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6:24
老師:
這是這學期以來陸續寫下的哲思手札,就當是我這旁聽生繳交的期末報告。
我銘感在心:
這些札記裡含帶的所有領悟,就某個深層的意義而言,都是建立在某種不可見的對話之上.........
與萊維納斯、與巴塔耶、與德勒茲、與德里達、與海德格...............
更重要也更親切的是~
我意識到自己筆下的每一句話,無非是在回應從您靈思飽滿的課堂上親炙的點滴教誨。
就某個隱微的奧義而言,我必須說~
您正是那自存在深淵向所有暗中聆聽者發話、並借飽蘊顛覆力量之話語將聆聽者畢生呵護的舊有世界給予摧枯拉朽一擊的“他者”........
我不禁遙想到已然歿入死亡疆域,卻猶自在典籍、在浮光掠影的意識邊界觸目可遇的“沒有面孔”的凝視........
那彷若洞燭一切幻見的眼神,依稀呼應著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片中總是隱伏一角冷然閱世的寂涼身影.....
看似莽莽蒼蒼的邊界風景,卻總讓人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於是,我的興趣逐漸從被觀照者的故事,轉向那不帶表情卻遍觀一切的他者~
那橫越世間而定睛於超絕的深遠凝視,每召喚出難以言喻的穿透力,直抵猶自飄搖於靈魂邊界者的內在深處.............
再次致上深摯的謝忱,
為著那
經由不可見的他者
所傳遞的火光...............
祝老師身體早日恢復安康
志學 叩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2:23
志學 看了照片 他們把火盆墊高 稍釋我懷。看大家高興,更教我釋懷。謹謝 老師
朱 志學 於 2011年1月22日下午4:02 寫道:
老師太客氣了^^
我很清楚自己這一年自您課堂裡激揚出的意識轉化。
這份感心的體悟,我同樣親切地看見它發生在許多的同伴身上............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上過您的課,再聽別人演講,老覺不夠勁!
PS
草坪只有零星飛濺的炭火燒灼的痕跡,春天應該就會長回來。不必擔心^^
可惜老師沒能共赴盛會。
底下是當天的影像紀錄,一併寄與老師分享~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5889&id=110468525683279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5957&id=110468525683279
志學再拜
PS2
哲思斷簡:
面對他者的基本態度是~“存有”先於“設定”。
這相應於“存在主義”揭示之“存在“先於”本質”
當你以一個“非主體”型態的思路去靠近一個未知的“X”,亦即,不強加自己的認知框架去定義不可化約為認知對象的對方,而是允許對方依自己的方式開顯自身,這時,對方才真能以一個飽蘊萌生性的“他者”對你示現。這意味著:取徑決定關係。他者只能在特定關係下才得以被開顯。換言之,他者或而“如其所是而呈顯”、或而“化約為對象”而遮蔽,全繫屬於你靠近他的態度。只要還試圖依憑已知的過去來決定不可化約的存有,以主體有限的經驗去牢籠不落“人為設定”的存有所內孕之無限可能性。即令他者遍在一切,須臾不離,對猶自墮陷於主體思路的昏睡者,仍是視而不見、習焉不察的。
在 2011/1/21 上午10:54 時, 余德慧 寫到:
志學 感恩你對我粗東西不棄,我倒是要跟你說聲道歉。我要阿邦老師不要在你的草坪燒火 他也答應了,沒想.... 聽說你的草皮有一塊黃黃的。以後,你務必要堅持 我們才幫得你 老師
他者經驗的遭逢
帖之一:
王要對在他右邊的人說:『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你們來吧!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接待我到你們家裡;我赤著身子,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那時候,那些義人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看見你流落異鄉而接待你到我們家裡?看見你赤著身子而給你穿?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害病或坐牢而去探望你呢?』王要回答:『我鄭重地告你們,無論甚麼時候,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作的!』
~新約 馬太福音25章34-40節
元尉兄告訴我,這是萊維納斯自述聖經裡最讓他喜愛的一段經文。
事實上,對從小受洗信主的我, 這是ㄧ段從小在教會聽過千百次,卻始終不曾內化到我意識之光裡的經文。
我暗自驚歎:
歷經這麼多年的尋索......
自己竟可以遲至這一刻才真讀懂了新約“福音書”的奧義。
這一刻
再沒敢有任何自以為明白而實則去道日遠的狂妄。
終於安靜下來的心
與其說是沐浴在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歡悅之情,
毋寧說是為著窺見那來自意識深淵裂出的一線光亮而滿溢著難言的敬畏之感!
我欣慰自己終於來到一個點:
東方與西方 古典與當代 超越與內在 自力與他力.........
在全幅開展的意識裡,
原來都可以毫無扞格地消融為一。
帖之二:
什麼是他者經驗的遭逢?
容我借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一段經典名言,提供一條理解進路。
他在其“The Portrait of Lady ”裡,驀然石破天驚地來上這麼一段話:
生命中總也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
“There are moments in our life when even Schubert has nothing to say to us…”
我懷疑是什麼樣靈光煥發的一刻,某種來自未知的神祕力量,借 Henry James 說出了連他自己都未必充分洞察的奧蘊~
當那如梗在喉、頑強到不肯被馴化到你認知框架的存在可能性,猝然臨在你命運中、以至於摧毀你日常生活軌道的一刻,與你遭逢的正是那平日蟄伏深淵而始終對你昏睡的意識保持隱藏的他者經驗~
帖之三:
巴赫從我內在召喚出的神魂搖盪之感,原來早形成了某種強大的“他者”經驗.........
當我雙手自琴鍵輕撫而過,三百年前的巴赫音律所內藴的深烈迴盪力量,正隱然指向一條“通往他者之路”;
而通往他者,與穿越被自設框架窄化的世界以更深地抵達自己內藴的神聖性,原是一事。
超越與內在,在此諦結為ㄧ。(沒有存有者的存有經驗)
最低的,隱藏著至高的..........
最親近,也是最遙遠的................
最孤獨,卻也隱然通向不可見的深密連結..............
福音書裡“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於此遂成某種仍對深陷世界幻象中的人保持隱藏的“靈魂密碼”.........
當我們終而能夠從疲癃殘疾、惸獨鰥寡之顛連而無告者身上窺見上帝的容顏..................
人生遂可以不再是一個不斷在強化自我框架的追尋過程中,漸行遠離柔軟與謙卑的“自囚”過程。
這就讓日趨狹仄的人生,在他者的強光下,裂出了一道跳脫業力迴圈宿命的可能!
帖之四:
萊維納斯的“他者”概念,引領我對"責任"兩字抵達了前所未有的體會...........
那是一種全然孤獨中臨在於己的全然責任.......
卻也是一種全然承當中無心而至的全然恩寵..........
它不是幸福的分享,而是合獻身與救贖為一的皈命..........
那是只有深刻經驗過全然被棄絕於世的孤獨而自此背向世界、永不回頭的人,才可能瞬間瞥見的靈魂亮光。
在這亮光的浸拂下,
你不覺變得全然柔軟,
你蛻變為深淵裡的守護者~
守護一切深淵中與你同命共在的“他者”,
並無限地回應這只對極少數擁有看見能力的人示現的“他者”自你內在興發的召喚..................
尋思至此,心眼不覺雪亮般的明淨起來。
這才明白:
那看似輕盈而甜美的“幸福”,每導向不自覺的“自囚”處境。
看似厚重而不堪承受的“責任”,卻蘊生著斬斷業力鎖鏈的無限可能!
卡謬有云: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這種責任,只對深淵中的守護者存在。
也只有這等全然孤獨中迎向他者的絕對責任,讓我們真正看見:
是什麼樣的悲願與力量,方能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附記:
愛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2011.1.15 哲思手記
Eros:朝向值得“戀慕”的人~在與自己產生強大感通的another ego上窺見自己的幸福與歸宿。
Love:朝向需要"垂憐"的人~在疲癃殘疾、惸獨鰥寡、流落無歸、顛連而無告者的欠缺裡窺見自己的責任與命運。
前者是天堂灑落的繽紛落英..............
後者是深淵裂出的一星寒光.......
前者源於“自戀情結”而墜入的美學召喚~知音莫逆的純淨激情:Ecstatic passion between soulmate)
後者源於“救贖意識”而激揚的倫理迴盪~同命共在的地藏悲願:走過深淵的孤獨,遂不可能再對別人的處境無動於衷)
面對他者的基本態度是~“存有”先於“設定”。
這相應於“存在主義”揭示之“存在“先於”本質”
當你以一個“非主體”型態的思路去靠近一個未知的“X”,亦即,不強加自己的認知框架去定義不可化約為認知對象的對方,而是允許對方依自己的方式開顯自身,這時,對方才真能以一個飽蘊萌生性的“他者”對你示現。這意味著:取徑決定關係。他者只能在特定關係下才得以被開顯。換言之,他者或而“如其所是而呈顯”、或而“化約為對象”而遮蔽,全繫屬於你靠近他的態度。只要還試圖依憑已知的過去來決定不可化約的存有,以主體有限的經驗去牢籠不落“人為設定”的存有所內孕之無限可能性。即令他者遍在一切,須臾不離,對猶自墮陷於主體思路的昏睡者,仍是視而不見、習焉不察的。
放開我自己..........
敞開一個“非主體”型態的處境,亦即,不落主客對峙型態的柔性關係場域.......
而後,在全然的柔軟與靜默中,細細聆聽那自未知傳遞而來的訊息並允許它以我無法預期的型態接近我的世界。所以,他者的“相遇性”在朝向我接進的過程,永遠有一種因為不確定性而挑起的危險和不安。
試著鬆動、甚而丟棄“主體形態關係”裡被預設為“本質”的先在設定、框架與制約。對存在開放,允許存在進入我們...............
萊維納斯的哲學之所以重要~帶領我們回到哲學的起源:兩刃之間、生死之交、古今之變、天人之際~粉碎已知世界,向未知的存有自身開放自己。
提醒我們回到那永恆的不確定性。
永遠回到這個點上:哲學的原初~展開對世界的好奇或允許對象接近我或開放我自身讓他接近我內心........
回到思想的源頭、世界的原初..........
主體不只是主體本身,當我們面對一個對象的時候,整個意向因為主體而產生變化。同樣,主體的意向會因為對象的接近而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整個世界就是我的文本。就是人的文本。
萊維納斯比海德格更進一步的是~
他的關注不只限於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在自我裡面引發的焦慮進行反思。
萊維納斯關注的則不只是生命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他關注的是~所有與我不一樣人事物,當他們接近我的時候,當他們在我面前顯形的時候,我的倫理行動是什麼?
在我跟人照面時,我的好奇、瞭解的慾望、開放自己讓他進入我內心.........的關係即是倫理。
今天的倫理學還看得見這樣的關係嗎?
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倫理學。
思維的命運是把我們帶離感動而納入某種經驗性的結構裡~固有的社會性想法產生的判斷~一種固定認知世界的方式或模態。除非心有餘力,不再覺得自己受威脅,才敢略微開放。否則都是優先保護自己,而以主體與主體的關係相互對待.........
主體與對象=主體與另一個主體(人性的關係)
唯一能夠深入未知恢復清新抵達感動的另類連結:他者與他者(神性的關係)。
不把自己對象化,也不將外在於自己的人事物對象化。
存在進入設定~人異化為機器。
他人:“缺席者”或者說“不得其位者”以自己的流落無歸作為獻祭而深植入我內心的永恆罪咎感,推動著我背負著所有生命在我身上而前進,直至老死。
沒有一致性的思想。
思想必然是個殊的!因為不一樣,所以需要對話,需要好奇,需要彼此接近、彼此溝通。
思想必然是具身性的。面貌+身體。非全然理性的、普遍的.......
思想以至於倫理,亦即,面人生的姿態,必然帶著由他身體性所塑造出的差異。
不可能有一種思想或人生態度可以普遍化地適用於每個人身上,放諸四海而皆準。
人之本性:人面對自身生存的責任。
把自己作為他者的倫理,是把對象作為他者的倫理之基礎。
把自身視為他者。對反~把自己視為對象。
然後,推己及人。
背反生命的形上學式的超越:在思維的建構中虛擬“被化約的人性”作為生命的指導原則所強撐的超越(與存在斷離的超越)
肯定生命的人性的超越:回返存在自身。在具身性的思維中,凝探未知。把自己視為不可化約的他者,並以此具身性的人性基礎所達成的超越。沒有指導原則,沒有救世主,沒有上帝,沒有外在於己而可作為規範自己的價值系統..................只有野性的奔騰與原始生命氣力的直接鼓蕩.................
倫理:人跟人在一種把自己作為他者的情況下所實現出來的一種自身對自身的責任感~而後推己及人,進入一種開放性的探索與聆聽關係,這種生機盎然的關係裡,對自己敞開也對他者敞開。嘗試去明白別人而與他者產生真正的對話與交流,如同對自己的深微傾聽(對自己保持警覺、敏感、好奇心、熱情、充滿情感、寬容、開放地意識到自己也同樣推己及人地敏感到他人)~肯定生命
倫理學:當人對世界、對自己的熱情、好奇或自我認識的渴望耗盡消失,開始封閉自身,甚至於把自己作為對象去面對自己的時候,他會開始也同樣以對象化的型態去化約別人、開始以已有的經驗去定義別人是什麼。這背反生命的過程慢慢結構化的結果就是倫理學~背反生命
他者倫理就是~
我們在經歷過ilya 的折磨後, 我們不可能再對別人的處境無動於衷.......
這是“絕對”的倫理:
不要求公平、不要求對稱、不要求相回饋而仍給予無盡陪伴的召喚與責任。
對萊維納斯來說,倫理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存在、是場域................
全然允許對方開放自身,不要試圖定義它。
重點不在對象,而在如何側顯那宛若浮光掠影的對象背後隱蓄未發的“場域”。
在對象之旁
拉開“空間”..........
進入未知的向度............
萊維納斯洞見下的 ilya
賦予了巧妙的字義移轉:
from "there is...." to "that always behind the certain world ....."
(從“可見”到“不可見”的;從“世界”到“沒有世界的存有”;從”存在者“到“沒有存在者的存在”)
從他者出發的倫理與從主體出發的倫理,有何不同?
主體出發的倫理學難免陷落為互相的吞噬與搏鬥~
亦即,取消對方作為他者的本位,而把對方化約到我為它設定的認知框架。
他者不是 another ego (別人的眼光是我的地獄~沙特 )
他者,是那不可被化約的。
謝林:愛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斷輪迴~上揚至瀕死的一種生命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1月15日 22:09
余德彗老師的“自我轉化”作業~關於“斷因果鏈”的自我省察
斷除因果鏈,如何而可能?
從上課錄音聽聞老師提及列維那斯所云“沒有世界的存有”。
內心聳然一震!
這就是了!
我隱然由列維那斯ilya的線索 嗅到了隱伏這問題背後的深層脈絡:
我試著描述出從中體會的內涵~
列維那斯所云“沒有世界的存有”.........
事實上
正是每一個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或修行人必得進入並從瀕死中揚升自己的存在狀態。
它通常發生於某種深淵經驗之後.....
瀕死者被迫"懸崖撒手",卻不經意間靈光爆破,滑入了某種近乎莊子所云 “遊心於物之初” 的存在狀態。
不論是心凝神釋後的瞬間瞥見,是齊克果式的絕望的一躍,抑或是佛陀拈花微笑的淡定深沈..........
共通的一點是~這極稀少的靈魂,一如Giacometti雕塑下一尊尊瘦骨嶙峋的“獨自行走的人”~
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深遠凝視中...........
終於走進了
那幾乎空無一人的“存在”............
他自此帶著清醒的覺知存在著。
無垠的幽寂
不再是必須奮力掙脫的黑暗與怖畏..........
帶著全然不同以往的柔軟與接受性…
他安然行過常人知見中視為深淵的死蔭幽谷...........
此刻
他不再通過世界奉行的律法而存在,
他不再渴求世界的秩序 安頓 與 終歸在時間流轉中風流雲散的世間承諾..........
他凌越曾經累劫囚禁他的歷史框架
直接凝視生命自身
卻不再試圖把對意識保持隱匿的“奧祕” 強行對象化為可供確認的“已知” 以逃避內心的荒原.......
世界就是已知
奧祕屬於未知
他終而明白
唯一的解脫之路就是~
任生命在未知中漂浮..........
在未知中敞開自己以進入更深的連結..........
只要試著深入任何關係背後
就會明白
這隱藏的連結就發生在看似與世界全然疏離的斷裂中,
在某種對世俗眼睛隱匿自身深度的內在性中~
他契接了世人所怖畏 卻對他顯示為豐盛滿盈的靈魂景觀~“沒有世界的存有”
這逼臨意識本真的存在狀態,近乎巴塔耶所尋求的宗教性。
在他看來:
Religion is the search for lost intimacy~Georges Bataille
這意味:
真正的宗教性找尋的正是一種“lost intimacy”........
那是在人類眼睛被“世界”遮蔽後所遺忘的真實締結~
這締結建立在一種“從未知移向未知”的隨順與流動
建立在 不任令“世界”阻隔彼此的敞開與接受性...........
而世界的盲點正是~
它相信控制。
它相信 建立在通過控制而延伸出之 尊卑 位置 權力 規則 範疇 概念 名相 定義 角色 秩序 道德 制度 禮教 利用 交換 慾望.....等終歸夢幻泡影的顛倒幻見。
這就落入來自“已知”的習見遮蔽所形成的認知框架。
一切不符合此框架的“對象”,就成了沙特所云的“別人就是地獄“。
於是,我的注視成了囚禁“他者”的地獄,他者投注在我身上的目光也成了囚禁我的地獄。
關係就在此相互囚禁的交纏中變身為莊子齊物論筆下~“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的地獄(注ㄧ)。
人生於此遂成漫長的屈辱與折騰。
而且,就在不斷被激揚出的盲目抗拒與習慣性依附中,深陷憤怒與哀傷的迴圈中而不能自已。
這就是”輪迴“。佛家稱此為”三道流轉“。(地獄餓鬼畜生謂之三道)
它意味:
迷醉世界秩序而遠離本真的“小我”,在無意識的反應下,自召業報,而被囚禁於一種“為業所縛,而莫之能止“的因果迴圈。
一位像佛陀這般的覺悟者。
正是一位真能夠斷此輪迴的人!
更精確地說:一位走出此因果迴圈,而後心無掛礙,了無懸念,從此不受因果,再不回頭的覺者。
云何為“不受因果”?
日本 白隱禪師就是最好的典範。
任憑這眾聲喧譁的世界如何謗譽交加,他只是泰然自若地回應一聲:“哦!是這樣嗎?“
這是一個無法被世界給“碰觸”到的人。
因為他已徹底跳脫因果的迴圈。
不管這世界丟出什麼命運給他,
他全都不在乎!
那超然事外的微笑與淡定,充分顯示~
他徹底看透意識的詭計,乃能拒絕被世界給耍弄。
所以,在白隱眼中,就任令這瘋狂的世界在禍福自召的因果迴圈中瘋狂運轉吧!
他唯一能作的只是等待..........
等待這群在盲目業力驅動下被推入哀樂深淵的子民...........
如何在兩極間不斷來回擺盪........
即令 今天張牙舞爪前來“興師問罪”,明日又藏頭縮尾前來“負荊請罪”..........
兀自垂目靜站的老禪師,卻只是不改平常地道聲:“哦!是這樣嗎?”
這才是巴塔耶的宗教性所尋求的“lost intimacy”!
是這通往未知奧祕卻對世界保持隱藏的“lost intimacy“,開啓了真正的覺者之路。
走上這條路的人,自能安住於某種不受世界碰觸的內在聖域中:
於是 面對世界的無常起落
一個真正的覺者
受侮不辯,聞謗不答。
這正是“斷輪迴”所以可能的關鍵處。
何則?
他不復存在一個“自我“幻見,需要被捍衛。
也不存在任何立場,需要被護持。
所以任憑眾聲喧譁,如大風捲水而來......
他不受激,也無法被冒犯。
只是安住在深不可測的內在聖域中
不受因果 不起反應 不生無明 不落業力輪迴
人生對其而言 不再是作繭自縛於業力迴圈裡的一條“因果鏈”,
而是斷此“因果鏈”後,所進入的“eternal now”。
在eternal now裡面,未知的奧祕始終保持是未知的奧祕。
每一個片刻都是浸潤於生命的直接臨在
而非業力驅動下的概念捕捉......
前者是沒有目標要去抵達 沒有方向要去堅持的“流浪” 那是一種從未知走向未知的真實諦結.........
後者是受制於習見遮蔽與世界框架的”追尋“ 一種將隱匿的未知(X)強行對象化以納入已知的虛假勾連.......
安於未知而允許奧祕不致縮減異化為框框套套的世界秩序
人於焉抵達了“沒有世界的存在”.........
一切來自世界的控制 自此如泥牛入海 ……
不再能擾亂內在的核心
這就是“終止輪迴”
就是“斷因果鏈”
就是“從業力解脫”
我由此了悟:
佛家所云無明,無非不能安於ilya而渴求世界秩序的盲趨衝動罷了!
這意味:
佛家的無明,對意識的深淵還未能探究到盡處。
列維那斯的ilya挖得更深。
他的洞見,讓我窺見:無明不過是對ilya的本能逃避。
世界則是由此逃避被創造出來的虛妄秩序與繁文縟節。
只要繼續對此世界有所貪戀
對ilya的無垠荒寂有所逃避
人生就難免只是圈禁於”世界”的“囚徒”的人生。
明乎此
對那凌越世界而投射於無限遠的凝視,乃更有不同往昔的體會:
正是在“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四顧蒼茫中
習於透過依附關係把自己和對象物勾連 以建立“自我認同”的“小我”,頓時被從世界丟回自己。
就在這一瞬間,人被迫轉身面對自己的本質。
只要他有勇氣瞪視內在的深淵不眨眼,
他自然觸及了
看似飄渺卻是內在最深遠的動力.........
這就讓他終於走出世界的硬繭,而回返到“存有”本身。
這個片刻便是流浪的終點!
一個像赫曼赫塞筆下西塔沙這樣的流浪者(seeker)
終而停止“因果的輪迴”而皈命於意識深淵之“沒有世界的存有”。
從此,命運成了在未知中沒有方向的漂浮............
漂浮,所以敞開,所以放下一切對象化的“捕捉" 與“控制”.........
所以也不被任何轄制意識的目標與方向所佔據................
於是
諸法皆空...........
沒有目標必須被抵達
沒有方向必須被控制
沒有標準必須被堅持
沒有懸念必須被填補
一切的一切
只是任隨生命流動
迎向每一回深沈的臨在與美麗的邂遘..........
此則莊子所云:
"安時處順,則哀樂不能入..............."
就在這純然的接受性與被動性中............
人終而頓脫了地獄 惡鬼 畜生與天 人 阿修羅道 的永劫輪迴................
這意味:
從不見天日之“囚徒”,恢復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一個巴塔耶筆下所云:上揚至瀕死的一種生命~
那命定是 蘊生於抗拒(瀕死於常人深陷其中的幻見,世界就是幻見,就是Maya)與接受(莊子所云:遊心於物之初)的交纏辯證中破繭而出的生命...........
這生命 在狂喜的揚升中 切斷了對世界的最後一絲懸念........
而後 縱身一躍 消融於“沒有世界的存有”..........
這在瀕死中絕望的一躍,才是唯一有價值的死亡。
不是死於形軀肉身,
而是~
死於世界。
試問:若不能死於常人深陷的幻見世界
又安能縱浪大化於”沒有世界的存有“ 而得任運自在?
這顯示
只有通過這一意義下的死亡 才可能逼臨生命最美的揚升............
生命的揚升與瀕死 在此 原是一事!
這正是為何我敢斷言
“上揚至瀕死”
就是“斷輪迴”所以可能發生的唯一契機
就在這契機
生命觸碰了蛻變得以自內在蘊生的 key link~
我意味
意識在此發生一個根本的轉向
不再朝向過去而移動
不再朝向未來而移動
不再朝向世界而移動
就在這上揚至瀕死的一刻
一個新的移動開始了..............
一個朝向深度的移動!
這終而跳脫因果迴圈的嶄新精神動向
我姑且稱之為“一心皈命”~
它展現為
一種告退世界 再不回頭 純然安住於內在性的截絕與淡定。
也許 “紅樓夢”裡 讓寶玉聽了早悟禪機的一闕曲牌~“寄生草”,
正透出了些許消息~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没缘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来去無牽掛。那裡討烟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山門》中“寄生草”曲(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好一句:“那裡討烟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這正是所有
上揚至瀕死中 切斷幻見世界的覺者 最後安住的精神聖域.............
注ㄧ:見齊物論: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志學 2010.10.15 余德彗老師課堂隨感
哲思斷簡:空性必然圓滿?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2日 2:34
空性必然圓滿?
不!圓滿只是一種潛藏而有待開顯的可能性。
空性隱伏於心智建構世界底層的深淵..........
深淵召喚圓滿,卻不必然圓滿..........
它可以是天地之大美,卻也可以是令人窒息的恐怖..........
全依人靠近它的態度而定............
是洋溢生命感的直接臨在,還是業力轄制下的心智威逼?
前者不離通極於道的存有自體,後者卻在遺忘存有的疏離中自陷於人為設定的圈套。
這意味
空性本身無所謂圓不圓滿。
圓滿與否,是依每個人的眼界深淺而有所不同的。
更進一步說~
空性只能是因為得到全然的接納而成為圓滿。
否則,對一雙充滿操控欲的眼睛,空性只會呈顯為千瘡百孔的失序與混亂,何來圓滿?既是世俗心眼,必求有以改造以填補其“欠缺”。
態度決定一切!
忠於自己的孤獨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30日 2:25
有人陪伴也好,沒人陪伴也好;有師友共修也好,沒師友共修也好........
這都只是“在世經驗”的一部份。
都無法改變人的存在就是孤獨的本質。
能忠於自己的孤獨,而全然接納之,就自然終結了所有的流浪,也就不再為身世飄零而興感無限.........
不能忠於自己的孤獨,那就算流浪途中偶逢看似體己的陪伴者,可時移事遷,那存在中難以掩藏的孤獨本質,還是不免自內心深處悄悄滲出的!
可惜,肯接受真相的勇氣,畢竟是少見的!
人們寧可相信愛情裡的救贖!
卻不易了悟那一廂情願的救贖,只是用來掩蓋孤獨卻終究被存在撕碎的謊言。
可有人離得開謊言的支撐嗎?
很難!
因為它構築了自我的基礎。
一旦在愛情裡有其中一方
不肯繼續陪妳維護住那那一度支撐住彼此關係的謊言,
那麼,唇亡齒寒.........
那始終頑強而深植意識深處的自我延續本能,就面臨崩解了!
可真正的修行,就從接受這必然的崩解開始~
不再試圖維護那命定無法維護的.......
不再尋求加強那常年拘役自己的幻見...........
這是大幻滅!
大恐怖!
卻也是大解脫的一刻!!!
可惜,世人多忙,少能細味這看似不知所云的鬼話?
還是尋求愛情裡那承諾自己此生不再孤獨的永恆誓言
更能對得上“自我”的胃口...........
對一意只想把生命自體納入心智控制以換得世俗安全感的眾生,空性只可能是令人望之暈眩而心生畏怖的深淵,因為它太不受控制了............
對能通過全然地敞開與臣服,"躍入"生命之流,而任隨自己在未知中漂浮的人,那隱伏於一切現象底蘊的空性,才是最美的祝福。
欣聞余德彗老師出院有感^^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9日 16:51
2010.12.18 余老師在心靈工坊主辦的花蓮講堂,為各地慕名而來的讀者,導讀一本對他意義重大的新近翻譯作品~【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看著余老師抱病講演的清矍身影,不忍之餘,心底湧現更多的是一種親歷親證當代哲人典型的無邊莊嚴感..........
講堂預計六次,沒想三天後,老師才歷劫歸來不久,又再度急送醫院。
這回病況似乎來勢洶洶,我只能從安邦老師間接探問余老師病情,只聽聞病勢兇險,安邦老師和我都只能默默祝禱,就怕親赴醫院探病,反成為老師的負擔。
剛在facebook加入桂花姐,乍然目睹這篇心情紀實,瞬間牽動了我很深的心事..........
回頭想來,我兩年半多前毅然請辭學院教職,與其說是為了消極掙脫體制的鎖鏈以回歸自己,時間拉長至今,我才更清楚的看見,原來辭職這個動作本身,就某一個當時仍對我保持隱藏的意義而言,無非是不可預知的法界緣起,巧妙成全了我,好讓我得以及時銜接上這輩子最關鍵的一段師生緣份。
這緣份在我存在中展現為一種~
抵達”超越“所必經的”斷裂”。
我意味:
我生命中若未即時安插入這與俗情世間保持某種“斷裂”的經驗,就不可能引領我在日後來到“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超越(我意指尚未窮盡幅度的精神轉化)~
於是,辭職一年後,我在無事一身輕下,偶然聽聞孫世民兄提及:
余老師可能是花蓮唯一能深刻幫助我理解現象學奧義的人。
我於是在課堂已然進行四分之一的學年中途,以一位”陌生的他者“突兀地闖進了余老師課堂。
很快,我便感受到一股渾厚黏稠的精神力量,讓人聽得欲罷不能!
我幾乎是在電光石火間,便已意識到,這正是我最迫切需要汲取的養分。
我於焉成了余老師課堂上“非正式修課”的忠實旁聽生,並自此波瀾浩蕩地展開持續最長的一段“不為學位,純為學習而來”的旁聽生涯。
聽課一年之後,此刻,我更鮮明地意識到,
我無意間已進入了我一生最決定性的一段“學思”歷程............
更精確地說~
一段在斷裂與超越的辯證間,
歷經“撤離”(外在性追求:投向世界的第一生命)與“復返”(內在性觀想:向死存在的第二生命)的“精神轉化”歷程...........
沒有余老師就近點醒,而一切聽憑自悟。
我心底有數,要純靠自我狹仄的眼界與視域,調適上遂以成全第二生命的全幅開展,還真不知要摸索到何年何月?
我捫心自問,以我過去的學思背景,我其實有絕大機會掉入一種廉價而欠缺扎實根底的悟境,卻不自知這一切貌似“抵達”而實則去道日遠的“自以為是”,其實是修行上最大的陷阱~“too quick,but not yet!”
當然,這份在心坎滲透日深的內在感受,命定只能是"如人飲水,點滴在心"的.........
可對我而言,這極具個人性的屬己體驗,是經由余老師而自我內在喚醒的一星火焰..........
光芒雖猶微渺,卻已足引領我在無明之風中洞察業力之幽微,而知所進退.........
我衷心感謝~
這輩子有幸就近親炙余老師,
日後人生路途不論還潛伏多少橫逆與困蹇.........
無論如何,
我都已比畢生無此緣法的人,
幸運得多^^
在此
衷心祝禱余老師早日恢復身體安康^^
私淑弟子 志學 欣聞老師出院有感^^
PS
20101218-余德慧花蓮講堂-【好走】導讀會
神情虛弱,身形消瘦,余德慧教授,我的啟蒙恩師,以身負使命的精神,為七十多位遠從全省各地奔赴花蓮的讀者,三個小時,細膩導讀【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生命的前五十年,人們為世俗物質而活;五十之後,開展第二生命,為自己而好好的活。 *前個人領域--個人領域--轉化場域--超個人領域(85頁) ⋯⋯ *Mindfulness, 是一個人以不可思議的安靜,把自己所有的行為觀看一遍,看自己的吃行坐臥,與自己產生距離,全然的觀看,全然的投入。 *臨終時,是靠虛構的世界而活。身軀躺在床上,虛構的世界在想像中玩耍,順順的把自己從生引到死。生與死是連接的。 *給孩子留些貧窮是好事。
發佈者:Doris Wang
Doris Wang
志學,謝謝你的分享,非常深刻。我們無法確知 生命的轉化,前行,後退,迴旋,打轉,糾結、平直,....。每個階段都是重生的契機。祝你在此特殊的生命旅程中,盡情享受mindfulness.
27 分鐘前 · 收回讚 · 1 人 ·
朱志學
桂花姐說得透徹!
吉光片羽,卻字字入心^^
因緣深遠,不可思議.........
有幸與您相識,甚至還專程到我舍下喝上一杯咖啡,這亦是不可測知的緣法。但還有比在未知中漂浮更美好的體驗嗎?
我衷心領受您的祝福~
試著盡情享受mindfulness裡含苞待放的豐富蘊
蓄...........
而後,在全然柔軟與被動的存在之舞中,
迎向那落英繽紛似地自無盡法界飄灑而落的緣份
與不可預知的奇妙連結............
志學再拜
從“相忘於江湖” 到“一意孤行”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17:52
最讓蔣勳老師流連忘返的佐倉步道入口距我住處僅三百公尺,天色敞亮的話,可以從山上俯瞰空闊無涯的太平洋海景。即令天候欠佳,還是會另有驚喜!那表示你會在細雨紛飛中置身於蒼茫的雲氣間,如入世外仙境。
我每愛在煙雨飄渺的時分上山,享受並未此流連忘歸,不忍遽去...
未完待續
續文請參閱底下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jjs0035/17181538
- Jan 24 Mon 2011 19:31
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