務要愛你。如果有人愛你,那是個奇蹟。你要對這個奇蹟心存感激。當你愛一個人,不要要求;否則一開始你就關起了這道門。不要期待任何事。如果因為你的愛而有什麼回饋來到你身上,要心存感謝。如果沒有出現,也不需要強求它出現,沒有必要。你無法期待它。
讚 · · 分享 · 刪除
Woma Wu 、沈盈君、 Meico Art 以及其他 9 人都說讚。
Jimmy Zhan 可以分享嗎?THX
5月2日 4:09 · 讚
Livia Hui Li 请问这篇文章有英文版否?谢谢!
5月2日 7:35 · 讚
寧久微 借分享^^
5月2日 9:46 · 讚
余寶寶 志學老師 去看看yotube上有關譚崔的影片 去了解奧修所說與實際上所為
5月2日 11:29 · 讚
朱志學 I just know the speech was from "Being in love"
5月2日 21:59 · 讚
朱志學 葉兄:
無須過激。
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
有關開悟,未必是真開悟;
有關修行,未必是真修行;
有關大師,未必是真大師;
有關譚崔,亦未必是真譚崔。
一如鋼琴藝術領域,米粒之光,而妄圖與星月爭光者多矣!
我們不會因為看到太多不成材的鋼琴學子,前撲後湧地褻瀆鋼琴藝術,就悍然否定這世間確有入於奧祕幽微之境的鋼琴大師。
馬彗元形容她鍾愛的巴赫,那份純摯的孺慕之情,就從來不曾令我質疑:
“世界上果然有這樣的溫暖和平安,這樣圓滿的人、生活和音樂就像陽光裡的雪花一樣令人難以置信。”
我個人在學院任教十一年,不成材的學生所在多有。
這“不成材”的事實,事關學生個人家教、遺傳、時代、機會、素質與命限.........不一而足。
不可能把學生成材與否的責任全推到老師身上。
這是為人師者必然的命限。
追隨耶穌的十二使徒中,尚不免出現把祂給狠狠出賣的叛徒猶大,奧修又何克免此?
我接觸奧修時間超過二十年。
他是繼史作檉、齊克果、雅斯培、齊克果、叔本華、尼采、赫曼賀塞、史賓格勒之後,引領我走向哲思修行之路的關鍵啓蒙線索。
在我長年的閱讀經驗裡,沒有任何書面證據顯示:
奧修詮解的譚崔奧義等同於“集體性愛雜交”。
門徒不肖,曲解師教,是門徒的責任,不能賴在師父上頭。
正因有此覺悟,我看待事情,不肯輕易以失之狹隘的道德觀點論斷一切表面事相。
事實上,沒有比道德判斷更危險的事!它容易遮蔽深藏的真相,而看不見交疊細膩的倫理皺摺。
在我看來,關起門來的性愛,若非基於男歡女悅之色授魂予,未必就比基於自由意願的天體營或集體性愛雜交來得更乾淨。
這裡面牽涉到的潛在倫理內涵,不是用“全稱命題”簡單扣一句~“全是一群性愛雜交之騙子”就可以輕率概括的。任何現象,即令是淫怒痴性,只要觸及存在的深度轉化,沒有一件事是不可以昇華為聖潔的。
固然,我也厭棄“偽善者”所在多有。
辱沒師門之“偽門徒”亦所在多有。
但作為一位師父又能如何呢?
除非他完全放棄言說。
即令是具格的偉大上師,我們也無法強求他有本事把任何秉具深度靈性烈焰的修行悟見,像一個物質客體般的禮物一樣,直接交到到一個門徒手上。
人可教,命不可教。
可教者,知識也。
非關技術,更無涉道藝合一的藝術。
何則?
藝術者,技進於道之活法也。
活法,事涉覺悟;而覺悟一如死亡的臨在,必然包攏於全然的孤獨,誰也替代不了誰。
我由衷欽服的作家唐諾對此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洞見:
“有些事物的本質就沒辦法說得更簡單,「一個書寫者,可能用幾年的時光跟這個問題困擾不休,他沒有辦法讓一個完全沒有想過這事情的人,在三分鐘之內能夠聽懂,這做不到。」”
5月2日 22:02 · 讚 · 2 人
余寶寶 每天八點晚課後都有各樣的餘興節目,唱歌跳舞不一定。一晚,是樂團現場演奏,每個人都快樂地舞著,或獨舞或雙舞,自由交換著舞伴,一個印度男子就繞著我和淡如打轉(進得了奧修的都是印度貴族階級),問的問題一模一樣:妳願意做我今夜的新娘嗎?明目張膽的很。真是掃興,我們只好快快走人。又有一夜,當人群圍著舞台,為彈奏西塔琴的樂師熱情加油的時候,一個印度帥哥趁勢從背後用雙臂摟著我,嘴巴對著我耳朵呼熱氣,直接了當的煽情挑逗,就世俗來說,這是典型性騷擾,在普那,他只是用身體邀約妳做他的譚崔同修,妳絕對不能回手甩他一耳光。
5月2日 22:18 · 讚
余寶寶 如果 志學老師接觸奧修是僅止於書上 那麼歡迎朱兄展開求證之旅 看看奧修他們實際上是怎麼搞性意識這一塊
5月2日 22:23 · 讚
Jimmy Zhan 你情我願的事情我倒覺得沒有什麼可以批判的。
星期二 1:00 · 讚
余寶寶 奧修的書乍看很好看 但請實際去了解奧修之於譚崔 是如何操作的
星期二 9:27 · 讚
Jimmy Zhan 如果你內心有所認同,那代表這是真理,即使是由不對的人所講出來。但也不應抹煞真理的意義
星期二 10:24 · 讚
朱志學 葉兄提點:
“如果 志學老師接觸奧修是僅止於書上 那麼歡迎朱兄展開求證之旅 看看奧修他們實際上是怎麼搞性意識這一塊。”
“奧修的書乍看很好看 但請實際去了解奧修之於譚崔 是如何操作的?”
**************
罵奧修者多矣!
翻譯賽斯的王季慶,就對其頗多微詞。
可是,即令是光芒奪目的燦爛朝陽,也不免有照映不到的暗處。
追隨者與上師的關係亦復如此。
真正修行,不是“逸離肉身”而妄想多次元的法界以虛構並強化“自我認同”的果位。
真修行,必令親歷目擊者,忽逢幽人,如見道心...........(參見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何則?
“道” 只能成於肉身,而終不離於肉身。
不單是那青春正盛,貌美如花,宛若隨時可以輕盈地在躍離大地的瞬間舞動成種種自由形貌復又回歸大地的“舞者”;不單是鍵盤上彷若精靈附身一般在來去如風的狂飆運指間幻化出萬千法界的鋼琴家.........
一如佛經裡文殊“問疾”的大修行者維摩結~
即令是函具衰残老病死於一身的肉身,亦內具作為解脫動力以逼臨意識轉化可能的 power of weak。
此之謂肉身成道,或道成肉身。
以其“即地獄而成佛”,而終不在天上成佛。(增一阿含經: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一位師父,既不離肉身性,就不可能是全然無限的上帝。
師父也是人~
是遠比尋常人抵達更豐富人性可能的“人”。
覺者之路,非自以為走向並登臨於純然神性。
它無非是從形同“機器”的行尸走肉,轉化為“更人性的人“罷了!
人,永遠是孤懸於無限神性與人性深淵“之間”的“過程者”。
他不是敻然高絕、無涉肉身性的“神”。
他的肉身會摧敗、會殘廢、會衰老、會崩毀、會受到病痛侵襲,直至被死亡吞噬。
如何強求這樣一位秉具“有限性”的師父,能引領所有追隨者都抵達跟自己同樣的悟境與實踐純度?
所以,當您嚴厲指控:全是一群性愛雜交之騙子。
這話是全稱命題。
顯然是包含奧修本人在內了!
可我細讀了與吳淡如同訪PUNA的兩性專欄作家“小曼”寫下的“譚崔鼓勵性雜交?--印度奧修普那社區見聞錄”。
我並未看出是奧修本人在對女性訪客進行“性騷擾”。
何況奧修早去世多年,生前十年苦於病痛纏身更幾乎只能靠輪椅代步。
冤有頭、債有主.........
如只是追隨者背著師父瞎搞,而非關作為藏鏡人的師父在幕後指使。
您的指控其實是落空的。
真要這樣牽連,沒有比佛陀或耶穌更大的罪人,因為後世教徒奉佛教、天主教或基督教之名所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太多了!
所以,
當你評論:“奧修的書乍看很好看 但請實際去了解奧修之於譚崔 是如何操作的?”
我持保留意見。
在我的洞察裡,我不相信一個蘊蓄豐厚的人文現象,只憑“如何操作”,就足以窺其真相。
這裡面還涉及我們根據什麼凝視點來詮釋的問題。
真相是深藏著的!它如何對意識顯露自身,離不開觀察者的觀察位置與論述脈絡。
真正的重點是:這類爭議多端的修行法是在什麼意義下被操作的?否則,手術台上的醫師,我們也可視其為開膛剖腹的劊子手。
其次,性騷擾構成與否,只對普那訪客所來自的“世界”成立。我網路查考了相關影片與報導,沒看見有哪一個台灣訪客是“被霸王硬上弓”的。只要你情我願,“屋內”的事,乃至“天體營”之類的community在參與者自由意願與共同默契下進行的事,又礙著了誰?圈外人根本沒有置喙的餘地。站在圈外的頤指氣使,反顯露我們不真能尊重多元價值。
這種圈內事若真會出問題。我想不出兩點:第一、無涉自由意志,而流於誘騙與強暴。第二、踰越“建立在私密性的共同體社區”而誤闖“俗情知見轄制的世界”,不預可知,這必然會衝撞並挑釁世界認知框架,而招致萬箭穿心的下場。
再者,葉兄沒有正視:我標題為何定下“人可教,命不可教”?不能把不同的脈絡混為一談。師父與弟子,世界與社區,這都代表著不同人類學情境的脈絡。所謂道德判斷,也不脫只是特定脈絡下的單一視角。這類受制“局戲”中的判斷,會依隨觀察者在不同“觀察位置”與“觀察方法”下帶來的“情境置換”,而生出各種交相摺疊的道德論述。
只要我們肯虛心正視一切人文經驗在本質上必然函帶的“摺疊性”,就不該輕易自陷“單一觀點”,而不見經驗在多重視角下交相映照的豐厚層次性與摺疊性。無視“局戲”的本質,而縱放自己挾帶“世界”裡的意識狀態,去進入一個“不藉世界性以運作的社區”,那就像衣冠楚楚進入天體營,卻驚駭於觸目所見者盡赤身裸體,而責其不知檢點。
道德本來就不是絕對的。不是每個人都得像日本人一樣選擇“切腹”來證明自己的羞恥心或責任感。
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就有不同的倫理。
葉兄強行將未可輕易界定的“他者經驗”納入自己認知框架而倍覺扞格不入,我覺得更該檢討的是我們對待“異己者”的態度,是否太陷溺於受制單一觀點的“線性邏輯”?人文的領域裡,從來不是以“單一邏輯”在運作的。真實的人性可能,必然函帶層次豐富的皺摺性。非“多元邏輯”的流動視角,不足以窮盡那層疊而生的“真相“與”深度“。
一個人,任憑再怎麼天縱英明,其凝視點,也只能是特定脈絡下的凝視點。
我必須說:
在豐富的人性層次中,永遠允許有千萬種凝視點在無盡虛空裡綻放自身的可能。
所以,我不會輕於論斷那不該被輕易論斷的!
星期二 14:45 · 讚 · 1 人
林蓁 志學兄所言甚是。我認為,奧修的教導在使人成為一個自由且真誠的愛神 :),在愛,或自由意願之下,人們如何對待身體和情慾關係,確與旁人無涉。某些恣意潑灑出的道德論斷,不過在反映其人對性與身體的恐懼和鄙視。是的,人有權基於任何理由選擇獨身或作為性多數的成員,但如果是因為抗拒人類的生物性,能否以此成就出美好的結果,是很可疑的。
星期二 16:52 · 讚 · 1 人
余寶寶 去想一想透過作愛來達到靜心的荒謬性
星期三 15:44 · 讚
余寶寶 您們說的超越道德 振振有詞 也難怪有錢人特別鍾愛譚崔瑜伽與換妻俱樂部
星期三 15:46 · 讚
余寶寶 以欲止欲 淫欲為道 聖人不為 本師如是 老子如是 孔子如是
星期三 15:47 · 讚
朱志學 葉兄所見差矣!欲何須止?生存、飲食、創作、休憩、鳶飛於天、魚躍於淵、以至花蕾的綻放........... 哪樣不是欲?它只是生命力的自然綻放。問題不在欲。問題讓欲給毒化的“自性見”。自性件來自頭腦,不來自無辜的“肉身”。
星期三 16:23 · 讚
朱志學 看事只看表面,佛法大忌!
星期三 16:23 · 讚
余寶寶 男人創的宗教創的法門 都只不過是玩弄女人而已
星期三 16:24 · 讚
朱志學 你太偏激了
星期三 16:24 · 讚
朱志學 非論學之道
星期三 16:24 · 讚
余寶寶 事實如此
星期三 16:24 · 讚
朱志學 我現在還願回應你
星期三 16:25 · 讚
朱志學 在這樣偏激下去
星期三 16:25 · 讚
朱志學 我只能合十而退
星期三 16:25 · 讚
朱志學 孔子有後代吧?
星期三 16:25 · 讚
朱志學 佛陀也有後代吧?
星期三 16:25 · 讚
余寶寶 志學老師 請拿出您作學問的真誠 去發掘事實真相
星期三 16:26 · 讚
朱志學 不必懷疑我的真誠
星期三 16:26 · 讚
余寶寶 孔子不搞譚崔 敦倫盡分 不淫人妻女
星期三 16:26 · 讚
余寶寶 本師如是 老子如是
星期三 16:26 · 讚
朱志學 真相的脈絡,有歷史發生的脈絡,有哲學理境的脈絡。我已說清。
星期三 16:26 · 讚
余寶寶 別忘了 清心寡
星期三 16:27 · 讚
朱志學 你現在抗拒的焦點沒釐清。我替你說出。
星期三 16:27 · 讚
朱志學 重點不在欲本身。你厭憎的是:
星期三 16:27 · 讚
朱志學 不分對象是誰、不論交情遠近的陌生性關係
星期三 16:28 · 讚
朱志學 假如這關係發生在恩愛的夫妻或相知相惜的靈魂伴侶,你還會有這麼大的憤激嗎?
星期三 16:29 · 讚
余寶寶 您顯然被奧修騙了 忠言逆耳
星期三 16:29 · 讚
朱志學 我自有分寸
星期三 16:29 · 讚
朱志學 我也沒亂搞男女關係
星期三 16:29 · 讚
余寶寶 但他們是性解放
星期三 16:30 · 讚
朱志學 我只是比你更細膩去體察真理深藏的面向
星期三 16:30 · 讚
余寶寶 孔子不是 本師是斷淫 跟奧修完全不同路
星期三 16:30 · 讚
余寶寶 奧修是歪理
星期三 16:31 · 讚
朱志學 真理之路,不是定於世尊一家。
星期三 16:32 · 讚
朱志學 得看脈絡
星期三 16:32 · 讚
朱志學 我沒贊同性解放。但禮教吃人就對嗎?
星期三 16:33 · 讚
朱志學 性若碰不得,我們生下來那天就該立刻自殺才是。因為我們正從欲而來。我們該譴責父母的淫蕩才是。
星期三 16:34 · 讚
朱志學 我們應恥於作為性慾的產物
星期三 16:34 · 讚
朱志學 但能這樣偏激嗎?
星期三 16:35 · 讚
余寶寶 譚崔是否是性解放 奧修是否是性解放 志學老師您可以進一步了解書中所說與實際上的狀況
星期三 17:06 · 讚
余寶寶 父母之性與譚崔性解放是完全不同
星期三 17:07 · 讚
余寶寶 志學老師 了解性意識性解放與譚崔瑜伽與奧修的見解 您一定要徹頭徹尾了解印度史 印度文化史 印度女權婦權 印度宗教史
星期三 17:09 · 讚
余寶寶 若有得罪之處 尚乞 志學老師海涵 南無本師悉達多尊者
星期三 17:11 · 讚
林蓁 行住坐臥,無不可以靜心,做愛如是。禪門馬祖少時靜坐,懷讓師磨磚點之,指打坐不能成佛,一如磨磚不能成鏡。說打坐是靜心的途徑是合理的,也是荒謬的,做愛如是。
星期三 17:54 · 讚
- May 06 Fri 2011 03:37
魯迅的成就 聯合文學 2011/04/20
魯迅的成就 聯合文學 2011/04/20
朱志學寫於 2011年4月21日 13:42
魯迅的成就
聯合文學 2011/04/20
魯迅公認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作家,具有廣泛的國際聲譽。但是,要向台灣讀者介紹魯迅的成就卻異常的艱難,他的作品在台灣遭到嚴厲禁讀長達三十七年之久。對台灣文化界來說,魯迅目前還是一個頗為陌生的領域,沒有什麼可以談論的基礎。
【文/呂正惠】
魯迅公認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作家,具有廣泛的國際聲譽。但是,要向台灣讀者介紹魯迅的成就卻異常的艱難,他的作品在台灣遭到嚴厲禁讀長達三十七年之久。對台灣文化界來說,魯迅目前還是一個頗為陌生的領域,沒有什麼可以談論的基礎。
台灣文學界所謂的專家,主要受夏志清影響,對魯迅還有一種難以破除的偏見。他們從「形式」著眼,認為魯迅只寫了兩本短篇小說集,也不過就二十五篇,一部長篇也沒有;此外還有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詩集《野草》,就說這些作品裡有不少精品、傑作,哪能就算是大作家呢?何況還要稱他「偉大」或「巨人」?這不過都是共產黨的造神運動的成果罷了。在他們眼中,魯迅的十四本雜文集根本不算什麼。
大陸有一種知識分子恰好有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是共產黨利用了魯迅在文化界的廣泛聲譽,並且在解釋上把魯迅狹窄化了。魯迅的精神遠遠超過共產黨的教條,而且可以反過來反對共產黨的教條。
對我的魯迅觀產生重大衝擊的,還有來自日本學者的觀點。從竹內好以降的魯迅專家,包括丸山昇、木山英雄、伊藤虎丸、丸尾常喜等人,談起魯迅來,幾乎是畢恭畢敬,好像面對一位現代的東方聖人。
那麼,要怎麼樣說明魯迅作為一個作家的獨特品質呢?我想先從自己的閱讀經驗談起。1970年代,我曾偷偷影印了一本相當份量的魯迅雜文選集,卻並沒有帶來多少閱讀的樂趣,有一些篇章還似懂非懂。九○年代初我買到魯迅全集,不久之後,我陷入一種精神困境中,主要因為我的政治立場在台灣成為絕對少數。這時候,我才發現魯迅的作品成為我最大的安慰之一。魯迅的某些作品充滿了絕望,讀的時候引發自己強烈的共鳴。這我早已很清楚,因為魯迅的陰暗面是眾所公認的。然而,奇怪的是,這樣的文學並不導致全然的悲觀,並不使我喪氣,以至於失去了鬥志。相反,閱讀時感到一種絕望的快感,讀了以後卻能慢慢的堅韌起來。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感受。你很難想像,「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樣的句子會產生啟示作用,讓你更勇敢的面對現實。我認為,從活著的人的角度來看,魯迅的作品讓我們領會到,不論面對如何的艱難,你都不可以自欺,以為自己已忍受不了,沒那麼回事。說自己忍受不了,那是弱者的行為。汪暉一本論魯迅的專書,書名叫《反抗絕望》,這書名起得很好,我以為,就人生態度而言,「反抗絕望」正是魯迅精神對人的啟示之處。
以上是就個人的命運而言,但魯迅絕不只是關心個人命運的作家。魯迅去世的時候,就被稱為「民族魂」,他是中國面對亡國之禍時最堅韌的戰士。這看起來很奇怪,最悲觀的作家怎麼會成為最堅韌的戰士?
讀魯迅的小說,開始你會感到陰冷。譬如祥林嫂,那麼一個健康而勤快的農婦,怎麼會在習俗的偏見與眾人的冷酷之中淪為乞丐,最後死得不明不白。在〈藥〉裡,一個愛國志士為國犧牲的鮮血,卻被患肺癆病的人蘸到饅頭上拿來當祕方吃。一個農村無產者的阿Q,其實是很有勞動能力的,卻在眾人的藐視和自己的自欺之中莫名其妙的成為別人的替死鬼。看起來中國社會已完全缺乏人性,只會把活活的人變成殭屍,連一點「生」的氣息都沒有。
魯迅就像其他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一樣,不憚以最犀利的筆觸揭發中國文化的陰冷而缺乏人性的一面。但魯迅卻還是一個最熾熱的愛國者,這看起來是相當矛盾的。
如果拿胡適和周作人來跟魯迅比,就可以看出魯迅的偉大。胡適極其單純的嚮往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的一切,認為只要承認自己一切不如人,只要好好的跟人家學習,中國就有救。周作人跟魯迅一樣,對中國傳統社會徹底絕望,以至於完全喪失了民族自信心,最後竟然不認為抵抗會產生什麼作用,寧可當侵略者的順民而不肯有一絲一毫的自我犧牲。
魯迅還有一點跟許多愛國之士非常不一樣,他很少批評外國侵略者,而只批評自己的民族。並不是說,他絲毫不具備對侵略者的痛恨,這一點他絲毫不弱於人。但民族的恥辱感更讓他痛心。他似乎認為,與其痛恨別人,不如痛恨自己──與其痛恨常常欺凌自己的強者,不如痛恨自己為什麼始終是「孱頭」、「歪種」。魯迅痛恨自己民族的不長進,具有一種熱騰騰的血氣,他知道,只有這種血氣凝結成一種百折不回的鬥志,中國才能找到重生之道。只會欣羨人家,只會藐視自己,最後就是自輕自賤,向強者低頭。
魯迅勸中國青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青年最要緊的是『行』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勇敢的面對現實,確確實實的「活」著,不自欺,魯迅認為是頭等大事。只怪罪別人欺凌自己,或者一直扛著祖宗的神主牌來自我炫耀,自我滿足,都是標準的阿Q,不是自救之道。
魯迅同時倡導「拿來主義」,外國的一切東西都可以拿過來,這不是說,外國東西一切都好,拿來就用,而是「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要使自己成為這些東西的「新主人」,而不是成為這些外國東西的奴隸,什麼都好,什麼都跟。要「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這樣才能成為外國東西的「新主人」,也才能使自己成為「新人」。
簡單的說,魯迅既不要中國青年成為祖宗的奴隸,也不要中國青年成為外國東西的奴隸。一個民族跌到了深淵,如果不能勇敢的站立起來,再怎麼祈求祖宗的保佑,再怎麼痛罵侵略者的沒有人性,都是沒有用的。一切只能靠自己。這就是魯迅的血氣,因此他不憚於以最嚴苛的態度自我批評,他的自我批評絕不是自我輕賤,為的是拜倒於外國侵略者的腳下,像周作人那樣;或者像現在某些中國知識分子一樣,竟然認為中國只有讓外國徹底殖民,才能現代化。
就因為看到了這一點,中國人才會說,魯迅一身沒有媚骨,或者魯迅一身都是傲骨。是這種傲骨,使得中國人能夠從萬劫不復中重生。縱觀中國現代文學,魯迅這種精神對中國青年起了最大的啟示作用,而且沒人能夠跟他比肩,因此他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唯一的宗師。
戰敗的日本人驚異於中國人終於「站起來了」,才恍然醒悟魯迅的偉大。魯迅表面強烈的自我批判精神,其實正是對西方文明最堅強的抵抗,他的拿來主義最終證明,中國可以找到一條特異的自救之道。相反的,日本人表面上是西方的模範生,最終只不過成為西方的模仿品,連它的「大東亞共榮圈」,也不過是西方殖民帝國主義拙劣的二等貨。最令人不堪的是,它竟成了它最主要的敵人美國在亞洲的伙伴,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大管家」。「脫亞入歐」的結果是,日本成為美國最重要的伙伴,但誰都知道,誰才是真正的主人。
魯迅坎坷的一生也是他始終艱苦奮鬥的一生,他的痛苦與他的勇於戰鬥,終於證明了他不凡的智慧。中國終於重新站立於世界之中,他有一份不容抹煞的貢獻,這就是他的偉大成就之一。
但魯迅也絕不只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他一生的許多行為和全部作品都可以作為證明。在他決心從事於文學之初,他從翻譯外國文學作品起步。他翻譯的重點是東歐弱小民族的文學,而不是居於世界文學潮流之首的西歐文學。一方面,他認為,同屬被壓迫、被侵略的民族,它們的文學才跟中國有切身的關係,一方面他廣泛同情世界上所有被壓迫民族的民眾。
弱國民族主義的基礎是,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下,絕大部分弱小的民眾都陷入深淵之中,只有少數掌握政治、經濟大權的人才可能跟侵略者合作而從中奪取更大利益,這一點魯迅是非常清楚的。魯迅在小說中不論把中國的農民描寫得多麼愚昧,卻永遠不失同情之心。就像那個被他從頭到尾嘲笑的阿Q,因為他始終被人所欺凌,魯迅還是同情的。這篇小說翻譯成法文,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讀了以後非常感動,因為羅曼.羅蘭領會到了魯迅對弱小者的憐憫。捷克的普實克(Jaroslav Prusek, 1906-1980)也能感受到魯迅作品中的這種情懷,不久就譯成了捷克文出版。當他跟魯迅談到版稅時,魯迅回答,人家翻譯他的作品,他向來是不拿版稅的。魯迅的文學事業是全世界性的,是屬於被侵略民族的人民大眾共同攜手反抗帝國主義侵略者這一大事業中的一環,這一點魯迅也是很清楚的。
西方近代文明的輝煌成就是不容否認的,但西方國家挾帶著這種文明的力量,肆意侵占人家的土地(最高紀錄是地球陸地的83%)、奴隸人家的民眾、掠奪人家的資源,由此所造成的有史以來人類最大的災難,這一點,西方國家從來不肯承認,即使西方開明、進步的知識分子,也沒有多少人敢於正視。當我們談論世界近、現代文學,從西方的觀點談論它的成就,或者從非西方觀點來談論它的成就,其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當西方國家開始向世界各地進行掠奪時,世界各地的民眾從來就沒有停止反抗過,而反抗行動中就包含了反抗的文學。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在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興起後,全世界的民眾如何反抗他們、這些反抗如何表現在文學上,那麼,我們就會有一種完全不同眼光的近、現代世界文學史。如果要撰寫這樣一部近、現代世界文學史,魯迅一定在其中據有顯著的地位。這是魯迅國際聲望的基礎,只是這種國際聲望遠遠不同於我們一直認同的、那種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聲望。作為近、現代被壓迫、被侵略民族反殖民抗爭的作家之一,魯迅的人格和他的作品贏得大家的尊敬和推崇,這才是魯迅最光輝的成就。
不少人說,魯迅的作品,除了一些小說、幾篇散文和《野草》這本散文詩集,其餘都沒有什麼藝術性。這是完全站在現代主義興起以後西方的美學觀點下所說的話。我記得大陸小說家王安憶曾說:魯迅的小說是嘲諷性的,而他嘲諷的常是典型,因此這種小說必然寫得很少,為了不重複,每種典型他都只寫一次。這話說得極精準。我們只要把《吶喊》、《徬徨》中的二十五篇小說好好體會,就會知道,魯迅沒有寫過兩篇相同的小說,而他的每一篇小說都值得我們細細分析(日本學者就是這麼做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魯迅的苦心經營。
還有更多的人說,魯迅的雜文沒有藝術性,這純粹是誹謗,是為了抵消魯迅雜文的影響力而說的謊話。魯迅的雜文如果沒有藝術性,怎麼會影響千千萬萬的中國青年,而且至今還在產生影響。當我們不能用既成的美學規範來解釋這些作品的藝術性,而這些作品的影響力又那麼明顯,那是我們所據以判斷的美學標準有問題?還是什麼?我們只能說,魯迅創造了一種新文體,使得文學專家們拿著手中所有的衡量尺,卻一點也使不上力,這不反過來證明,魯迅具有極高的藝術獨創性嗎?
要表現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內容,就需要創造前所未有的新手段。魯迅站在全世界反殖民抗爭的大潮流中,為了戰鬥的需要,創造了人們至今尚不習慣的文學形式,但是影響力卻又那麼明顯,這不是魯迅的偉大成就,還能是什麼?
◎作者簡介
呂正惠
1948年生,台灣嘉義人。先後任台灣清華大學與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專治唐詩與台灣現代文學。除了看雜書,主要的嗜好是聽西洋古典音樂。
- May 06 Fri 2011 03:36
唐諾──每個名字都是一個世界
唐諾──每個名字都是一個世界
朱志學寫於 2011年4月21日 12:55
唐諾──每個名字都是一個世界
聯合文學 2011/04/20
「別了吧!」當攝影師提議要和店員溝通,在咖啡館內另覓地點,多拍幾張不同角度的照片時,唐諾說,「別了吧!」「我不願意跟他們很熟,我們保持一個互不侵犯的關係。」
【文/陳志春】
「別了吧!」當攝影師提議要和店員溝通,在咖啡館內另覓地點,多拍幾張不同角度的照片時,唐諾說,「別了吧!」「我不願意跟他們很熟,我們保持一個互不侵犯的關係。」你便知道,這無關乎麻煩不麻煩,而是眼前的他,仍是當年自況為「坐公車始終沒下來過」的那個人。
幾年前,朋友間曾經流傳過一篇內容同標題一樣美好的文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內文始自一個俏皮的問句,「如何確認有人跟蹤你?」作者──正是唐諾──從偵探小說中習得的密技是「馬上跳上一班公車!」只因公車走走停停的節奏兀自獨特,任何步行、騎腳踏車或開車的跟蹤者,勢必也要尷尬地配合,便不得不露出餡來。
現實生活中,儘管沒有被跟蹤,但為了看清楚這個世界的變與不變,唐諾把自個的生活節奏同周遭所有人錯開,最後殊途同歸。「整個來說,我以為自己正是坐公車始終沒下來過的人。」
一個星期四的早上,我踏進永康街某家唐諾定期報到的咖啡館,假採訪之名,行搭便車之實。這是一趟業餘讀者尾隨專業讀者上了公車的旅程,搖搖晃晃,就從唐諾的新作《世間的名字》開始……。
●沒有行業的人
打《文字的故事》、《讀者時代》、《閱讀的故事》以降,唐諾的作品總是結構分明,表面上談「字」談「書」談「閱讀」,但這些經緯鋪陳於此,是為了織就另一個更寬闊的宇宙。《世間的名字》也不例外,它的章節,是以富翁、醫生、騙子、男高音、拉麵師傅等等「名字」作劃分,再細緻一點,你可以將「名字」改成為「身分」或「處境」,又或者像駱以軍所以為的,是一種「行業」。
現代小說中的人,如駱以軍所見,往往是沒有「行業」的,唐諾一面轉述一面補充道,「不是真的沒有行業,而是他的行業跟這個小說無關。好像你一天割出八小時,但你的專業所碰到的東西,跟你的生命處境本身是分離的。」這不無道理,《尤利西斯》中的主人翁布魯姆,雖然是個廣告推銷員,但這個身分並不對小說發展真正產生影響,布魯姆也可以是一個銀行家或一位醫生,腦海中的意識流變化一樣說得通。
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些什麼遺失了,近似於班雅明所說的,當來自新聞媒體、科技進步、感官刺激所帶來的「體驗」取代了「經驗」,人們對於談論不同行業的人所攜帶的相異「經驗」,不再感興趣,卻熱中於尋求那鋪天蓋地籠罩於彼此身上的共通「體驗」。
不談並不意味著不存在,這就是唐諾好奇的,「我們的處境、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跟我們生命之間的關聯。」因此,當《世間的名字》處理「騙子」時,唐諾捨棄談論五花八門的詭計、也不著墨剖析騙術的繁複精巧,他只問,當騙子作為一個整體被看待時,生命經驗和其他行業的人會有何不同?
「騙子這行業,非常浪費土地非常不環保,他是火耕者,是游牧民族,是蝗蟲過境,無法停駐在同一塊土地太久,每一塊土地最好只一次性使用。」何以至是?因為當代社會資訊交換太過發達,新詭計創生的速度有多快,人們破解詭計的速度就有多快。這就讓每一個以騙子為業的人,尤其是生在台灣的騙子,生命出現本質性的變化,其他行業、身分的人未必懂。
實情是,騙子在當代越來越難混了,汰換速度過快,連要作為終生職業都有困難。《世間的名字》中寫道,在笛福的小說裡,女騙子法蘭德絲光靠一塊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就可以行騙終老甚至傳之後代子子孫孫永寶用;然而今天,唐諾舉自己的林姓老同學為例,同一套騙術離開台灣到中國大陸發展後,只花了十餘年就消耗殆盡,再也騙不到人只好黯然返鄉。而中國大陸,遠比當年的北美十三州要大上不知凡幾。
談話中,唐諾一再鄭重強調,書寫者「心中到底有沒有問題?」,有沒有一個問題必須是得透過書寫去思考去回答的?倘若你只是像自然主義者般,平鋪直敘地寫一條巷子、一個掃地的人,僅僅是抹平了原本不等值、不平坦的現實,如此而已。「你總要有一個目的,總要有想法,總要有觸動你的東西。」「很多東西你不看它,是不會看到的。」
●身分與名字的相遇
那麼,唐諾看到了什麼?看騙子,他看到了這身分發展的極限,看醫生,他看到這職業發言權的擴大與收束。對醫生感興趣,始自唐諾心中又一個問題,同樣發源於他真實生命經驗當中的這個問題是,「醫生扮演的社會角色怎麼會如此空前絕後地大?」
唐諾嘗試給出解釋:一者,來自普世的醫療健康神話;二者,至少在台灣,來自很長一段時間醫療價格相對於物價的不合理,使得醫生較為悠閒,有餘裕去搞政治做慈善,恰巧他們又比長期封閉的民間社會擁有更多的知識準備、社會位置和聲望。小學月考時,唐諾誤將鋼琴答為「簧樂器」(事實上是弦樂器)。但在民國五十三到五十九年,他所就讀的宜蘭力行國小一架鋼琴也沒有,到底誰有機會答對呢?有機會接觸鋼琴的,往往是降生在醫師家中的女兒。
就像這則月考的故事一樣,《世間的名字》透露了更多發生或曾發生在唐諾現實生活周遭的事。但他並不以為這是因為自己的生命經驗有多獨特有多卓越,非拿出來現寶不可,恰好相反,「我覺得對我的構成,絕大部分是『認識』,而不是『經歷』,因為我的經歷很簡單。」
只是,唐諾總希望透過觀察、省思這些經歷,獲得不同的認識,而且認識中還要帶一點公共性。恰是這公共性,是本質悲觀的他仍認為自己還可能對別人產生意義的地方。「我關懷、回答的仍然是當下的問題。」
當下的問題。但我總覺得事情不止那麼簡單,如果只是當下問題給出當下解答也就罷了,但唐諾的回答總讓人感覺是超越當下,像水穿透濾紙過後,篩出更純粹更本質的一面。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主張,「小說考察的不是現實,而是存在;而存在不是既成的東西,它是人類可能性的領域,是人可能成為的一切,是人可能做的一切。」在我讀來,儘管唐諾自謙沒有寫小說的才情,但他的散文同樣做到了小說要做的事,回答了「存在」的問題。
看看他是如何定義台北的吧?身為一個曾經在歷史美麗的錯誤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首都,台北是「把一個大國的靈魂用力塞到一個很小的島嶼裡頭。以至於台北原來的尺寸和地理位置比較接近香港,但花更大力氣的卻是今天北京才需要做以及還沒開始做的事。」我們習慣聽說,台北的焦慮來自於政治的紛擾抑或是GDP的不成長,但唐諾直叩本質看見的卻是,這座城市過早地立下「相對於它的能力和條件絕不相襯」的目標,以至於日後老是在永遠達不到的目標前懊惱、焦慮。
●不設限的漫遊者
再一個例子:你覺得,文學跟拉麵有什麼共通之處?唐諾重提了他在《世間的名字》〈拉麵師傅〉一章中思索過的,「拉麵有趣之處,在於它是一個開放系統,誰都可以參加,各富想像力的素人以及更有專業經驗的其他廚師都可以進來,所以使得那個部分非常豐富。」拉麵的湯、麵條和配料各自獨立,任何素人都可以以其天外飛來一筆的創意,帶著獨門的湯、麵條或配料闖進來叫陣,與浸淫在老牌拉麵店中數十載的專業廚師分庭抗禮彼此較勁。
文學何嘗不是如此?法律、經濟可以設下界限,唯有文學從不,就像拉麵一樣。唐諾說,「你很難想像一個一天都沒有學過會計的人,忽然就跑到會計師事務所簽人家的財務報表,那不可能的事情。」但總是開放的文學世界裡,從來不乏改行跨入後第一篇作品就驚天動地的好作家。也因為文學老這樣總這樣,唐諾自嘲道,「所以專業的人總會有一點哀怨。」
只不過,說是哀怨,投身不自我設限的文學領域,還是讓唐諾換來了比別人更多的某種自由:就像十七世紀的騎士唐吉訶德一樣,能夠在整個世界寬闊的地平線上恣意漫遊。唐諾出入於生物學家、哲學家、傳道者、物理學者曾經勒石為碑的一道接一道風景之間,讓身為讀者卻缺乏足夠知識奧援者如我者,暗自欣羨不已。
而這也正是唐諾自承「不足為外人道的祕密」:書寫之於他,幾幾乎等同於,「思考」。他自己之所以書寫正是為了思考,只因他無法像下盲棋一樣,無所依託地端坐在椅子上一路想下去。時至今日,唐諾仍用鋼筆寫稿,墨水在稿紙上留下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日復一日思維展開的痕跡。「寫作時候的感覺,有時候你會深入到平常光是只有想事情的時候不會到達的地方,你會突然到一個你過去並沒有辦法這樣看或這樣想,只有在寫作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把自己推到那裡,前進到那個位置才看得到那個東西。」
這樣的過程需要毅力,禁不起中斷,若非出國,唐諾幾乎三百六十五天都會到咖啡館報到,而且除了可能會用到的書外,絕不帶要看的書,否則一碰到困難,他自嘲,就會想去看書,以翻書查資料為藉口,將稿子晾在一旁。
當墨水自筆尖流出,思考漫遊就開始了。若途中,一條新的路於焉展開在他面前時,就算再蜿蜒,唐諾也絕對捨不得不走過去,他打了個比方:「有些時候在寫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如果現在我不走過去的話,這條路會湮沒掉,我會找不到,像〈桃花源記〉那樣,我以後不會再來了。」然而,這種恣意探索新的羊腸小徑奇花異草的漫遊,近來卻彷彿變了調。
●始終在路上走著想著寫著
另一位資深閱讀者梁文道,就對唐諾提問:「你的稿子越來越長,可是為什麼文章裡頭始終讓人感覺語氣急切?」這同樣也是我的問題,《世間的名字》越到後半部,越感覺得到一股硬是壓下來的熱切,不似過去信步來去的閒適。
答案竟是肯定。唐諾答以「用朱天心的話來講,就是我幾乎每一個段落,每一篇文章都在煞車。」今天,文字書寫益顯輕薄短小,大家都在尋求把事情講得更簡單,唐諾雖然「也不喜歡故弄玄虛、虛張聲勢,總會希望說得最明白」,然而有些事物的本質就沒辦法說得更簡單,「一個書寫者,可能用幾年的時光跟這個問題困擾不休,他沒有辦法讓一個完全沒有想過這事情的人,在三分鐘之內能夠聽懂,這做不到。」此間兩難,遂造就出梁文道、朱天心所謂的「急切感」、「煞車」。為了避免囉嗦,每一回欲語之處總還休,明明有許多複雜思考、美麗發現有待道出,卻必須強迫自己再等一等吧,或許下次再說?然而下次往往就沒機會再說了。即便尋向所誌,仍迷不復得路。
如此心事,唐諾將它藏進對聲音的思考中,他是這麼說的:「當你必須把聲音傳得越遠的時候,你就必須把聲音拉直,拉直的時候,一些細微的彎彎曲曲的東西你就放不進去,所以最大聲的聲音就是原音、長嘯,是沒有意義的聲音,只有它才能穿透得很遠。」
後來,道別唐諾的後來,我重新打開《世間的名字》,在〈男高音〉一節中,指認出這個段落:「你每把聲音多拉直一分好讓更多人聽它,同時也就拉直了一部分的感情和心事,有一部分彎曲纏繞的、拉直不起來的東西就放不進去了,你只能把這部分重新擱回自己心裡頭,放棄向大範圍的人揭露;或者你努力的、精確的說出自己最私密的情感和心事,但你得甘心它傳送得不遠,很快就會被周遭毫無顧忌的聲音所吞沒。」
我心想,這就是了,即便是略帶感傷的牢騷,都可以興、觀、群、怨,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唐諾的散文不負他所言,「可以拿來記帳,拿來罵人,可以雄辯可以負載知識可以探索一切,還可以思考可以認識世界。」多麼美好,在那裡,文學從不自我設限,它仍在前進,平均時速三十公里,就像一輛公車。
◎受訪作家簡介
唐諾
1958年生,台灣宜蘭人,台大歷史系畢業,現從事自由寫作。不是專業球評,早期卻以NBA籃球文章廣為人知。不是專業推理小說評論者,著有「唐諾」風的推理小說導讀。不是專業文字學者,著有《文字的故事》一書,同年囊括國內三大好書獎。唯一「專業」的頭銜是作家、兼全職讀者,著有《讀者時代》、《閱讀的故事》、《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Ⅰ、Ⅱ》、《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世間的名字》。
◎本文作者簡介
陳志春
1980年生,業餘讀者,非典型媒體人。現居台北。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四月號31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 May 06 Fri 2011 03:35
潘朵拉盒子的詛咒(05/09/2006漢唐中醫倪海廈)
潘朵拉盒子的詛咒(05/09/2006漢唐中醫倪海廈)
朱志學寫於 2011年4月20日 10:29
潘朵拉盒子的詛咒(05/09/2006漢唐中醫倪海廈)
真正符合科學精神的求證法則是先假設一個理論是存在的,然後經過驗證,如果得到的結果跟假設是一樣的,那這個假設就成為定理了。
現在我們將西洋童話故事中潘朵拉的盒子拿來做比方,這個盒子是被詛咒過的盒子,是不可以開啟的,一旦被打開,人類將會滅亡。 現在我們假設每個人體中都有這麼個黑盒子,它是不允許被打開的,一旦打開人就會很快的死亡,我們來做些驗證看看是否正確呢?
一位台灣的先生,中年時太太得到乳癌,於是陪妻子去西醫院治療,做完切除手術以後,跟著繼續開始漫長的化學治療,有一天先生在等太太做化療時,看到醫師有空 ,於是趨前尋問醫師,我的舌頭上生有一小腫塊,已經十年以上了,我一直不管它,你是否可以幫我看一下呢? 於是好心的西醫檢查過後,就跟他說這須要切片我才能確定它是什麼,於是做完切片後(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被查出是癌症,於是西醫強力要求開刀切除 ,手術後的第二天就立刻出現另外三個腫脹在舌頭上,病人就跟醫師說腫瘤又回來了,醫師不信,說那有這種事情,根本不再檢查,一週後長出更多腫塊 ,喉嚨中都有,於是再去檢查,確定癌症移轉了,於是立刻跟著做化療,終於在三個月後過逝了,而原先得到乳癌的太太還是繼續在做化療之中,尚未過逝,這是一個真實發生在台灣的一個案例。
我的一位病人原先一切都好,吃得好,睡得好,大小便一切正常,只是血壓較高,我知道他的肝臟有問題,但是我同時可以確定這問題並不會致命的,每次我用疏肝的藥物後,他的血壓就會正常,一天他腹痛如絞,其實只是腸子梗塞造成的腹痛,但是他去西醫院檢查,超音波掃瞄下查到肝有腫瘤 ,於是又做切片(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切完片後被證實是肝癌,這一週中病人完全沒有大便,腹痛如絞加重,吃止痛藥都沒用,還是照樣痛,切完片後小便出血幾天,同時尿色呈深黃色,血壓超高,連降血壓藥物都無法降下血壓,只好在醫院中吃我開給他的中藥,一吃血壓就下降,於是出院後急急忙忙的來找我治,人在此時已經被嚇到六神無主,形容枯萎,皮膚泛黃,這一週的變化居然可以讓一位原先氣色鮮潤精神奕奕的壯年人,變成好像老了二十歲,頭髮泛白,走路垂頭喪氣,一臉驚恐未定的模樣,真的另人心酸 ,此人不幸於三週後就過世了,西醫就算查到病人有肝癌,結果又如何呢? 還不如不知道的好。
這種每天都有人被硬打開的潘朵拉的盒子,其結果是只有極其少數的人能倖存,而能存活的人都是把癌症不當回事的智者,就像一個發生在台灣經由輔大醫學院長檢查過的一位老先生得到攝護腺癌,經過追蹤後他發現此人居然在十年前就已經被確診有攝癌,而此人一直都沒有回來做任何治療 ,結果十年以後這攝護腺癌仍然是攝護腺癌,並沒有改變,此人也活的好好的 ,精神體質都正常,於是他自問是否強力介入治療的後果,可能會讓病人更短命呢? 而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此人還活的好好的,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病態,只是小便比困難而已 ,而許多老人都有小便問題,但是不一定都有攝護腺癌。
直到目前為止,世上所有長壽的人瑞,過逝後都被檢查出有各種的癌症存在體內,而一致肯定的是他們都不是因為癌症而死,都是因為太老而死 ,我歸其原因是因為這存在於每個人體中的黑盒子從未被打開過造成的,他們都不去醫院做體檢,生活恬淡自得,無爭無求,每天開心的過日子,因為他們都沒有癌症的陰影,所以都不是因為癌症而死亡。
假設這個潘朵拉的盒子就是死亡陰影,我們不去動它,它就一直與我們和平共處,每個人體內都有這個盒子,只是所在部位都不同而已,而現代的科技卻介入此一不該被打開的地方,西方醫師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去認定它有害,於是病人一聽到自己得到癌症時,當時就相等於被判了死刑 ,心腸好的人就會想不要拖累家人,早死早脫身,自己病了也就認了,再拖累家人是不對的,於是身體就像曇花一現一樣瞬間就枯萎了,連求生意志都失去了,心態如此再加上化學治療的強力介入,這些人能夠活嗎?
而發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對夫妻,兩人同時去做年度體檢 ,太太被告知得到乳癌,壽命只有一年,先生被告知得到攝護腺癌,同時有三條心臟主動脈血管阻塞了,壽命也只剩下一年,二人經過討論後決定什麼都不做,再也不要聽到西醫說什麼病了,他們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在這一年中他們將完全的五十件事,於是他們賣掉僅有的住家,拿了錢去做環遊世界的旅行 ,因為這是他們第一件想要做的事,於是高興的起程,經過半年的各地旅遊後又再回到倫敦,這半年之中,他們每天開心的享受二人獨處的日子,他們好像回到了當年他們結婚之前的男女朋友關係 ,非常恩愛互相體諒的生活,其間完全不看任何醫師,回到倫敦後因為身體感覺很好,於是再回到同一位醫師那去檢查 ,結果醫師驚訝的發現二人的癌症已經消失了,同時丈夫的動脈血管阻塞也好了,這個結果讓醫師都無法明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假設這潘朵拉盒子的詛咒第一是規定做為一個人,就必須開心 ,必須任何事都要能放得下,不要斤斤計較他人的不是,違反此規定,這詛咒就會取你的生命,順從此規定,就可以長命百歲 ,一生逍遙自在,詛咒的第二規定是不准打開它,一打開就會面臨死亡的危險,請問讀者,你是要打開它呢? 還是讓它繼續封存在我們身體裡面,不去管它呢?
前台大醫學院博士班第一名畢業的台大名醫廖姓博士,在用超音波掃瞄器檢查完他的病人後,他看機器還是開著,於是對準自己的肝臟來順便替自己做個掃瞄,結果發現他的肝臟中生有一個腫瘤,於是在驚嚇之餘很自然的按照西醫的一般程序做切片與其他治療等,結果這黑盒子被打開後,不到三個 月,他就過逝了,請問讀者如果他不去掃瞄自己的肝臟的話,他今天會死嗎? 還是他現在仍然健康的在專心的替他的病人繼續做檢查呢? 這就是潘朵拉盒子的詛咒。
漢唐中醫 倪海廈謹記於佛州2006年05月09日
讚 · · 分享 · 刪除
Canserwu Wu 、 Show Lin 、鍾丞宗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鍾丞宗 這個問題其實我在20多年前就已經思考過,為什麼切片過後證實罹患癌症的人都活不久,而不知情或知情而不當一回事的人反而存活下來了呢?在研讀過"賽斯"書及其他靈魂學的書籍後,幾乎可以研判這些人是被醫生或自己"嚇"死的!! 因此,我認為關心病人的心理層面應遠勝於病理層面才對!!!
4月20日 14:31 · 收回讚 · 4 人
- Apr 01 Fri 2011 12:55
流浪者之歌──舞動台灣的林懷民
流浪者之歌──舞動台灣的林懷民
【聯合報╱須文蔚】
2011.04.01 02:57 am
林懷民在紐約郊區當侍者。有一天他在大廳值班,一個客人給的小費,嘩啦啦地從指間散落地上。從小衣食無缺的他發愣了:該怎麼辦?要呢?還是不要呢?……
少年林懷民即愛舞成癡。
(圖/雲門舞集提供)
小作家的密謀
1970年代初在紐約的林懷民。
(圖/雲門舞集提供)1961年還在台中一中初中部的林懷民,叩響了《聯合報》副刊主編林海音在台北重慶南路三段宿舍的大門,親切的文壇大師接見了他。
林海音剛採用了他的一篇小說〈兒歌〉,對一個十四歲的孩子能夠嫻熟運用蒙太奇般的手法講故事,感到無比的好奇,於是把他引進狹仄的客廳裡,兩人暢快地交換了寫小說的想法與技巧。林海音覺得林懷民像一個熱切的冒險家,一股腦想闖進文學的國度中,於是鼓勵地說道:「好好的寫下去!有新作品就寄來《聯副》。」
正襟危坐的林懷民回答:「爸爸要我好好讀書,準備升學,不要再寄什麼稿子給您!」
「爸爸的話要聽,但是如果你真想創作的話,誰擋得住你?」林海音說罷,兩人會心大笑了起來。
林海音並不知道,其實林懷民十分畏懼忙於縣長公務的父親。為了尋求雲林縣長連任,父親林金生總是不在家,四處奔波、拜票與處理地方的紛爭。每每回到家中,父親都顯得十分疲累,口中談的多半是地方政治的合縱連橫,或是知識分子改造社會的壯志,文學或藝術都只是無濟於事的休閒。
林海音也不知道,小林懷民除了文章寫得好,也是舞癡。五歲那年,家人帶他去看了電影《紅菱艷》(The Red Shoes),林懷民迷上了芭蕾舞者的舞姿與愛情故事,反覆看了七、八遍。在家中模仿螢幕上舞者肢體舞動,把客廳裡的拖鞋全都跳壞,林媽媽趕緊替他特製一雙白色的舞鞋,那是林懷民的第一雙舞鞋。《聯合報》副刊給他的第一筆稿費,也花在生平第一次舞蹈課上。
少年林懷民暗暗密謀:「要逃開政治世家的束縛,就要寫小說!就要跳舞!」
雖然父親要林懷民念法律,希望他能夠繼承衣缽。在考上政大法律系之後,他隨即轉學到新聞系,大三的林懷民跟隨著旅美舞蹈家黃忠良學現代舞,才大學畢業就出版了小說集《變形虹》和《蟬》。文壇的讚譽如潮水般湧到務實與淑世的父親耳中,都顯得荒唐。
有個暑假,林懷民在家中遇見父親。父親問:「你這一輩子究竟想做些什麼?」
林懷民怯生生回答:「我希望有溫飽、有很多唱片,希望讀點書、寫點文章。」
林金生聽了淡淡一笑:「只是這樣嗎?不想想社會責任嗎?」
父親的一笑,把林懷民放逐到一個遙遠的國度,沒有法律、沒有政治、沒有父親的肯定與支持的荒野。
青年舞者的流浪記
1980年攝影家柯錫杰返國時為年輕的林懷民攝下的身影。
(圖/柯錫杰提供)退伍後,林懷民到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碩士班,展開流浪生涯。
不過青年林懷民不再逃避,而是充滿自信地流轉於不同的領域間,為了文學的愛好,他到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為了舞蹈的夢想,他正式在愛荷華學舞,也赴紐約瑪莎‧葛蘭姆以及模斯‧康寧漢舞蹈學校研習現代舞。
沒有家庭的奧援,學舞成為一件奢侈的興趣。暑假到了,林懷民在紐約郊區當侍者。有一天他在大廳值班,一個客人給的小費,嘩啦啦地從指間散落地上。從小衣食無缺的他發愣了:「該怎麼辦?要呢?還是不要呢?」在不到一秒的猶豫下,他想起自己是個侍應生,沒有理由不彎腰。於是他跪了下來,在太太、小姐們的高跟鞋中間,一夸特、一夸特地撿拾。積少成多,存下的錢不但可以學舞,每天跳六小時,他覺得這是學習舞蹈的最後機會,所以特別賣力。晚上花七角五分錢一張的學生票去看舞,站在劇院的高處,眼睛發亮地盯著舞者的律動,無數前衛的演出,滋養了流浪的舞者心靈。
1972年,林懷民帶著儲蓄的七百美元,展開一趟更遙遠的漫遊,他用學生票,繞道盧森堡、巴黎、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然後回家。
在夏天的夜晚,他睡在公園的石凳上,以背囊為枕,或是住便宜的青年旅館,和背包客交換著旅行的方向。為了趕搭通往曼谷的午夜班機回台北,他提前到達雅典機場,忽然覺得自己不再是個孩子了,假期度完了,社會責任上肩膀了,想起要回到戒嚴時期的封閉島嶼,恐怕再也沒機會浪跡天涯,不禁悲從中來,跑進廁所大哭了一場。
舞動雲門
擦乾眼淚,回到台灣的林懷民很快投身到現代舞的推廣與教育上。
懷著忐忑的心情,在1973年2月9日,到台北南海路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舉行現代舞表演及演講。就在演講結束的晚上,接到俞大綱先生的電話。
「林先生,今天的演講很精采,年輕人擠滿了現場,我站著聽完!」
林懷民怯怯地道:「謝謝!」
「內人和我明天晚上要到文藝中心看戲,剛好多了張票,你能不能陪我們去?」
縱使對平劇有些排斥,但由於敬畏俞先生,也就答應赴會。從此,俞先生看戲總是剛好多一張票,在俞先生細膩、精闢的詮釋下,讓林懷民認識了平劇,也啟發了林懷民把現代舞與傳統戲曲、藝術與思想結合在舞蹈創作上。
在1970年代,結合傳統與現代,尋找自己的音樂、舞蹈與文學的呼聲,此起彼落。台灣省交響樂團的團長史惟亮以「中國現代樂府」為名,推廣本土音樂創作,邀請林懷民一起創作。於是林懷民引用《呂氏春秋》中的記載:「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創辦了台灣第一個專業舞團「雲門舞集」,希望用中國人寫的音樂,讓中國舞者,跳給中國人看。
雲門舞集讓當時貧瘠的文藝環境為之振奮,無論是《寒食》、《哪吒》和《白蛇傳》,不但受到觀眾的歡迎,更獲得評論界的讚譽。可是當時劇場並沒有專業分工,滿腔熱血的林懷民必須要把音樂、編舞、服裝、道具、燈光、場地、票務與文宣等工作,一肩扛下,更要張羅團員的薪資。林懷民總是右手領到政大發的薪水,左手就把錢交到雲門的排練場,應付團員的急需。
在舞台的燈光熄滅,當觀眾的掌聲停歇,他總是要愁苦下一場演出的舞碼,和無窮無盡的行政工作。
有一天,創作遇上了瓶頸,加上團務繁忙,林懷民忍不住向俞大綱抱怨:「創作好像走鋼繩,根本不曉得明天會怎樣,真是要命。而且我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必須去做些與藝術無關的事,才能維持舞團。」
俞先生像哄著孩子一樣,勸眼前蒼白與愁苦的年輕人:「別嘆氣!你這麼年輕,努力下去總有出路的。」
林懷民卻不領情地說:「不幹了,我要瘋了!」
不料,這句話惹火了俞大綱。他高聲道:「我活到今天,還想做點事情,把中國文化繼續在台灣傳承。世界亂成這個程度,我得了心臟病,太太中風,我還在努力!」老先生突然大力拍桌子怒斥:「雲門不許停辦!」
於是二十八歲的林懷民強打起精神,繼續編舞與帶領舞團。甚至在1976年帶團赴日本,遭遇破產的危機,也沒有退卻。這時,曾任駐美大使的葉公超先生挺身而出,為雲門募款,從此舞者開始定期支薪,舞團也慢慢步上軌道。
失足與起身
雲門舞集並非從此一帆風順,1977年春天,俞大綱因癌症去世,同年史惟亮先生因心臟病去世,在思想上與音樂上引領雲門的兩位哲人遠去,讓林懷民在精神上頓失依靠。秋天,他在演出時,不慎失足,右小腿肌肉破裂,讓他必須暫時離開舞台。
在美國的風雪中穿梭在醫院與舞蹈教室間,離故鄉愈遠,林懷民卻有更貼近鄉土的構思:在苦悶的年代,為匍匐在土地上掙扎的人們發出嘶吼,以滿腔熱血寫作一首屬於台灣的史詩。他在1978年底推出了《薪傳》,敘述三百年前先民渡海前來,蓽路藍縷開拓台灣,綿延香火的故事。
林懷民把《薪傳》獻給故鄉嘉義,就在首演當天,12月16日的早上,美國政府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低迷的氣氛瀰漫在嘉義體育館中,六千名觀眾,隨著陳達〈思想起〉的歌聲,步入了台灣的悲歡歲月中。雲門請嘉義農專培植了一方禾苗,當舞台燈光照亮綠油油的稻禾,觀眾瘋狂地拍起手來。林懷民站在後台掉下了眼淚,他知道,故鄉從未看過現代舞的鄉親,是多麼以嘉南平原上的作物為傲。從「唐山」到「渡海」,從「拓荒」、「播種」,到「豐收」與「節慶」,觀眾面對變局的壓力釋放出來,台上與台下一起激動落淚,掌聲久久沒有停歇。
80年代尾聲,台灣錢淹腳目,辛苦拚搏與編舞的林懷民,突然發現原來在台下熱切的眼神,迷茫在大家樂和股票市場上。1988年底,他決定讓雲門暫停,讓自己再度去流浪。
1991年歸來後,他坐在台北街頭的計程車上,和司機談政治、經濟與生活,也慨嘆經營舞團的艱苦。這位司機突然正色問道:「哪個行業不辛苦?」
林懷民一時啞然,下了計程車後,正要駛離路邊的司機突然搖下車窗,高聲說:「林老師,加油!」
林懷民不由得想起在80年代,也曾遇到一位灰白平頭的司機先生,嚼著檳榔,話不多,透過後照鏡認出他,臨下車堅持不收車錢,堅定說:「林先生,要更打拚,要替台灣人爭口氣!」
林懷民發現,雲門舞集是台灣人共同享有的一個夢,他不能中斷台灣人作夢的權利,於是起身,重新舞動雲門。
傳承流浪的基因
正因為貼近台灣的土地,雲門舞集從傳統與鄉土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也才能征服了歐洲、美加、日本等地的舞蹈界與媒體。林懷民獲獎無數,雲門舞集也得到不少企業家的贊助,沒有再傳出財務的危機。2004年二月,當他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時,在授獎舞台上卻聽見他說:「我很不好意思,我要謝謝評審,因為我很需要這筆錢。」
這筆為數新台幣六十萬元的獎金,究竟能夠幫雲門舞集度過怎樣的難關?台下觀眾無不發愣。
林懷民緩緩地說出他的想法,年少時他受過許多人的幫助,現在想成立一個「流浪者計畫」:「讓年輕藝術家可以來申請一筆錢,到海外從事自助式的『貧窮旅行』!」
藉由「流浪者計畫」,林懷民希望台灣年輕藝術家去壯遊天下,透過貧窮旅行,展開自我與自我的對話,追求屬於自己的冥想空間。而且一個人在國外,勢必要與陌生人對談,這樣才能夠擴大視野,汲取不同國家的文化經驗。
林懷民喜歡這麼說:「年輕時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他曾經叛逆與逃避,更曾經徬徨,但他回台灣後,堅持在鄉野的泥土上舞蹈,將傳統與現代融於一爐,而今更把流浪的基因傳承給青年,讓下一個世代的血管中響著濟慈的歌聲:「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在流浪。」讓下一個世代去追逐、挫折、反思與重建世界觀。林懷民相信,當漂鳥返家時,父親念茲在茲的「社會責任」,將會播種在台灣的每個角落,鄭重地發芽與茁壯。
【2011/03/31 聯合報】@ http://udn.com/
- Mar 28 Mon 2011 13:14
劉紀蕙:波西米亞,一種生活的形態 (Bohemia, a lifestyle )
劉紀蕙:波西米亞,一種生活的形態 (Bohemia, a lifestyle )
http://www.srcs.nctu.edu.tw/srcs/teachers_cv_01.htm#02
波西米亞,一種生活的形態 (Bohemia, a lifestyle )
Cacao Mag 寫於 2010年8月23日 16:49
◎Writer:Joyce Liu Translator:Dominique Huang English Revisor:Khaled Shukri Dancer:Shu-Yi Chou Photographer:LAN CHI-SHENG
波西米亞,一個帶有各種浪漫想像的名詞,或許是當前流行的多元民族風混搭的時尚服飾風格,刺繡蕾絲、皮質流蘇、串珠墜飾、大耳環、一圈又一圈的手環、層疊的披肩加上寬鬆多摺的大擺裙,或是帶有神祕色彩、 居無定所而狂放不羈的流浪藝人,或是強調心靈自由而叛逆的藝術家與知識份子 。
普西尼歌劇《波西米亞人》中幾個年輕人似乎是波西米亞人的代表人物。貧窮而無立錐之地的詩人、畫家、音樂家與哲學家聚居一處,為了自己的藝術工作而堅持。詩人魯道夫說,我寫詩,我生活。詩,就是生活。刺繡女工咪咪是整齣戲劇的靈魂。她說,她喜歡屬於詩意的東西,愛、夢、春天與幻想。比才歌劇《卡門》中卡門那個狂野大膽、追求愛情、如同流浪小鳥之心,更說明了波西米亞的特性。雨果小說《鐘樓怪人》中一群流浪四方的吉普賽賣藝者,更有個性鮮明而執著的波西米亞色彩。法國輕歌劇《巴黎聖母院》中艾絲美拉達(Esmeralda)所唱的「波西米亞人」(Bohemienne),更強烈地勾畫出這個女子的波西米亞性格:如同酒神的女祭司,她有著漂泊不定的吉普賽心靈,血液中流淌奔騰著故鄉河流的呼喚。
這些作品中所凸顯的,是生命的強烈脈動。現實生活無法侷限這些漂泊不定的心靈。一股朝向生命源頭的力量,驅使一個又一個波西米亞人面對自己生命的神祕召喚。在某些古老民族的神話、吟唱或是舞蹈中,例如希臘神話中的酒神戴奧尼斯西的女祭司舞蹈、北非阿爾及利亞吉普賽人的吟唱音樂、賽爾特人充滿節奏性的舞蹈、伊斯蘭教的蘇非旋轉儀式,還有許許多多生活中充滿音樂舞蹈儀式的族群,他們從腹腔胸腔吟唱出的旋律震動到整個身體的擺動節奏,我們也會看到類似的生命脈動。
然而,「波西米亞」(Bohemia, Bohême, Böhmen)本身是個含有內在矛盾的組合詞。這個名詞原本意思是「波伊人之家」(Bohemia, Boiohaemum,Boi-Heim, home of the Boii),是指波伊人曾經遷移之處。波伊人(Boii)是出沒於古歐洲的賽爾特人(Celts)最大的一支。據說賽爾特人西元前兩千年從中亞遷移到歐洲中部,而波伊人大約於西元前三四百年穿越阿爾卑斯山,先定居於義大利北部,後來輾轉遷移到今日捷克共和國的波西米亞地區。
波伊人的字根,Boii,原指只有牛群而不擁有土地與恆產的人。「波伊人之家」(Boi-Heim) ,既有其不被拘束的生命狀態,又有其所屬之居住地,似乎就已經說明了波西米亞所透露的生命矛盾:生命內在的移動變化狀態,無法被固定形態或是固定財產所綁束,但是生命又必然藉由形式呈現自身,代表自身,有所歸屬,有所承諾。這個形式上的束縛,使得內在生命力的動蕩不安顯得更為強烈與迫切。
波西米亞是擁有固定財產的中產階級者布爾喬亞的對立面。布爾喬亞(bourgeoisie)其字根burgari是burg的衍生詞,意指防禦堅固的城堡。布爾喬亞即指居住於城裡的人,也指有財產與資本的人,後來延伸為商人,甚至是取代貴族的統治階級。波西米亞與布爾喬亞的對比,便在於波西米亞不擁有恆產,不累積財富,不佔據城邦,不建立權力結構,不藉傳統與體制而壟斷社會資源;然而,布爾喬亞則佔據城邦,透過交易與買賣,累積財產,擴張勢力範圍,甚至建立法律,透過穩定的象徵秩序來保障自己的權力位置與財富的獲取。
我們從波西米亞與布爾喬亞的對立中,看到了人類存在狀態的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並不是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歷史的必然發展。顯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後者是佔據優勢的。財富、權力、象徵秩序、法律、教育、社會儀式、典律規範,替人們圍繞出一層又一層安全而有保障的生活,也鞏固了限制生命的可見與不可見的枷鎖。然而,人類的財產,是綁束流動心靈的枷鎖;人類社會實質或是象徵的成規,更是限制此生命變化的框架。文明社會與都會生活中,我們處處可見這些嚴密而不留縫隙的防護罩。人們藉由這些防護法則應對進退,為自己累積身分地位之證明,也替自己構築了牢不可破的心靈堡壘,自我監控。
為什麼藝術家比較會面對波西米亞式的生命矛盾與內在衝動?原因或許是藝術家有較為敏銳的感受力,因此無法讓這些形式代替自己的感受與表達。 生命動力本身就是多變的,生命隨著生活處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持續透過心靈流動而迸發。心靈要衝破這些有形無形的囚籠,便需要向既定形式與規範挑戰,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形式,以便讓自己的生命情態得以出現。
然而,所謂「藝術家」,並不是指特定社會階層或是社會身分。人們內心都有其藝術家心靈,因為生命本身便具有藝術感受與創造性的能力與迫切。只要是活著,便有這種感受的能力與創造的渴望。但是,無論是感受力的強度、情感的萌發、創作力的迫切、思想的探索,都必然需要透過形式的中介而出現,也必然立即承受此形式之侷限與無力。「波西米亞」便是這種處於形式與生命之間無法妥協的張力。
波西米亞可以喚醒我們的,大概就是在此張力所觸及的極限處,我們會尋找到自己的形式,碰觸到自己的生命。
Bohemia is a term with all kinds of romantic imagination. It may be thecurrently popular fashion of the multi-ethnic mix and match style withembroidered lace, leather tassels, beaded pendants, big earrings, lots of armrings, or layered shawls with loose folded skirts. It may be mysterious,unrestrained and homeless street artists, or rebellious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who express their free mind and soul.
In Puccini's opera "Boheme,"several young men represented the Bohemians. Poor and homeless poets, artists,musicians and philosophers lived together in order to persist in their own workof art. Rudolf, a poet, once said, "I write poetry, and I live. Poetry is life."Mimi, the embroidery worker, was the soul of the whole drama. She said that sheliked poetic stuff, such as love, dreams, spring and fantasy. In Bizet's opera "Carmen,"Carmen, who was wild and bold and pursued love with the heart of stray birds,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hemia. In Hugo'snovel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a group of wandering gypsyperformers had a more clear and dedicated color of Bohemian personality. In theFrench opera "Notre Dame de Paris," the song "Bohemienne," sungby Esmeralda, strongly outlined the Bohemian character of this woman; like the Dionysuspriest, she had a vagrant gypsy soul, and in her blood was flowing the calling fromthe rivers of her hometown. These works highlighted the strong pulse of life.Reality could not confine these vagrant souls. A force turned towards thesource of life and it drove the Bohemians to face the mystery call of their ownlife. The lives of many ancient tribes, such as the Dionysus priests in Greekmythology, the Algerian gypsy in North Africa,the Celts, or the Islamic Sufis, were full of music and dance rituals. Theysang from the abdominal chest and the melody swung their whole body. From theserituals, we can also see a similar pulse of life.
However, the "Bohemia"(Bohême, Böhmen) itself is a combination ofwords with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The term originally meant "Home of theBoii" (Bohemia, Boiohaemum, Boi-Heim),where the Poii had once migrated. The Boii were the largest branch of the Celtsin ancient Europe. It is said that the Celts migratedfrom Central Asia to Central Europe two thousand years BC, and the Poii crossedthe Alps around three or four hundred BC. Theyfirst settled down in Northern Italy and then moved to the Bohemian region,situated in today's Czech Republic.
The root, Boii, originallyreferred to people who owned cattle but no land. "Boi-Heim" lived theirlives unrestrainedly, yet they had their own residence. The changing state ofthe inner life would not be constrained by fixed style or property. Yet life hadto show itself through the forms to represent itself, to be vested, and to commit.This formal restraint made the turbulence of the inner vitality stronger and moredesperate. Bohemia was the opposite of the Bourgeois,who were the middle class with fixed property. Bourgeoisie, whose root, burgari,was derived from the word burg, meaning a solid defensive castle. The Bourgeois wer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city and ownedproperty and capital. They then became business people and even replaced thearistocratic ruling clas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Bohemiaand the Bourgeois was that the Bohemians did not have permanent property. Theydid not accumulate wealth, occupy the city, or establish power structures. Theydid not monopolize social resources through traditions and systems. However,the Bourgeois occupied the city and accumulated property through trade. Theyexpanded their influence and established laws. Through the symbolic order ofstability, they protected their position of power and access to wealth.
From the opposition of the Bohemia and the Bourgeois, we see two models in the stateof human existence. These two models are neither the lifestyle of specificgroups nor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Obviously,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of human society, the latter has the advantages. Wealth, power, symbolic order,laws, education, social rituals, and norms not only have built the walls of a safeand secure life for people but also have consolidated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shackles to restricted life. But human assets are the shackles which fasten theroaming soul. The real or symbolic conventions of human society limit theframework of such life-changes even more. In civilized society and urban life,we can see this seamless protective cover everywhere. People could surviveunder these protective laws, and prove their own position of identity. Theycould build an unbreakable spiritual fortress and self-monitor.
Why are artists more likely to facethe life contradictions and inner impulse of the Bohemian style? The reason maybe that artists have a more acute sensibility. For them, these forms could nottake the place of their own feelings and expression. Life force itself is changeable.Life changes whenever the living conditions change. It bursts out continuouslythrough the flow of the heart and soul. Minds are to break through these tangibleand intangible cages. They need to challenge the established forms and normsand to find their own art form, so that their own lifestyle could emerge.
However, the so-called"artist" does not refer to a particular social class or socialstatus. Everyone has artistic soul in his heart, because life itself has an artisticfeeling, creative abilities as well as desperation. As long as they live, theywill have such an ability to feel and desire to create. Yet, intensity of sensibility, emotional inspiration, desperatecreativity, and exploration of ideas, all require the forms as the intermediary.Thus, it must immediately cope with constraints and powerlessness from theseforms. "Bohemia" is theuncompromising tension between forms and life.
What Bohemia can awaken us to is probably the limitations of suchtension. Ultimately, we will find our own styles and touch our own lives.
──────────────────────────────────
劉紀蕙 Joyce Liu現任台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1984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跨藝術研究、東亞現代性問題、精神分析與文化理論、台灣文學與文化。出版專書《文學與藝術八論》(1994)、《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2000)、《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2004),以及《心之拓樸》(2010)。特別與本期單元「波西米亞」深入解析文化與實質精神。
http://www.srcs.nctu.edu.tw/srcs/teachers_cv_01.htm#02
- Mar 17 Thu 2011 13:09
你來看此花時 ~ 龍應台
你來看此花時 ~ 龍應台
你來看此花時 ~ 龍應台
分類:文章轉貼
2010/10/12 14:55
你來看此花時 龍應台
我喜歡走路。讀書寫作累了,就出門走路。
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
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個人身上,
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
要真正的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
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我看見早晨淺淺的陽光裡,
一個老婆婆弓著腰走下石階,
上百層的寬闊石階氣派萬千,像山一樣高,
它的身影柔弱如稻草。
我看見花貓斜躺在一截頹唐廢棄的斷橋下,
牽牛花開出一片濃青艷紫繽紛,
花貓無所謂的伸了伸懶腰。
夜色朦朧裡,我看見路燈,把人行道上變電箱的影子
胡亂射在一片工地白牆上,
跟路樹婆娑的枝影虛幻交錯掩映,
看起來就像羅密歐對著茱麗葉低唱情個的那個陽台。
我看見詩人周夢蝶的臉,在我揮手送她的時候,
剛好嵌在一扇開動的公車的小窗格裡,
好像一整輛車,無比隆重地,在為她做相框。
我看見停在鳳凰樹枝上的藍鵲。
它身體的重量壓低了綴滿鳳凰花的枝枒。
我看見一隻鞋般大小的漁船,
不聲不響出現在我左邊的窗戶。
我是個攝影的幼稚園大班生,
不懂得理論也沒學過操作,
但是跟風景約會的時間長了,
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底,
突然悟到;真正能看懂這世界的,
難道竟是那機器,
不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
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世間的風景於我的心如此「明白」,
何嘗在我「心外」?
相機,原來不那麼重要,
它不過是我心的註解,眼的旁白。
於是把相機放進走路的被包哩,隨時取出,
作「看此花時」的心筆記。
【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剎那,
都被我採下,
而採下的每一個當時,
我都感受到一種「美」的逼迫,
因為每一個當時,都稍縱既逝;稍縱,既逝。】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
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
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
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
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Mar 05 Sat 2011 18:23
魔法師的羊群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極其富有的魔法師在山中放牧了一大群羊。
由於魔法師個性吝嗇,既沒有雇用牧羊人,也沒有花錢築籬笆來圍住牧場,所以羊群常常漫遊山野,有些羊迷失在森林,有些羊失足跌落懸崖峭壁,甚至,少數特別聰明的羊意識到魔法師的目的在於剝羊皮賣羊肉,所以會慫恿其他的羊一起逃走。
過了好幾年,魔法師發現羊群的數量不增反減,他終於下定決心來整頓對他不利的形勢。由於他精通催眠術,因此,他在山中的草原上召集所有的羊,以具有魔魅力量的聲音對羊群說:
「我是你們的主人,我熱愛你們,我願意為你們做任何事情。
「你們所在的地方,是世界上唯一的樂土,離開這裏,處處都是襲擊你們的毒蛇猛獸!
「我要告訴你們宇宙中最大的秘密!其實,你們都擁有永恆不朽的靈魂,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傷害到你們!
「因此,當你們被剝皮時,你們不但不會受到傷害,甚至,你們會很驚訝地發覺,原來剝皮是你們這一生最美妙的時刻,你們將會體驗到無與倫比的幸福!然後,你們的靈魂將會回到上帝的身邊,享受天堂永恆的至樂。
「將來,無論什麼事情會發生在你們上,你們都完全不必擔心,因為那是遙遠的未來,不是現在!現在,你們是快樂的,好好吃草,好好談戀愛,你們就會感到很幸福很美滿。
「而且,你們都不知道,其實你們並不是羊。
「你們是獅子,是老鷹,是國王,是魔法師啊!」
魔法師催眠完畢,想到自己是這麼幸運住在世上僅有的樂園,所有的羊都忍不住熱淚盈眶,湧起感恩的心。
從此以後,每一頭羊都努力吃草,牠們有的想像自己是獅子,有的想像自己是老鷹,有的想像自己是國王,有的想像自己是魔法師,如此美麗的幻想使生活變得非常快樂,更不會有想逃離樂園的蠢羊。
有些激情的羊,還組織了祈禱會,祈求魔法師的召喚早日降臨,時時刻刻盼望著獻上皮肉的那美好的一天。
- Jan 25 Tue 2011 01:22
論語隨喜/五十而知天命 【聯合報╱薛仁明】
論語隨喜/五十而知天命
【聯合報╱薛仁明】
2011.01.24 02:48 am
上回演講,有客提問,「五十而知天命」。我笑著說,這是孔子年逾七十,談他五十之心境;可這歲數,我都還沒到呢!現談「知天命」,恐怕想像多於體會;我姑妄言之,大家就姑妄聽之吧!
天命,一是限制,二是成全。有限制,才有成全。
年少大志,當然是好;但自「而立」之年,定了方向,一路行來,有顛躓、有困頓,於是,種種人生況味,在「四十不惑」之後,點滴分明。年歲再長,更能曉得,有些事,容或稍稍鬆動;有些事,則撼動不了;更有些事,壓根就不該去搖去動。早先一心想撼山動岳,此時回首,多半只因自己稚幼愚騃;許多的妄念狂想,搞笑罷了!
當愚騃不再,就能明白,天下之事,前頭都橫亙著一座座大山,難以翻越,難以撼動。傾一己之力,真能所為者,其實,都極其有限。這有限,固因人之自身,必然局限重重;亦因時代環境,定是限制層層;更因,天命浩蕩,委實難料。
天道幽微,天意難測。世間之事,成與不成,常常是一髮引千鈞;不成,固是天意;若成,實也天幸。萬事俱備,總欠東風;喚來了東風,孔明豈不知,這是借天之力,僥倖哪!游嬉天人之際如孔明,比誰都清楚,什麼是天心,什麼是人意;他最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於是,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過盡盡人事罷了:成或不成,天命存焉。同樣地,五十都好多了,孔子周遊列國,從此悠悠十餘載,那僕僕風塵,歷盡險阻,也不過是對禮樂文明表表心意罷了!已然知天命的他,這一路風塵,其實,多多少少,是明知故犯!
生命的一座座大山,箇中的一重重限制,若真切體會,如實感得,那麼,人會謙卑,生命也會聚焦。業師林谷芳先生曾言,「明瞭自己的有限性,才可發揮一己的有效性。」自身的局限,外在的限制,若真明白了,人就不會窮酸寒傖,也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妄作輕為。若能不虛擲於自憐自嘆,不隨意輕舉妄動,這便意味著,但凡出手,就更可能,一擊必殺。明白了限制,卻也聚集了能量。這一聚焦,於是,人真能所為者,雖說不多,卻也不少;無需自我膨脹,但也無庸妄自菲薄。所謂天命,正是這如如實實的不多也不少;說穿了,是李白說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世間之事,譬如下棋,總開疆於層層阻礙中,總闢土於重重限制裡。有限制,才有成全;越大的限制,常常成就了越大的可能。當年蘇軾因詩入獄,幾瀕於死,而後,一路貶謫,災厄歷盡。但是,這災厄中,東坡「幅巾芒屩,與田父野老相從溪谷之間」,平淡天然,如實領略。於是,這種種災厄,竟成就了一個更雄闊、更曠視古今的東坡居士。同樣地,五十好多的孔子,周遊列國從此十餘載的僕僕風塵與艱難險阻,敢莫,也是天意耶?也是天要成全他嗎?是的,得失成敗,俱成全!天命如此浩蕩,但真能成全什麼,也端視你我領受多少了!
【2011/01/24 聯合報】
- Dec 30 Thu 2010 18:58
2011.12.30 閱讀手札~關於安德列高茲之死
2011.12.30 閱讀手札~關於安德列高茲之死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30日 13:35
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也許一輩子也不可能擁有過這樣的“在世經驗”。
因為我們不夠努力,因為我們下決心的時候沒有迎來那個願意用他/她的智慧賭你的智慧的人。但是,我們依然以這樣或那樣不貼近的方式愛過,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在理解我們認為美麗的愛情。
抽象的哲學從來無法幫助我們進入“在世經驗”。
它讓我們鎮日囚禁在思維的硬繭裡,
一方面算計精明地操弄著”去彼取此“的遊戲,而不見這一切只是意識自蔽於狹仄視域或受拘於語言囚籠下的制約與反射;
一方面徒託空言地沈浸在關於幸福、責任、愛情、自由、婚姻、生命、死亡的虛渺想像,卻始終無法直接“臨在”於“在世經驗“..........
這意味,我們命定無法透過思維跳脫“制約/反射“來去相因的因果迴圈........
猶太人格言有云:“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God smiles when Man think over...........
良有以也!
掌握這話洞見的人,自然知曉:
唯有直入“在世經驗”,
才抵達了關係的本質。
最美麗的愛情不是在所謂兩難選擇中,選擇為愛情捨棄其他的一切:聲名、財富、乃至皇位 ,抑或是通過自己來改變這個世界的野心~這恰是文學裡的愛情;而是通過自己的承擔將所有自己認為重要的一切合為一體,合為最基本的“在世經驗”。即令那將是通過相遇、相守以至歷經磨難之後所建立的“在世經驗”。
這樣的在世經驗,不承諾給予世俗的幸福,而只是給予“深刻”、給予“完整”,給予飽歷磨難卻滄桑不改、死生不渝的淡定與寧靜.........
常人的愛情卻是基於對關係裡可預見幸福的算計而委身,這不是信任,而是交易。真正的信任是無法被背叛的!他可以泰然自若地接受關係裡任何的流動與不可預知的可能性,只因為他自始就未把任何用來強化自我認同的框架帶入關係,並據此預設的幸福尺度來凌遲關係。
正是這建立在回應“他者之召喚“的關係,或說是,已然把“異己”同一化的關係,讓高茲不再“推遲存在”。他希望,在對方給了他自己生命的全部之後,能夠把自己的全部交付在對方的手裡~只要她需要。
從挽著心愛的人的手,心驚膽戰地徘徊在死亡邊緣,到最終可以打開煤氣兩個人共赴另一個世界.........這裡面所經歷的,是對於人與人之間 人與世界之間的更好理解~貼近生命本質的理解。是透過對方理解生命的本質,是透過和對方的關係理解生命的本質。是“經彼此而生,為彼此而生“。
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通過兩人的愛情和簡單的陪伴,用對方肉體的存在消除我們在這個世界的寂寞與惶恐。
形式的東西從來就是重要的!然而有多少男人在用拒絕承擔形式為藉口在拒絕承擔愛情的實質呢?
激情來到的一刻,在“對方的聲音 氣味 膚色 動作 和存在方式成為我一種理想的標準,能夠在內心深處激盪起回聲”的時候,沒有人會懷疑一個人就足以平復自己身處人群與社會之中的孤獨和寂寞。但是這一然不能阻擋日後的分離。
用兩個人的世界來遮蔽令人倍感不適的社會。這是很多人相愛的理由。
D的愛情為高茲提供了“避難處”。社會沒有給過他安全感。從同年開始,到年輕時代所經歷的一切:戰爭 生存...但僅僅作為“避難處”,男人仍然會猶豫,因為他不知道這樣的“避難處”是不是具有永恆的意義?如果他從來沒有學會承擔,他又怎麼能指望女人來幫助他“承擔自己的存在”?
“我們終於應該充分享受一下現在,而不是總想著構築未來了!”
“開始思考什麼是應該放棄的 次要的東西”
~安得列高茲
”和妳在一起我才明白:歡愉不是得到或是給予。只有在相互給予,並且能喚起另一方贈予的願望時,歡愉才能存在。“~安得列高茲
“很快你就八十二歲了,身高縮短了六釐米,體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麗、幽雅,令我心動。我們已經在一起度過了五十八個年頭,而我對你的愛愈發濃烈。我的胸口又有了這惱人的空芒,只有你灼熱的身體依偎在我懷裏時,它才能被填滿。” 八十四歲的法國哲學家安德列‧高茲為身患絕症、不久于人世的妻子多莉娜寫下這封情書,記述了二人共度五十八年的情感歷程,之後打開煤氣共赴黃泉。在平靜、理性、深情的口述中,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形象帶給了讀者巨大的衝擊和感動。
- Dec 27 Mon 2010 22:40
論語隨喜/十五志於學 【聯合報╱薛仁明】
論語隨喜/十五志於學
【聯合報╱薛仁明】
2010.12.27 01:22 am
孔子自敘,年少之時,他「志於學」;年長之後,則「志於道」。現代人不言「志」,只談「生涯規畫」。
「生涯規畫」,看似與「志」相仿,其實,完全兩樣。
現在年輕人,普遍無志;問題癥結,不在他們,在成人世界。成人造作的物化社會,無可欣喜;你要他們,如何有志?
志氣,近於混沌,必是感興的。一如《西遊記》那塊靈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一迸而出那隻石猴;才學爬學走,石猴便拜了四方。他四方禮拜,是對天地有敬意;更是這世界實在新鮮、饒富興味;這孫行者,可謂有志。志氣向來講不明,卻明明白白開向一個可欣喜的未來;志氣向來說不清,卻清清楚楚指向一個可感興的未知。
志氣如詩。好的時代裡,年少之人,各有其志;而少年十五二十時,也人人皆可是詩人。詩主感,又主興;孔子說「興於詩」。詩向來也講不明,說不清;現在學校教授古詩,為圖方便,硬是逐句翻譯成大白話:說是教學,其實是造孽。他們把學生僅剩的感悟能力,也將扼殺殆盡。
詩,是透過文字,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詩,是通過文字,與人世風景相映照。詩是孔子說的「思無邪」,是日月光華照見天地萬物,歷然爽豁,俱生好意。詩是年少的志氣滿滿。青衿之志,貴在昂揚,貴在飽滿;即便過當,即便恣縱無涯,都無礙於那厚實底氣。年少青春,有此深厚底氣,好比盤纏殷實,往後的人生,便可「走盡天涯,歌盡桃花」。
「走盡天涯,歌盡桃花」,這般且吟且嘯、且歌且謠,完全迥異於今日所言的「生涯規畫」。「生涯規畫」之為惡,正在於完全沒有詩情。年少時代,無有詩情,何言青春?無有詩情,何言志氣?「生涯規畫」,是標準化社會的產物,明確清晰,像張工程圖;人但凡按部就班,就能達成「目的」,成為一個標準產品。「生涯規畫」之人生,如生產線。此時此地,裝零件;彼時彼地,釘螺絲;傳送至末了,裝配完畢,但生命也成烏有。雖然即將烏有,但這物化社會也因利之所在,透過各種訊息,以不連累他人為名,勸你儘早再做個「規畫」,所謂「生前契約」。
生產線上,人人依相仿的「進度」,循序漸進。開頭通常是用功讀書,考好學校;不用功也行,總之找好工作,努力賺錢,設法理財;然後買車、買房、買保險,最後,再買個「生前契約」吧!賺錢、退休、養老,如果人生只剩如此,真是不要也罷!莫怪年輕人無感無興,也莫怪年輕人不知志氣為何物。畢竟,成人世界教他們的,只剩這一份份的「生涯規畫」!
孔子的時代,重重憂患;但他那時,滿滿志氣。他十五志於學,而後志於道,到了晚年,還動輒問對門人:「盍各言爾志?」千百年後,孔子若是地下有知,當仍願意召喚今日年少者:甩開那勞什子的「生涯規畫」吧!來吧!說說你的志向,老夫愛聽呢!
【2010/12/27 聯合報】
- Dec 21 Tue 2010 18:28
花蓮十帖
蔣勳 花蓮十帖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968859.shtml
蔣勳 花蓮十帖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968859.shtml
引用自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968859.shtml
一年迴瀾住校要結束,拿起紙筆,細細勾勒薑花百合,皴擦大山骨骼,書寫峽谷急湍飛瀑,想在走過的路上每一朵花前略站一站,沒有雜念,就可以認一認自己的前生……
迴瀾
有人告訴我「花蓮」地名的來源是漢族移民到了東部海灣,看到海洋波瀾迴旋,因此稱為「迴瀾」,逐漸演變為諧音的「花蓮」。
以上的地名來源聽起來很美,但是一位賽德克族原住民的朋友告訴我不一樣的故事。他說,這一帶原住民有紋面習慣,外地漢民族來了,看到花紋黥面,便以「花臉」稱呼,逐漸演變成「花蓮」。
我沒有考證誰說得正確。來花蓮住了一年,聽不同傳說故事,一個地方,有各自表述的歷史,或許說明這個地區移民過程的複雜吧。
在花蓮走一走,不難發現各個時期留下的地名。中正路的產生當然有一定特殊歷史背景。我去過日本移民從高野山奉祀而來的慶修院,當時有計畫移民,形成吉野鄉,也就是今天的吉安鄉。我清晨去散步的佐倉步道,「佐倉」二字是日治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字。這幾年熱門起來的景點「慕谷慕魚」是原住民語言的音譯。漢字音譯原住民的地名應該還遺留在「七腳川溪」這一類的詞彙中。許多人到吉安鄉都對「七腳川」這個名字好奇,「川」後為何還要加一個「溪」。問當地居民,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這條溪流的形狀上空看起來像阿拉伯數字的「7」;也有人說漢族移民,下了船在這條溪洗腳,「洗腳」逐步演變成「七腳」。也有人告訴我這條溪的流域是富裕之地,原來有阿美族chikasawan社在此生活,「chikasawan」的閩南語音譯正是「七腳川」,後面就需要加一個「溪」字。
我對考證的興趣還是不大,而是在這些各自表述的故事背後,聽到每一個族群試圖為自己存在發聲的方式。
歷史本來就是時間的秩序,這些混雜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名,同時並存在一個地區,像考古的遺址層,一層一層,形成美麗的時間疊壓。像不同來源的河流,匯入同一片大海,大海不拒百川,不拒涓滴,迴瀾浩蕩,才能成其為大,居住在這大洋之濱的子民應該是特別有所領悟的吧。
「蔣勳詩‧書‧畫個展」於百藝畫廊 (台北市長安東路一段30巷6號)展至12月5日。
蔣勳/圖
瓊崖海棠
走過明禮路,都會注意到兩側三十餘株高大行道樹。粗壯頑強,主幹挺直,高十餘尺,皮色紅褐帶有墨黑深刻皴皺裂紋。用手觸摸,像巨石雕刻,質感沉厚。查了一下資料是1907年日治時代為紀念花蓮醫院落成種植的行道樹,樹齡已經超過一百年,比中華民國還要年長。
在花蓮一年,每到市區,都刻意繞道明禮路。看大樹參天,樹蔭交錯蔭庇,綠意盎然。走在下面,夏日也不覺酷熱。五、六月時串串白花在油綠葉叢間搖曳,香風陣陣襲來,使人有意外驚喜。
植物和山川都可以比國家的年齡更長,因此古人多說「江山」、「天下」,而不囿限於小小國家的概念。
鳳凰木
花蓮有美崙山,是靠近海岸最近的一帶小山。清晨走佐倉步道,在山的高處,可以清楚眺望到美崙山與海岸的關係。遠遠日出,一波一波海浪湧上岸,好像有一波浪濤立起、固定,不肯再退走,就地形成了一帶山丘,就是美崙山。
我住的校園宿舍也在美崙山附近,是一個頗有歷史的校園,從師專、師院、教育大學,一路演變而來。但聽說民國100年大學合併,這個校園就要放棄了。
我住的宿舍有三層樓,我住第二層。簡單方正的宿舍,窗戶外面可以看見參天的幾株鳳凰木。一整個夏季,樹蔭枝葉延伸覆蓋十餘公尺廣大。豔紅花束裡夾著橙黃的蕊心。血色鮮豔的花,明亮俗野,肆無忌憚。隨翠綠如鳥羽的枝葉一起升沉搖曳,燦爛繽紛,是奢侈的視覺享受。在寂靜無人的校園裡,鳳凰花與夏日蟬聲一起喧鬧沸騰,在烈日下蒸發甜熟香爛氣味,好像比平日年輕學生更有旺盛青春。
麵包果
宿舍前還有一株徑圍一公尺餘的老麵包樹,闊大如蒲扇的葉子,迎風招展。風大的時候,搖曳起來,特別壯觀,殺殺作響。初夏時節,樹上結了二、三十顆飽滿圓實麵包果。黃褐色外皮,布滿粒粒粗粗麻麻圓顆粒。有時在樹上裂開,引鳥雀啄食。
我在菜市看到麵包果,削去外皮,切成一塊塊販賣。有人教我與鮮魚煮湯,加一小勺油,清甜味美。暑假後,校園無人,麵包果落滿一地,果實裂開,裡面是橙黃的果肉。我起初著急無人採摘拾去食用,但終究有禽鳥松鼠來吃,蟲蟻蛀蝕,日久腐爛,雨後隨塵土流去,化為烏有,著急原來只是我自己執著。
宿舍轉角一棵一人合抱不住的大榕樹,樹心已成空洞,被另一棵新生的植物侵入,兩棵樹枝柯交錯纏繞,像是相互侵凌霸占,也像是相互依靠擁抱。愛恨恩怨其實不容易界分。
從宿舍走到研究室,經過一排高聳大王椰子、鐵板樹、印度紫檀,都是有年齡的老樹,在這個校園半世紀以上,看一批一批學生入學、畢業,人來人去,隨時間消逝,只有老樹在這片土地上生了根。他們姿態龍鍾,特別使人覺得人世安穩,歲月悠長。
松鼠
學生宿舍前有幾株似乎自己生長起來的木瓜樹,樹端結了一、二十顆碩大木瓜,擠成一堆。使我想起古羅馬的大地之母雕像,一個胖大婦人掛著一身的乳房,特別有豐饒的生命力。木瓜有些掉落,有些在樹上就黃熟了。一隻松鼠吃木瓜,咬了一個洞,鑽進去,最後索性坐在木瓜中,上上下下吃,像我們童年時夢想過的糖果屋。
我站定看牠,牠也看我,好像奇怪我來何事。
九重葛
校園大門口有水池,沿水池南側一排九重葛,大約一百公尺長。九重葛長老了,主幹不像藤蔓,粗壯結實,虯曲盤繞,如粗蛇飛龍,極具姿態。藤蔓攀援在幾支水泥柱上,九重葛的花重重疊疊,橙紅豔紫交錯,夾雜一些新栽的軟枝黃蟬的明黃,形成一片彩色繽紛的花海。我喜歡從上面滿滿覆蓋著花的長廊走過,花色光影迷離搖漾,午後睡夢長長的恍惚似乎還未曾醒。
水池裡有一群鴨子,日暖時在池邊棲息曬太陽,他們身體柔軟,長長的頸脖可以隨意曲繞宛轉。單腳站立,頭枕在背羽上睡眠,一動不動,彷彿印度恆河岸邊做瑜珈的修行者。暑假以後,校園少人行走,鴨子更一列搖搖擺擺走到大門口臥在路中央睡覺。有汽車經過,他們毫無移動的意思,有耐性的車主人會下車央求一番,促使鴨子起身讓路。
市場
清晨從佐倉步道下山,多去市場廟口吃早餐,這裡的紅茶有名。花東縱谷有多處老茶場,興盛三、四十年,一度衰落,近年又有興盛趨勢。但廟口紅茶用的似乎是南投魚池鄉的茶種,不屬於鶴岡紅茶。我喜歡去這有歷史的紅茶早餐店,可以看到早起的庶民生活。三三兩兩,有的是學生結伴,有的是父母帶著孩子一家人,有的是附近鄰居,一排站在台前,選糯米糰、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再依序點紅茶、豆漿,或杏仁茶。餐飲老闆應付眾多客人要求,有條不紊,結帳快而清晰,沒有差錯。民間的聰敏幹練活力,在一個早餐店看得清清楚楚,與公務機關的無精打采大相逕庭。清晨朝氣勃勃,要對人生充滿信心,最應該來這樣的早餐店。
紅喉
美崙市場一條街,兩邊是攤販。有些只是農民自家的收成,兩條絲瓜,一把過貓蕨,切成一塊一塊的麵包果,還有一堆我不認識的野菜。老太太看我走過咳嗽,就抓起野菜跟我說:咳嗽啊,試一試苦瓜葉。很濃重的原住民口音。我說:有效?她蹲在地上笑著:苦瓜葉,蛤蜊,煮湯,清火。
我買了苦瓜葉,十元。再走兩步,魚攤上有蛤蜊,看到一尾不大的紅喉,價錢比台北便宜一半,就買了準備中午蒸來吃,因此又買蔥薑。
錐麓斷崖
從巴達岡吊橋過到立霧溪對岸,腳下峽谷,急流奔騰,轟轟嘩嘩,地動山搖。巴達岡吊橋是通錐麓大斷崖的入口,向上攀升到六、七百公尺高度,就是著名的斷崖古道所在。斷崖是在陡直的山壁上鑿出約三十公分的小徑,容一人通過,上不見天,下不著地,彷彿懸吊空中,心驚膽顫,卻可以遠眺立霧溪遠遠蜿蜒奔來,大山聳峙,氣勢萬千。最美、最讓人驚嘆的風景,常常也在險處。想起李白〈蜀道難〉的句子「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李白也像是野走過這峽谷斷崖的古道。
薑花
四八高地是我黃昏每天散步的地方,畫畫或寫書,一整天,筋骨有點拘束住了,很需要到天地遼闊的地方紓解。四八高地有局部空間還是軍事管制區,因此雖然有一條修築完善的自行車步道,但是人客不多。高地就在七星潭上端,風吹草偃,高處俯瞰,東海岸長長一條海灣,向北視線到南澳一帶,向南海灣順鹽寮延展而下,綿延茫渺,視野如此富裕寬闊,海洋澎轟浩瀚,晨夕光影變幻,山海壯闊,覺得要定下心,盤坐調息,才能靜觀天地,沒有雜念。
四八高地沿路有文殊蘭和薑花,都是白色的花,也特別有濃郁香氣。
薑花是我童年的深刻記憶,一到夏天,草澤田野河畔,到處是野薑花的香,成為嗅覺裡揮之不去的故鄉纏綿的氣味。薑花多生水窪潮濕處,一叢一叢,寬大葳蕤的葉子在風裡翻轉,一支花苞,莖幹挺直有力,花蕾竄出,如菩薩細白指尖。我最愛看薑花蓓蕾從捲縮慢慢一瓣一瓣打開綻放,如蝴蝶翅翼招展,雄蕊雌蕊顫巍巍立起,也像蝴蝶的觸鬚口器。薑花的白裡帶淡淡不容易覺察的象牙瓷黃,潔淨而溫暖,像宋人最好的定窯葵花小皿。
多年前在巴黎讀書,走在香榭麗舍大街,夏日午後,忽然鼻腔滿滿都是野薑氣味,濃郁悠長,逼人熱淚,才知道鄉愁其實是身體裡忘不掉的氣味色彩。
歐洲是沒有薑花的,台北的薑花也因為沼澤池塘田野大量消失,多無法生存。花店有時賣薑花,買回家插在瓶裡,不多久都奄奄垂頭無生氣。
東部的野薑生在野地,陽光雨水空氣都好,所以俊挺皎潔,有玉石光華。
一年迴瀾住校要結束,拿起紙筆,細細勾勒薑花百合,皴擦大山骨骼,書寫峽谷急湍飛瀑,想在走過的路上每一朵花前略站一站,沒有雜念,就可以認一認自己的前生。
【2010/11/11 聯合報】@ http://udn.com/
- Dec 21 Tue 2010 01:37
閱讀劄記 2010.12.20
閱讀劄記(2010.12.20)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1:33
聽巴赫音樂,讓人覺得內心穩妥,腳下的大地充滿安定感,彷若萬象森然,各就其位。對巴赫而言,他的每座音樂建築,都以局部與整體嚴密的呼應作為準則~每個點 每條線 都向上發展,與高處隱密不現的上帝高度統一。這是巴赫心中的世界,萬物表現為上帝的局部,事物借助於整體顯現自己,瀰漫詩意..............
一個幾乎癱瘓的歐洲婦女,有一天聽到了顧爾德彈奏的巴赫“平均律”,身體有了奇妙的感應,後來病徵減輕,竟在聽唱片中一天天康復了!
好的音樂是終極啓示。
好的鋼琴家,可以帶來身心的康復與拯救...
有錢人终成眷屬,
有情人终生痛苦……
轉貼妙文:
最恐怖的事情是什麼??
1、索馬利亞海盜劫持妳的船……
2、菲律賓警察解救妳的巴士……
3、結婚……約 1 小時前 · 讚 · 留言
呵呵^^
看似情境各異,其為被挾持的“人質”則一也!
只不過是~
“in the name of love”........
當然,我個人不排除還是有在婚姻關係裡獲得解放的例外。
我相信這解放來自婚姻裡的修行,而非婚姻這徒具虛文的空殼。
要不,你要特別幸運。
但幸運不可恃!
再昏昧,夢總有醒的時候..........
基督教是弱者誘惑強者的武器~尼采
尼采反對華格納~一個把“酒神”拍賣給過時文化廢墟的“馴服者”。
偉大音樂家之所以難被解說與闡釋窮盡,在於他們就是那~
在具體音樂寫作中允許“未知”流經自身而得以“現實”呈現的人。
我靈魂的憂鬱,是她的結婚面紗~ 泰戈爾
從宇宙力量而生的人,才能擁有地球~Walter Benjamin “單行道”
只有在巨大的未知中,人才有生活。
余寶寶
志學老師 聖誕節快樂 靜宓悄然躍入您底飽滿醇厚燦然自成一家的文采悠游 是人生一大樂事^^
朱志學
葉兄眼界,迥非流俗可及......
知音一言,誠足快慰平生^^
余寶寶
仍遠遠追隨志學老師的慷慨鏗鏗然之跫音之外 已無憾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