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VS西醫
朱志學寫於 2011年4月20日 0:50
Rong-Bang Peng
今天「飛碟午餐」關於蕭宏慈拍打功的討論,真是精彩。主持人鄭村祺建議衛生署提供經費對拍打功(甚至包括其他民俗療法)對糖尿病的療效進行研究,結果被黃林煌推託拒絕,甚至口誤說出這些所謂的民俗療法「根本不可能合法」。黃主委主要踩在「保護病人」的立場,而鄭村祺則對西方醫學對「醫療行為」的全面壟斷進行挑戰。可笑的是,面對無錢無勢力無體制支持的民俗療法,黃主委居然要他們自費研究,並依據常規西方醫學的研究發表程序(實證研究並提交國外有名的期刊發表),來證明療效。這是保護病人?還是壟斷醫療行為?4月14日 13:05 · 收回讚 ·
你和 TienShun Tsao 、 Yuchun Chan 及其他 10 人都說讚。
Choying Yang
.
我不反對甚至喜歡、研究、偶爾也使用部分民俗療法。
只是民俗療法多未經長期醫學文獻記錄及反覆臨床驗證(如中醫)或實證醫學研究證明(如西醫),所以醫療法規並不允許其宣稱療效。這次會惹出那麼大風波且開罰,大概是因為蕭誇大不實的宣傳"拍打七天可以治糖尿病",即使是合法的醫師,做這種不實療效宣傳一樣是會被處罰的。
我也贊成鄭村祺的建議,不過,民俗療法多而紛雜,沒有一定的診療常規和療效評估標準,全部都要進行文獻醫案記錄或實證研究的話可能曠日廢時,成本耗費驚人;另一方面,我們也無從證實其沒有療效。站在保護病人的立場,衛生署應該不是不想管,而是就算想管也不知從何下手吧,民俗療法工作者也會宣稱其工作權,所以,就演變成現在這種「雖不合法,但也不違法」的局面。
我想,一般醫師都不會反對病患在合理的程度內接受民俗療法(西醫、中醫並不是萬能的),至少我和我所認識的很多醫生朋友都不反對。
其實台灣很多民俗療法還是很活躍的,生意都比診所還要好,說話都比醫生還要大聲勒(尤其在南部鄉下),我們還擔心他們壟斷醫療行為勒,呵呵~
黃林煌只是中醫藥委員會主委(不是衛生署長),民俗療法不歸他管(其實無"法"可管),所以應當沒有提供經費與否的權限吧?
4月14日 14:13 · 收回讚 · 3 人
Rong-Bang Peng
我聽他們兩個人的討論,有一些是延續上次「推拿師」的部分來的。聽說上次討論後,黃主委還真的回去推了一些研究案。我覺得,現在的最大問題是,宣稱療效的遊戲規則(最新版本應該是叫做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西方醫學訂出來的,而其他不以統計為基礎的治療體系,都必須依照這樣的遊戲規則,而沒有其他宣稱合法性的方式,這是相當不公平的。當一個迥異於西方醫學體系的治療系統,必須要依照西醫的遊戲規則來玩,所造成的往往就是這個迥異體系的內部崩解,中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無力與西方醫學競爭的其他民俗療法,則是隱沒民間,和其他江湖術士一起成了不可辨識的法外區域,這種對民眾的保護方式,其實有點掩耳盜鈴,實質上比較接近對「醫療行為」的壟斷(藉由特定的方式來定義醫療行為)。
嚴格地說,台灣並沒有出現可以與西方主流醫學抗衡的另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論述,連中醫在體制上證成自己時,都不得不像西方醫學的各種判準低頭。我這麼說並非無視於台灣已經到處存在的各種所謂「另類治療」,而是說,這些治療都沒有在論述上出現有力的辯護,使得何為珍珠何為魚目根本無從辨識。我認為,國家除了規範醫療行為之外,其實可以發揮更積極正向的功能,因為這些所謂的醫療亂象,除了魚目之外,可能真的緩雜著珍珠。
4月14日 14:56 · 收回讚 · 3 人
Rong-Bang Peng 在楊志良大爆署立醫院內幕的同時,幾個政府單位聯手打壓蕭宏慈,讓整件事情變得相當諷刺。
4月14日 15:19 · 收回讚 · 1 人
侯小三 沒有看海賊王嗎?? 劇情: 海軍總部不喜歡這個海賊 也交代不清楚自己正義的正當性 一切都是為了保護人民啊! 所以 提高懸賞吧! 我也想當海賊... 哈哈...
4月14日 19:55 · 讚 · 2 人
Choying Yang
.
「推拿」的狀況比較特殊,其屬於傳統中醫傷科範疇,醫療風險較高,不同於其他一般的民俗療法。衛生署近期的解釋,認為傷科推拿屬醫療行為,須由中醫師親自執行,所以這還是歸屬中醫藥委員會列管的範圍。(據聞近日將嚴加取締,引發很多相關爭議。)
實證醫學(EBM)已風行多年,以前我們待在教學醫院時也玩過一陣子。其實以EBM的證據等級(Level of evidence)來說,第四級case series和第五級expert opinion並不要求以統計學為基礎(有些西醫療法不一定有統計學根據喔),而中醫的傳承除了經典理論以外,主要是以醫案記錄、名家經驗為主,所以EBM與TCM也並非那麼格格不入,但民俗療法的case series和expert opinion相對而言便顯得極為不足且零碎、大部分理論體系也不夠完整。當然,有政府協助研究固然是好,但民俗療法業者也該多加努力,就如同中醫文獻,也多是由歷代醫家所紀錄整理的。
個人認為,中醫在遠古的內經、傷寒年代早已證成了自己,而邦哥所謂制度上的遊戲,我想,就留給那些象牙塔內的學究去玩吧。真正中醫的精粹和人才反而在體制外保存的比較好,也發展的比較好,而且,事實上近年來中醫藥委員會已開始著手進行傳統醫學典籍研究,碩博士班也成立了醫經醫史組,Porsche Lin學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倒不覺得需要向西醫的各種判準低頭耶。據我所知,近來西醫也出現許多反思實證醫學的聲音,一些跳脫於體制外(研究另類療法、心靈領域)的西醫師其勢力也越來越龐大了。
說真格的,病急的時後,多數患者並不會去考慮醫學正統不正統,論述完整不完整,要不然,那些民俗療法業者也不會門庭若市了,我想,只有臨床療效才是真正唯一的判準吧。
4月14日 22:35 · 收回讚 · 4 人
Choying Yang 楊大砲報料的東西應該早就不算是新聞了,這是普遍存在於醫藥產業的生態文化,而報料內容也有不實之處,FB上一些西醫朋友已出現頗多質疑的聲浪。蕭宏慈的爭議也持續1、2年了吧,這次誇大的不實宣傳本來就該罰,我不覺得這是一種打壓,只是時間上倒是真的挺湊巧的。
4月14日 22:36 · 讚 · 1 人
Choying Yang
.
Harriet Hall是一位已退休的美國家醫科兼外科醫師,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Science-Based Medicine http://goo.gl/i170C這篇講的"E"BM("experience"-based medicine),剛好可做為我們上面討論內容的一個補充資料。
"We don’t always have the pertinent scientific studies needed to make a clinical decision. When there is no hard evidence, a clinician’s experience may be all we have to go on."
"Then there’s what we loosely call “intuition.” It can be misleading, but it can also be a func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hat has not risen to the level of conscious awareness. Experience can help us perceive that “something just isn’t right” about a patient or a working diagnosis. An experienced doctor may get a feeling that a patient might have a certain disease. He couldn’t justify his hunch to another doctor, but he has subconsciously recognized a constellation of findings that were present in other patients he has seen. Of course, he would still need to do appropriate tests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but he might do more tests and do them sooner than a less experienced doctor. This kind of pattern recognition has been called the “Aunt Tillie” phenomenon: you can spot your Aunt Tillie’s face in a crowd, but you couldn’t tell someone else how to do it. You just know Aunt Tillie when you see her. Computer face recognition is learning how to do this, but it uses measurements, not the gestalt method our brains use."
"As we get older, we are not able to accomplish mental tasks as fast, and our short-term memory declines; but there are compensations. We are more able to integrate thinking and feeling, less likely to get carried away by emotions, better able to see both sides of an issue, and better able to cope with ambiguity."
4月15日 10:44 · 讚
Porsche Lin
被Choying點名了,我也說一下。為了讓學生有多元的思維,我昨天邀了一位好朋友來演講,此君是史丹佛大學的EE ph.D,也是柏克萊大學的MBA,目前也致力於中醫的
學習與推廣。
演講前我們聊了約2個鐘頭,他告訴我目前老美其實對中醫相當有興趣,史丹佛的一票醫師教授更是早就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但全球目前要以主流研究方法來驗證、說明、呈現中醫的大部分內涵,其實是有困難的(包括敝校內的各種科學研究)。即便是EBM,也是現代醫學為了讓自己更具說服力而在研究上做的修正,別忘了,數據不等於生命,統計結果只能用在一部份的人。諸君可知,美國有些新
藥的臨床試驗樣本是不到200人的。
我想,重要的是,「真正的」中醫的確有療效,甚至許多方面比西醫強,在醫學無法脫離臨床需求的現實驅使下,不但西醫必須開始慢慢說服自己的確有另一套不錯的醫學可以與他們同時共存、中醫遲早也必須面對長久以來內部結構的一
些盲點與包袱。
我想問的是:新一代的年輕中醫們不能再專業一點嗎?不能用純中醫的理論與病人溝通嗎?一定要強調自己是「御醫之後」、握有「神奇秘方」、「特殊際遇」與「特異功能」才能把病看好嗎?一定要在診間放幾本原文書、配合現代儀器、滿口檢驗數據、夾雜英文、針刺加電才叫中醫現代化嗎?一定要藉助西醫的加持才能獲得一絲絲的自信嗎?如果是這樣,那這門學問沒有存在的必要,年輕的中醫們也只是在浪費生命,中醫的精華只會越來越褪色,取而代之的只是一次
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消費中醫而已。
中醫內部的問題盤根錯節,而且是歷史性的、是結構性的,要動搖巨大的怪獸是極度困難的,需要一場持續的「革命」
。
問題是,誰來做?怎麼做?
想要從行政與學術兩大管道做改革,目前依我的看法是很困難的。
4月15日 11:14 · 收回讚 · 3 人
Rong-Bang Peng
我們從Porsche的發言中可以讀到,其實台灣的醫界和學界普遍都有一種「挾洋以自重」的姿態。尤其是西方的主流觀點,往往被引為圭臬,甚至當作一種判準。然而,其實西方所謂的「主流」或「熱門」觀點,其實在其源生社會裡有它成形的歷史和結構脈絡,而且也不是亙古不易的真理。例如,EBM在美國的風行,其實與科學本身不太有關,而是與其醫療體系將管理思維帶入醫療照顧之後(managed care),對醫療項目的錙銖必較更為有關。而現在史丹佛醫界對中醫的重視,我的猜想是,可能和西醫的醫療實踐碰到的各式困境有關。我們大致可以這麼說,西方的主流觀點其實和其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而且往往是經過各種折衝妥協後的產物。
從這個觀點來看,這種「挾洋自重」的姿態,其實對在地知識的生產和實踐有相當大的破壞力,我們從Porsche指出的這些扭曲現象中就可以略窺一二。而正是因為這樣的扭曲,所以需要更基進的反省。我同意Porsche的看法,這個持續的「革命」,是一個困難的改革過程。但是現在不一點一滴地做,以後恐怕就更難了。
4月15日 12:26 · 收回讚 · 2 人
Choying Yang .
循證醫學在"體制內"的醫界學界的確很普遍,只是,這圭臬判準終究只是為了醫院管理、研究升等而設立的圭臬判準。如果這判準在醫學實踐中是沒有價值的,自然不會被採用,因為療效的良窳會讓臨床醫師自動去做修正,我覺得這一點也不妨礙"體制外"的知識生產和實踐(至少我認識的大部分中醫師處方的思維都不是依據EBM的方法,而很多不錯的醫療知識和臨床經驗也保存在一些民間醫師的腦袋和著述當中,更何況中醫的核心理論和知識早就保存在歷代典籍文獻中,稍具思考能力的中醫師應該都知道去哪兒尋求。)
,
從中醫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有幾次遭遇到的困境比之於現況更是過之而無不及,但最終也關關渡過了。如果說體制內的改革是困難的,也許可以思考能否從其他的面向來產生革命的力量?而既然主流觀點在碰到各式困境後會自動折衝妥協,反思的力量(包括西醫和中醫)也逐步在茁壯,從歷史長河的觀點來看,個人倒還蠻樂觀其成的。
4月15日 13:39 · 收回讚 · 2 人
Choying Yang 不過林老師真的是苦口婆心,恨鐵不成鋼,中醫學子當謹記在心,好好思考思考!
4月15日 13:50 · 收回讚 · 3 人
Choying Yang 呼應一下學長的PO文,其實,西藥真正的臨床試驗是在這
些用藥後身體產生病變的可憐民眾身上。
減肥藥羅氏鮮 可能損傷腎臟 http://goo.gl/9HL8S
4月15日 13:59 · 讚
Porsche Lin 我完全看不到中醫的發展在哪裡?http://www2.cmu.edu.tw/~cmcrdc/epaper/detail.php?epaperno=14&class=A&id=114
4月16日 7:51 · 收回讚 · 2 人
Choying Yang 唉~
為了搶學生、籌經費、避免倒閉,現在每間大學都在搞這些把戲吧。
4月16日 8:02 · 讚
Choying Yang 想到一個朋友,他在專技體系教書,其實一週上的課不多,但在招生期間,每週課後要留校三天以上打電話並配合學校辦理宣傳活動,招生數量是算業績的,持續數月,然而,每年新生入學數量依然是遞減的...
4月16日 8:23 · 讚
朱志學 這不就是我從體制出走前的工作型態嗎?在裡頭討生活,尊嚴之稀薄,真沒比糞坑裡的蒼蠅高明多少!
4月16日 10:27 · 讚 · 1 人
朱志學 耕宇:你的回文消失了!知道為啥嗎?我摸索好幾次了!跟字數多寡無關。關鍵是:接龍的“回文”跟原始的“貼文”不同。原始貼文,可以允許空行。接龍的回文,不能空行,否則po文後立刻消失。我待會幫你重新貼上^^
星期日 9:10 · 讚 · 1 人
朱志學
林子畬回應了 Rong-Bang Peng 的近況。
子畬寫道: 「這是一篇精彩的討論,太晚才有機會回應這篇討論~小弟一點粗淺之見,請各位大哥們指教。 一、西方正統醫學、中醫與民俗療法之爭 如果 如果沒有經過第二代宣傳者在編撰整脊教材的過程中,逐漸納入解剖學、生理學等所謂正統醫學對身體的觀念時,第一代的整脊創始者,其實近乎於靈媒的治療,因為他完全不懂這些醫學知識,而是憑著感覺不斷的給出治療,創造療癒的可能性。當整脊治療師、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逐漸獲得正統地位並獲得證照時,試問這樣發展的過程,是否也是一種從民俗療法從偏轉正的過程?因此,請問什麼叫做「正統的西方醫學」?什麼叫做「療效」? 當許多人依舊討論著,中醫不如西醫科學的,擁有如解剖學般對身體的真實探究時,我卻對這樣的論點提出不同的見解。中、西醫本不需架設一個論證客觀身體性的比較平台,如以解剖學作為論點。因為,中醫本來就不需要解剖學,中醫對身體的觀察是「內景」,而非向外觀看的「解剖」。中西醫在「看」身體的這個一個角度上便已經有了極大不同的發展方向,實不需要放在同一個平台上做比較。 二、正規中醫師與黑牌推拿師之爭 大學時在中醫社瞎混,辯證、中藥學不來,於是攻推拿。幾年下來,推拿之術沒有學成,反倒是讓我認識了一群藏在社會底層的推拿師父、拳頭師父。他們沒有文憑、沒有證照,沒有光鮮亮麗的頭銜,可是身懷絕藝。他們夾藏在社會的底層,生活的穩定來自於一群長期尋求西方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中醫推拿治療,卻不見改善的病友們,口耳相傳的介紹而穩定了生活。由此可見,有多少病友被正統醫療拋出,不得不尋求民俗療法的治療。 沒有學成不是我半途而廢,而是發現自己不夠格,不夠格學習推拿,當個推拿師父。施作推拿處置,推拿者必須具有足夠的先天之本,身體筋骨必須強壯的可以給出適當的力道。同時,推拿者必須經過後天之練,學習掌握自己身體各處的關節、肌肉,能夠精準掌握施加於個案身上的力道。其三,推拿者必須具備敏銳的望診與觸摸的技術,可以細膩的察覺到個案皮膚底下、肌肉結理、關節骨頭的細微差異,而非透過X光或科學掃瞄。意思是,一個真正有能力的推拿者,必須懂武、習醫,還要具備高度的感官覺察能力。這絕對不是一年半載,而是必須經過三、五年師徒訓練下才可能具備的能力。 推拿師無法透過國家特考而取得證照,來自於衛生署與考試院兩者的法令相互阻攔。 當我看到衛生署對中醫診所內無照的推拿師父開鍘,我只能震撼的說,害國殃民。因為中醫傷科推拿對身體處置上,重點在於施作者的技巧與力道,但這都與讀書無關,而是施作者的身體勞動中累積在自身的身體經驗。中醫師讀了再多的西方身體學、中醫古醫學,試問中醫師是否懂得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化自身為治療他者的工具?(我覺得不可能。) 可是如果要我比較有牌中醫師做的推拿,和一個無牌拳頭師父的推拿技術時,我會告訴你,我會相信無牌甚過有牌。 如果要問我筋骨受傷時的處置,我會給出的答案是,找正牌中醫師的推拿,不如找黑牌推拿師的治療;但找一個黑牌推拿師<不如一個身懷絕藝的拳頭師父。但想要找一個身懷絕藝的拳頭師父,很抱歉,你遇不到;就算你遇到了,你也認不出來。因為他們很可能就是抽著煙、嚼著檳榔、翹著二郎腿半坐在小圓凳上,褲子還破破爛爛的讓人以為是做粗活的。 對~這就是「高人」,在你面前也認不出來。他們身懷絕藝,可是就是不拘外形。就是因為不拘外形,真人不露相,絕藝道深藏,然後醫療傳承的機會就這樣的社會處境中失傳了。(惋惜嗎?抱歉~我們都遇不到。遇到了,對方也不一定想幫你治療。) 如果只談治療力道,其實 三、蕭宏慈拍打功的正確性 撇開正統西醫將蕭宏慈的拍打功歸類為民俗療法,並認為其宣傳誇大不實的醫療效果而懲處,但拍打功是否合情合理、對身體是否真有幫助? 小弟之前完全不知道蕭宏慈拍打功引發的軒然大波,恰巧拜訪國術老師時,閒聊中老師卻對拍打功給出不以為然的態度。 推拿手法百多,有拍、推、點、按眾多手法,但隨身體部位、個案處境而給出不同的手法和處置方式。拍打當然是其中一種處置的手法,對身體也會促成一定程度的刺激與改變。但拍打治療是否真是一種完全不需要技巧,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隨手之道? 力道的掌控啊~!!(這才是重點。) 力道掌控的重要性,可以選擇讓拍打的效果是作用在表層的出痧疏通,還是深入到臟腑內產生刺激,或者就是沁入深層形成干擾的震盪。很多人對身體施力的不了解,不知道在施力中也有很多的差異性,經常是用多了力,成為如武術家所言說的「勁」道,沁入體內成為震盪臟腑的內傷。如果不是習武者或推拿師,一般人是難以分辨這力道之間的差異性。 我曾經看過一個母親在小寶寶喝奶之後,為了希望小嬰兒快點打嗝入睡,於是施(用)力的在其背後拍打。我看了之後暗暗叫苦,因為那位母親全然不知道,她的求「快」,其實已經涵了一個勁道在手臂的揮舞中,而且施加在小寶寶全然沒有拒絕的身上。一次次的拍打,亂了小嬰兒纖柔的氣脈,甚至是沁入到五臟六腑。我雖然上前勸止了,但當然那位母親無法察覺出其中的差異性,還認為我多管閒事的,固然自我的繼續施作。然後,我就看著那個小寶寶,從一個全然健康,甚至是會讓我望之喜悅的天真中,慢慢出現下身氣行不暢、氣逆、呼吸不順、容易緊張嘔吐、皮膚失去潤澤和出現些微的黑眼圈。 是啊~這就是「拍打功」!!用力,再用力,多拍幾次,然後你也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傷,還以為自己好了。(然後我就看著那個小寶寶暗暗叫苦,因為我雖然知道他的狀況,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那個小寶寶了。) 同樣的,蕭宏慈的拍打功也犯了這個錯誤,因為拍打在推拿,在勁道上是需要斟酌個案處境而給予不同程度的施作,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覺察出其中些微的差異性?還是,以為所有的部位都可以拍打,都可以用相同的力道拍打,用同樣的角度進行拍打?(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 而且拍打不是用實掌,而是「虛」掌(手心微拱,中間為虛),慢拍輕敲。在力學的解釋上,可以力道緩衝的機制;在身體表層,可以產生輕微的刺激;但在推拿氣功的理論上,「虛掌」是在「補氣」!!有氣功的拳頭師父們,他們是透過拍打功,「虛」掌將「氣」存納其中,透過拍打注入個案的身體部位中。 這才是「拍打功」!!不是狂打、亂打、用力打,以為有打就會有效的療法。打也有其技巧,是要施作在哪一個層面上,不是亂打一通。你問我如果懂了,會不會幫人做?當然不會,因為我自身的氣息不順,調養自保都不夠了,還分人勒~.....) 」
星期日 9:11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PS. 小心按enter鍵。按鍵同時,文章已然po出。
星期日 9:14 · 讚
朱志學 耕宇:偶遇高人,機緣難得!你能從中窺見門道所在,亦屬難能可貴。這篇回應貼文很切要。我仔細讀了!這是蕭宏實風波以來,第一篇真正說服我的理解角度。
星期日 9:32 · 讚
TienShun Tsao 上面的文話可以藉分享嗎?
星期日 10:08 · 讚
朱志學 我從現象學觀之,也不能不質疑:若中醫的進路更近於藝術與哲學,又如何通過科學之實證主義角度以求窺見其深度?磨磚不能成鏡,緣木又焉能求魚?不同的方法進路、不同的意識狀態、不同的觀察位置,直接決定了探索可抵達的界域。只依憑現代醫療科技檢測數據而給予僵硬的解讀與界定,那頂多是從“生搬硬套”而漸臻熟練的“技術”之事,非關莊子筆下“技進於道”的“藝術”。這跟只靠左腦機械式地看譜練琴,而未能物我兩忘以入於邃密之境,是沒兩樣的。同理,技術性的治療,在“作繭自縛”的實證主義心態下,就已命定其治療的對象只及於“血肉之軀”,而未能“調適上遂”以及於“身外之身”。我開始對中醫感興趣,正是基於對西醫實證進路的極度不信任。我無法把自己的身體交給只見數據掌控下的血肉之軀而不見藴藉身體氣脈運行中之人文空間的醫技人員。若只靠技術,就可窺見身體的奧祕?這些醫技人員的失業是遲早之事:機器會取代並接管他們的位置。
星期日 10:18 · 讚 · 1 人
TienShun Tsao 發展中醫的方法學,成為因時因地制宜的醫學
星期日 10:22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現象學視域下的藝術:不是某種更高理性形式的範式,而是幫助我們沖破理性理解界限的手段;藝術在此代表的並不是一種更好的理解框架,而是代表了拓寬主體、交往和經驗界限的可能性。
星期日 10:31 · 讚 · 1 人
朱志學 此所以內斂深沈哲理的中醫,總讓我直覺是近於藝術,而非實證主義的冷硬科學。
星期日 10:34 · 讚 · 1 人
TienShun Tsao 中醫也是文證、理證、時正的智慧結晶
星期日 10:43 · 收回讚 · 1 人
林子畬 耶~~感謝志學大哥!!我還有兩大部分都還沒有好好的續完,因為身在其中,我深刻體會其中的感受。有些文獻不在手邊,還在慢慢找資料填補當中。這議題好玩得。感謝志學大哥,否則我真的是作了一整晚的白工,全部又要重新構思重寫了。
星期日 14:10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所以瞬間被吃掉的就是這段了?
星期日 14:12 · 讚
朱志學 沒遺漏吧?
星期日 14:12 · 讚
林子畬 恩嗯~因為一邊打,一邊修、一邊續。第一、二大項都還沒有好好寫完。第三大項也還有需要補充的資料。昨天晚上發神經,看到大家的PO文討論,好幾年來的感觸就像似翻倒了一樣,一罈五味雜陳傾洩而出。我惋惜的是那些身懷絕藝的拳頭師父,但在正統醫療的社會制度下,他們成為被忽略漠視的犧牲者。他們是珍寶,是寶藏,可是我們卻沒有保存他們技藝的社會文化,相反的,卻是對他們進行打壓。我很痛心,可是我也不能多做什麼,只能記憶書寫,希望能多留下一些什麼。
星期日 14:16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嗯!這角度很重要。不該任其隱匿於歷史的暗角。你就以這篇被救回來的殘稿為基礎,繼續把它續完吧!這很適合作你日後的畢業論文。
星期日 14:20 · 讚 · 2 人
朱志學 位照顧討論脈絡的完整性。謹轉載Porsche Lin 兄給我的幾點意見如下~
提出幾個建議:1.中醫的確有「解剖學」,與「內景」一樣是瞭解身體的其中一個管道。2.中醫是與臨床緊密結合的,志學兄提到的「中醫的進路更近於藝術與哲學」其實並不完全涵蓋中醫的特質,中醫仍然保有很純粹的科學性,但非科技性,必須從臨床驗證。至於高人被埋沒,這是體制殺人的最好證據之一。
星期一 15:13 · 讚
朱志學 貼不上。po文會跳掉。我個人回文請參閱FB網誌~“從藝術的解放力量,凝探現象學視域下指向“道藝合一”可能的中醫思路。”
星期一 15:23 · 讚
Choying Yang 幫志學兄貼上大作的連結
從藝術的解放力量,凝探現象學視域下指向“道藝合一”可能的中醫思路 http://goo.gl/217cQ
7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另一篇
藝術作為一種邊界經驗:以咖啡烹煮和梵谷的星空為例..
......
http://goo.gl/72deX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感謝卓穎兄。為何FB的網址就貼不上?您簡化並轉換網址的google網頁,順道給我一下。我沒用過這功能。看來蠻好用的。
6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http://goo.gl/ google縮網址
我是用chrome外掛,程序上更為簡便。
6 小時前 · 讚
Choying Yang
.
剛剛花了點時間細讀子畬兄的文章,寫得很不錯,在此提出幾點與諸位道長一同探討。
一、我讀到的整脊醫學史中,"整脊"(Chiropractic)是個舶來品,起源於1895年,由美國醫師(
Dr.
Damiel David Palmer)發展出來,並依據神經"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為其理論基礎。不曉得子畬兄所謂第一代整脊創始者的靈媒說源自何處?
二、中醫並非只講內景不講解剖,“解剖”一詞更是最早見於《內經》。 《靈樞·經水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而《靈樞》中的《腸胃篇》、《經筋篇》、《骨度篇》、《脈度篇》等,都是專門記述人體解剖學的篇章,確立了眾多器官、組織及部位名稱,測量了體表尺寸,對體內組織器官的形態、大小、位置、尺寸均有細緻的描述,所以中醫學理論仍是有其解剖學基礎的,更詳細內容可參閱吳國定先生編著的《內經解剖生理學》。
三、所謂「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王老師也常說:「離開臨床無醫學。」醫術高明與否其實與職業、學歷、地位均無涉,更重要的是在於臨床之後反饋學習與思考的經驗多寡,所以我不會用職業(中醫師、推拿師、西醫師)來評斷一個人的醫術,事實上,我的草藥老師、整脊老師、太極拳、氣功老師沒有一位具有醫師執照,但他們帶給我醫學上的啟發卻不亞於學校的老師。自己以前在醫院也認識幾位習氣、練氣的西醫師,其中一位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巧妙地將氣功應用於臨床(比如看MRI時以手探測病患CSF的氣流動順暢與否,並據以處方,甚至也有扁鵲洞視的能力,患者多到看不完。)也有另一位功力高深的西醫師在醫院開設氣功門診。另外,有幾位有豐富推拿、氣功治療實務操作經驗、本身也習武的中醫師學長,一方面臨證一方面印證所學中西醫學知識,其功力並不亞於老拳頭師。
四、關於衛生署要嚴格執行中醫師親自執行推拿,個人以為倒也不是一件壞事。藉這個機會讓沒真才實學的中醫師和推拿師自然淘汰,不再瓜分健保資源(台灣有太多人把中醫診所當成按摩院了,100塊就可以馬一節,很爽吧。),而功力深厚的推拿師傅自然也不需要依附在中醫健保診所底下,沒有正規醫療體系綁手綁腳的箝制,更有其自由揮灑的空間,若要強將其體制化列管,搞不好反而扼殺了他們的生命力。(我認識一些推拿師傅,離開診所自行開館後,求診病患仍是絡繹不絕,收入更翻了幾番。)
五、民間的庶民文化與知識經驗,將其學院化、體制化之後
再來傳承給下一輩,這麼做,真的會比較好嗎?
我常在想,如果一些慈善團體或NGO也擁有如同政府體制那種僵硬規範與龐大組織的話,在救災、救濟所能發揮的力量與效率,大概會大打折扣了吧...
六、延續之前的討論,其實,我發現真正有在臨床的西醫師,即便他們在醫院的升等研究必須以嚴謹的方法論來寫作,在臨床實務上,並不完全受制於EBM所謂統計、科學的思維,更多一部份是依賴於自身與家人朋友的經驗、醫治病人的經驗,專家、學會的意見。請看群醫討論發燒處置原則 http://goo.gl/M5n0w ,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主任級醫師喔。
6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林子畬
因為有些文獻只有紙本資料,偏生在書寫時,這些紙本文獻又不在手邊。第一代整脊治療師在透過整脊手法為人治療的過程中,其實原初並沒有解剖、生理學等醫學基礎,而這些醫學觀念作為整脊醫學發展的基礎,是身為第二代傳人的兒子,為了發展整脊醫療而將解剖、生理等觀念帶入,進一步發展整脊醫療的課程與教育學院,才逐漸醫學正統化、合法化。整脊治療師的創始者為人治療的時候,在當時還被視為異端,被抓進監牢關了好幾年,但他依舊沒有改變為人治療的初衷。(其中還有寫到,創始治療者會「聽」到某種聲音,指示他要「處理」那些位置。)如果沒有看到那些文獻,我還真是不敢相信這個被隱藏的過去。但,我也有讀到一些隱微的描述,美國最初在發展整脊醫療時,的確是被視為異端的。但我還要在找找那些資料到底在哪裡,畢竟是兩、三年前看過的文獻資料,我都忘記塞到哪裡去了。
其次,我認為並不需要將中醫的「解剖」與西醫的「解剖」視為同等概念,因為兩者在理解身體的方向上,原本就不同。我會這樣提出,是因為在內觀中心打坐的過程中,經驗到身體經絡的體會。可是在結束靜坐後,透過手再次去確認從內觀中體會到的位置時,我發現其實有一段距離的差異性。在經驗其中,還是有長度、品質、運作等感受,之後在看中醫書時,我才逐漸瞭解他們是在描述那樣的經驗,但不是透過肉眼看到的「身體解剖」。而從中,我也才體會到,很多中醫在描述的身體,是一種對身體內觀的身體經驗描述,可是透過肉眼的「看」,或者實際用手去「摸」身體的過程中,在距離、尺寸和器官的描述上,是會與內觀內景經驗到的身體會有差異性的。中醫原就不需要與西醫的「解剖」概念劃上等號,因為兩者在發展對身體的觀察上,原本就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前進,但並不影響其對身體的瞭解。這段其實我還沒有完成,有些資料還不在手邊,在論述上的確需要多斟酌,感謝Choying Yang的指點。由於中醫談論身體內景的描述上,存在著認知上的距離,的確是需要有一個踏階,幫助學習者理解其中的描述,但我認為,在理解中醫對身體內景時,透過許密茲「身體島」,或者是余德慧老師的「身體空間」等概念作為理解基礎,是比以西方解剖學為理解基礎為佳。因為中醫對身體內景的描述,是一種純然的內在經驗,透過氣功、內觀、武術、古琴、書法等傳統身體技藝,反而容易碰觸到這層領域喔!!(這是中國傳統技藝最有趣的地方了。)
第三,我在文中提到的正統中醫師的整脊推拿,其實我將正統醫師的的角色,定位在「衛生署」不斷正統化的制度中醫師角色。透過不斷正統化中醫師的角色,貶抑民俗療法中傳統拳頭師父的地位。如果在正統醫療體系中,也有如Choying Yang所言,兼含傳統與現在的中醫師,我會大感慶幸,代表這樣的醫師並不拘泥於「正統」,而能兼容並蓄的接受更多可能。在過去閱讀一篇討論台灣整脊推拿醫療的論文中,我讀到台灣中醫學院發展傷科的老師,還是向民間傳統拳頭師父學習請教。但當傷科在學院內逐漸正統化,原初給出技藝的拳頭師父卻被貶抑打壓,這是令我感到痛心的。如果只談論「療效」,很容易將老拳頭師父的技藝客觀化而討論療效與否,而切割了其技藝的完整性。但老拳頭師父技藝的可貴性,並不全然在「療效」裡。(我只是很痛心老拳頭師父被貶抑。)
第四、第五:有些民俗療法的拳頭師試圖合理化自己存在的角色,因此不斷爭取證照的可能性。不過我認同Choying Yang的觀點,因為,在隱藏的處境下,他們可以發展的更好,而且更不會受到組織制度的切割與壓迫。我比較樂在他們保持原初的活躍性,所以我並不會認為證照化對他們的發展就會比較好。當然,回到臨床現場才能帶出好的學習傳承,這時就只能透過師徒制的帶領,保留技藝的完整性。但師徒制的帶領,也容易因為傳承上的教學而「失傳」。學院制有其優,師徒制有其良,但不可否認的,兩者同樣有缺失。
我不是醫科領域背景出身,只是對身體內景、身體空間有興趣,所以不斷透過中醫、武術等領域探究其風貌。其實我並不管制度,我也不管療效,只是知道其中的道理之後,讓自己在這樣的處境下,有一個自保之道。高人難出手,這是我在這些年來的體會。我一直認為「先生緣,病人福」,能找到一個適切的醫生,其實墊基在患者個人的認知與機緣上。其中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感謝Choying Yang的回應。(謝謝榮邦學長提供的回應空間,我們的討論有些「侵門踏戶」了,真是不好意思。)
16 分鐘前 · 收回讚 · 2 人
朱志學 我們又不是來踢館?侵門踏戶之慮,不至於此。真有這顧慮,歡迎到我版面。學術真誠無非就在乎能用心深契。我特歡迎這等深入討論。
32 分鐘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耕宇雖非醫學科系出身,思路細膩處,卻每發人深省。我也是局外人,可余老師身邊薰習久了,卻也嗅得出某種在專業的傲慢下給遮蔽的深微面向。沒錯!解剖也好,療效也好,雖只是區區兩字,卻不應只停留表面字義上“想當然爾”的理解。得看背後的“凝視點”落在什麼脈絡?可見的血肉之軀?不可見的身外之身?對象化的“界定”與“標注”?非對象化的“中觀”與“現象學反思”?二分性的單線邏輯進路?多元邏輯的莫烏比斯環螺旋進路?單一觀點?流動視域?住相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同的心態,不同的理解角度,即令操作相近的動作,結果卻可以是相去懸遠的。
2 分鐘前 · 讚
- May 06 Fri 2011 03:32
中醫VS西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