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者經驗的遭逢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2:23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2:23
他者經驗的遭逢
帖之一:
王要對在他右邊的人說:『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你們來吧!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接待我到你們家裡;我赤著身子,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那時候,那些義人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看見你流落異鄉而接待你到我們家裡?看見你赤著身子而給你穿?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害病或坐牢而去探望你呢?』王要回答:『我鄭重地告你們,無論甚麼時候,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作的!』
~新約 馬太福音25章34-40節
元尉兄告訴我,這是萊維納斯自述聖經裡最讓他喜愛的一段經文。
事實上,對從小受洗信主的我, 這是ㄧ段從小在教會聽過千百次,卻始終不曾內化到我意識之光裡的經文。
我暗自驚歎:
歷經這麼多年的尋索......
自己竟可以遲至這一刻才真讀懂了新約“福音書”的奧義。
這一刻
再沒敢有任何自以為明白而實則去道日遠的狂妄。
終於安靜下來的心
與其說是沐浴在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歡悅之情,
毋寧說是為著窺見那來自意識深淵裂出的一線光亮而滿溢著難言的敬畏之感!
我欣慰自己終於來到一個點:
東方與西方 古典與當代 超越與內在 自力與他力.........
在全幅開展的意識裡,
原來都可以毫無扞格地消融為一。
帖之二:
什麼是他者經驗的遭逢?
容我借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一段經典名言,提供一條理解進路。
他在其“The Portrait of Lady ”裡,驀然石破天驚地來上這麼一段話:
生命中總也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
“There are moments in our life when even Schubert has nothing to say to us…”
我懷疑是什麼樣靈光煥發的一刻,某種來自未知的神祕力量,借 Henry James 說出了連他自己都未必充分洞察的奧蘊~
當那如梗在喉、頑強到不肯被馴化到你認知框架的存在可能性,猝然臨在你命運中、以至於摧毀你日常生活軌道的一刻,與你遭逢的正是那平日蟄伏深淵而始終對你昏睡的意識保持隱藏的他者經驗~
帖之三:
巴赫從我內在召喚出的神魂搖盪之感,原來早形成了某種強大的“他者”經驗.........
當我雙手自琴鍵輕撫而過,三百年前的巴赫音律所內藴的深烈迴盪力量,正隱然指向一條“通往他者之路”;
而通往他者,與穿越被自設框架窄化的世界以更深地抵達自己內藴的神聖性,原是一事。
超越與內在,在此諦結為ㄧ。(沒有存有者的存有經驗)
最低的,隱藏著至高的..........
最親近,也是最遙遠的................
最孤獨,卻也隱然通向不可見的深密連結..............
福音書裡“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於此遂成某種仍對深陷世界幻象中的人保持隱藏的“靈魂密碼”.........
當我們終而能夠從疲癃殘疾、惸獨鰥寡之顛連而無告者身上窺見上帝的容顏..................
人生遂可以不再是一個不斷在強化自我框架的追尋過程中,漸行遠離柔軟與謙卑的“自囚”過程。
這就讓日趨狹仄的人生,在他者的強光下,裂出了一道跳脫業力迴圈宿命的可能!
帖之四:
萊維納斯的“他者”概念,引領我對"責任"兩字抵達了前所未有的體會...........
那是一種全然孤獨中臨在於己的全然責任.......
卻也是一種全然承當中無心而至的全然恩寵..........
它不是幸福的分享,而是合獻身與救贖為一的皈命..........
那是只有深刻經驗過全然被棄絕於世的孤獨而自此背向世界、永不回頭的人,才可能瞬間瞥見的靈魂亮光。
在這亮光的浸拂下,
你不覺變得全然柔軟,
你蛻變為深淵裡的守護者~
守護一切深淵中與你同命共在的“他者”,
並無限地回應這只對極少數擁有看見能力的人示現的“他者”自你內在興發的召喚..................
尋思至此,心眼不覺雪亮般的明淨起來。
這才明白:
那看似輕盈而甜美的“幸福”,每導向不自覺的“自囚”處境。
看似厚重而不堪承受的“責任”,卻蘊生著斬斷業力鎖鏈的無限可能!
卡謬有云: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這種責任,只對深淵中的守護者存在。
也只有這等全然孤獨中迎向他者的絕對責任,讓我們真正看見:
是什麼樣的悲願與力量,方能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附記:
愛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2011.1.15 哲思手記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7日 12:35
他者倫理就是~
我們在經歷過ilya 的折磨後, 我們不可能再對別人的處境無動於衷.......
這是“絕對”的倫理:
不要求公平、不要求對稱、不要求相回饋而仍給予無盡陪伴的召喚與責任。
對萊維納斯來說,倫理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存在、是場域................
全然允許對方開放自身,不要試圖定義它。
重點不在對象,而在如何側顯那宛若浮光掠影的對象背後隱蓄未發的“場域”。
在對象之旁
拉開“空間”..........
進入未知的向度............
萊維納斯洞見下的 ilya
賦予了巧妙的字義移轉:
from "there is...." to "that always behind the certain world ....."
(從“可見”到“不可見”的;從“世界”到“沒有世界的存有”;從”存在者“到“沒有存在者的存在”)
從他者出發的倫理與從主體出發的倫理,有何不同?
主體出發的倫理學難免陷落為互相的吞噬與搏鬥~
亦即,取消對方作為他者的本位,而把對方化約到我為它設定的認知框架。
他者不是 another ego (別人的眼光是我的地獄~沙特 )
他者,是那不可被化約的。
謝林:愛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2:23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2:23
他者經驗的遭逢
帖之一:
王要對在他右邊的人說:『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你們來吧!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接待我到你們家裡;我赤著身子,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那時候,那些義人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看見你流落異鄉而接待你到我們家裡?看見你赤著身子而給你穿?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害病或坐牢而去探望你呢?』王要回答:『我鄭重地告你們,無論甚麼時候,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作的!』
~新約 馬太福音25章34-40節
元尉兄告訴我,這是萊維納斯自述聖經裡最讓他喜愛的一段經文。
事實上,對從小受洗信主的我, 這是ㄧ段從小在教會聽過千百次,卻始終不曾內化到我意識之光裡的經文。
我暗自驚歎:
歷經這麼多年的尋索......
自己竟可以遲至這一刻才真讀懂了新約“福音書”的奧義。
這一刻
再沒敢有任何自以為明白而實則去道日遠的狂妄。
終於安靜下來的心
與其說是沐浴在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歡悅之情,
毋寧說是為著窺見那來自意識深淵裂出的一線光亮而滿溢著難言的敬畏之感!
我欣慰自己終於來到一個點:
東方與西方 古典與當代 超越與內在 自力與他力.........
在全幅開展的意識裡,
原來都可以毫無扞格地消融為一。
帖之二:
什麼是他者經驗的遭逢?
容我借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一段經典名言,提供一條理解進路。
他在其“The Portrait of Lady ”裡,驀然石破天驚地來上這麼一段話:
生命中總也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
“There are moments in our life when even Schubert has nothing to say to us…”
我懷疑是什麼樣靈光煥發的一刻,某種來自未知的神祕力量,借 Henry James 說出了連他自己都未必充分洞察的奧蘊~
當那如梗在喉、頑強到不肯被馴化到你認知框架的存在可能性,猝然臨在你命運中、以至於摧毀你日常生活軌道的一刻,與你遭逢的正是那平日蟄伏深淵而始終對你昏睡的意識保持隱藏的他者經驗~
帖之三:
巴赫從我內在召喚出的神魂搖盪之感,原來早形成了某種強大的“他者”經驗.........
當我雙手自琴鍵輕撫而過,三百年前的巴赫音律所內藴的深烈迴盪力量,正隱然指向一條“通往他者之路”;
而通往他者,與穿越被自設框架窄化的世界以更深地抵達自己內藴的神聖性,原是一事。
超越與內在,在此諦結為ㄧ。(沒有存有者的存有經驗)
最低的,隱藏著至高的..........
最親近,也是最遙遠的................
最孤獨,卻也隱然通向不可見的深密連結..............
福音書裡“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於此遂成某種仍對深陷世界幻象中的人保持隱藏的“靈魂密碼”.........
當我們終而能夠從疲癃殘疾、惸獨鰥寡之顛連而無告者身上窺見上帝的容顏..................
人生遂可以不再是一個不斷在強化自我框架的追尋過程中,漸行遠離柔軟與謙卑的“自囚”過程。
這就讓日趨狹仄的人生,在他者的強光下,裂出了一道跳脫業力迴圈宿命的可能!
帖之四:
萊維納斯的“他者”概念,引領我對"責任"兩字抵達了前所未有的體會...........
那是一種全然孤獨中臨在於己的全然責任.......
卻也是一種全然承當中無心而至的全然恩寵..........
它不是幸福的分享,而是合獻身與救贖為一的皈命..........
那是只有深刻經驗過全然被棄絕於世的孤獨而自此背向世界、永不回頭的人,才可能瞬間瞥見的靈魂亮光。
在這亮光的浸拂下,
你不覺變得全然柔軟,
你蛻變為深淵裡的守護者~
守護一切深淵中與你同命共在的“他者”,
並無限地回應這只對極少數擁有看見能力的人示現的“他者”自你內在興發的召喚..................
尋思至此,心眼不覺雪亮般的明淨起來。
這才明白:
那看似輕盈而甜美的“幸福”,每導向不自覺的“自囚”處境。
看似厚重而不堪承受的“責任”,卻蘊生著斬斷業力鎖鏈的無限可能!
卡謬有云: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這種責任,只對深淵中的守護者存在。
也只有這等全然孤獨中迎向他者的絕對責任,讓我們真正看見:
是什麼樣的悲願與力量,方能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附記:
愛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2011.1.15 哲思手記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7日 12:35
他者倫理就是~
我們在經歷過ilya 的折磨後, 我們不可能再對別人的處境無動於衷.......
這是“絕對”的倫理:
不要求公平、不要求對稱、不要求相回饋而仍給予無盡陪伴的召喚與責任。
對萊維納斯來說,倫理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存在、是場域................
全然允許對方開放自身,不要試圖定義它。
重點不在對象,而在如何側顯那宛若浮光掠影的對象背後隱蓄未發的“場域”。
在對象之旁
拉開“空間”..........
進入未知的向度............
萊維納斯洞見下的 ilya
賦予了巧妙的字義移轉:
from "there is...." to "that always behind the certain world ....."
(從“可見”到“不可見”的;從“世界”到“沒有世界的存有”;從”存在者“到“沒有存在者的存在”)
從他者出發的倫理與從主體出發的倫理,有何不同?
主體出發的倫理學難免陷落為互相的吞噬與搏鬥~
亦即,取消對方作為他者的本位,而把對方化約到我為它設定的認知框架。
他者不是 another ego (別人的眼光是我的地獄~沙特 )
他者,是那不可被化約的。
謝林:愛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