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死亡紀事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好一句“誤以為警方攔檢,心虛加速駛離...”
人生荒謬的本質,莫此為甚!
杯弓蛇影的慌亂,竟也間接導致一個美好生命的香消玉殞。

姑不論道德責任,當我發現:原來,不單是該死的酒駕肇事者,就連巡守隊員恪守職責的正常巡邏工作,都間接促成了台大女醫師的悲慘命運,這莫名的偶然因素與隱秘莫測的因果勾連,讓我再度驚見~那有如骨牌效應被瞬間引動的因果鏈,如何猝然絞死那還未得窮盡潛力的美好生命。

我不得不慟感:看似總能依從頭腦規劃正常運行的“常規世界”,終歸只如“江海寄餘生”的一葉扁舟。風和日麗時,倒也維持得住穩定秩序的幻象,一旦狂風驟起,暴雨傾瀉,那一向給予堅實支撐並耗盡我們絕大心力去追求的主流人生想像,在深淵的反噬下,原來如此不堪一擊!旋踵間,就化為狂海怒濤中消逝得無聲無息的泡沫.......

志學 2013.5.31 心影残箋




PS

據報導:

汽車業務員詹震山周二晚上與友人喝酒後,開車準備返回新北市土城區住處,行經中央路3段與大安路口時~

***看到前方社區巡守隊員巡邏,誤以為警方攔檢,他心虛加速欲駛離***

未料先擦撞路邊計程車,再撞上分隔島,他甚至以80公里高速闖紅燈,撞上正在過馬路的曾御慈。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出來的蘋果,不等於真蘋果。
紙上地圖,也絕不等同於生命的現場。

真實的生命,存在於人類頭腦的一切建構物之外。
它不是人類一廂情願投射的夢想、希望、盼望可以去觸摸或趨近的。
可是,人對生命自體視而不見,他們只活在自己頭腦建構的穩定秩序裡。
但這自欺欺人的幻覺,終歸是不堪一擊的!
瀕死之際,人才被迫覺悟,自己長年趨附迎合,乃至據以託命的“人生觀”是何其脆弱?
真實的生命,隱藏在“格序化”或“社會化”所未能觸及的深淵。
深淵中吞噬一切的力量,虎視眈眈,人們卻試圖借助“正向思考”的虛構物來掩蓋它。
但能掩蓋到幾時呢?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
當人終於了悟到:縱使盡一切的努力,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
根深柢固的幻覺,才被瞬間撕毀,並跌落回真實的自己。
然而這看似摧敗凋零的ㄧ刻,卻是極其可貴的。
我不由想及王家衛“一代宗師”裡寓意深遠的台詞:

“老猿掛印回首望”,關隘不在掛印,而是回頭!”

好一句“不在掛印,而在回頭!”

掛印猶屬人為的刻意,妙在這回頭後的無限風光!

原來,人總在“眼前無路想回頭“的絕境,才終而逼出了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義下“絕望的一躍“;
並通過“絕望的一躍”,真切觸摸到跌宕於深淵底層的”生命“!

此則“我願意陪伴你/感受死亡近在咫尺的震撼”一書,藉自身瀕死經驗所剴切指出的:

“癌症與死亡都沒有什麼偉大之處:兩者都會將我們耗費一輩子心思建構的虛妄剝開來。癌症很可厭,死亡也很可厭。不是因為悲哀,而是因為當生命建構在沙上(如同我的生命),癌症與死亡會讓人不安。”

試問:被“剝開”的虛妄是什麼?無非就是一切建構在沙上的慾望、夢想或希望......

只因這“剝開只發生在“回頭”的一刻,在我看來,它遠比一切看似給予“庇護”、實則底藴空疏的“正向思考”,更接近隱蔽中的“真理”!

我最近才在二輪電影院將“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連看兩次,這絕美的故事,恰是最好的印證。
建議,不妨把這部片子當作禪門公案好好參一參,想想那頭孟加拉虎、航向遠方想望的遊輪、瞬間吞噬一切的海洋、怒海餘生的扁舟,各自意味著什麼?

志學 2013.5.30 哲思零縑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分享了蔣鵬的相片。
15 小時前
這尊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垂死的奴隸」令我印象深刻!
在死亡前何以如此滿足?
這垂死前充滿慾望的表情,
彷彿是想在最後的臨終前
好好的感受並陶醉在那生命中讓人無法忘懷的情慾裡....

~攝於歷史博物館~
朱志學 我不意外!希臘悲劇最動人的力量,原就來自對生命有限性的全然接納。弔詭的是,正因對生命脆弱性的坦然容受,缺憾還諸天地,遂轉出難可追躡的精神境界。想想伊底帕斯、薛希弗斯、阿基里斯......就可思過半矣!
14 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復旦大學教師于娟乳腺癌辭世時,生前日記寫道:”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2讚 · · 推廣 · 分享
Nell Tsai 、蔡永和、遲中慧以及其他 25 人都說讚。

蔣鵬 此言中肯...
2小時前 · 收回讚 · 4

許禮安 千金難買早知道--為何總是要等到生死臨界點才會發現
生死學說--大多數人活著好像永遠不會死/但死的時候卻又好像不曾活過一般
2小時前 · 收回讚 · 3

朱志學 “大多數人活著好像永遠不會死/但死的時候卻又好像不曾活過一般!”
這話簡練又深刻至極^^
正是: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我不由想到,多少人一輩子迷戀於追逐”夢想“、”希望“或”盼望“這等空幻的字眼,卻不見這等字眼背後實隱涵著很深的自欺,不是說它一定虛假,而是說這等字眼背後遺漏了對生命的全面觀照。這種流於片面的強調,純是建立在對深淵力量的刻意輕忽。這種輕忽的惡果之一,在於試圖以“部份”來取代“全部”。於是,只見其可見,卻不見那終日如影隨形的“不在之在”。

我以此更敬畏那極少數肯將生命扎根於“絕望的一躍”而真能下身落命踏實過日的清醒者。
他們的力量,來自存有的底線。
這力量近乎列維納斯所揭示的“power through weakness”。
事實上,正是通過"the power through weakness",一種上揚至瀕死的生命,遂自存有的底線焠鍊出最美的絕地風光“。

東坡有云: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崛冠平生。

僅憑此語,東坡一生坎坷,終庶幾不負。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fe has become richer by the love that has been lost."~泰戈爾
難為建德一念靈思,讓泰翁此詩,恰如其分地湊泊於此。
“念音示疾”含藏深微的義涵,因得饒富意蘊而益形啟人幽思......
原來,一句恰如其分的引述,而得鑲箝在恰如其時的片刻,那瞬間鑽心而入的膚慰力量,給予的療癒深度是淪肌浹髓而縈繞深遠的。
我以是而愛極一切發自魂命深淵如銀瓶乍破般迸裂而出的詩句,以其滿佈烈焰鑄燒的紋跡,筆鋒所過,字字都是渡人的舟筏,字字都是內藴救贖力量的文字般若。聆聽者,但能不著相地以存在實感應接之,自然句句都不落空,句句都透著下身落命的篤實踐履。

父親問疾,女兒示疾。
若非奇命,焉得有此奇遇?
如此殊勝因緣,千載而下,但得旦暮而遇之!
依維摩頡經語境,亦只發生在大菩薩與大菩薩之間。
我越深思,越為其中夙因深遠的綿延力量倍感驚奇!
人生迷夢萬千,念音未及遍歷,已走得冰雪瑩淨,不染絲毫世情,這就悄然引渡了無語凝噎中跌宕洶湧的哀毀之情。
如今,念音由示疾而入於圓寂,不見喪亂,而只見法界無盡之莊嚴。
這就讓五濁惡世,得一轉而為不受哀樂劫毀所碰觸的祕境。
我適逢其會,只能撫掌合十,稽首讚歎。
我想,我甚至不能祝福念音“好走”!
只因,在一個肉眼所不可見的向度,她從來就不可能真正消失,而只是轉換了另一種存在形式,而後,拓影深微地駐留在摯愛者深沈的憶念裡。
即此而言,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活”、另一種形式的“together with...”、另一種形式的“inter-being”!
這背後,儼然有不可見的安排,等著後死者用一輩子的追索去叩問、去理解....

我從聲傑處,看到一句話,很有意味。他說:
那「更大的安排」會帶我們繼續走下去。
此語深微,深契余德彗師所捻提之“無限遠的凝視”。
人,原不是僅依憑可見物而活,那沿著可見視線而入於不可見的視線盡頭,看似冥漠無涯,欲語無人,卻每隱通著更大的支撐力量。
我以此而深信,僅憑此兩星期來的深摯“對話”,九原可作,地起泥香......
只因,真正的“在一起”,原非死生幽冥所可限隔。

你體悟得深刻:“此處的結束是彼處的開始,生命是生生不息循環的過程,我們終會在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相遇,在通往成佛的菩薩道上互為法親。”

沒錯!一切虔誠,終將相遇。
在我看來,甚至不是如唐君毅先生所云相遇“在遙遠的地方”........
因為,深情者,即使獨行,仍是同行。
這意味:念音從不曾真正遠去,所以也無待相遇在“他方”。
她只是從“有涯之身”解脫,而化身為“不在之在”。
於是,薄暮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
這是“解疆域化”後才可能迎納之“不在場的在場”。
華嚴義下,交光互映、重重無盡的因陀羅網,因得“十界互具”以成其“合域外與域內世界為一”的“疊影世間”。
即此而言,
念音既逝,等待您夫婦倆的不會是“竟寂寞而無見,獨狷想以空尋”的蒼茫無依。體貼父母的念音,只是不令自己化身為父母“煎心日日復年年”的存在重擔,她寧肯只是化身為父母記憶一角最私密的心事,並以此保持與父母的“秘密締結”。


此則余德彗老師目光如炬的洞見所紹喻的深層實相:

我不再是我,我是我們,我與世界的秘密締結,織成牢不可破的聯盟,我不再孤單,因為我就是你,在靈魂的呼喚聲裡,我們同眠、共生死。

在我體會裡,將關係安放在牢不可破的秘密締結裡,就是隱伏於可見事件背後那“看不見的安排”,它或許顛覆了俗情知見所渴求并據以安頓自身的秩序,卻在另一個看不見的向度給予了更大的平安。

我以此而深契莊子“大宗師”所云: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

以“藏天下於天下”的恢弘心眼,而抵於超然俗情知見的“大情”。
我恍然就在“藏天下於天下”一語中,直下窺見一個生死所不能入的“空隙”!
或許,這正是菩提道背後構成強大支撐的根本凝視點。
也是“念音示疾”的莊嚴十四日,所啓發於我的精神紋跡。

感念“念音”,我會永遠記得~
曾經,伴隨這名字而留予世間的“精神的餽贈”。


謹以此文,悼念念音,兼慰生者。




2013.5.11 志學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狐狸對小王子說:「這就是我的祕密。它很簡單: 只有用心靈,一個人才能看得很清楚。 真正的東西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

這話裡的蘊涵太豐富了!
原來,小王子的狐狸最後所教給他的,正是“現象學”的精髓。

2013.5.9 哲思零縑
讚 · · 不再追蹤貼文 · 分享 · 推廣
劉坤達、 Monica Yang 、 Richard Ski 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蔡永和 「這就是我的祕密。它很簡單: 只有用心靈,一個人才能看得很清楚。 真正的東西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
這句話用來提醒攝影者亦有價值,尤常以鏡頭替代肉眼感觀者
所以套一句: 真正要的東西不是靠鏡頭成像原理得到的!
2小時前 · 收回讚 · 2

蔣鵬 沒錯!整本書在闡述的其實就是這一句話,
難怪我第一次看小王子這本書就跌進去了...
2小時前 · 已編輯 · 收回讚 · 2

蔣鵬 永和兄所言極是,攝影絕不是複製肉眼的影像,而是心像。
2小時前 · 收回讚 · 3

朱志學 攝影真正要拍出的,當是那包攏著可見物的又不為可見物所限的“X”。
現象學命意所在,端在能無限地趨近這“沿著可見視線而入於不可見”的“奧祕”!
奧祕之所以為奧祕,只因“祂”凌越一切被“常規世界”給“圈禁”的可見物之外。
這作為"otherwise than being"的“未定域”,以其超然逸相卻冥漠可感,我姑名之為“物外幽玄”或“即色之空”,以虛擬那始終隱蔽於一切名相底層的“深淵世界”............
茶道、琴道、攝影,以至一切藝術表達形式..........
一旦入於邃密幽微,終歸得在“常規世界”與“深淵世界”的交相疊影中,找到安放生命的棲居之所。
此則相應莊子內篇“大宗師”所示: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故聖人將游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而況萬物之所繫,而一化之所待乎?”

深淵世界,天下也;
常規世界,筐篋也。

晚明大儒黃梨洲早有云:「三代以上,藏天下於天下;三代以下,藏天下於筐篋。」

這話與莊子思接千載,都透著一股教人心眼雪亮的冰雪之氣!
我恍然就在“藏天下於天下”一語中,直下窺見一個生死所不能入的“空隙”!

志學 2013.5.9 茶隱續筆之四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癌症患者治療過程給我們的警示
POSTED ON 八月 12, 2011 BY CCHFADMIN IN 病例分享, 癌症 WITH 0 COMMENTS


一個癌症患者治療過程給我們的警示



——生命不能重來,我們該如何正確面對癌症





得了癌症,真的就要切除、化療嗎?而切除、化療對我們真有幫助嗎?真的可以讓生命延長嗎?2011年8月12日,在諮詢張釗漢醫師的原始點推廣服務中,有一位女士,她的病例可以給我們一些警示。



某女士,53歲,於民國96年檢查出卵巢癌,第三期末,感染到子宮與大腸,將卵巢與子宮都全部切除,再做化療。



97年復發,腸子沾黏,再次開刀化療。



98年,常掛急診,化療。



99年,感染到脾臟,將脾臟切除,又化療。



100年,癌細胞再度蔓延全身、淋巴、直腸、肝、肺都感染到。



這位女士,並沒有因為切除與化療,讓身體好起來,反而體力越來越差,平常只能躺著,而且她說躺也不舒服,坐也不舒服。



從最早切除卵巢與子宮,沒有使她避免對癌症的恐懼,接下來,又再轉移到其他部位,現在,已經轉移至全身。從這幾年來看,不斷地切除,要切到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呢?



8月11日,她來基金會做原始點,感覺就舒服些了,12日便來向張醫師諮詢。



張釗漢醫師給予她一些省思:



1、癌細胞是與生俱來的,是生命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任何破壞性的治療就是破壞自己的生命力。



2、仔細思考一下,治療後身體是越來越好?還是每況愈下?



3、寒是因,腫瘤是果,不是把果砍掉,就是解決問題,而是要從因下手,因就是寒性體質,所以要改變飲食,調整心態,加強運動。心平氣和,善待癌細胞,善待身體。



4、一對立,心不平靜,身也破壞,心也苦惱,活在死亡、沮喪的陰影下。如果觀念不清,所做的一切都是破壞性。



所以,重點並不是癌細胞有沒有消除,重點是體力有沒有辦法恢復。體力好,自然壽命可以延長。因為她的體質太寒,於是建議她改善飲食,可以吃薑。比如營養薑湯(薑+胡蘿蔔+堅果類),辣椒適量,也可以嘗試用胡椒,量並不必要太大,只要吃下去,微微出汗即可。而水果與蔬菜都屬寒,水果避免吃,蔬菜則可以用薑絲或辣椒、花椒炒,平常飲食注意少油、少鹽、少調味,減少身體負擔。水則不要喝太多,要喝可以喝熱薑水,如果覺得太辣喝不下,可以加些許的糖或龍眼乾,減少辣味,但甜與酸統屬寒,不可吃太多。



當得到癌症時,一定要瞭解癌是果,是我們沒有善待身體而產生的,它不是要處理的對象,不必恐懼、害怕,甚至要切除。當我們認清它不是敵人,是來通知我們體質變差了,身體太寒了,要我們改變生活習慣,不是來要我們的命,我們就能夠活得自在安祥。





財團法人張釗漢疼痛醫療基金會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充滿書香琴韻的優質民宿”
2013年4月11日 評論
推薦此則評論嗎?是1

來到貝森朵夫莊園,彷彿進入古人筆下所描寫的世外桃源,莊園夫婦倆已在透出溫暖燈光的別墅中等待我們。一進屋內,滿室藏書及限量名琴吸引了我的目光,經由莊園主人解說下得知他不僅是愛讀書,還無師自通學會彈奏鋼琴,實在教人欽佩。男主人一邊彈奏鋼琴,女主人一邊撫摸著在懷中熟睡的兩隻幼犬,原來是夫婦倆偶然發現小狗在外面流浪,怕小生命捱不過這幾天的濕冷天氣,趕緊把他們帶回來照顧,巧合的是我們也養狗,自然對這幾隻小狗很是愛惜與不捨,話匣子一開,我們開始討論起育犬經,已完全忘了我們是房客。我們跟小狗在地板上一起玩耍及拍照,準備上網刊登認養訊息,希望小狗能被好人家領養。出乎意料的是,當天便送走了一隻小黑狗,剩下的小狗也在兩天後被領養。在莊園停留不到一天,回憶卻許久不能散去;偶然與巧合,貝森朵夫與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3年4月 入住,是和家人旅遊



Bosendorfer-castle,貝森朵夫莊園 的 業者,回應了這篇評論
2013年4月30日

特別感謝xongmeimei伉儷^^
在我最孤立無援之際,兩位這趟花東行,儼若天降甘霖般,來得及時,也來得窩心。
我不由想及王家衛“一代宗師”裡,借宮師父說了段話:

“拼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看似平常卻格外熨貼人心的話,我於今是體會得更深刻了!

anyway,小傢伙們多了您倆的悉心護持,讓我不至荷擔得太寂寞。牠們孱弱的生命,原本飄搖若風中之燭,稍微因緣不濟,就要在風雨摧折下消殞得無聲無息 ; 可人情炎涼之際,我同時看見,因著我們一棒接一棒串起的護持力量,小傢伙們的命運,已在我們手中發生了奇蹟式的轉折。
沒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容我再次向您二位致上最高的敬意^^
我很慶幸4/4終而選擇了一條比橫了心視而不見遠為艱難的送養之路。
誰期,就靠著“一念不忍”和“一股傻勁”,五天後,竟創造出這麼大的命運反差?
我由此深慨:還好堅持了,才能收穫這樣美好的結果。
若當初輕易棄守了自己的良知底線,我確信小傢伙們絕對挨不過清明時節連日的風雨........

在這次救援行動中,一道幫了大忙的東華大學顧瑜君老師寫信回我:

“很多人會擔心,因此看到路邊的狗,不敢處理。
你們夫妻,傻傻的、憑著一股直覺,不能不理。
這個歷程我不是功勞者,我是被你們牽動的人。
一代宗師中你摘錄的話正是如此啊........
這個歷程,完整的寫下來,分享出去。
對其他人是鼓勵,也會有信心的去做傻事。
世界上,需要多一些願意做傻事的人”

她還說:

“領養,會創造另一種幸福 ; 若沒有被棄養,這種幸福,不一定能降臨。”

沒錯!背負棄養陰影的三隻小狗,正是在不可見的緣份牽引下,完成了逆轉式的命運轉化......

此刻,心裡著實滿溢著難言的充實感。

再次感謝~
在這事上,您們沒放著我一個人落單;
感謝您們肯陪我一起做傻事!!

看著您們這篇評論,我由衷相信:
正因您們毅然選擇陪我一道承擔,甚而夫妻倆都傾力投入了這段溫馨可感的救援任務。
這趟“狗緣深遠”的莊園之旅,因此而得鐫刻在心,並值得您們花一輩子去想念^^


期待下回的見面...........
我們或可一道去探望歷劫重生後的狗狗^^


2013.5.1 凌晨二時 貝森朵夫莊園主人敬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妳問我想不想去吳哥窟? 可能是我對柬埔寨的文化缺乏理解與認同感,不同歐洲對我的意義。
我的精神啓蒙最重要的線索都來自歐洲。
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有一位人物~“伊凡.卡拉馬助夫”。
出身俄羅斯,卻對深心嚮往的歐洲別有繫念.........
我永遠難忘他的“卡拉馬助夫弟兄們”書中,那位最具叛逆性的伊凡.卡拉馬助夫是如何對他的弟弟艾利沙說出了一番彷若來自天啓的離別贈言。

這段文字極盡深刻地描摹出我內心跌宕多年的激情。
我全然感同身受,歐洲在此不只是地球上一處地理位置。不論是透過音樂、哲思、文學、電影、建築、咖啡或諸多人文線索,就一個隱微的意義而言,它是長年孵育我靈魂的深烈召喚.....

所以,在我看來,再沒比這更動人的墓誌銘了~

“我要去歐洲,雖然我明知我只是去到一所墓地,但我也知道這墓地於我,非常的親切。可愛的死者,葬在那裡,覆蓋在他們身上的石頭,每一塊都在告訴世人:這曾是無比熱情地生活過的生命,這曾是無比狂熱的一位信仰者~信仰於自己的成就 自己的真理 自己的戰鬥 自己的知識 ,故而我知道,我也確信,我會跪下來,親吻這些石塊,為死者哭泣...”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再是我,我是我們,我與世界的秘密締結,織成牢不可破的聯盟,我不再孤單,因為我就是你,在靈魂的呼喚聲裡,我們同眠、共生死。 ”

── 余德慧老師

老師這段話,重重敲擊了心坎!
死亡,隔不斷老師曾經在每一個聆聽者心中悄然織就的私密連結。
這樣的人,從來沒有真正成為過去..........
他只是化身為另一種幽微的存在形式,繼續在世間晃漾著動人的靈光。
這就是死而不亡者為自身完成的神祕引渡:它讓自己通過死亡的洗練而繼續存活於後死者的憶念裡........
於是,瞬間穿心而入的靈光,儼如莫札特兩百多年前灑下的音符,可以不受時空阻隔,而依然川流於每一個愛慕者的魂命深淵.......

志學2013.4.30 憶念余師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檢舉
潘人木---一關難度
分類:風華50年
2010/04/12 13:37
分享 FacebookPlurkYAHOO!

哥倫比亞籍大作家「馬奎斯」在其不朽名著《百年孤寂》裡寫:「年老就是與孤獨結盟」。我喜歡他的書,卻不信他這一套。

自小我對腳步聲就很敏感。即使在半睡半醒之間,由腳步聲就知道是誰來了,誰走了,誰生氣了,誰穿新鞋了。

倒是沒聽過自己的腳步聲。

有一次,的確聽見自己的腳步聲了。十一歲那年,在讀小五的時候,大考算數做錯了一題,老師叫我到前面黑板上再做一次。這是丟臉的事,走路的腳步亦應知恥,輕輕的走,而我卻由座位騰然而起,邁開大步,衝往講台。這時候課堂裡鴉雀無聲,只有我的腳步匆匆然,急急然,「他他他他」。

題目是做對了,站在講台上等待老師誇獎一番。不料老師卻笑著說:「剛才我以為你要飛過來呢。以後走路放輕些。」

他何嘗知道,青春健康是藏也藏不住的。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年又一年 ,青春到老年,只是一眨眼。伴侶西歸,子女遠離,從此聽見的腳步聲居然都是自己的,走進這個屋子空空的;走到那個屋子空空空。孤獨的腳步聲,落在髮上,牆上;落在穿窗而入的陽光上,與之共舞。即使穿著軟底鞋、便鞋、拖鞋,也常常聽見足下鏗鏗。

有一天,我那僅存的空空腳步聲也忽然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拖拉拖拉,窸窸窣窣。原以為這可憐的空空的剩餘,也可以伴隨我餘年,它怎們在一夕之間就棄我而去了?憂傷之極!慌張之極!我究竟做了什麼背天害理之罪,讓老年掩忽而至?我的雙腿不聽支使了,上下樓梯,有如膝蓋骨兩相脫離,舉輕若重。必手扶欄杆,彎腰駝背,跋涉上下,若將鏡頭拉遠,豈不像冬眠剛醒,餓得無氣無力的老熊一隻?夜裡入眠,每一翻身,便以雙手抬一腿,輕輕移動之,否則便痛徹心腑。如此一來,雖然還能走,腳步聲卻完全沒了章法,欲再獲空空而不可得。西洋人說:「看牠怎麼飛,就知牠是什麼鳥。」今依樣畫個葫蘆,改說:「看他怎麼走,就知他有多老。」庶幾近矣。

原來孤獨與老年是藏也藏不住的。

作夢也不曾想到,到了老年,所求者卑微到只是自己的空空腳步聲而已。
但我並不失望。失望使人脆弱。我無法不接受自然的老年,卻絕不願接受心理的脆弱。我去看醫生,按時,認真。但吃藥並不見有效。

我反覆地想,除了年老,是什麼推手,除了年老,置我於如此境地?很快,答案便出來了,是別離!

與親愛的人重重別離使我孤單;而孤單加速我的年老。

哥倫比亞籍大作家「馬奎斯」在其不朽名著《百年孤寂》裡寫:「年老就是與孤獨結盟」。我喜歡他的書,卻不信他這一套,我才不要結這個盟。我要與孤獨作戰來「救老」,我決定狠下心來,軟硬兼施地打倒孤獨。

首先,我把置於玄關的一盆龍爪花連土倒掉。因它二十多年來,聽盡家人腳步聲,目睹一個一個的遠去,故而長著茂盛的別離。

我應允自己,若空空順利歸來,以後我一定珍惜,並在我的日記本改造的「年度慶祝日」手冊裡,記上一筆「空空回歸日」。上一條是「獨力擒鼠成功日」。

也曾單槍匹馬去看下午七時電影。混在雙雙對對青少年當中,腳穿平底鞋,手拿潛水艇三明治、可樂、爆米花。悠悠然吃吃,喝喝,看看,卻不知銀幕上進行何事。散場時,故意走路回家,給我的腳步一個機會,讓它在微黃的夜色中,悄悄回到我的腳下。佇足在所經過的電視牆前,多給它一些時間,結果仍是擦拉擦拉,直到家門。

也曾日日夜夜開著電視和收音機。因聞科學朋友講,電磁波可以「載」音波,我那翹家的空空或可搭個「便波」回來吧。自是幻夢一場。

也曾關起門來,穿上新買的高跟鞋,在地板上「硬走」,不信它永遠捨我而去。剛走上三五步,便疼得廢然頹坐。無情的枉費心機。

如是者兩年之久。

那天傍晚,滿室蒸騰著六月的悶熱。巷子裡出奇的靜。每日此時賣麻糬的嗒嗒嗒敲出聲也沉默。一陣輕風吹起白色窗帘的舊痕斑紋,呼打做響,宛如飛來一隻始祖鳥,將攫吶我入洪荒,這才感覺腹中轆轆,正如洪荒。

出門找餐館,才知今天是端午節,大家團聚了午飯,還要團聚晚餐。全休息了。

經過小公園旁數株「胭脂花」,上百朵的小紅喇叭花,張口結舌地注視我,「怎麼一個人過節啊!」這種花全世界都長得一樣,其不識相也一樣,總在你淒涼無侶時,出現眼前。

端午,媽用粽子味的手,嘩啦啦撩起蒲艾水,給我洗臉。抹擦一面銅鏡般繞著圈兒說:「丫頭,你越長越白,一年都不會長癬!」現,不是那樣的端午!

掛上葫蘆香包,繫上五彩絲線,用粉紅的指甲花瓣加蒜搗爛,染上本就粉紅的指甲。現,不是那樣的端午!

是獨自一人找飯吃的端午!

平日燈火通明的大街暗了。

平日擁塞的大街空了。

一片透著暗綠的粽葉,無牽無掛地從我腳底下沙沙而過,探戈著穿越馬路,停在對面的公車站,左顧右盼等駛入時光隧道的班車?茫茫然的端午!
模糊中聽見一女童的嬉戲聲,陽光舖滿的院子,高粱編成柵欄旁,手提一縷絲線栓著的「嘉慶通寶」,踢著唱著:「一根線兒,踢兩半兒,打花鼓兒,繞花線兒,裡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

也聽見那女童讀書聲:「浩浩乎平沙無垠,迴不見人……鳥飛不下,獸鋋亡群,亭長告余日,此古戰場也,往往鬼哭,天陰則鬥。」

什麼是古?什麼是戰場?鬼吠是什麼聲音?

日月交替中,那女童卻不知不覺早已投入戰場,打了半個世紀的糊塗帳,只落得孤單又孤寂。

只有一家高級餐館亮著燈。他們不是賣便當的。只好,硬著頭皮走進去。開門處,一夥勾肩撘背的爛醉男女走出,剩出裡面空空。

「幾位?」

居然,我愣在當場,紅暈紅上我的臉。一生中回答過多少複雜的問題,卻從未回答過如此簡單的問題。原來向人公開宣稱自己的孤獨,是我生命中最難闖過的一關!

我不能不吃飯,我不能退卻。於是,蘊育十來年的勇氣之果,適時爆裂。
「一位!」聲音大得把自己嚇一跳。

字典上最難學的兩個字原來在這裡!我說出來了。

懷抱一身輕鬆,靠窗坐下。燈光輝煌處外望。孤獨的街燈下,古端午在縮小、淡出。

不會想以前,不會想與伴侶同度的端午,更不會想萬里外的兒女此時在想父母嗎?

從從容容。面對當前。攏攏頭髮,輕呼女侍,叫了三菜一湯,同他在日。竟然吃了久違了的一頓飽飯。

走出餐廳,夜色已深,忽聞一女與我同行。登登登的腳步何其均勻流暢!是誰?不禮貌地回首,無人。環顧四周,亦無人。此跫音來自自己腳下,卻渾然不知。

喜不自勝,驚不自勝,怎麼可能?身體竟如一舟橫野渡,完全的自由。

不是真的吧。試試看。邁開大步往前走,踏踏踏;漫步走登登登,快步走卡、卡、卡。是真的!腿不疼腰不痠。是我捨出了「一位」,換來了「雙腳」。

翻天的快樂,可惜無人可訴,無人能懂,無人信以為真。

於是我抱住眼前的一棵管它是什麼樹,認做知己,淚滴紛紛告訴它,我能夠又聽見自己的腳步,就足以原諒十多年的艱苦歲月了。

我知道,此樂不可能永遠為我所有,因孤獨雖敗,老年仍在。但我至少不再絕望。

黑暗中帶著微笑,快快樂樂往回家的路上走。不識相的胭脂花迎我以濕淡的香。

世上沒有真正的孤單。只要有勇氣創造另外的自己為伴。

仰望天邊,那顆孤獨的金星,好似向我慢慢走來。


潘人木小檔案

潘人木(1919---2005)本名潘佛彬,遼寧法庫縣人。曾任台灣省教育廳兒
童讀物編纂小組編輯、總編輯。為50年代的重要女作家,其先以創作小說
知名,後致力於兒童讀物的編寫工作,提攜無數的兒童文學界後進。著有
小說《漣漪表妹》、《哀樂小天地》、《馬蘭的故事》等;兒童文學《石
頭多又老》、《跟屁蟲》、《跨我》等。過世後,遺留近十部未刊作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別感謝雪妮和宗達^^
在我最孤立無援之際,你們這趟花東行,儼若天降甘霖般,來得及時,也來得窩心。
王家衛“一代宗師”裡宮師父有云:

“拼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看似平常卻格外熨貼人心的話,我於今是體會得更深刻了!

anyway,小傢伙們多了您倆的悉心護持,讓我不至荷擔得太寂寞。牠們孱弱的生命,原本飄搖若風中之燭,稍微因緣不濟,就要在風雨摧折下消殞得無聲無息 ; 可人情炎涼之際,我同時看見,因著我們一棒接一棒串起的護持力量,小傢伙們的命運,已在我們手中發生了奇蹟式的轉折。
沒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容我再次向妳和宗達兄致上最高的敬意^^
我們且再接再厲,直到三隻小傢伙都平安送抵獨屬牠們的溫暖臂膀。


志學 2013.4.7 寫於花蓮 貝森朵夫莊園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就在家門口附近收容了三隻剛被丟棄的小狗。
三隻分明還離不開母狗呵護照養的小生命,此刻,卻極不相稱地被推入毫無庇護力量的深淵裡掙扎求活。

誰實為之?孰令致之?
生命的破局,再度見證天地的無情!
看著牠們連路都走不穩,顛仆踉蹌的步履,對飛馳而過的車子竟是毫無半丁點兒的危險意識。
我看了心下一沈!明明是假期最忙的一刻,我卻無法輕易掉頭而去,只因那幾張嗷嗷待哺的“面容”自我內裡催逼出某種不得不有所回應的道德重負。
我凝視著~
三隻小生命已然餓得乾癟內陷的肚皮如何驅使著雨中止不住瑟縮顫抖的孱弱身軀勉力掙扎於生存的底線.....
我甚而在路上阻擋著一輛輛呼嘯而過的車子可能造成的悲慘結果.........
一念之間,我決定,不再停佇於無謂的哲思或感傷,先試著讓自己化身為這無情命運圖像裡的一線生機。是的,假如這倫理召喚裡隱伏著一條尚未彰顯的“救贖之路”,那麼,就讓我先接下第一棒再說!
衷心期盼~
收容期間能找到肯真心疼愛牠們的認養者。
可找不找得到這樣一位在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都配合得上的人選,我心裡實在沒底。
謹隨文附上小狗的照片和自己的連絡電話(0937-296646)
一個人荷擔太寂寞!
我將三隻小狗的命運,安放在十方因緣的神秘護持中......


志學 2013.4.5 寫於清明雨夜時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22 小時前
張中行晚年回憶老師熊十力,說老師真是很可憐——特別不會照顧自己,而且從來就是一個字:窮。冬天穿的是空心棉襖,裡面沒有襯的。熊師母要去北京照顧他,他堅決不要,他跟張中行講,她來照顧我,我總要跟她講話,總要耗掉一點時間吧,沒必要。他有使命感,覺得老天爺就是要他為中國做事情的,所以要把全部的生命押在學問上。

  薩特晚年寫《辯證理性批判》時,身體已經很差了,大把大把吃激素,為了保持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別人問他,你還要不要命了,他反問,一個人要命是為了甚麼?

福柯查出患艾滋病後,跟法國國家圖書館館長說,你這裡查資料方便,也清靜,給我留間工作室——拼命在那裡寫他的《性史》。
讚 · · 推廣
余寶寶、林旻昌、吳月珍以及其他 12 人都說讚。

王俊傑 藝術家和哲學家,總有著常人不能理解的堅持,或者說,......偏激。這偏激能讓他們在個別領域有著非凡的成就,但有得有失,當他們的親友卻非常可憐......,不被理解、無法溝通。
19 小時前 · 已編輯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在一個嚴格的意義來說,恐怕,只有天才可能遭逢"不被理解"的問題!真是天才,原不適合走入婚姻,否則總有人要受委屈。同是有涯之生,他們的“命”自有超然個人得失外的客觀歷史意義,合該生死以之地委身創作。期其只為身邊少數人而活,反而很不合邏輯。
9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1

王俊傑 也許真是這樣吧,這類人根本不適合結婚。因為他們看得太透,反而瀟灑的讓愛散逸流失,想在生命的盡頭留下什麼,一念執著,卻已成灰。我其實不認為有什麼命中註定之類的事,"命"是什麼?有人可以解釋得清嗎?我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包括孤獨與瘋狂。而愛情也好;親情也好,正因不是命中註定,所以才要更加珍惜啊!
7小時前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命,就是你稟負的“素質”所決定的道路。
7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除了極少數的覺悟者,絕大多數人都是昏睡的(雖然他們自認很清醒,真如此,還有所謂“後悔”嗎?)。
昏睡中所做的決定,只是盲目業力下驅使的結果。看似自覺的“作為”,其實只是一種“發生”,箇中談不上什麼自由意志。在“因果鏈”的箝制中,人類並不真如自己樂觀預估的擁有選擇的能力。
7小時前 · 讚 · 2

王俊傑 是啊,影響選擇的因素太多,羈絆拖住了腳步,陷入生活的泥沼。但有些東西,還是可以用自由意志來決定,譬如愛、譬如珍惜。
7小時前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沒錯!因果鏈總還是有“缺口”的。
缺口,就是走出輪迴而不墮生滅流轉的契機。
自由意志,無非就是這一瞬靈光自淵默無垠的“無明”底層耀然迸現的浮光掠影。
此則余德彗老師所點醒的:

“扒開細縫,一瞥生命的無窮。 ”

這意味,“自由意志”決定於“視域擴展”的幅度。

視域全面打開的人,才可能擁有自作主宰的能力。
在此之前,人類對自由的渴望,都只停留於想像~
一如籠中鳥,在籠裡想像著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翱翔........

假如,自由意味著“自作主宰”的可能性,基於對理性“有效界域”的多方檢視,我只能保守地說:

一心“向”主,不等於一心“是”主。
6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1

王俊傑 嗯,真想見識那一瞥啊!
6小時前 · 收回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名企業「薰衣草森林」創辦人之一的詹慧君十四日驚傳去世,薰衣草森林昨晚發布消息指出,詹慧君因罹患肺腺癌轉移腦部,廿天前因為頭痛到台中榮總就醫後,醫師告知「癌細胞有些失控」,昨天上午從醫院返回卓蘭老家後拔除呼吸器,就在十一日剛過四十四歲生日的第三天去世。
1月15日9:35 · 讚 · 1 · 移除預覽

許禮安 可惜她最後沒去住安寧病房
還戴著呼吸器離開醫院回老家
跟法鼓山聖嚴師父的結局一樣
竟然還插管回到金山的法鼓山
哎呀/哀呀
安10201151339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1月15日13:40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原來如此.........
可依我看:
所謂落葉歸根。
反正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
既然不論待哪都不免一死,回到對自己有特別意義的地方靜待最後一刻,未必不好!
換是我,也只想倚坐自己庭園一角,在日暮將盡前,享受陽光山林雲氣最後的照拂,然後安然謝世........
1月15日14:10 · 已編輯 · 讚 · 5

許禮安 其實她大可早早在家接受安寧居家療護服務
不用等到最後一口氣才用呼吸器做個樣子回老家
星期三6:24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急景凋年在即,卻猶有此誤判,一味迷信“正向思考”恐怕要付很大責任。
它顯露人對不可逆阻的真相,懷抱著如何強大的恐懼:他不肯接受生成幻化中漸露敗相的”破局“,竟嚴重悖離自己頑強投射的命運圖像?

“正向思考”背後,總是潛伏著一個讓人執持不放的命運圖像。於是~

“即使醫師告知親友們要有心理準備,但慧君一直很樂觀面對病痛,也堅信自己一定能過這一關,沒想到病情急轉直下..........."

當死神已狠戾咬住咽喉,才丟盔棄甲地倉促敗走,人生至此,還真只能用呼吸器做個樣子!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塔耶,1962.7.8 逝世於巴黎。
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他只說了句~“就是這樣!”

我喜愛這四個字!
以更古雅的中文表達,或許我們可另以淵源自佛家的兩字代之:“如是!”。

這平靜又不失莊嚴的畫面,總讓我禁不住聯想到,人子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斷氣前,也吐出的意境相近的一句話 ~
“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巴塔耶臨終一言,則更形簡練。
他只淡然說道:“就是這樣”!

好一句 “就是這樣!”
我以為,光憑這四字已充分具現這位法蘭西天才畢生的修為!
這不是尋常以哲理思辨自限的哲人,他和尼采、布朗修、萊維納斯、德勒茲、傅柯、巴舍拉一樣........
都是通過齊克果“絕望的一躍”而入於“聖域”的聖人,即令別人眼中他們可能只是個可憐的瘋子。
只不過這些秉具絕美靈性高度的靈魂,“解域”得太徹底,遮蔽於俗情知見的眼睛,遂只見其狂野、其桀驁、其瘋顛、其魅惑、其縱橫奇崛、其鮮烈嚴厲,而不見其清明在躬,以至於深不可測的寧定.........

我因而深信,以我對巴塔耶的理解,如是從容意態下的瀕死經驗,早無虞於世界的崩解或肉身的消殞。
世人所怖畏而趨避者,對巴塔耶而言,卻恰好是通往神聖他者的逃逸線。
於是,死亡在此現身為“絕望中的凌越”:
是讓海德格義下之“向死存在者”一生鬱勃橫逸的魂命血氣,
得以更毫無保留、也更具徹底性地逼臨那~
縱身域外深淵的一躍........

死亡,這原隸屬“鏡像世界”的字眼,至此被全然解構,而盡去披覆其上的幻見。

它不是鏡像世界的眼睛所執定的解體過程。這意味:
不存在真正的死亡,只有域外之流的汨汨流動......

這正是為何對巴塔耶這極少數對域外深淵之幻化生成性有親切體驗的獨行者,俗情知見所怖畏趨避的“死亡”想像,反成了被格外期待的直接經驗。

這經驗,孕生著大解放的契機。
它是“解疆域化”之深密經驗據以臨在肉身的必經甬道。
是“道成於肉身”的詩瞬間(moment of poetic)!

我以此而確信:
終有一刻,當某些個體的意識進化高度已逼近空無一人的“邊界”..........
他們將頷首肯認那“似非而是”的真理性:

死亡是生命所可能經歷之最大的慶典。
對上揚至瀕死的生命,死亡是來自域外母體的恩寵。

此所以巴塔耶在“內在經驗”中寫道:

“終於死亡中的墜落是可鄙的!”

志學2012.5.30 死亡手記
讚 ·
涂 瑛蘭、林旻昌和其他 5 人都說讚。
Lan Aris 一觸到 「獨行」「空無一人」的邊界 域外 我就雞毛皮湧起 世界呢 他人呢 其它的存有者呢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其他人?
那只對恐懼孤獨者才成問題。
我是早就全然接納孤獨作為天命的人。

關於獨行或空無一人,請參見萊維納斯的ilya概念~“沒有存在者的存有”。
22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事實上,不論接不接納孤獨,反正都逃不開的!
所以,無可逃,也不必逃。
我只是選擇“不逃”罷了!

依我看,唯一直得全力以赴跳開的是:基於諸多“操煩”所形構的“世界”。
“沒有世界的存有”,對我而言才是解域化後方可能涵泳優游的“聖域”。
21 小時前 · 讚 · 2
Lan Aris 接不接納 還是多的牽涉到 情性上的喜不喜歡 我是比較難喜歡 Levinas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決定於凝視點相應與否?
凝視點確實又關係到先天的性份。
例如:以賽伯林借希臘寓言區分的“狐狸型”與“刺蝟型”兩種生命型態。
狐狸與刺蝟受限先天之性份,命定會發展出不同的觀物方式!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曾經是刺蝟,現在卻澈然翻轉為狐狸。
所以對Levinas很相應。
並視之為最投合的西方哲學家之一。
19 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命運與命定不同。
這兩者同時都存在,並對生命發生舉足輕重的作用。
1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狐狸型的秉具其邊緣的眼睛,妙觀逸相,不拘一格,較可能有機會從單一凝視點解放出來。
也較可能有深入魂命肌理的真放鬆。
刺蝟型就很難,它解構性格不夠強,太容易陷入對象化思維的框架,“緊張”原是其性份所涵。
19 小時前 · 讚 · 2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哲學的暈眩( the very vertigo of philosophy)躍向以身體為實修的界面~2012.5.25重讀余師“遠離悲傷”序言有感
朱志學寫於 2012年5月25日13:22 ·
變更已儲存。
重讀余師為美玲老師舊作寫下的序文,箇中深沈的況味,於今讀來,越是咀嚼不盡......
親炙余師兩年多來,每上一次課,就好似又蛻一層皮。
聽課之餘,偶爾走神,我每歎服余師如何通過“語言”而抉發出那來自更深基底的“非語言質素”?
我暗自思恃:為何同樣是運用文字,余師的語言卻獨能不落“知見進路”的陷阱,反而讓自己隨手拋撒出的每一個字,彷若像生了對翅膀的精靈,吟鞭所及,隱蔽文字背後窸窣作響的深淵漩流也瞬間奔湧呼嘯而至。

這絕對比視語言如毒蛇猛獸偏又無力馴服的沈默者高明多了!

何則?沈空滯寂的斷滅空,終不及入於殺活自在的“妙有真空”?

我忍不住想起了老師近日常提及的吉爾德勒茲。
他別出心裁地定義:「內在性即是哲學的暈眩」(Immanence is the very vertigo of philosophy)。
暈眩這兩字,下得真好^^
依我體會,深淵的巨大漩流帶來的暈眩,只來自被文字隱蔽的內在平面。
這意味,只有當我們能通過“暈眩”作為支撐語言表達的“非語言質素”,我們才第一次觸及了:文字不只是文字,文字背後另有深淵的諦義。
事實上,這也是余師在語言的運用上總能“曲徑通幽”的奧妙所在!語默間,看似清風徐過,水波不驚..........細味之,方驚覺老師是如何以自己取徑獨異(singularity)的風格,敲開了每一個字背後悄然隱匿的深淵,並通過此暈眩逼人的深淵,帶出了將言說者與聆聽者給包攏一體的存在漩流.......這就瞬間摧廓了圈禁聆聽者的“知見”硬繭,而令累劫窒息不得出路的生命,得以重新徜徉於飽蘊身體感的“母體“之流。

正是通過這層領悟,當我重睹美玲老師如何”只從文字知見上尋求了悟”,到經由祈克果“絕望的一躍”而扎根於“以身體為實修的界面”..........
我彷若第一次真正看明白了這句話!
我已隱約可感:那自不可見的實存經驗裡跌宕迴盪,而後沿著自身體氣脈一路盤旋縈繞而上的力量,如何掃蕩滌盡了那附骨深微的憂傷?

美玲老師說得透:

“只從文字知見上尋求了悟,未能以身體為實修的界面,反而會自以為是、越纏越深,即使能挖到深處去,也紋風動它不了。”

可如此明顯的偏失,自己卻長年渾然不覺,而一意孤行若是?

美玲老師百死千難中悟得的“以體療傷”進路,鞭辟入裡處,果真直透存在內核,令人無可躲閃!

我雖猶未能以"太極"作為“身體進路”,所幸,已然有根底的古典鋼琴修行,卻多少讓我可以從中印證了相近的體會。

沒錯!知見上想像自己琴鍵上的手勢起落可以如何柔軟曼妙,都純屬空談。
只有通過身體進路扎實而綿密地層層打通那長年隨心識糾結而如蛆附骨以至於氣血淤滯的筋骨穴脈,那才叫“得之於手,應之於心”。
否則全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戲論罷了!




志學2012.5.25 心影残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亡與賦格:關於天才之死與絕望的一躍........

也許,德勒茲從窗口往外一躍的剎那............
那宛若巨大漩流呼嘯而來的大地,在他冥視空間裡所示現的,卻是某種迎向域外以蛻變成他者(becoming-other)的飛行...............

顧爾德則是通過巴赫“賦格”進入”通往他者“的飛行......

案:“賦格”一詞來自拉丁文fuga(即幻想的飛行),是一種在中世紀發展起來的複調音樂,在巴赫手中變得完美。

2012.5.25 心影残箋之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生和死 古清美
我從來不懂得什麼是面對死亡。

好端端地,帶女兒去看感冒,醫生順便給我作一個檢查,竟莫名其妙地拍拍我的肩,要我堅強。然後是再檢驗;九天後,我被送上手術臺,說要替我拿掉一個惡性腫瘤(1)。然後,(惡夢越作越深,醒不過來啦)切片結果出來,他們告訴我:我們覺得很遺憾,你的癌細胞已經侵犯到別的部位。一萬個不相信,敵不過化驗結果的幾行記錄,鐵案如山(2)。然後,我順從地接受了像是「置之死地」的化學治療(3);然後,醫生又客觀誠實地告訴我,那並不代表已經治療了我。好啦,現在等著看你自己了。

這是什麼意思?等到我慢慢能夠開始去想這件事的時候,發現事情不能夠這樣。我的兒子在國中,我的女兒五歲,我的事業正在開展運作,一個研究計劃正要開始,和人簽的一書的約還沒做,我們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說好老來要開一個書院實現我們的理想,我我我……你們怎能在這個時候告訴我:「你,不再有『我』了。」不能。這一切不能和「死」扯上關係。不能。

一個同病的朋友告訴我,開始寫遺囑(4)吧。就當作明天就要離去了,你藏在什麼地方的東西家人才找得到,做了一半的事情別人才知道怎樣幫你草草收尾。於是我艱難地想寫遺囑,發現我不會寫。譬如,我準備藏在歲月裡,慢慢地交付給女兒的經驗、智慧和愛,一張紙怎麼裝得下?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張愛玲的名語,以前從來不懂、不會算這道數學題目。如今我終於領悟,但,領悟了這個又有什麼用?

有人叫我要快樂。快樂?沒有快樂的稟賦(5),成長後總是在艱辛努力、動心忍性(6)的我,從來不明白它,快樂,是不是像一件華麗的衣服,擁有它,就常常可以驕傲地拿出來穿?人生迷夢萬千,你怎能真正的快樂?我還有這麼多待解的難題,待走的路,等待錘鍊的意念,等待覺悟的迷團,那裡去找快樂?

當我凜然確知,無論多少人不捨,多少眼淚來惋惜你;無論有多少你萬不能捨之事物,屆時一個宣判,就得準備孤身上路。說一萬個不可以,沒有用;再好,再親,沒有用。一切終究是不相干的。全不相干,啊,原來這不是無情之言,正因為有情,才這樣使力氣,這般難言,也才使我如此傾身全力相酬報。當我們說,一切如夢如幻;那,心中的意念,以及理想,算不算?眼前的日子,等待,或者努力,算不算?兒女的愛,算還是不算?丈夫的深情,算還是不算?老母的傷慟,算還是不算?我一直嚮慕欽敬不渝的聖賢天道性命之學,算還是不算?

過去的自信,像電影慢鏡頭中的一大片被銳石猛然擊中的玻璃,巨大的裂痕出現了半(口向),然後才一片片,一片片,先先後後緩緩跌落地上,碎掉。清晰、不容置疑。我怔怔聽著它們嘩啦嘩啦的聲音。啊,統統不算了,都不能算了。

奇怪的是,這一刻,我還在這兒,怎麼辦?天地蒼茫,兀然獨立,剝落掉責任,理想,意義之後……,還沒死的我,要做什麼?

要做什麼?

也許,我什麼都可以做了。因為,每一天都是賺到的。因為,你不知道懸在頭上那把劍什麼時候掉下來。啊,上天厚愛,又賜給你一天,可以思想,可以行走,可以歡笑可以愛的一天。清詩人項廷紀(7)之言「不為無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這麼「頹廢」的一句話,原來可以這樣解:因為生也有涯,那些勉強,那些你一向以為非如此不可的事,統統不再是必得如此了。至此,才能看清什麼是你真正熱愛去做的事;做那些熱愛去做的事,並且忍受去做時的孤獨,和那一份自覺,才使你成其為自己。那「無益」二字,就是無掉了「有益或無益」的判別。過去,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肯慷慨地給自己一個空白的早上,只憑窗空羨晴明的春日;偶然出去逛街必披戴著罪惡感,啊,勤有功,嬉無益。常是想而很少捨得去浪費時間在紙上寫「心靈日記」這種「無益」之事;一靜坐,所有尚未做的事全湧上來……在忙碌的工作中對孩子歉疚,在廚房起油鍋時腦裡斟酌著手上那篇論文的結構。啊,我,總不認輸地背負著多少期望和責任的女子,無止境地要求自己做一個更好的、更好的女兒、妻子、母親、教師、學者……的人,又為了做這麼多「有益」別人的事,而自信,而虛榮,而模糊掉自己的臉孔和性格的我,終於可以自由地、理直氣壯地,做我自己。

這個代價有多高昂,所換得的就有多珍貴。

我依然不了解死,亦無以預測我的「死」;但是彷彿比較了解了我的「生」。

──選自《慧菴詩文集》(大安出版)

PS.文中(口向)是一個字,左邊部首為口,右邊為向,因系統呈現亂碼,故以此呈現。

作者簡介
古清美(一九五○~二○○三),筆名黎谷,臺灣苗栗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二十餘年,以研究宋明理學知名於學界,著有《黃梨洲的生平與學術思想》、《明代理學論文集》、《宋明理學概述》、《近思錄今註今譯》、《大學問今註今譯》、《慧庵存稿》一~三集等書。本文選自《慧菴詩文集》(大安出版),為作者病逝一年後,由親人整理成書,內容收錄作者治療期間所寫散文及住院前最後的病中日記,多篇透視生、苦、死的哲思,令人動容。
讚 · · 4月16日14:18 ·
林旻昌、沈盈君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沈盈君 真想借分享!
4月16日21:48 · 收回 · 1
朱志學 沈醫師不必客氣!
儘管分享^^
自有人會從中受益的!
4月16日22:13 · 讚

沈盈君 曾聽我的老師及同事提過古老師~謝謝您!
4月16日22:16 · 收回 · 1
朱志學 可惜古老師抗癌六年寫了六十來篇文章,支撐她的根本凝視點卻未能超出這篇文章。
4月16日22:20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兄:
下午才為您偶得閒情倍感歡喜,沒想無常奮迅如斯.......
看到“頹然放棄,放聲而哭”八字,驚愕之情,久久不能自已..........
此刻,只覺腦海一片空白,欲有所言,而無以為言。
您曾在我深淵失墜的瞬間寫下:“在這種見血封喉的致命文字中,依然感覺朱兄的冷靜。恨不得搬家花蓮,替朱兄提書包上課去,看能否越過血肉的感動,直指靈魂核心?”
現在,我同樣在您嚙齒腐心的沈哀中,看見了同樣驚人的冷靜。
我一向讚歎魏晉人物面對死生“深情而無滯於情”的非凡氣度。
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生死之際,大悲無言........
謹以“魏晉風度”四字,與兄互勉。

志學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