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影殘箋 (14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但凡嗅出溢滿世界氣味的語言,就渾身不耐。
人生很短,我不想在這等語言浪費時間。一秒鐘都不想!
世俗的客套、周旋、情面、謹慎...........
依海德格,全是無謂的操煩(care)。
為了瑣事操煩,而置決定存在“根本大計”的焦灼於不顧,沒比這更不合邏輯的事。
事求妥貼心常苦,這本身即是無謂的“操煩”。
生而有涯,“煩”也無涯.........
得意盡歡,不合則去!
“桃李春風一杯酒”的傾心,原只為“江湖夜雨十年燈”的故人。

2012.4.23 心影残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來,悲愁的來源并不
            是因為幸福的易逝,而是因
            為,在幸福臨近的時候沒能
            察覺

~席慕蓉“一個春日的下午”
讚 · · 4月17日8:48 ·
蘇靜茹、涂 瑛蘭、鍾丞宗以及其他 6 人都說讚。
朱志學 “在洶涌如注的瀑布之前,我們起先并不能听見其他的聲音,除了隆隆的瀑聲之外,我們起先什么也不能察覺。但是,站定了,听慣了之后,就會發現,有很多細微的聲音其實是一直存在著的,只要我們定下心來,就可以听得見。
  而我開始听見了...........

  于是,在細細地品嘗著我的得和我的失的同時,我就開始微笑了,眼裡卻仍含著剛才的淚水。 ”
4月17日8:52 · 讚 · 3
朱志學 很小的時候,在南京住過兩年。有一次,有人給了我一塊石頭,圓圓潤潤的一小顆,乳黃色里帶有一种透明的光澤,很漂亮。那年大概是五歲的我,非常喜歡它,走出走進都帶著,把它叫做是“我的寶石”。
  有天傍晚,我一個人站在院子里,天色已經很暗了,我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想把這顆石頭拋出去,看看能不能把它找回來。
  于是,我就把石頭往我身后反拋出去了,石頭就落在我身后的草叢里。奇怪的是,在拋出的那一刻我就已經開始后悔了,心里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很愚笨的事,我一定找不回我的石頭了。
  我果然再也沒能找回那顆小石頭。草并不長,草坪也不算太大,可是,正如我所預知的那樣,盡管我仔細翻尋了每一叢草根,搜遍了每一個它可能會在的角落,我始終沒能再找回我的寶石。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自然能記得院子里那一种昏黃的暮色和那個孤獨的小女孩在草叢里搜尋時的慌亂与悔恨的心情。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也走過不少地方,經歷了不少事情,看過不少石頭,家里也搜集了不少美麗的或者奇怪的礦石,但是,沒有一顆可以替代、可以讓我忘記我在五歲時丟失的那一顆。
  我總會不時地想起它來,在我心里,它的圓潤和美麗實在是無法替代的了。尤其是因為過錯是由我自己造成的,是我親手把它拋棄的,所以,那樣的憾恨總是無法彌補。也因此,那一顆小小的原本并不足為奇的石頭,竟然真的變成了我心里的一顆寶石了。
  當然,有的時候,我也知道這一种執迷本身實在是很幼雅和很可笑的。不是嗎?想一想,當年的我若是能在那個傍晚找回那顆石頭,在小小的五歲孩童的手中又能保留多久呢?還不是也會和那些早已被我毀坏被我丟棄的童年時的玩具一樣,徹徹底底地從我的記憶里消失,一絲痕跡也不會留下來嗎?事實不是就應該只是如此而已嗎?
  可是,就是因為那天的我始終沒能把它找回來,它因此反而始終不會消失,始終停留在我的心里,變成了我心中最深處的一种模糊的憾恨,而它的形象也因為這一种憾恨的襯托反而變得更為清晰与美麗了。
4月17日8:54 · 讚 · 5
朱志學 世間所有的事物在最初時原來都并沒有分別,造成它們以后的分別的,只是我們自己不同的命運而已。
  是的,有限与無限的分別,應該就只是由我們自己的命運所造成的而已。就是說,一切我所能得到的,我所能擁有的,在我得到和擁有的那一剎那里,都終于只能成為一种有限的幸福与快樂而已。
  而那些,那一切我所不能得到的,不能擁有的,卻反而因此能永遠在我的眼前,展露著一种眩人的、無法企及的美麗。在我整整的一生里,不斷地引誘著我,引誘著我去追求,去探索,去走上那一條永遠無法到達也無法終止的長長的路。
4月17日8:57 · 讚 · 3
朱志學 我多希望,有人能微笑地前來,并且溫柔地為我早早解開這有限与無限之間的謎題。
  我多希望,有人能陪我走上那長滿了芒草的山坡,教我學習一种安靜的捕捉,捕捉那些不斷地變化著的水光与山色,那些不斷地變化著的云彩与生命。
  我多希望啊!有人能与我共度,那樣一個美麗的春日的下午。
  可是,我又有一點害怕,害怕那原本是無限的美麗,如果真有一天能讓我得到,是不是,也會等于,等于一种永遠的失去?
4月17日8:58 · 讚 · 4
朱志學 「缺席是現身最強大的方式」(Absence is a strong mode of presence)

~海德格
4月17日9:06 · 讚 · 2

Docliu Liu 可以無限逼近,卻永遠無法達到!(咦!有點熟,好像就是你自己說的)
4月17日9:07 · 讚
朱志學 其實連逼近都是不可能的努力!
越逼只越被有限感給籠罩。
知足,反而一下子滑進了無限性的恩寵裡面。
4月17日9:12 · 讚 · 2

Docliu Liu 一切在於憶起:無處須往,這裡就是你要去的地方;無事須做,你正是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不管是獨自漫遊於長滿芒草的山坡,或有人微笑著前來解開千古迷惑.一樣有限,也一樣無窮.............
4月17日9:15 · 收回 · 1
朱志學 人生至味,恐怕就在無限傾倒入有限的“瞬間”。
不能貪多了!
只此有限無限交疊的瞬間,即該知足,即已是永恆............
4月17日9:17 · 讚 · 2
朱志學 So Bachelard call it "the moment of poetic"!
4月17日9:20 · 讚

Docliu Liu 有時候享受逼近的張力,有時遺憾於限制的殘缺,"人生至味"就在電光石火之間.不是詩,還能是什麼?
4月17日9:22 · 收回 · 2
朱志學 上揚至瀕死的生命,則死生一如,哀樂不能入。
4月17日9:24 · 讚 · 2
朱志學 這正是通過夢幻衝動躍入“非世界”的詩瞬間...............
4月17日9:26 · 讚 · 1
朱志學 遺憾不會“憑空”成為最高峰的美感經驗,除非觸及“轉化”的關鍵點。
4月17日9:34 · 讚 · 2
朱志學 內在轉化,從來不是廉價的想像。
所以我也從來不信啥“你正是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當然還不是!
不然就沒進一步探索的動力與必要性,反而有“簡化”生命奧祕之嫌。
莊子逍遙遊開篇就氣象奇崛: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這才真是深於生命浩蕩底藴之言。
它充分正視了內在轉化的“不可化約性”:非能量蓄積飽滿者,連詩瞬間影子的邊都摸不上!
4月17日9:41 · 讚 · 2
朱志學 談不上賜教!
我文風一向單刀直入,不做虛應酬酢之言,只寫我自己的探索。
4月17日9:49 · 讚 · 2

Docliu Liu ‎"單刀直入"見血封喉,這也是我之所以屢屢向朱兄討教的原因."痛快"也者,其此之謂也!
4月17日10:31 · 收回 · 1

蔣鵬 席慕蓉這段話說的如此惆悵!卻感傷的讓人無從辯駁....
4月17日11:13 · 收回 · 1
朱志學 也只有劉兄這等大度之人,有如是高曠胸次,不以我越世高談為孟浪輕狂。
生平交誼,能盡棄世俗身段而得痛快論學如劉兄者,百不一見。
深淵與深淵的響應,意在茲乎!
4月17日11:28 · 讚
朱志學 席慕蓉此文純屬詩人氣質的感悟。
以綿綿無盡之失落與憾恨來逼顯無限感,這是把無限感給說小了!
跟巴塔耶、列維納斯......以至於余師的悟見,實在相去懸遠,難可並論。
所以我才補上後頭的評論。
4月17日11:32 · 讚

黃彥慈 人生未能彌補的遺憾,往往成為最高峰的美感經驗......我這話回得太冒失了 ! 讀完席慕蓉此文,我腦海中浮現的是"茵夢湖"結尾主角遠望湖面蓮花的畫面.....近日想想我太詞窮~太辭不達意了....也許把"人生"兩字改為"故事中"吧....請見諒......
4月19日11:29 · 收回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愛,不得不 各安天涯........”

各安天涯,這四字有境界!

按理,清深唯美的情感,總流於底藴淺薄而不敵世情摧折;
"各安天涯"四字背後透出的高曠胸次,卻讓美的沒有底子的一往深情,得以歸於更厚實的存在根底而成其為覺情。

張愛玲說得透徹:“溪澗之水的浪花是輕佻的,但倘是海水,則看來雖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飽蓄著洪濤大浪的氣象的。美的東西不一定偉大,但偉大的東西總是美的。”

這境界讓我聯想到另一絕美的對照。
王國維評價頗高的南宋詞人姜白石,留下了這麼段千古絕唱: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詞人透過冷月清暉的意象,收攝天涯咫尺的懸念,於“看似無情卻有情”的更高成全。
這等情致,幽折曲深,卻不見激揚蹈厲的悲慨。
魏晉人物,就頗見此風度,因得深於情而不累於情...........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也!

2012.4.16 心影残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學:黃色的屋子 有瓜棚的 才是我嚮往的棲身小屋 不是橘色的那一棟 那是樹下寫生的午後時光。

~Mico


嗯!
我也覺得有瓜棚的黃色小屋,最有韻致。
靜謐得彷彿聽得見時光流動的聲音......
包覆鵝黃牆面上的溫暖陽光,讓這處無人聞問的幸福角落,悄然收疊了某種被世界隱蔽的私暱連結............

志學

讚 · · 分享 · 4 小時前
蘇靜茹、 Sandy Hsieh 、孫筱媛以及其他 8 人都說讚。

蔣鵬 這在哪呀?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法國普羅旺斯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是的 祢說的正是當時的感動 說得這麼小小聲又簡單適切 ”~Mico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轉貼自古典好好聽
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Morris Lessmore的奇幻飛行書!
網路便利幾乎取代了我們知識吸取的方式,我們多久沒好好讀過一本書了?
作者將人與書本之間親密難言的情感,化為單純又奇幻的故事內容,
書本象徵一種理想,它會彈琴,它能帶我們跳舞,它甚至能帶我們在空中飛翔!!
好好享受這單純又充滿溫馨情感的故事,天真的想像帶來無比的希望,而且,它的音樂也如同此動畫般迷人^^enjoy it! 晚安!

warm bless from 維若妮卡 Veronica Yen

The Fantastic Flying Books of Mr. Morris Lessmore (2011)
www.youtube.com
The Fantastic Flying Books of Mr. Morris Lessmore (2011)
讚 · · 分享 · 2月29日 15:12
Siyul Lu 、沈盈君、寧久微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朱志學 點滴在心頭。
我完全感同身受一位愛書人寄託深微的濃鬱情感。
2月29日 15:17 · 讚 · 2
朱志學 即使聽了相同的故事,每個人的體驗,也都大為不同。

--德國浪漫派詩人諾瓦力斯(Novalis)

  某天,我讀了一本書,我的一生從此轉變。即使我才展開第一頁,它的強烈衝擊,仍深深打動了我。書本擱在書桌上,而我就坐在桌前讀它,但我察覺自己的軀殼脫離了,從坐椅上被抽離開來。儘管我感覺到自個已經分裂,但我整個人,卻還是完好如常,這本書不單單對我的靈魂起了作用,對我的各方面也都產生影響力。這股強大的力量,從書頁中衝出一道強光,照亮了我的臉龐。那炙熱的白光,不僅迷惑了我的思維,但卻也令我的心智豁然開朗。身處此等亮光中,我也許得以重鑄自我,也可能迷失方向;在這道光線中,我已然領受到以往不曾察知的影子,並伸開雙臂擁抱它。我坐在桌旁翻著書頁,我並不太明白,自己所讀為何,但隨著書本一頁翻過一頁,讀著書上的文字,我的人生也隨之改變。對於降臨在眼前的每一樁事物,我可以說是毫無心理準備,覺得徬徨無助,因此,過了半晌,我轉開臉,彷彿是想要保護自己,免得受到書中澎湃而出的力量波及。我驚懼地發現,自己開始意識到,週遭的世界正經歷著徹頭徹尾的轉變,一種從來不曾體會過的孤寂突然降臨,彷彿我被困在一處人生地不熟、對當地風土民情語言也都一無所知的鄉村。

~Orhan Pamuk
2月29日 15:19 · 讚 · 2
朱志學 只有沈浸在閱讀的世界裡,我才真正碰觸到一切天才人物的孤獨、幸福、狂喜和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命運。
2月29日 16:05 · 讚 · 1
朱志學 衣帶漸寬終不悔:

愛書人,在可見與不可見的世界稠密交織的疊影中,找到窩藏自身的託命之所。
2月29日 19:39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有人終其一生都在書寫標語和大綱
只有少數的人..
書寫細節
那千絲萬縷
當靈魂和生命的髮膚互相碰觸..
互相刺入時的種種感覺...

~席慕蓉(書寫)
讚 · · 2月23日 9:52
林旻昌、浮草另帖、 Siyul Lu 以及其他 5 人都說讚。
朱志學 一流的文學,都是現象學的書寫。
2月23日 9:55 · 讚 · 1

Docliu Liu 在這種見血封喉的致命文字中,依然感覺朱兄的冷靜.恨不得搬家花蓮,替朱兄提書包上課去,看能否越過血肉的感動,直指靈魂核心?
2月23日 22:19 · 收回 · 2
朱志學 劉兄所言,銘感五內^_^
2月23日 23:41 · 讚



朱志學
詩人蘭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橫空出世的一顆流星,轉瞬寂滅”。他一生的詩 歌創作,全部在青少年時期完成,此後便放棄了文學,投身於苦澀的流浪漂泊,死亡降臨時,他年僅37歲。

當後世的人們重新回望,才驚愕地發現,當年那個傷心的孩子,在歐洲這片陰冷的水潭裏,放出了怎樣“一隻脆弱有如五月蝴蝶的輕舟……”
讚 · · 星期六 20:01
Siyul Lu 、黃彥慈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浮草另帖 他曾說:12歲我被關在閣樓時,我就認清世界,並描繪人間喜劇。在地窖裡,我熟記歷史。在北方某城的一個夜間慶典,我邂逅每一位資深畫家的妻子。在巴黎一條舊街道,有人教我古典科學。在一間四週全是東方格調的宏偉宅院,我完成了巨著,也度過了光榮的退隱生活。我絞盡心血。我的責任已了。我不再想那事。我的確是置身九泉下的人,沒有任務。~~我喜歡這段,摘自《彩繪集》。
星期六 20:31 · 收回 · 2
朱志學 嗯!我前陣子才買了這書。
如此早逝的生命,卻說得出:“我的確是置身九泉下的人,沒有任務。”
點滴在心,愧而弗能....
不愧是天才!
星期六 20:36 · 讚 · 2

浮草另帖 台灣似乎只有桂冠莫渝先生的譯本,談論他的很少。如同策蘭亦是,還好貝嶺出來了。
星期六 20:39 · 讚

浮草另帖 我手上還有一本袁俊生譯的「蘭波傳」,還未有時間細讀。
星期六 20:42 · 讚
朱志學 連策蘭妳都注意到?
不簡單^^
星期六 20:42 · 讚 · 1
朱志學 我是通過海德格才輾轉注意到策蘭的。
星期六 20:43 · 讚 · 1



朱志學轉貼自 Hsin-i Chuang
一部佈滿德勒茲式皺摺的片子:

第37屆凱薩獎 La 37e cérémonie des Césars 最佳短片 Meilleur court métrage : 調音師 l’Accordeur

调音师,法国微电影,想知道结局吗?看开头。
www.youtube.com
经典中的经典。
讚 · · 分享 · 昨天 9:36
寧久微、林旻昌、余靜慧以及其他 4 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朱志學 這片讓我對法國愛得更深了!
什麼叫蝕魂入骨的法國品味?
看了這片自有更深的契會。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越:不是刻意排拒“範疇分析”,而是從母體回看世界。

“被文化殖民的學者最大的悲哀是,你必須被動接受他文化所界定的真實,不能夠以自己的思想來重現真實,也不能夠用自己的生命去激活思想,只能夠在學舌的舌尖變一點花樣,乞討那盲目國際化政府官僚的自大狂。台灣為追求卓越科技,聽說是不斷挖錢坑,卻一事無成,七十年代的航太,及後來的生技。至於人文,那更是被掃到地上。” ~余老師

朱志學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眞理因得以發揚。”

~陳寅恪


朱志學

柏格森相信:學者能努力於創造思想,並讓思想深深地穿透自己,以生命來“激活”它,並蘊釀出豐富的力量來悍衛自己的思想。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流心理學對人有諸多的錯認,例如感覺是朝向生活而非科學,良知不是認知而是格序化的化外之地,惻隱沒有意向,信心本身即是真理,宗教沒有真假,自我是多元的而非同一,一致性是說詞。" ~余老師
讚 · · 星期日 21:58
Siyul Lu 、余靜慧、 Wan-Yu Luo 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朱志學 老師此言警策。
每句示例,都打開一個深淵..........
我不禁聯想及懷德海那著明的洞見: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

諸多錯認,無非是立足“檻內之域”,卻妄圖尋索那只渾函於格序化的”化外之地”的Being in itself...........
星期日 22:14 · 讚 · 2
朱志學 “惻隱從來躺在化外之地,被動地無所見,直到一個電光火石刺激而起,立即以巨獸的樣態,撲向獵物,馬幫事件就在記者會之後,哀憫弱者被霸凌的心從暗中衝出,直到...” ~余老師
星期一 12:36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是!
這兩年親炙余師的日子,是我很稀有的學習階段。
如您所言:是在精神和情緒的持續穩定中留下的足跡........
這些哲思劄記,基本上,有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在我是有感於內,不得不發,毫無半點勉強。
讓我按下不表,反而有憋屈之感。
即令最近瞬間跌入“深淵”(家母病危,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搏鬥),我雖頓陷“大悲無言”的淵默!
卻依然清明在躬,益發堅定這兩年堅實的探索。

志學




貝森朵夫:

緯來電影台晚上9點要播山楂樹之戀。


再找了幾次,沒找到霧中櫻花的照片,
剛好這裡一整天大霧,拿著相機要去拍。
找了幾個角度,都躲不掉建築物或車子。

有了你那些相片做比較,不覺得這裡有那麼美了,
後來一張也沒照。



你幾年來連續寫文章,是不是可以說:你的精神和情緒都在持續穩定中。
這樣說,是因為我已經好久沒辦法寫心情記錄,
自從九月底以後。
想把一些記憶撿回來,又覺得那好像得「遠離塵囂」才可能,
而遠離塵囂並不可能。

貞貞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當意志無法成為作為初始因的動力本身,那麼,所有的選擇都箝制於“他律”,都被降格為某種前因之果。

他律,是意志最根本的牢籠。
是功利主義倫理內具的根本惡。
它讓所有的行動都被“規訓”為服膺某種目的(慾望、利益、權力)的手段,而喪失了逭結自主與義務為一的尊嚴。
人於焉而在三千法界淪落為趨“勢”、逐“利”、遂“慾”而活的地獄、餓鬼與畜生。

2012.2.5 哲思零縑之ㄧ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佳儀
‎劉介修說: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持續壓縮民主空間的政黨,不願意接受一個要透過「協商民主」進一步追求共識與團結的候選人?

這段話,深深同意。而我想著,「協商民主」的精神,也許需要從我們每個人各自的生活中做起。以大學為例(這是我當前的主要生活場景之一),系務會議,課程委員會,學生的想法如何進入?大學的課堂,授課大綱與單一門課的課程規劃,學生對老師的課程意識,是否能夠有所意識,進而與授課老師共同協商出一個新的學習計畫?

劉介修
看完開票,心情好差。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向財團利益綁在一起的政黨,不願意接受一個提出中間偏左路線,追求公平正義經濟社會政策的候選人?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製造恐懼、恐嚇人民的政黨,寧願讓中國、阿扁的陰影繼續籠罩?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便宜行事,讓經濟持續仰賴中國鼻息維持漂亮經濟發展數字的政黨,不願意讓一個認真思考「在地經濟」、尋找經濟轉型的可能道路的候選人?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持續壓縮民主空間的政黨,不願意接受一個要透過「協商民主」進一步追求共識與團結的候選人?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不說話的「第一夫人」,不願意用進步的思維迎接第一個女總統? 但願蔡英文的理性、偏左、強調共識與團結的中道路線,能夠繼續;如果民進黨捨棄這個路線,會讓我鄙棄。這個路線是對的,只是路還長: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相信的價值的路還長。大家加油!
讚 · · 不再追蹤貼文 · 分享 · 3 小時前 ·
7 個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William Liu 你不用不懂~~他們被嚇大的~~無言.....
3 小時前 · 讚 · 1

廖貽得 形式上的民主,已經變成台灣人民的習性;但是,實質上的民主,落實在生活每一個角落的民主關係,還有很長、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3 小時前 · 讚 · 5

石佳儀 ‎William Liu我們也是被嚇大的,差別在哪兒啊?是那"焚而不毀"從小被教導的信念嗎?我最近常在想這個問題。
3 小時前 · 讚 · 1

William Liu 因為祂在我們心裡,要我們勇敢,要我們愛別人,愛這片土地!
3 小時前 · 讚 · 1

蔣鵬 拜託!民進黨已經執政了八年,也沒修改憲法改國號啊!難不成他們也是被嚇大的?我們是否就可以這樣論斷民進黨是膽小的?
昧於國際現實的有勇無謀難道就是勇敢?
3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協商民主?
就算民進黨當家就能協商出啥高度共識的結論嗎?
民進黨早已經執政過八年,事實證明:
完全看不出在兩岸關係或國家認同上協商出任何“共識”,只是一再撕裂島內多元族群的感情。
輕言相信政客承諾的“協商民主”,未免失之天真。
那都只是“話語”,只是騙取選票的“主張”。
反正總是有無數人樂於接受意識形態的催眠。
還是DRE大說得透徹:

“不管誰當選,國家未來的方向都不會定案,因為島內有一半的人想這樣,另一半人鐵定就異常堅定地想那樣,總統亦不敢一意孤行,這就是民主的好處。壞處就是咱們哪樣都不行。”
2 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佳儀:我很想問~
妳的現象學訓練,如何讓妳返觀那形成妳政治判斷的“pre-understanding”?

“焚而不毀”?我嗅出長老會的氣息!
2 小時前 · 讚 · 1

石佳儀 ‎蔣鵬,呵呵,你說的也有道理。「被嚇大的」一詞確實容易產生區分「我它」之別。若要認真一點地說,選舉的變數太多,也過於複雜,不容易簡單歸因。而我同意「嚇大了」一詞,是放在更日常的生活中產生的同感。以我們都熟悉的「師生關係」,或是「校園行政倫理」為例,對「上位者」的服從,是居多數的。對上位者的「服從」跟「支持」是不太一樣。「服從」比較容易帶出「嚇大了的」意涵,「支持」則是經過了個人的慎思。

至於「昧於國際現實」也容易因著不同的觀點立場,而各說各話。許多不隻持馬英九的人,也可以堂堂說出馬英九「昧於國際現實」啊。

選舉結束,回歸日常生活,我比較在乎的是,我們周圍的人,包括自己,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於「服從」和「支持」之間,是否多些停頓,多些思索?
2 小時前 · 收回 · 2

石佳儀 ‎朱志學,你的現象學提問,我正打算用碩士論文來回答啊。現在還只是開始。我知道自己需要層層剝除許多preunderstanding。"焚而不毀"如果是一個信念,一個我從小到大極為熟悉的信念,那麼,這是我需要處理的。如果這個符號懸置了之後,會看見什麼?目前我還不知道。等我的期末報告寫完,就來寫這一塊囉。你問了一個好問題啊。
約 1 小時前 · 收回 · 2

蔣鵬 佳儀,我之所以忍不住回應了這篇文章,
是因為看到介修兄所寫的那篇文章充斥著非理性的部分!
例如他口口聲聲說民主,但卻不接受民主的結果,
彷彿只有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當選,才是真的民主,
而支持另一個候選人680萬的民眾,就是基於恐懼和被嚇大的!

請問這是哪門子民主?
誰又有權定義?

這跟美國在1930年代以前認為女人之所以沒有選舉權,
就是因為女人沒有足夠的理性去做政治判斷一樣,
這跟過去認為黑人不該有選舉權就是基於對不同種族的不信任與歧視一樣!

我想問這是誰有權力去詮釋或定義的?

況且他所有的論點都沒有任何的論述去說明,
例如,為何另一個政黨就是壓縮民主的政黨?
為何選擇另一個政黨就是選擇跟財團利益綁在一起的政黨?
為何她支持的就是有進步的思維,別人的就不是?

他所舉的任一種論斷,我也都可以加諸在他所支持的政黨啊!
但論述和理由呢?
完全沒有論述和理由的論斷,
這不是扣帽子是什麼?這不是霸權是什麼?

受過現象學訓練的我知道,所有的論斷都必須先置入括弧,再細細去考察,而不是淪於這種完全沒有任何理由的扣帽子論述。

如果要講民主,很好!
那麼就歡迎提出所有我們認為是論斷的項目,
讓我們一一來考察,來辯論!
甚至考察自己的pre-understanding,
這不才是民主形成共識的過程嗎?
而不是這種先認定,再詮釋的方式。

常常不解,為何碰到政治,
許多人的基本理性就蕩然無存了?
即使許多所謂的知識份子亦然....

至於佳儀,妳所提出的關於
「支持」與「服從」的觀點,我覺得很好!
但還是牽涉到詮釋權的問題,
誰有權決定誰是支持,誰是服從呢?
我們對這問題的思考又在哪裡?

很期待妳的論文,妳是一個反省力超強的人,
相信一定可以寫出很精彩的論文^^
26 分鐘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常常不解,為何碰到政治,
許多人的基本理性就蕩然無存了?
即使許多所謂的知識份子亦然....”

於我心有戚戚焉~_~
20 分鐘前 · 讚 · 1
朱志學 知識份子的理性,只是覆蓋在非理性深淵上一層薄薄的浮冰罷了!
總是先給論定,才開始發展合理化的論述;
卻獨不見那形成自己論定的“先行給定條件”。
15 分鐘前 · 讚 · 1
朱志學 蔣鵬提出的“詮釋權”確實是關鍵!
沒有小心運用,就鼓蕩為牢籠於特定論述框架下的知識霸權
11 分鐘前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局底定了!
下午三點,我在投票所帷幕已蓋完兩個章,就只剩總統選票等在那兒,我還咬牙難做抉擇。
左右為難之際,腦中頓時浮現“第一滴血”第四集讓人血氣動蕩的一幕:
越戰英雄藍波對遁逃者厲聲撂下一段話:

“ this is what we do, who we are. Live for nothing, or die for something. ”

~John J. Rambo: [while aiming an arrow at Lewis' eye]

我心下頓時清朗!
再不遲疑,利落截絕地蓋了下去:
為了堅持不被形勢兩難的“賽局”給綁架,我在最後一秒鐘,終究堅持圈選我明知一定會落選的候選人。

雖然對詭譎難測的後續因果效應是忐忑的,但至少在賽局牽引下,我多少為自己爭得了某種程度上的自主性。

我當然明白,這點卑微的自主性,在整個大局中自然是微不足道的。
沒有誰可以憑一己之力對抗時代的集體業力。

但在我個人而言,卻是頗具生命現場強度的倫理學情境!

邀天之幸,此刻的心情卻是異常愉悅的^^
我沒選擇含淚棄保;選後大局也沒失控到我不堪忍受的地步。

為自己點播“悲慘世界”終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以茲慶賀^^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齊澤克有一段精彩的演說。標題:“愛是邪惡。”
愛如何滲出邪惡的毒素?
只因自恃擁有強烈使命感的人太耽溺愛的“絕對性”,卻不見“絕對”的認知框架,只會簡化了生命在多元歷史情境裡必然衍生的複雜肌理與縐褶。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緩慢,就是一種謹慎對待自身與事物的從容。
讚 · · 星期一 22:55
余靜慧、 Debra Wu 、 Siyul Lu 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吳昕容 自此 我對"慢"便不會存在太多的罪惡感!!!
星期一 23:01 · 讚 · 1

吳昕容 這罪惡感 或許來自 對自身獨特的存在 並未真正的欣賞與理解!!!
星期一 23:08 · 讚
朱志學 罪惡感只屬於已然被體制"規訓化"的生命。規訓化的基本特徵就是:這類人評量自己的尺度完全來自別人給予的承認。結果就是讓別人的眼光給惑亂了自己的腳步。不為人惑,乃能忠於自己的孤獨。這是逆世獨行的基本條件。
星期一 23:36 · 讚 · 2

吳昕容 領受了 豁然開朗... 我看見了 過去我是如何協同別人 一起荼毒不同於別人的自己..............
星期一 23:46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冰心迴夢,自僻幽處作生涯;

展卷沈吟,猶疑飛動身前影.............



~2011.12.13 冥思“空間詩學”掩卷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森朵夫:
說到內心轉化……,
我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實在很想聽星期一下午宗教與自我轉化的課,
一堂課講一個人,想必句句是結晶。

老師的課綱中列出的人物,我只聽過幾個,只看過佩瑪秋卓的一本書,
所以想,如果時間可以配合,去聽這堂課。

貞貞

朱志學
確實是句句結晶。
余師通過風貌獨具的現象學敘事手法,再配上那層出不窮、迭出新義的獨特語言,每句話都打開一個深淵...........

兩年的問學因緣,讓我毫無牽強地盡去世俗的奔忙,除在寂寞中潛心學問,這世上再沒吸引我的事情。

不必擔心你書唸得不夠多。
知識性的準備,或世俗性的聰明才智,在老師的課堂上都是不相應、也根本使不上力的。
依我體會:
聽課的難度所在,不在概念名相涉獵得不夠,而在生命的悟境無法透入概念背後的現場深度。
這就是我說的:
余師在課堂給的不是information,而是直叩存在核心的transformation。
人可教,命不可教。
前者是就information的層次而言;後者則深及transformation的層次。
我心裡有數:
你在命運的洗煉下蓄積的豐厚存在感,已讓你擁有比絕大多數人更好的聽課準備。

我很歡迎,
您抽空前來一道聽課。

相信老師也會很開心的^^



Anzo Chuang 、余德慧、 Isalyn Chu 以及其他 5 人都說讚。

志學2011.11.23哲思隨筆


本來要跟你說「謝謝」,
可若說謝謝,就把你說「你在命運的洗煉下蓄積的豐厚存在感……」當成一種讚美。
但我想那不是讚美,
那是一種瞭解。
所以看到那,我就眼眶紅了……。


配合護理師時間,原本星期四的家訪,好一陣子改為星期一,
所以只是有去聽堂課的念頭,沒有認真想下去。
想到聽堂課,要好多條件的配合,
當時寫花蓮行,才說花蓮人真是有福氣……。

關於錄音檔,抱歉後來忘了跟你說,
我不確定「你幫我」 「向我不認識的人」取得的那麼多錄音檔,我真的會一一去聽,
所以還是不要麻煩了。

貞貞合十

應該說:

詩意瞬間的猝臨,讓我們得以霎時窺見世界的裂隙。
而一切轉化的可能,就蘊生涵泳於此裂隙(空隙)引領我們進入的“大化流行”(存在深淵)中。
生命的轉化與療癒,就在去掉世界的層層包覆,而接受存在深淵給予的洗煉。

注意我使用的關鍵字。
這些都是決定是否有條件聽懂老師課堂的 key link。
消化這些關鍵字,自然就接得上余師的學問了!

這些用詞,我隨著體會的加深,不斷以各種變奏形式強化同ㄧ條主旋律。

回頭看看我的哲思手記,俯觸皆是。

附帶跟妳講一件事:

當我在臉書PO文回覆妳想到花蓮聽課。

老師竟還跑來按讚!

這讓我很雀躍^^

老師惜字如金,不輕許人。

要讓他按一次讚,那是何等困難的事?

與其說是我寫得好,不如說他很開心你有意前來聽課。

志學

主旨: 星期一的課

貝森朵夫:
余老師星期一下午的課,是在講「轉化」沒錯吧?

他跟我說過,不一定照課綱講,
那上次是講到誰?

貞貞合十

重點不在講誰。
重點在他傳達什麼深義。

事實上,老師上課很重“觀機逗教”,並未拘限學期初草擬的課堂大綱。
通常,每堂講義都是講課當天才出爐的。

志學

貝森朵夫:
「詩意瞬間的猝臨,讓我們得以霎時窺見世界的裂隙。
而一切轉化的可能,就蘊生涵泳於此裂隙(空隙)引領我們進入的“大化流行”(存在深淵)中。
生命的轉化與療癒,就在去掉世界的層層包覆,而接受存在深淵給予的洗煉」

看這段,是懂你的意思,
希望哪天真的聽課,不要都聽不懂。
聽不懂好像也沒關係,
去感受老師講課和課堂的氣氛,也很棒。

老師開心嗎?
如果是,我再度受寵若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森朵夫:
先前有一些疑問。

「世界的裂隙」是誰說的詞?脈絡是什麼?有定義嗎?
它存在哪裡?(人會在什麼時候發現或遭逢這個裂隙?)


「詩意瞬間」「詩意的秘徑」都是你的用詞?
為什麼用「詩意」這兩個字,
是因為對比於時間中「對象性的思」,那比較像當下的直觀(感)?

很多詩我看不懂也不喜歡,
進不了作者感覺到的感覺中。(不詩意?)
少數的詩我喜歡。


對於世界,那是逃逸線,
對於存有,那是一條回歸線。


「所以能雍容大度……」,
某些法師會讓我「嚇一跳」,怎麼會這樣……?
現在發現,我以為他會有,卻沒有的,就是「雍容」「大度」,
他謹守著某些自以為唯一真確的東西,好狹隘也好緊張。

貞貞合十

Subject: 補記: 還沒問的

貝森朵夫:
現象學,我只想到胡賽爾,
讀書的時候應該對它(和他)有些瞭解,現在完全不知了。

文章中多次看你用「世界的裂隙……」,
對它的意義感覺還模糊,才問問你。

我大概知道詩意的瞬間,為什麼是說「詩意」了。
那(再「偷懶」問一下)世界的裂隙,就存在於詩意的瞬間?


「深及魂命底蘊的內在時間感已然悄悄啟動.....那是因為...... 」
經你說,知道「內在時間感」是指什麼了。


「無上滲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經上常看到,但沒想到可以用在生活裡,
這也因為能碰到像「如來」那一層級、給人transform的老師很少吧。
昨天是感恩節,
如果你想到「感恩」,應該會想到余老師吧。
(想到去旁聽時,萬一余老師要我自我介紹怎麼辦,我一向很怕這個)

「真正的藝術家命定只能忠於自己的孤獨。他只能活在邊界,而無法屬於世界」
從來,藝術家的孤獨對我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
這樣說來,吸引我的是那邊界地帶。

貞貞合十



不知不覺間,余老師的語言慢慢也成為我的語言。
但不是直接襲用,是經過熔鑄後,帶入我創造性的轉化。

例如,“摺疊”、“世界”、“裂隙”或“空隙”諸語,都是從老師口中聽到。

“摺疊於世界的裂隙”,則是我的用語~
我藉之以傳達那存在於“ㄧ轉之間”的間隙、而非將“世界”與“存有自體”打落兩蹶的“邊界”場域;

這意味:存有不是獨立於世界之外的另一個“空間”;
它就是世界之所以成其為世界、卻反過來被世界給遮蔽的底藴處境。

所以, 存有與世界,非二物相即;
而是如冰之與水,形之與影.........
是同體互具、互為顯隱、虛實相生、形影相從的關係。

詩意瞬間出自巴舍拉空間詩學的概念~moment of poetic.

詩意的祕徑,當然是我自創的詞了!

“對象性的思”&“非對象性的思”是海德格的用詞。

“雍容大度”四字,是老師開學當天在臉書PO文的主題。
我直接透過他學第一堂課的講課內容舉一反三第做出了深入的詮解。

種種創造性的轉化,以音樂作為譬喻,就好似我依隨同一主旋律譜寫出不同調性的變奏。

這些詞不宜於界定。
因為現象學本身就是抗拒界定的奇崛思路。
這一言難盡。
但我已經寫了很多相關文章可以回覆你。
真有心要深入理解,可以回頭檢閱我整理在部落格的文章。

志學

貝森朵夫:
「詩意瞬間的猝臨,讓我們得以霎時窺見世界的裂隙。
而一切轉化的可能,就蘊生涵泳於此裂隙(空隙)引領我們進入的“大化流行”(存在深淵)中。
生命的轉化與療癒,就在去掉世界的層層包覆,而接受存在深淵給予的洗煉」

看這段,是懂你的意思,
希望哪天真的聽課,不要都聽不懂。
聽不懂好像也沒關係,
去感受老師講課和課堂的氣氛,也很棒。

老師開心嗎?
如果是,我再度受寵若驚。

「完全沒有照課堂大綱講」,
我知道了。


Man does not desire an object; he desires the object’s desire.
黑格爾在什麼主題、脈絡下講這句話?
我覺得放在「在靈命深處交會」的愛情脈絡裡,是非常真切的。

「愛情的開始是……在無法抗拒對方吸引力的同時,卻也感受到自身的自由。
……如齊克果所言,「不是藉由反省」,而是「直接」感受到自由。」
這種讓人直接感受到自身的自由的愛情,
想是出於靈命深處的交會。



「……弗蘭茨能感受到她的眼睛久久地盯著自己。」
我記得這段。
把「想像中的客體」等同於「客體」本身,情緒因此起落,
這真是談戀愛時常發生的。


世尊為什麼去講到這個:「觸欲最深」,
提醒人戒色?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看起來好美,可是,是佛經講的,或許有「負面」含意?


上千字文稿,倏忽化為烏有……,
熬夜把它寫回來,
這樣的人很少。

貞貞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的文筆讓人讚嘆,每有妄想賽斯書若能透過您的譯筆詮釋,定能大大提升其優美意境....不知您是否有興趣一閱賽斯書----個人實相的本質、靈魂永生、夢.進化與價值完成....冒昧之處尚祈見諒。”

感謝彥慈^^
賽斯書我收藏不少。
可是始終未列入閱讀範圍.........
不是因為懷抱成見,而是想讀的書太多了!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在極其有限的閱讀時光裡,我傾向先通透西洋哲學,再涉獵newage諸多體系。
無它,積學未厚,何足奢言通貫性命玄微?

在我而言:

西洋哲學~
特別是近當代與後現代西洋哲學,真想叩問存在深蘊,是無法不通過的門檻。
在此之前,不論涉獵多少靈性叢書,根底上都是空疏不實的。

這番狂言,看似放言高論,卻是我歷經二十多年尋索才終得確認的問學之路。
以我目前眼界,早無法相信那些輕看“西洋哲學”而一任束諸高閣的靈性尋求者。
這圈子,浮淺者多,通達者百不一見。
我已見識過太多未悟言悟、未達言達卻不恥忝顏自辱、誤人彗命的心靈導師.............

所以,我雖很願意接受你的建議:將賽斯書也納入閱讀範圍。
但基於以上學思感言,賽斯書目前對我而言,不會是優先閱讀書目。

志學 2011.11.29 哲思手札之四






黃彥慈 感謝您的回覆~也很期待能有您的著作出版哦!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亂世文章,合該沈埋。
寫作,在我只是叩問存有的方式之一。
文字書寫過程,讓我得以舒解內在不容自已的驅迫動力。
知音尚且無待,況乎出版?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一段話還蠻有意思:

“暗戀撑到了最後,都變成了自戀。那個對象只不過是一個軀殼,靈魂其實是我們自己塑造出的神。明白這件事之後我突然一陣失落。原來我害怕的,根本不是你從未喜歡我,而是總有一天,我也會不再喜歡你。”

沒錯!
人在柔情睇視中亟慕一親芳澤的靈魂,只是自己塑造出的神。

這正應了東坡的觀潮體悟: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2011.11.29哲思隨筆之三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結論是一切都很好。」伊底帕斯如是說。

Oedipus at the outset obeys fate without knowing it. But from the moment he knows, his tragedy begins. Yet at the same moment, blind and desperate, he realizes that the only bond linking him to the world is the cool hand of a girl. Then a tremendous remark rings out:

“Despite so many ordeals, my advanced age and the nobility of my soul make me conclude that all is well.”

~Camus

附記:

如是古老的希臘悲劇,在長達數千年的譯寫流傳過程中自然會繁衍許多版本。
有精簡版,有詳盡版。
有古英文版,有現代英文版。
我無力直接檢閱希臘原典,只能信任卡謬所閱讀的版本。
但文本的閱讀本就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
薛希弗斯的神話,亦在卡謬洞見深銳的靈思觀照下,開掘出驚人的內藴。
我個人格外欣賞:卡謬獨出眾流的驚人視域,如何為伊底帕斯飽經風霜的暮年身影,開展了如是的詮釋深度。
這正是他同樣施之於薛希弗斯的魔法。
作為薛希弗斯命運的巨石,同樣是仰賴卡謬妙筆生花的詮釋進路,才開掘了原始版本的敘事策略所無法企及的悲劇深度。

2011.11.23哲思札記之ㄧ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