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哲思手札 (2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舊稿重貼:雕刻時光~在時間裡對抗遺忘的某種存在方式.............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1月5日 14:59




俄羅斯玫瑰茨維塔耶娃在歷經長久流亡後

發現並一語道破的那個巨大的隱秘︰

“詩人生來都是被放逐的”


這話說來寂天寞地,內心有真切實感的人讀來則是驚天動地!

所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沒錯!詩人生來都是被放逐的~

只因他們無法不忠於自己的靈魂。

而這種高潔的靈魂,在以俗情作為標準的五濁惡世,注定是沒有根的。


我暗自警策自己:

你當珍重自己付出的情感:真要受苦的話,也只為高潔的靈魂而受苦。

想想那些曾讓你傷感憾恨的人..........

有幾人的靈魂高度真崇高到值得你性命相許而不惜為之受苦、為之孤單、為之魂牽夢繫不能自已................

真有的話,也很少會是並世之人,而多是早在時光中入幻化爲永恆星芒的歷史心魂...............

人生而有涯,試問:碎浪般在滄海中浮沈起落的情感,終歸何所依止?

我腦海浮現了四字~雕刻時光。

我意指:

在"太史公自序"所言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ㄧ家之言"的意義脈絡上,

通過與自身靈命夙契而早躍入不朽的歷史人物展開的深入對話....

傾聽古人,也傾聽自己...................

很自然地,這無數歷史心魂從我靈魂底藴召喚並激揚出的繁密文字書寫,將幫助我更深地發現並確認自己............

而後,借文字書寫,運筆如刀,耙剔發微,一刀刀雕塑出自己在宇宙中的定位。

走筆至此,我忍不住思及司馬遷遭李陵之禍,仗義執言卻竟至幽於縲絏的千年浩嘆:

夫 人 情 莫 不 貪 生 惡 死 , 念 父 母 , 顧 妻 子 , 至 激 於 義 理 者 不 然 , 乃 有 所 不 得 已 也 . 今 僕 不 幸 , 早 失 父 母 , 無 兄 弟之 親 , 獨 身 孤 立 , 少 卿 視 僕 於 妻 子 何 如 哉 ? 且 勇 者 不 必死 節 , 怯 夫 慕 義 , 何 處 不 勉 焉 ! 僕 雖 怯 懦 欲 苟 活 , 亦 頗識 去 就 之 分 矣 , 何 至 自 沈 溺 縲 紲 之 辱 哉 ! 且 夫 臧 獲 婢 妾, 由 能 引 決 , 況 僕 之 不 得 已 乎 ? 所 以 隱 忍 苟 活 , 幽 於 糞土 之 中 而 不 辭 者 , 恨 私 心 有 所 不 盡 , 鄙 陋 沒 世 , 而 文 采不 表 於 後 世 也 .

古 者 , 富 貴 而 名 摩 滅 , 不 可 勝 記 , 唯 倜 儻 非 常 之 人 稱 焉. 蓋 文 王 拘 而 演 周 易 ; 仲 尼 厄 而 作 春 秋 ; 屈 原 放 逐 , 乃賦 離 騷 ; 左 丘 失 明 , 厥 有 國 語 ; 孫 子 髕 腳 , 兵 法 脩 列 ;不 韋 遷 蜀 , 世 傳 呂 覽 ; 韓 非 囚 秦 , 說 難 ﹑ 孤 憤 . 詩 三 百篇 , 大 厎 賢 聖 發 憤 之 所 為 作 也 . 此 人 皆 意 有 鬱 結 , 不 得通 其 道 , 故 述 往 事 , 思 來 者 . 乃 如 左 丘 無 目 , 孫 子 斷 足, 終 不 可 用 , 退 而 論 書 策 , 以 舒 其 憤 , 思 垂 空 文 以 自 見.

為何堅持在"述往事、思來者"的文字書寫中重新療癒自己、貞定自己,並確認自己?

陶潛"詠荊軻"中有兩句: "其人雖已沒, 千載有餘情",正道盡箇中深意。

走向古人,正是為了更深的走向自己!

是歷史人物的重量,讓浮游天壤,不知所歸的意義尋索者,思接千載,覓得了靈命皈依的重心。

於是,而得以在銜接上千年彗命的深沈欽慕中,獲致一種身居市廛,卻能蟬蛻塵囂之外的寧靜~

那是一種建立在心靈的契合和靈魂的共鳴所達成的寧靜。

就在這飽滿的空寂中,曾經徬徨惑亂的追尋者,於是得以不趨時變,追慕風雅。

如此寄托情思,如此安頓性命,如此求得安慰,如此擺脫孤寂。


這就是

俄羅斯導演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時光"一詞【Sculpting in Time】,

對我而言,隱藏的玄思與奧義................................








PS.時間的背影與大師的重量



時間如水一樣流去。

如水一樣流去的時間沒有皺紋。

但是,沒有皺紋的時間不僅催生了歷史的蒼老,而且催生了人類自身的皺紋。

各個時代的文化大師就是這種蒼老的鏡像;

各個時代的文化大師就是這種皺紋的縮影。

時間是有背影的,但時間的背影被許多人所忽略。

大師是有重量的,但大師的重量被許多人所遺忘。

原因在于,如果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上,不要崇高只要低俗時,人們就會喪失自己的精神家園。看看大街小巷那些眼花繚亂的廣告吧,那些張牙舞爪的嘴唇和碎片化的喧囂帶來了集體失語的無意識。正是這種沒有中心、沒有焦點、沒有方向、沒有理想的語言,雖然滿足了個人的言說欲望,卻因為沒有認真的傾听者而使所有的言說失去意義,也使得許多言說者因為“言說”而變成“不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時的話語系統撕碎了傳統的游戲序列。時間可以任意地插入進來,正義的故事可以突然夭折,生活可以從任何一個節點開始,沉默的語言可以在任何時刻被激活。

這不是人在言說,而是語言在說人。

換句話說,言說的主體再不是能指的“我”,而是所指的“他者”。語言在說我,昔日那些能寫出“真理”、 “信仰”和“終極意義”的心靈衝動至今只能化作無序的語言碎片,以自言自語或自言他語的方式泡沫一樣流向四方。這樣一來,昔日的“我說語言”,變成了“語言說我”,甚至無奈地退化成喧嘩的“無言”。

與此同時,由于受到緊張的生活和工作壓力的雙重擠兌,一些人的體力消耗殆盡,精力也消耗一空,大家麻木地生存著,處于非我的“耗盡”狀態,人成了非中心化的空殼主體。在此情境下,自我與現實並不聯系,歷史與未來也並無依托,英雄與小丑同時出場。自我沒有任何身份證明,像沒有根的浮萍,或沒有肉體的游魂,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作無序的漂流。沒有熱情,也無所謂感動。芸芸眾生變成螞蟻一樣,忙忙碌碌,卻又從沒有想過為什麼如此忙碌。結果,這些螞蟻就是個人的文化身份,就是碎片化的符號宿命。因為碎片化的文化可以拼貼、復制、放射、重疊,形成鏡像和暗喻,與精神無關,與思想無關。

然而,在時間的背影深處,有一種力量在喊叫,那是大師們曾經有過的掙扎、呼號、奔走、追求,是大師們的理想、信仰和血肉,是傳統、信念和執著。一句話,是大師們的重量。這重量使輕飄的碎片有了定力,使迷茫的文化有了方向,使麻木的人們有了火熱的灼痛。

我們輕輕觸摸,像古老的櫻樹找到了春天,滿手芬芳。

……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介紹一首倉央嘉措的情詩~

我確信,這才是扎根於“無限遠的凝視“所貞定的“覺情“。
以其深情而不累於情,
所以能輕易凌越眼前情緒煙硝的無常起落而不動於心。


我由此思及余德慧老師的深睿洞見:

修行人為何能進行“無限遠的承擔“?
因為,修行人的心,放在無限遠........

他連續丟出兩道問題:

“你的存在的狀態有沒有放在無限遠的位置去形成你生命的重心?“
“遙遠的地方有沒有一個東西在牽引著你聚集你的能量去靠近它?“

在我的體會:

“無限遠“之所以作為能量的聚集點,那是因為不受眼前的七情六欲所阻擋。
這意味:修行人是以落在“無限遠“的凝視,支撐自己也引渡眾生,穿越悲喜來去增減捨棄等二分性偏執而入於不受任何框架拘役的“無垢“之境【不是建立在“時時勤拂拭“的無垢。而是回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自性清淨】。

此則牡丹亭序所云: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它無法長存於戀人的深摯凝眸裡,而總是熠熠流動於菩薩低眉的灑落微笑中......



正是:

一切從此覺情流
一切還歸此覺情
還我本來真面目
依然天下有情人



倉央嘉措與他的情詩: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裏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裏
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志學2010.5.20 寂然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難為宗演師竟從余老師的“無限遠“概念,獲得建立部落格的靈感。
因緣深遠,不可思議。
宗演師果然洞見深睿:
看見部落格將“無限遠“的因緣化為“天涯咫尺“的無限可能!
佛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我隱然預見,假以時日,無盡法界必當通過宗演師這部落格而匯流恆河沙數的善緣.....................

志學




既然宗演師引用到余老師“無限遠“的概念,我也從另一角度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余老師說:

“修行人的心,放在無限遠........“

“你的存在的狀態有沒有放在無限遠的位置去形成你生命的重心“

“遙遠的地方有沒有一個東西在牽引著你聚集你的能量去靠近它?“【無限遠:能量的聚集點】

“進行無限遠的承擔“


我的體會是~

所謂以“無限遠“的位置作為能量的聚集點,這聚集點不在任何特定的個體,而在牽動每ㄧ個體卻又作為每一個體之存在根基的“他者“。

他者【The others】,在此是複數的!

他不是對應自我外的另一個別人,而是通過每一個體而存在的無盡法界............

此則華嚴經所說的因陀羅網,重重無盡,相存相依..............

正是在這意義下,我們才能體會:修行的重點是讓“世界“獲得療癒,而不是“我“獲得療癒。

因為“我“就是一切病痛與悲劇的緣起。

它是一切毒素的根源。

在“我“的框架裡頭,不論給予者或被給予者, 所有理所當然被要求的呵護、陪伴、公義、救濟..............都可能只是填補內心的空缺罷了!

這只會強化這五濁世間的毒素。不會讓世界獲得拯救。

然而真正的療癒,不是讓空洞的內心獲得短暫而虛幻的填補,而是不再攜帶空洞的內心而存在!

“孤輪獨照江山靜,自笑一聲天地驚 !“

這才真是修行人放在無限遠的心~



志學聽課雜感之一







“無限遠“哲思雜感之二:


無限遠不是實存的距離,而是心理的距離。

心理的距離.在於意識的作繭自縛。

所云作繭自縛,不外是思維慣性在習焉不察下爲社會俗見制約而妄自招惹的視域框架。

在框架籠罩下,人心心念念掙不脫“我執“的鍊條拴住的半徑範圍。

就某個意義而言,這正是人類函具的畜生相。

被圈禁在肉眼看不見的牢籠裡。


志學又及
蓓森朵芙格主於2010/05/14 01:49 回應








“無限遠“哲思雜感之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深發生於無限遠的深摯連結

深摯連結發生於所有形成遮蔽的框架卸除後給予的無限寬容、了解、接納、祝福與感激。

無限遠的連結建立在無條件的接納:一種不受因果、也不因任何條件退轉的愛。



志學
蓓森朵芙格主於2010/05/14 02:09 回應







宗演師:

夠捧場了吧!

最後轉貼一篇文字分享!

正好作為““修行人的心,放在無限遠“的負面示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
而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 放在心裏。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 放在心裏 ,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 對愛你的人 掘了一道無法跨越的溝渠 。


加上這一篇就五票了!



志學合十

蓓森朵芙格主於2010/05/14 02:13 回應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安詳“的哲思劄記:布衣飯菜,可樂終身............



我所鍾愛的印度靈性上師奧修,他優美如詩的話語,總是內藴大火燎原般的能量,能夠瞬間燒燬盤據腦海的幻見。

“我完全支持愛,因為愛會失敗.....唯有當人們深入愛,享受許多戀情之後,他們才會發現愛不可能提供它在最初所保證的那種永恆、滿足,到了那個時候,人們才會準備好要放棄外在對於滿足的追求,從外往內走向自性....“

這話揭櫫了迥然不同一般修行法門的殊勝進路。
怎麼不同呢?
也許是來自譚崔的啓發,奧修未把情慾視為毒蛇猛獸。
他並未如同一般修行法門,以戒律清規對此採取圍堵、隔離、譴責、禁戒的態度。
這顯然抵觸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框架。
就從我身邊俯拾可見的現象說起好了!
我常遇見一些虔誠信徒,
看似法相儼然,卻無法從其眉宇神情嗅出一絲輕安自在的氣味。
我一再印證類似的觀察。
有人看似修行,其實無關乎修行。
也有人不落修行表象,可舉手投足、聲聞罄咳卻隱藏著至為精嚴的修行底藴。
事實顯示:
徒具修行表象,卻心有罣礙的偽修行者太多了!【佛印調侃:“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是也!】
可奧修揭櫫的進路~
非關出家、非關退隱、非關吃齋茹素、非關持咒念佛、非關唱誦禮讚、非關皈依上師..........
而是~
徹底穿透並完整通過:“摯愛“所必然帶來的“窒礙“。

奧修說得漂亮:

“我完全支持愛,因為愛會帶來失敗!“

原來,在愛裡頭尋找幸福的人,仍只是停留在愛的表層。
他們尚未洞見到幸福的底藴,而對幸福充滿了幻見的期待。
假如他們偏偏又是特別聰明、特別漂亮、特別天才的幸運少數,他們就更不容易及早發現~
愛不可能提供它在最初所保證的那種永恆、滿足.............
直到那必然的心碎經驗,如影隨形地驅迫而來,他們才諤然驚覺:

在時間的流轉下,一切經驗都會改變的!
一如苦痛不會永遠不去,甜蜜自也不會永遠滿溢杯外的!
假如你夠幸運,遇上了你的摯愛,請保持冷靜的觀照,不要興奮地沖昏了頭。
這分經驗所帶來的幸福感,只是浮在整體經驗上的薄薄一層。
而你不會永遠停留在表面。
你命定會在兩個極端間擺盪。
這就是生命的真相~
你不可能只擁抱“摯愛“,而拒絕與其如影隨形的“窒礙“經驗。

摯愛越深,我們越會感到心碎,遲早而已.........

於是,我們終會來到一個片刻,
一個與隱伏在摯愛底層的心碎經驗怵然相遇的片刻。
這個片刻,就是你的存在深淵。
絕大多數人,對這空空蕩蕩、四無掛搭的深淵經驗,避之唯恐不及!
可真正夙性靈彗的修行人會認出,這深淵經驗就是走向真正修行的契機。
它代表著生命據以完成自身轉化的臨界點~
簡言之,存在深淵代表著一道從“意識“跨向“存有“的邊界。
而那望之暈眩,令人生畏的深淵經驗,正提供了修行人蛻變自己最大的助力~
此則一如奧修所示:

“唯有當人們深入愛,享受許多戀情之後,他們才會發現愛不可能提供它在最初所保證的那種永恆、滿足,到了那個時候,人們才會準備好要放棄外在對於滿足的追求,從外往內走向自性....“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會浪費心碎的經驗!

幸福的形影飄落,固無可阻止;
但通過深淵經驗,可以徹底解構過去挾制個體的意識框架,而創造出重新與存有恢復連結的可能......
這是通過視域的突破所帶來的精神蛻變!
明乎此,人遂可以任隨“心碎經驗“從身心流經而過,而無所迎拒。
就在這無所迎拒當中,他放下了過去看待世界的既定框架,直接“臨在“了存有自身。
此之謂:從“意識“退返“存有“。
於是,幸福也好,落寞也好,相伴也好,孤單也罷........
你發現自己終於能夠對存在給予的一切經驗,一視同仁,平懷以對。
植根於深沈的靜穆,
你化為超然兩極外的純然觀照,
冷然諦視那命定在不確定中聚散無常的因緣,如何在兩極之間擺盪來去...................

這分冷然的諦視,讓你得以安住在深沈的哀傷之中,卻又超其象外,心無罣礙。
此則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所云: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好個“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這是應物而不累於物,深情而無累於情..........
也正是這殺活自在的修為,讓人入於“安詳“的境界。
這境界,代表著真正修行的精神產物。
它的殊勝性遠超過俗情世間的幸福!

當一個人內心存有安詳,僅僅從一餐一飲、半絲半縷中,就可以感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
否則,即使他擁有世界,也可能和幸福無緣。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裡,林語堂評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芸娘如此告訴她摯愛的夫婿沈三白:

“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君畫我綉,以為持酒之需。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

每覽此言,總耿耿難以爲懷!
沈三白何幸,得遇芸娘此等奇絕女子。
沈三白又何悲,必得在坎坷中承受摯愛的離去..........
沈三白既非達官,亦非名士,只是一介為生活奔波勞走的的布衣之士。
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他棄儒從商,卻一輩子窮困潦倒,可他有幸得遇芸娘這樣一位紅顏知己,陪他苦中作樂,遂得窮而無怨,相偕以入於閑淡曠遠的安詳之境。世事艱辛,他們却善於掘發詩意的生活情趣,屢逢憂患,却因能怡然自得而不改其樂。

這對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神仙眷侶,通過沈三白旖旎深情的筆尖,讓我們深刻窺見:

一切摯愛經驗裡隱涵的甜蜜、幸福與憂傷,原來可以通過高度的自覺與修行被昇華到何等境界.................

相對於世俗的幸福,總是展現在如何培養更卓越的競爭力以掠奪或佔有更多資源,乃至據以界定自我的成就;靈性的道路,卻每歸結於一場心碎的戀情。

因為最究竟的教導,
亦即,
永遠在遷滅流轉中成住壞空的生命本身~
所教的無非是如何捨棄而非如何得到.........................



志學 2010.3.23 午後隨感
寫於星期二 · 留言 · 讚

錢睿靜 這篇文章讀來有太多的喜歡,切中我對於愛情以及宗教的價值觀,無黨派無宗教無偶像,不是來自高傲的輕視,而是萬般皆可師法,價值自在我心~
身心靈安頓就擁有最大的幸福,真正的修行在於不放過任何心碎的經驗,謝謝你的文章分享~^^
6 小時前發佈 ·

朱志學 哈哈^^
難為妳真讀懂了我文中寄託的深意^^
這篇文章孤懸了三天,我並無所期,純是記錄一段思索的軌跡。沒想還真有善解的知音?

anyway,
很欣慰看到妳的回文。
僅憑此回應,已不枉我重寫此文的苦心。

然則,何以說是重寫?
有一段小插曲,不妨附帶一記:

星期二午後,濃郁的咖啡餘香中,忽然心有所感,決定記下流瀉心頭的思考軌跡。
可我犯了一個錯誤~
我沒另開檔案書寫,就直接打字在網頁留言板。
正自躊躇滿志,暗喜花了近三小時凝神完成的心血結晶,只差最後一個PO文動作。
忽然一個靈感閃現而過,按下留言前,我決定再補貼一段引文。
誰知,沒貼好,我卻莫名奇妙給關掉了這篇網頁。
我暗道不妙:不會吧!難道我剛幹了一樁蠢事?
我來回切換視窗不下數十次,不肯相信嘔心瀝血完成的文章再也追不回了!
可最後還是只能沮喪地嚥下這難以承認的事實:
剛三小時的心血全泡湯了!
可要重寫的話,我只能勉強記住行文大意,卻實在無可能重現原文。
我甚至忘光了才剛費心斟酌過的每一處用字遣詞。

沒多浪費時間懊悔!
我決定立刻重寫一篇,以追過遺忘的速度。

又是幾個小時過去,我重寫了眼下這篇。
除把握原先大意,面貌上卻完全是另一篇文章了!
希臘哲人赫拉克利圖斯有云:抽足入水,無復前流.....
此之謂耶?

茲附記箇中曲折,以為誌念!

志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年以來,震動我最深的藝術,總讓我隱然窺見一種“胸中有誓深如海“的悲願與虔敬...........

這讓我想及:以“晚期風格“四字,作為自身誓言的小說家朱天文。

她提及薩依德有一部著作叫作:《論晚期風格:不合流俗的音樂和文學》(On Late Style: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這人是個奇才。
身爲舉世聞名的知識份子。
每篇文章一出手,都足以驚動舉世視聽不說,他還醉心鋼琴彈奏,而且琴藝精湛之程度,甚至受邀在卡內基演奏廳舉辦過獨奏會。
這樣特立獨行而跡近傳奇的知識份子,他談及:

“晚期的貝多芬始終與社會抗衡,拒絕讓音樂提升為辯證結果的統一性(如中期作品),他要音樂由重要的結論轉化成曖昧不明的自身。 阿多諾認為這種轉變,是對抗中產階級秩序的合理化(啊,作家應該引起公共的忐忑不安)。 大江在《作家自語》裡則說:“人到晚年之後,無論悲傷也好,憤怒也好,對於人生及世界的疑惑也好,能夠以猛烈的勢頭調整這一切、面對這一切,並推進自己工作的人,是藝術家。”【引自朱天文“論晚期風格“】

朱天文慨然有感,寫下一段鏗鏘有力的評論:

“ 我真高興聽見,晚期工作不是遲暮哀感,不是滄桑興嘆。 晚期風格,也不是什麼成熟、透徹、圓融之類。 晚期風格是,不與時人彈同調。“

朱天文一向洞察深睿。
她完全領會,晚期風格,非關年歲,而是~

“一種姿態,一種樣貌,一種存在方式。 是的,一種氣質。 “

在我看來,說實了就是一種不與時偕的遒勁骨力!
所謂:“不與時人彈同調“是也。

朱天文進一步描述:

“那氣質....若一言把它概括,就是,邊緣,邊緣,從邊緣到邊緣(或譯做:從邊緣出發,走向邊緣)。 邊緣是陌生化。 何謂陌生化? 那是對於一切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殷殷發出了否定之呼叫:不是那樣呀,而是這樣呀,為什麼是理所當然? 很不當然呀。 陌生化使一切習慣成自然不被看見的,予以看見......是這觀看的眼睛,邊緣的眼睛,使萬物陌生起來,而自模糊無意識的無名狀態裡顯現,重新定義。 “

說得真透闢有力!

我喜愛朱天文意象十足的深邃譬喻:“邊緣的眼睛“..........

是的!
一切深於生命深味而能出入自在者,都稟俱了一雙讓他得以“活在世間,卻又不屬於它【Being in the world , but not of it.】“的“邊緣的眼睛“...........

正是依憑這邊緣的眼睛,讓人得以凌越深植意識的一切習見遮蔽,而直接貼近那莫可名狀之存在所給予之陌生情境。

陌生,決定了嶄新的視域。

橫亙眼前的,只是一條不見盡頭,也不見指標的道路。
俯仰空闊,莽莽蒼蒼.......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人而至此,終於抵達了一種深邃的孤獨與自由............
這隱微的事實指出:
正是在四顧蒼茫,飄然無寄的荒寒寂涼中,人卻也身心脫落般地經驗到了一種忘世的痛快!
於是,一時悲欣交集,萬感哀迫,而不覺驟生"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千古浩嘆【初唐 陳子昂 登幽州台歌】..........

貝多芬、薩依德、阿多諾、乃至朱天文所欽服並為之立下誓約的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
這些天才,都稟俱了邊緣的眼睛,並聽從內在召喚而逼臨了存在與世界的邊緣............
他們當然是孤獨的!
可卻也因著他們敢於面對此孤獨而毫不退卻,我們這些隱身歷史暗處的聆聽者,仍可在百年而後,通過音符或文字搭起的橋梁,接上那如潮水般浩蕩奔湧而來的撫慰力量..........
此所以阿多諾慨然有感:

“我們不了解音樂──是音樂了解我們。我們自以為與它最親之時,它與我們說話,帶著傷心的眼神等我們回答。“

不意外!
這縷直入心坎的了解,帶來的驚人撫慰力量,總是來自一個傲然屹立邊緣的“他者“。
他者,總是不被認同的,總是不合時宜地站立在與世界形成對峙的邊緣位置。
他的行動邏輯是:

“那縮減生命的,就與之對峙!“【借張大春語】

這就是邊緣者的宿命!
他無法忍受媚俗語言所形成的鐵籠【Iron cage】。
於是只能義無反顧地選擇不斷出走,並保持在邊緣發聲!
可正是這來自邊緣的聲音,將歷史一次次推向前所未見的高度..........
我們由此辨識出:
什麼才是真能代表藝術的靈魂。
它不會只是一味瑰麗甜美的聲音,相反地,它可能是梗硬多骨、讓人難以親近的“晚期風格“........

墨西哥詩人帕茲在《孤獨的迷宮》扉頁上的引言說得好:

“認同等於現實性,簡直就如同說:歸根究底,所有的事物都必然、絕對而且必須服從於主流,只有主流惟一存在。然而,他者拒絕消失。他者繼續存在,持續存在。這是難以被理性的牙齒動搖的硬骨頭……排他性總是為他者的存在而苦惱。”

這就是晚期風格與世多忤的骨力!

朱天文由此下了精彩的結論:

“是的,讓中心指向的、單一的現實認同十分苦惱,持續做一名不消失的他者,這不就是小說一向在幹的事? 邊緣既是差異,邊緣也是多樣性。“

何獨小說如此?
一切力能探索存在的藝術,無不如此!

我雖不才,仍不惜以“寂寞立學,磅礡練琴“八字,作為盡瘁餘生的修行。
只因從“晚期風格“四字掘發的深度奧蘊,讓我彷若自煩囂的世塵中汲取了一股堅實的支撐力量,而得以坦然任隨急景凋年般倏忽而過的壯歲風華,擲人而去.......

尋思至此,我不覺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背後隱伏的心路曲折,有了更深的體會與想像............
或許,它可以不是為了挽留那注定無法被挽留的,
而只是為了守住某種不隨時間以俱去的堅持~
堅持
永遠保有一雙來自邊緣的眼睛...........
而後,對世間投予冷然的凝視.........
使一切習慣成自然不被看見的,予以看見.....


志學2010.3.3寫於花蓮蓓森朵芙音樂沙龍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歲暮五帖:




帖之一


短短一年,心事幾經跌宕。
猶記春意未盡,我猝不及防從幸福的巔峰遽然跌落,而後, 近半年時間,耿耿棲遲於無邊的沈寂裡,蹭蹬垂羽,悵惘莫名,幾經顛仆,才勉力自死蔭幽谷,再度盤旋而起,重拾情殤的漩流裡一度遺忘的節奏。
那段因著橫遭遺棄而飽蓄憤怒與不解的日子,及今想來,苦得錐心,卻也苦得有力。
此時此夜,那一度嚙齒腐心的苦澀況味,不覺已沈澱爲“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蕭瑟與淡然~
這,就是時間的療癒力量嗎?



帖之二


昨晚,在大陸網站看到一則冷隽的笑語: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但遺憾的是??最後它把所有的學生都弄死了~“

這句話,看似打趣,卻引發我另一番思考。
死亡在此指的未必是肉身之不敵時間,事實上,真正的死亡,只發生在意識深微的層面!
而發生在這層面的死是很美的!
它意味著,你已褪盡殘餘的主控支配意志,而回歸純然的被動性。
你不再選擇於對抗中餵養我執,而是任其隨風凋落,然後,自由地死去.........
不是死於肉身,而是死於我執。
這樣的死,才是究極意義下的死亡。
不再有輪迴,不再重複無始以來的業力制約,只是純然在美中死去.............
既是在美中死去,所以,無須抱憾,只宜歡喜讚嘆。
顯然,發生在這意義下的死,顛覆了一般人習常依附的思路模式。它逼你在找不到出路的窒息感中,放下滲透一切關係裡頑強的主控支配意志,而後,全然臣服遷化流轉的因緣起落為生命帶來的“不確定性“.......
愛情,正是一切“不確定性“的縮影!
華麗的冒險背後,隱伏著瞬間跌落的深淵經驗。
可這命定無可閃躲的深淵經驗,卻也讓人在刀上舔蜜的幻影中,頓入空寂,而得澈然放下與一切“不確定性“的對抗。
我想這就是接受這場冒險的最高意義~那殺不死你的,將迫使你變得更堅強!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在文學的主題裡,愛情總是離死亡如此迫近。
只因巔峰經驗與存在深淵本就是一體俱生的。
當你逼臨存在的極峰,離粉深碎骨的跌落還會遠嗎?
然而,存在深淵是斷然無可迴避的,唯有通過它,才可能在冷澈的覺悟中經歷全然的死亡與重生。
所以,對一個看得懂隱藏死亡表象下之陌異面孔的人,跌落深淵的受苦經驗極可能啓示著一條引導轉化的道路!


余德慧老師於此洞見深銳。他寫到:

“這存在深淵會發出強迫的訊號:「它想被知道、被感覺、

被表達與被面對」。修道人知道自己必須進去,而一般受苦

者則哭喊著要出來。一般的心理治療則努力要把「存有深淵

」抹平,當然沒有人能抹平「存有深淵」,只能製造一些假

象將「存有深淵」遮蔽起來,以為看不見就是沒有。修道人

與凡人最大的分野即在此,修道人進入深淵,然後轉化,而

凡人則是尋求世界的屏障。“

或許,正是死亡加上痛澈心扉的覺悟,讓受苦者得以凌越可見的視線盡頭,走向沒有指標的秘徑..........
在那裡,你將發現你的“身外之身“~
一個時光之流無法觸及的深秘存在.................


帖之三

身外之身.......
其意幽微....
短短四字,悄然凝蓄著令人低迴不盡的奧義......
我萍蹤寄跡多年,江湖寥落,儼然逆風獨飛的失羣孤雁.......
老孟逝矣,一去不歸.............
可咫尺天涯的一方,有幸結交永和兄這等嶔奇磊落之士,心下卻是逸興飛動的。
永和兄有古人風,見諸影像手筆,依稀一幕幕遠古之夢,在碑影斑駁的歲月長河中流逝而過。無言的空寂,幽幽透著一縷杳眇淡遠的靈氣,彷若自夙世的記憶深處,穿越時空,隨夢痕搖曳而來......
因永和兄而結識的文友“雛菊漉過的靜”,亦屬檻外高人,文字意象繽紛絡繹,層疊而出,惟晦澀如謎,每不得其解,因慨歎其筆觸高妙,非我可及,宜乎其為畏友。

君子之交,其澹如水..........
只因相遇性情之際,遂令一杯淡泊的茶湯,也藴藉了深沈的至味。
我於此有悟:
黃山谷筆下“桃李春風一杯酒“的酣暢快意,背後凝結的無非是“江湖夜雨十年燈“的寥落與等待..............
非高山流水的知音,又焉能於此有所深契?




帖之四

歲暮回首,想及一首唐詩,不覺百感悵觸:
“一年將盡夜 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 支離笑此身“...............
我嘆其對仗精微,更愛其意蘊悠遠。
是啊!就某個意義而言,所有稟俱流浪者西塔沙之靈魂印記者,他命定就只能是個“萬里未歸人“..........
此刻,又是一年將盡夜,我心頭卻出水芙蓉似地綻開一朵笑意^^
只因有一個畫面來到我腦海~
西塔沙在孤獨尋索多年後,與舊友葛孟特再度重逢。
葛孟特深深看進西塔沙的眼睛,卻驀然驚覺:
西塔沙眼裡流動的神采、靜定與深邃的微笑,竟與兩人一度追隨的佛陀毫無二致?
沒想這暌違多年的老友,竟憑自力在寂寞獨尋的流浪生涯,抵達了與佛陀相同的意識高度..........
我以此愛極擺渡者西塔沙在流浪盡頭的微笑.............
那是禪門大師,通過拈花一笑所達成之最美也最不可思議的傳承~
原來,千古的深沈,可以只化為淡然的一笑............
這一笑,看似寂天寞地,實則悄然凝蓄著讓天地也爲之驚動的力量!
我鍾愛的老孟,恰是我今生有緣晤面相識的西塔沙。
為著西塔沙最後的微笑,我於此致上最高的敬意^^

正是:

“孤輪獨照江山靜,自笑一聲天地驚!“




帖之五


西塔沙最後的微笑,牽動了我一段難忘的課堂記憶~
那是余德慧老師一段關於孤獨的精闢詮釋。
我聽後,心下震動,遂衍成此文~

猶記課堂中某個片刻,他評論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並盯著我眼睛提問:孤獨是什麼?我忽然陷入一陣空茫,愕然不知所對。
這時,他緩緩說道:發展個人經驗的極致,就是孤獨。
我心下頓有所會!正是如此。一個人只要堅持將個人經驗發展到極致,就注定要面對無法將自身最切己的幽微經驗通過言說傳承予人的“無可替代性“。
這就是悉達多非得辭別佛陀,走上流浪之途的理由。
他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告別,而且從不回頭。
我特別注意到,這是一個多麼真誠的求道者!
一般人一輩子頂多只扮演幾個角色,而且非遇劇烈衝擊,總是黏滯上頭,至死不悟。
可悉達多一輩子一直在丟棄,他不斷丟棄自己在因緣流轉中短暫扮演的角色,而在學習告一段落後,毫不留戀地再度走上流浪之途。
流浪的過程中,遇上不對的人,他固然掉頭捨去,可遇上對的人,短暫交會後,他還是選擇決然離開。
即令遇上佛陀這等千載難逢的覺悟者,他還是斷然辭別!
只因他澈然領悟那無法透過言語傳承的心法奧義,注定只能通過自己的生活去印證,沒有誰教得來的!
這就是流浪者悉達多驚人的美!
美在他是個永不回頭的人!
平常人的經驗從未推拓到極致,所以求道歷程總是心有罣礙,頻頻回顧。悉達多展現了全然不同的素質,他從不懸念,從不住相生心,所以任何角色他能夠在全然地經驗過後,便灑落地予以全然放下。
於是我們看到:常人戀戀不捨的身份、角色、音容、相貌、青春、知識、信念、教條、傳統、身體、血緣...
悉達多一律視如浮雲舒卷,經歷過就永不回頭!
他沒有壓抑、沒有譴責、沒有斷滅、也沒有沈空滯寂...
只是讓一切人類經驗,流經己身,而後悉數放卻...
此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此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謂:解心無染
這分流浪歷程中體察的一切,可以作為概念化後的知識傳承予人嗎?
不可能。
生命至極經驗的傳承,無法是知識的傳承,而是素質的傳承。
素質的傳承又只能聽憑自悟,無法藉由言說傳遞。
這就顯出了孤獨的必然性。
不論出於自願或被迫,每個堅決將個人經驗發展到極致的人,都得面對生命交感的扞格帶來的孤獨處境!這經驗迫及生命最深的原點,所以,無可躲閃,無從迴避,只能一個人沈默地承當下來。


http://www.wretch.cc/blog/jjs0035/16163305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在硬繭的頭腦總盲目地期待天長地久,但存有的實相注定是無可把捉的朝朝暮暮。

若時間不可能定格於當下,又何來永恆的擁有?

真能深於生活至味的智者,不棲心於虛幻的擁有,而是以深沈的凝視、全然的經歷、無罣礙的放下,去穿透倏忽從指尖流逝的每一個片刻!


志學2009.1.6 晨起偶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命運三字太空泛,需要更細膩的詮釋。而且據我所知,這是尼采說的,不是出自史賓諾沙。妳需要再求證一下。

原文是:

爱命运
我认为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无论未来 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瞧!这个人》-我为何如此聪明-10)

尼采哲學中的理想,"凡是必然的,都無傷于我。愛命運是我本性中的精髓。"

這很接近我的意思。

尋求歸屬,聽來再合理不過,卻是修行人要克服的最大迷妄。

尋求歸屬,是在尋求一種可被控制的確定性。但存有的真相正是其“不可控制性“。

若符合“我執“才有歸屬感,這歸屬感何其脆弱?生命原就充滿悖逆我執的異質性存在,例如,癌細胞吞噬身體時展現的巨大活力............

修行之難,正展現在一個人如何毫無抗拒地接受異質性的存在......

真回到家,那就是~到處不住到處住,處處無家處處家。

所謂虛而待物,隨遇而安。


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在茲乎!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當玫瑰離開小王子之後.......................





" 玫瑰之所以成為玫瑰,那是因為小王子愛她!"

"小王子不愛她時,玫瑰會凋謝嗎?"


"沒有了小王子的愛,玫瑰就不再是獨一無二的玫瑰,而再度退回到千千萬萬朵玫瑰中的其中一朵。能全然臣服, 不但不會凋謝,還可能死後重生。心存抗拒,就會墜入存有的深淵........."


"如果玫瑰愛上了別人,那麼小王子該怎麼辦呢??"


"那麼,存在深淵就轉向了小王子,唯一的出路就是正視那令人暈眩的深淵,不眨眼..................."








在修伯里的筆下,玫瑰雖也難免嬌嗔使氣,但與小王子卻是兩不相負的!

玫瑰若真愛上別人,就顯示她本就不是屬於小王子的玫瑰,而只是小王子愛上的幻覺。

愛上幻覺的小王子,注定要不時在幻覺的薄膜底層隱隱觸摸到死神的面孔。

死神解構一切你在朝向幸福的幻見旅程中辛苦建構的一切!

這自然會帶來錐心刺骨的受苦經驗。

但危機就是轉機!

受苦使人在深沈的無力感中被迫面對了從來不敢正視的存在深淵~ilya......

面對深淵,而毫無躲閃地給予深沈的理解予注視..........

就是修行的開始!

如何理解這存在深淵呢?
它無法被用概念加以捕捉或標注。
還是通過我越來越有能力深入的紅樓夢文本作個引子吧: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體會到了嗎?
當你深刻經驗到:“縱使盡一切的努力,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
就在這
渴望阻止,卻只能看著一度聚合的緣份自你手中無情流逝;
渴望逃離,卻深陷片尋不著出路的窒息感中,

墜入了
那令人暈眩的存在深淵。

它始於對習常世界漸生疑竇的“陌生感“........
小王子開始震驚:他不再認識他曾經深愛的這朵玫瑰。
他沒辦法再向別人說:“這是我的“!
他驚愕地發現:在他熟悉的世界裡,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
他到這一刻才明白………
除了一無所有,還是一無所有。

這“陌生感“一旦被推到極致,小王子就觸及了存在的深淵~
那依稀是一道
發生在理性與存有邊界的巨大斷裂........
跨不過去,等著你的就是被棄絕於世的荒涼與孤獨.........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相信:
這會是俗情世間所能經歷到的各種摧折中,最讓人生不如死的懲罰......

我喜愛的希臘導演安哲普洛斯,對此內具意識深淵的荒寒經驗,以詩意的“國境“意象,向同樣逼臨此生命絕域、卻苦於無力以藝術型式描摹此深淵經驗的身歷其境者,作出了刻骨銘心的象徵性隱喻:

“這天早上,一切回歸靜寂.....
一如其他的日子,最初來的那天….和國境…….以及河流…….都是一片靜寂
踏出一步的話………踏出一步的話………… “


“什麼是國境?這就是希臘的終點,再踏一步的話,究竟是異國,還是死亡? “

“在這片延著國境的土地上,一切都有所不同了。孤獨和不安………緊纏不休的恐懼感,會讓人開始發瘋。……我還要告訴你,這裡的一切事物都不一樣,國境會把人搞瘋掉,逼到【界線】”。




容我誠實為你道出,也希望你有勇氣毫不眨眼地正視:

那掩映在熟悉底層的陌生、隱伏在確定底下的不確定,就是小王子命定被推入的存在深淵。

事實上,這深淵一直就冷冷地存在於心靈底層,只是渴求幸福、恐懼殘缺、憂心遺棄的盲目樂觀性,讓我們傾向於把這森嚴的認知壓在心底,不願正視!

可不論你承認與否,這深淵一直就存在在關係底層,一如我老師余德慧所昭示的:

“這存在深淵會發出強迫的訊號:「它想被知道、被感覺、被表達與被面對」。修道人知道自己必須進去,而一般受苦者則哭喊著要出來。一般的心理治療則努力要把「存有深淵」抹平,當然沒有人能抹平「存有深淵」,只能製造一些假象將「存有深淵」遮蔽起來,以為看不見就是沒有。修道人與凡人最大的分野即在此,修道人進入深淵,然後轉化,而凡人則是尋求世界的屏障(如找工作來取代悲傷或者另外娶妻來減低配偶的亡故等)“

小王子必需先看清楚這“存在深淵“的無可逃避性。它不是外在於你的結構:好比關係、家族、承諾、契約、誓言、血緣、身份、金錢、法律、信念...........等支援你建構確定感的一切世間物;剛好相反,它就是每個人無可逃離的本質,不論它被認出與否。

這本質顯示了嚴酷的而難以逼視的真相~

你自以為可以確定把握的一切,其實在本質上都是不確定的。事實上,它最後被證實只是碎片!它甚至可以比一張紙還要脆弱,只須一絲輕拂過腦海的慾念,就可以輕易把它撕毀!

這從虛幻的"確定"瞬間跌落無力阻止的"不確定",就是存在的深淵。

是的!這經驗的殘酷性就在:
你只能看著它發生,而無從阻止。

事實上,它的臉在黑暗中屢次出現。
就當你正在幸福的微笑中酣夢時,你已在將醒未醒之際,聽見它在喑啞中隱然作響的窸窣聲..............

小王子唯一解脫的可能就是正視存在深淵的無可逃離性,而全然隨順其流轉。

此則莊子所云: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這就是我所謂的“臣服“。

不是因為恐懼而摧眉折腰的臣服,而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臣服。

你的自由,正在於你能接受一切存在的不確定性,終而能在“與存在合一“的全然臣服中經驗到全然的“信任“:

不是信任你可以通過經心的算計,建構一廂情願的虛幻確定感。

不是信任你給出的愛不會受傷、落空或遭到背叛。

事實上,真正的信任是不會受傷的:因為你信任的是存在的永恆流轉的變動性與不可駕馭性本身,這意味你全然接受生命的本質~

那又何苦執著於曾經深深戀慕的玫瑰也有她的成、住、異、滅.........

小王子與玫瑰都同在於此遷化流轉裡面...........

這覺悟裡,有身命的大荒涼,也隱含了生命的大解脫!

這苦痛是焚毀幻象的烈焰,卻也讓根性強韌的修行人通過此烈焰的洗禮,而後如浴火鳳凰般,一念間大徹大悟,即色入空。

這是大死一番後才有的生命風光..........
也是我通過現象學的洞見,試圖給予小王子的生日禮物。
事實上這是無法被給予的禮物。
個人經驗發展到極致,都是無可替代的!
苦難、死亡、病痛、災厄.......
都觸及存在的深淵經驗.........
所以沒有誰可以替誰承受。
也沒有誰可以替誰覺悟或放下..........
這是生命究極的孤獨。

曹雪芹是深明箇中滋味的!
且看他如何借甄士隱的驚天ㄧ悟,為千古以來一切被迫抵達存在深淵的受苦者做出了最美的證詞: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我想,小王子告別的時刻到了!
就如同那首古老的歌謠所唱的:
“別忘了出發的時刻已到,風已吹起,你眺望著遠方”
“夜鶯在歌唱,歌頌黎明的到來,你歸來的時刻到了,與我別離的時刻到了!”

我衷心祝福你能毫無怖畏地通過這道孤獨的旅程。
小王子若真有給予愛的能力,就不會陷落世俗觀點去看待玫瑰留下的傷痕。
事實上,小王子只有徹底接受存在深淵給予的啓示,才會從中鑄煉出真實的自信,而後,結束習常依附的已知世界,毫不留戀地走向滿溢豐盈可能性的未知............

這就是受苦的意義。
高空不生蓮華。
不通過淤泥飽蘊的養份,就開不出流逸絕美幽光的湖上青蓮!

存在的深淵夠苦的了!
是否可以苦得很有力,卻只在一念之轉!

所謂:非遇盤根錯節,不足以別利器。

不要浪費了這痛苦。
有一天你會發現這經驗是你需要的!
因為,它會逼你抵達猶自沈醉在幸福中的酣夢者無法想像的絕域風光。

這也正是赫曼赫塞在【流浪者之歌】裡借悉達多的“不斷告別“所隱喻的奧義:

在到家之前,得經常越過國境。




志學 2009.12.22 凌晨三時 懺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孟臨終前以毛筆字寫下~

"那花就那樣兀自開著!"

而後,絕塵而去.........

我定睛細看許久,無常生滅流轉的哀感中,竟頓生“一超直入如來地“的輕安自在。

是啊!這花的意象,恰是老孟臨終前頓悟的“eternal now !“

這石破天驚一悟,瞬間終結他累世以來的尋索。

他找到了最後的答案!

更精準地說:根本沒有答案,而是洞穿了所有虛假的問題而任其自意識深處凋落。

老孟說:沒有然後,只有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的 eternal now........

所以,晚歲的日子在他看來,每一天都像是歡慶蟠桃壽宴般的生命盛宴!


於是,我再度凝望著他氣韻脫俗的書跡而出神良久~

那花就那樣兀自開著!

我確信老孟在這片刻,與這朵花之間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共在感。

接近流浪終點的他,恍若一霎時在這花兒身上認出了自己無始以來的存在~

這就是晚歲老孟體會到的宇宙韻律!

這韻律流動在他生命裡面,流動在天地間,也流動在與他相遇的每一個生命裡面!

這頗具禪意的體悟也帶給我難以言喻的釋放感:

早歲時,我會為這花的寂寞無人見而歎息!
如今,我也漸能窺見~
那花在全然孤獨中倔強綻放自身的清朗與獨立.......

所以,無須歎息,只消合十讚歎^^


志學2009.12.18 凌晨隨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關於ilya的哲思劄記【2009.12.3】分享



ilya不是只存在於思維發生之前。它潛伏流動於思維底層。所以,不必回到意識根源尋它。它以一種沒有臉孔的狀態,隱身於思維與語言的裂隙中。這意味著,ilya是一踵“深度“的意象。只要撥開思維與語言的煙幕,你就會當下與它迎面相遇!


“緣起性空“何以作為佛家義理支持點?他揭露了存在本質上的不確定性。此金剛經四句偈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ilya正隱喻著潛藏一切事物表層下緣起緣滅的不確定性幻生的惘惘威脅,那是即令風華正盛的青春生命也無法避開的巨大沈落感!“無明“於是由此滋生。它在意識深淵的不確定感中頑強地尋求假象的確定,於是浮出意識表面,透過概念思考“確定“一切它自認可以劃歸意識版圖的認知對象,並藉由將莫名的自我感與此對象攀附連結,以尋求建構實則只是自我催眠的自我認同。生死流轉的根本,與接踵而來的種種貪瞋痴慢,進皆由此幻生。


意識深處,我們從來不是健康的靈魂,一切親密關係只是掩蓋劇痛的嗎啡。一旦人去樓空,靈魂再度被迫擲回虛無的意識深淵,方知過去自以為是的健康,只是止痛藥強自壓抑下的假象。這才知,對親蜜關係的無窮眷戀,只是逃離意識荒原的詭計。


眾生喧譁中的寂寞,親密關係裡的陌生,國界邊境上的踟躇,思維裂隙的深淵............ ilya的鬼影如夜降臨.............



塵泠隨筆劄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稀憶起南唐李後主的千古名句: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响貪歡.......“


若非秉具高度的理性與克制,我還真贊同妳告訴過我的~


“幻象若真完美,我願為它沉醉不醒..........“


但理性終究勝過一切,一如我前天課堂從余德慧老師那兒聽到一段關於孤獨的精闢詮釋。

他評論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並盯著我眼睛提問:孤獨是什麼?我忽然陷入一陣空茫,愕然不知所對。

這時,他緩緩說道:發展個人經驗的極致,就是孤獨。

我心下頓有所會!正是如此。一個人只要堅持將個人經驗發展到極致,就注定要面對無法將自身最切己的幽微經驗通過言說傳承予人的“無可替代性“。這就是悉達多非得辭別佛陀,走上流浪之途的理由。

他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告別,而且從不回頭。
我特別注意到,這是一個多麼真誠的求道者!
一般人一輩子頂多只扮演幾個角色,而且非遇劇烈衝擊,總是黏滯上頭,至死不悟。
可悉達多一輩子一直在丟棄,他不斷丟棄自己在因緣流轉中短暫扮演的角色,而在學習告一段落後,毫不留戀地再度走上流浪之途。
流浪的過程中,遇上不對的人,他固然掉頭捨去,可遇上對的人,短暫交會後,他還是選擇決然離開。
即令遇上佛陀這等千載難逢的覺悟者,他還是斷然辭別!
只因他澈然領悟那無法透過言語傳承的心法奧義,注定只能通過自己的生活去印證,沒有誰教得來的!


這就是流浪者悉達多驚人的美!


美在他是個永不回頭的人!


平常人的經驗從未推拓到極致,所以求道歷程總是心有罣礙,頻頻回顧。悉達多展現了全然不同的素質,他從不懸念,從不住相生心,所以任何角色他能夠在全然地經驗過後,便灑落地予以全然放下。


於是我們看到:常人戀戀不捨的身份、角色、音容、相貌、青春、知識、信念、教條、傳統、身體、血緣...


悉達多一律視如浮雲舒卷,經歷過就永不回頭!


他沒有壓抑、沒有譴責、沒有斷滅、也沒有沈空滯寂...


只是讓一切人類經驗,流經己身,而後悉數放卻...


此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此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謂:解心無染





這分流浪歷程中體察的一切,可以作為概念化後的知識傳承予人嗎?


不可能。


生命至極經驗的傳承,無法是知識的傳承,而是素質的傳承。


素質的傳承又只能聽憑自悟,無法藉由言說傳遞。


這就顯出了孤獨的必然性。


不論出於自願或被迫,每個堅決將個人經驗發展到極致的人,都得面對生命交感的扞格帶來的孤獨處境!這經驗迫及生命最深的原點,所以,無可躲閃,無從迴避,只能一個人沈默地承當下來。





志學2009.11.28 秋日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慾本身從來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問題出在毒化情慾的自性見【ego/我執】。

而自性見又出于強大思維慣性的作繭自縛。

亦即,以二分性偏執作為建立自我認同途徑的思維慣性。

這就是"無明"。

當疏離本體而孤立運作的思維活動,無意識且強迫性地藉由與一個物件產生關連來強化一個人的身份認同。這就構成滋養"小我"【ego】的溫床。無明就是這濃稠黏膩的溫床。它是促使小我得以成為可能的心理結構~亦即,一種強大的思維慣性所凝成的心理運作模式。


換言之,情慾何辜?它只是生命力的自然湧現?

是無明的介入,污染了它。

所以在我看來,這就是修行最根本的關卡。

於此精微處缺乏細膩省察的眾生,很難不弄髒原是天地最美的性情。



在此,我頗讚賞ㄧ位女作家袁瓊瓊的洞見。她說:“許多人把性當成愛情的行為或象徵,性愛不只是體液交換,更是能量的交換,必須透過固定的伴侶反覆練習,讓彼此的情感更緊密,濫交或一夜情,只會導致身體和靈魂被汙染。如果明白了性是觸及生命原點的方式,就不能隨手給人。反而應該把它當成可以給對方最好的禮物,誠心賦予。“



正是這份誠心賦予的虔敬,將情慾提升到不染俗情的精神高度。

紅樓夢裡,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子警示他:“ 如世之好淫者,不過悅容貌,喜歌舞,調笑無厭,雲雨無時,恨不能盡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興,此皆皮膚濫淫之蠢物耳。“



這真是性情通達之論,凡情俗見者何足以語此?



另一紅樓夢人物妙玉,就因過度著相,而墮入另一極端的偏執。

她最不屑皮膚濫淫之徒,卻染汚于思維的習見而不自知。



紅樓夢對妙玉的判詞是:“欲潔何曾潔, 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又說她~“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可歎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肮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歎無緣。”



妙玉最後的命運如何?續作者寫她遭強盜劫持,另一個抄本的脂批說她後來流落到瓜洲渡,總之,“終陷淖泥中.”表明她是淪落風塵了。

這命運的反諷夠離奇,也夠發人深省了!

總之,情慾可以是潤澤生命的至美性情,也可以是張牙舞爪的毒蛇猛獸。就看人能否善於自我調適,讓困於名相而淤滯不通的原始能量得以歸根復命,上遂於道。



否則,一落相,或者更精準地說,一旦執相而求,神即是魔,覺情也頓成迷情,此則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早遠離渾體通暢的性情之美............



以此而論,情慾淨化自身的極致絕非滅絕情慾,而是梳通情慾本源以入於與萬化冥合之境。



修行至此,乃能應物而不滯於物,深情而不累於情。



這經過“調適上遂“的情慾,已非被“自性見“給挾持的“迷情“,而是已然通過蛻變,淨化爲一種“解心無染“的“覺情“。【迷情與覺情,如冰之與水,同體異用,互為顯隱。亦如色之與空,原根於一心而發,未可視為二物。】



它孕育自迷情的土壤,卻綻放出覺性的青蓮............



在我看來,這種非關戒律,純任大化流行的性情之教,才是宇宙最高的道德。

千虛不搏一實!
真正性情之教,所憑只這“一實“。
依我體會,這趨近究極無相的“覺情“才是真正儒家皈命之所在。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所依者何?
我稱之爲“無相的性情之教“。

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儒家於此就憑這“一實“,貫穿無盡虛空。
否則,佛家空義之教,即令能度人苦厄,於此大機大用的“覺情“若無所成就,終不免流於虛寂斷滅!於價值世界的創造,不能謂無所虧欠。



讓我借幾首見地精透的詩箋,集句如下,以總結此見。



花開結果自然成,佛說無情種不生。

只緣出家堪悟道,誰知成佛更多情。

一切從此覺情流,一切還歸此覺情。

還我本來真面目,依然天下有情人。



志學2009.11.27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內心潛藏之欲,不拒斥,不認同,而是通過儆醒的觀照,讓原先可能流蕩無歸的深層慾念,得以即色悟空,昇華爲清淨的菩提之心。

淨名經有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

原來,最上乘法門的解脫之道,是徹底抽掉自性見【我執】據以醞釀的根基,也就是老想透過譴責、壓抑或攀援依附來強化自我認同的思維慣性。

殊不知,“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才真是斧底抽薪的澈了功夫。

記得寫碩士論文時,在天台宗的經典看過一句話頭~

“高空不生蓮華“

當時靈光乍現,若有所省,就以此作為核心論點完成我的畢業論文。


附上我碩論序言的一段文字~


...依圓教,這作為一種可能性而對人類意識呈現之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較高的包含較低的,較低的包含較高的;較高的從較低的發展而來,較低的則是作為較高的之存在基礎。

也正是基於這看似詭譎的洞見,圓教開啟了一道超乎二分性思路制約下之頭腦所能想像的實踐進路。它認為,藉著譴責某種對象,你就拒絕了一個可能性──一個從較低的發展出較高的可能性。這意味著,較低的不但不是障礙,它事實上就是通向那較高的一扇門。這就好似蓮花之出於汙泥,蓮花是通過汙泥而來,不是拒斥汙泥而來;因為,它們根本就是同一生命能量在不同呈現型式間的流動與轉換。這麼說,並不意味著對生命黑暗面的縱容與耽溺。事實上,它只是啟示著一種經由全然的覺知與接納而引導生命由「二分性」之破裂狀態回歸「非二分性」之完整狀態的悲願與智慧。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8.11.22 哲思劄記:


無論小我尋求什麼或執著什麼,它們都是本體的替代品。當你無法感受到自己所是的那個生命時,你很可能就會用名利權位來填補你的生活。

當疏離本體而孤立運作的思維活動,無意識且強迫性地藉由與一個物件產生關連來強化一個人的身份認同。這就構成滋養【小我】的溫床。無明就是這濃稠黏膩的溫床。它是促使小我得以成為可能的心理結構~亦即,一種強大的思維慣性所凝成的心理運作模式。

其實你不是真的執著於某件事物,而是執著於一個來自頑強的心理結構幻生的想法。

以前一直不懂,耶穌說:“如果有人拿了你的裡衣,就連外衣也讓他奪去“。現在才明白,它的意思是,放下一些事情,其實比維護它或抓住它來得更有力量。

當你能夠真正接納一個損失,你就超越了小我,而你的本質,也就是意識本身就出現了!

你是否了解,你有一天必須要放下這具身體,而這一天或許很快就會到來? 你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準備好放下它呢? 當你放下它時,你會變得更少嗎? 這個損失會縮減你的本質嗎?

生命總是為你提供對你意識進化最有幫助的經驗。當你正經驗失去而深陷痛苦,你怎麼知道此刻你正經歷的失去不正是你最需要的經驗?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劍跨騎揮鬼雨, 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 只嘆江湖幾人回。“



長年以來,我就是一個對體制格格不入的人。我厭棄開會、不屑察言觀色的曲意迎合、痛恨沒思考力的廢話、不耐瑣碎的例行公事、更缺乏聽命行事的幕僚性格,這讓我職場生涯一再“政治不正確“地自陷險境,成為孤鳥性格的異議分子。偏偏越是大型的組織性團體,似乎注定就越對“創意“充滿“敵意。這絲毫不令人意外!組織性團體從來就不等於一羣各自獨立的個體。剛好相反,它是以個體性的取消作為整合的基礎。所以,在組織裡頭,他們總是敵視“特立獨行“,卻不恥高抬自己“夾者尾巴做人“的高度服從性與配合度來換取卑微的生存。於是,很少例外的,在大型組織裡頭,你總是看到平庸的多數壓倒創意的少數。而只要你繼續堅持自己的理念行事,那就意味捲鋪蓋走路的日子已經不遠。我太熟悉這等野蠻、蒙昧、虛偽、狡詐、卑屈、猥瑣、殘酷、冷漠...錯綜交纏的晦暗生態。在裡頭沒有純真靈魂立足的空間!你越堅持傾聽內在良知的召喚,你就越窒息於這圈子裡上下瀰漫的腐朽氣息。

於是,只要你對價值的追求,依然無可妥協地凌越利害關係的算計,你一定無法忘懷,那回蕩自意識深處的自我叩問,是如何在每一個焦灼難眠的漫漫長夜,折磨著漸驅疲憊的靈魂:

工作應允了什麼?它到底能給我們什麼?當我們將經濟來源、自我肯定、身份認同、社羣庇護、甚至人生意義全部寄託於一份工作、一家企業,一旦遭到它們背叛,我們還會剩下什麼?

昨晚,偶從電影“鬥陣俱樂部“看見男主角布萊德比特一段即興演說。只覺字字扎心,令人驚艷。他顛覆性十足的質疑,為以上問題意識提供了更具根源性的反思:

"我在鬥陣俱樂部裡看到最強壯、最聰明的男人。
我看到浪費潛力,都被浪費了!
該死的!整個世代的人去加油,等著用餐,當著白領奴隸。
廣告讓我們渴求著汽車與衣服,做著我們討厭的工作,好讓我們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我們夾在歷史當中。 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大戰爭,沒有大蕭條。
我們的大戰爭是精神上的戰爭, 我們的大蕭條就是我們的生命。
我們從小看著電視,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成爲富翁、電影明星、搖滾巨星。 但我們不會的!
我們緩慢地領悟這個事實,而我們對此感到非常不滿......."


只消帶著細膩的專注穿透這段文字,你不得不承認,它確實點出了現代人的精神困境。

特別是對日復一日卡在工作崗位上動彈不得的上班族而言,

千篇一律的職場生涯,只是資本主義運作機制為他們設下的鐵籠【Iron Cage】。


諷刺的是,他們無法不顫兢維護那驅使自己在其中耗竭生命的鐵籠?

為何對圈禁靈魂的鐵籠上癮,而不肯直接丟開?

鬥陣俱樂部犀利地指出:原來,是無孔不入的廣告,提供了迷幻藥般的幸福幻見,全面佔據了我們的視聽,並催眠了我們的思考。

於是我們不惜自虐地忍受著漫長的精神鐵籠生涯,只為了在淘錢購買了更多廣告商品後,得以逐步趨近廣告承諾消費者的幸福圖象。

可真相卻是:這吊足胃口,卻始終渴望而不可即的幸福,說穿了只不過是以一種精神上的意淫來替代酣暢淋漓的生命自體。

他們窮極一生的努力所達成的結果,無非是透過投射在未來的幸福想像,讓這看來格外刺眼的鐵籠給妝點得舒服些罷了!

但鐵籠畢竟就是鐵籠。不是放任自己沈溺永遠往後推遲的幸福想像或永遠無法兌現的瑰麗承諾就可以視而不見的!

何況即令是那些在我們眼中看來完全融入幸福圖景的少數幸運者,他們果真幸福嗎?我很懷疑,一個試圖犧牲自由以交換幸福的人,是否真擁有人們所豔羨的“幸福“?

只要自由是構成幸福的必要條件,這種淪喪自由的幸福追求,就注定是一場幸福的自我否定。

至少,我這類人就無法這樣想。

當初所以會選擇離開職場,做起soho族來,正是因為自知無法忍受取消自由的虛妄幸福。

好在網路時代提供了一個喘息的出口。

它讓我在鋪天蓋地的資本主義網絡下,找到一個拒絕鐵籠生涯的嶄新立足點。

那就是從依附體制、受雇於人的上班族,變身爲網路創業的Soho族【Small office/home office】。

這得從三年多前做出的一個驚人決定說起:

我在花蓮教書十一年,其中五年薪水我不惜重金典藏了一架購自維也納的世界頂級名琴。正是這孤注一擲的決定,把我推入了另一個難以想像的生命歷程........


一年前,為了有更多時間思考、寫作、練琴,或者說,為了更澈底地追尋一種貼近靈魂過活的工作與生活型態,我主動自請資遣,索性連教職都一併給辭了!
揮一揮衣袖,絕塵而去.......
自此棲心遠隱,過起跡近退休的半隱逸生涯.....

所以是半隱逸,我意指:為了維持生計之需,獲取立足這俗情世間必需的現金流量,即令告退驅使靈魂走向腐朽的上班族生涯,我終歸得轉型爲直接貼近市場脈動的 Soho 族。

現在,只要我願意,隨時往鋼琴前一坐,就可以在自己一手創立的音樂沙龍即興演奏這架號稱【鋼琴界勞斯來斯】的奧地利國寶名琴貝森朵夫【Bosendorfer】。
聽眾通常就是慕名而來的民宿訪客。
這樣的分享,早已不計其數!
當我坐在這架名琴之前,內心總立時滿溢著一陣難言的歡暢!
因為,就在與這架名琴相遇的片刻,我已自活在夢想裡頭 。

這就是我在網路時代找到的出口。
這出口既是現實性的,也是精神性的!

我依然保持工作,卻不再是背叛靈魂的工作。事實上,更多的時間我在休息。什麼都不做,只是徜徉在午後的陽光與濃純的咖啡餘香中,細細品味著存在的靜謐與美好,或者,練琴空檔,就隨順靈思流逸,安靜地劄記下思考的軌跡........
正是這麼一個平衡了現實與夢想的立足點,全面撐起了我日後不受體制拘役的新生活。
旁人不解,譏為不識時務,我卻甘之如貽。


這讓我想起一位主攻尼采哲學的鋼琴博士(洪雯倩)寫下的《傾聽~維也納人文記事》,我正因看了裡頭論及卡內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本業卻是國立維也納大學化學博士】的一段文字,心有所感,悵然慷慨,乃決然辭職。自是ㄧ去不歸,揮別長年依附體制的鐵籠生涯...

“文人,於維也納的傳統是~不務正業。所指的,並不是作家平日所為“不事生產“式的清談冥想;而是,這些文采斐然的謬思之子,在年富力強、弱冠之時,於此音樂之都所受的精英教育,放眼觀之,幾乎皆與“文學“這一行無關;更有甚者,此等垂史文壇的思想巨擘,往往一輩子與自己所學的本行,從未劃上“學以致用“的等號,亦即,放著好好的錦繡前程與博士頭銜不顧,卻天天泡在咖啡廳發呆。
維也納精神的養分,不是瑰麗的金黃,而是深沉的黑色。............
我們來檢視一下,維也納孕育了哪些不務正業的作家:............
這些人,未曾以本身專業上的知識技術來餬過口,而是一輩子走在一條沒有指標的崎嶇道上,專門從事「不務正業」的事情。
因為,維也納的精神,要體現的是:唯恐無能擁有像貴族般超然的審美品味,及體驗藝術意境的優雅內涵;而最鄙視的毋寧是:那種處心積慮想盡辦法,投機押寶式地選擇未來可能大發利市,看好又叫座的職業,然後再從手上〔或別人身上〕所擁有的資源,榨出更多營生利益的媚俗〔Kisch〕態度。”


好一句耐人尋味的“不務正業“!

這四字石破天驚地打開了我看待人生的嶄新視野!顯然,這一幕幕啟人深思的人文風景絕非偶然!它離不開歐洲積澱深厚的文化養分。一如卡內提【Elias Canetti】1981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時,當他站在斯德哥爾摩皇室大廳,致謝辭的第一句話是:我所有的文學養分,全部都是維也納給我的。【卡內提少了他年輕時曾講的一句話,即:這養分,是由維也納最晦暗的部分所孕育迸流出來的。】同樣的文化景象就很難想像會孕育自台灣這麼一個極度缺乏生存安全感的島國。

我於此心下有悟~

正是“不務正業“讓人得以從瑣碎紛繁的例行生活中掙脫出來,這就為生命創造了“心無旁騖“的條件,而“心無旁騖“則讓人得以凝聚並提撕住更具靈性向度的追求。

我於此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哲學:

真正的工作,終不離性情.........

唯有"不務正業",乃能"心無旁騖"。唯有“心無旁騖“,乃能“一心皈命“。

可歎!


此意幽微,未嘗不欲人解,世人多忙,終未得善解之人。




塵泠2009.10.19 觀【鬥陣俱樂部】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只有失去一切之後,我們才能隨心所欲。“


其實關鍵恐怕未必在"失去一切"。重點在能對自己擁有的ㄧ切 ~ 自覺地放下控制的心。

所以失去一切之後才能隨心所欲,那是因為失去一切創造了一個讓當局者“領悟“真相的機會。

例如:一場癌症或災難性的鉅變,會遽然以一種最強烈的震驚與痛苦,提醒我們看見那從來不曾真正看見的真相~

那曾經穩定服膺自己控制欲求的幸福表象,不論看似堅固不移的承諾、工作、收入,抑或永不耗竭的健康、美貌、青春,原來無常迅速得如此荒誕而不堪ㄧ擊。

待酒醒夢殘,舊遊星散,這才明白,一切過眼繁華,無非只一場瑰麗的夢境。

所以,我覺得這句話的背後邏輯是:

失去一切,逼使我們放下控制;放下控制,乃能不惑諸相,於所有關係都出入隨心、殺活自在。

這分無入而不自得的輕安自在,確實是自命可以擁有一切的幸福中人,不容易當下悟見,也無法即刻擁有的自由。


塵泠2009.10.19 觀【鬥陣俱樂部】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控制的事物,最後會回過頭來控制你!

事實上,人自認自己可以穩定擁有並控御的一切,都是如此。金錢、工作、權力、愛情、婚姻、承諾、收入、健康、美貌、青春、名聲、地位、房產、女人、丈夫、小孩.........無不如此。

很荒謬的一個基本事實是:人總是不覺間淪爲自己擁有對象的奴隸而不自知。

什麼道理?渴求控制的心,同時也就是害怕失控的心。這份恐懼會驅使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孱弱心靈,自動放棄自由,接受支配,好維持關係的表面和諧。當然,這份建立在恐懼與妥協之上的和諧,是虛幻而自欺的!表象底層隱藏的巨大火山隨時會顛覆這一切用來迷醉自己的幻見。

問題不在關係本身。不論我們歸屬任何型態的關係,這顆一意想通過控制來鞏固自我領域習性的盲目心靈,才是製造一切問題的根源。



塵泠2009.10.19 觀【鬥陣俱樂部】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福不是一切!

很少人明白:人之所以活在世上,其終極的意義就是要經歷一場深沈的內在轉化歷程,而非關獲取幸福。

假如不幸的遭遇得以促使更深的覺醒發生,並進一步帶動深沈的內在轉化歷程,

這樣的不幸,就不純然只是浪費,而是生命藉以淨化自身的神聖悲劇。

幸福與否,有天命在,未可強求。只能安時處順,隨遇而安。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無視幸福,而唯以意識的進化為念,這是神聖的悲願。

由悲願而歸於諦念,由諦念而證入侘寂。

這才是覺者之路。



塵泠偶感


PS

悲願:【無視幸福,唯以意識進化為念的堅定道心】
諦念:【不落心知造作,遠離顛倒夢想】
侘寂:【回到生命源頭】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經說得透徹:“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也許,流浪也是一種歸宿。

不論是專業、職場、工作、愛情、婚姻或家庭............

每一個精神自由的人,都命定是走出局外的歷險者。

他從無處來,不知道將來會往哪裏去?

正因內在湧動著真自信,所以敢於選擇自我放逐;

而所以不惜在全然的自由中,泰然承受著自己的全然孤獨。

只因懂得~

自我放逐的最終意義,在能藉此達成更高的自我覺醒!


塵泠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