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師友風義 (1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接續『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http://www.wretch.cc/blog/jjs0035/17157205


從“相忘於江湖” 到“一意孤行”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17:52





最讓蔣勳老師流連忘返的佐倉步道入口距我住處僅三百公尺,天色敞亮的話,可以從山上俯瞰空闊無涯的太平洋海景。即令天候欠佳,還是會另有驚喜!那表示你會在細雨紛飛中置身於蒼茫的雲氣間,如入世外仙境。


我每愛在煙雨飄渺的時分上山,享受並未此流連忘歸,不忍遽去.............


跟我一樣喜愛森林浴的朋友,很適合在佐倉步道雲煙蒼茫的林中小徑散步優游,空氣中漫溢的芬多精與迎面撲鼻而來的天然植物香氣,平日遍染煙火之氣的身體彷若也一時塵囂褪盡,在明淨的天地間,一剎時清新鮮活了起來!


這就是我在自家一方天地默默孵育的新生活。
我承認這樣的日子對許多人而言,可能是一種存在中不能承受之輕......
但我一點也不在乎.....
這是我的人生,而生命只有一次..........
我情願將自己的餘生就置放在自由與虛無的邊緣,叩問存在的深蘊............
也許,這看似寂涼的日子,少了“相濡以沫”的人情呵護,焉知在另一個不可見的向度上,我比一般人競相投入的世俗追求,更酣暢地印證了什麼叫“相忘於江湖”的快意!


芥川龍之界有一語說到我心坎:“人生及不上一行的波特萊爾!”


這種人看似耿介偏激,完全無視世俗信奉的權威與價值標準,只一意孤行地獻身於獨屬自己的真理。


但我以自身的體會,確信他們是幸福的!
此幸福者無他,就是離開“屈己從人”的媚俗與自虐,只選擇成為自己。


顯然,這種幸福無法被外在的賦予。
因為,它意味著迴向內在以抵達自己的深度......
意味著在深沈的臨在中,徹底地迎向自己,而渾然無視於符合別人。


我偏愛這等人身上還保有的野性氣息與浩蕩生命感.....
在世俗成就的標準上,他們或許只是流落無歸的匱乏者.......
但只要你能夠看進他們眼裡閃耀的光芒與自信,
你會驚訝:
他們活得好像他們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這份“自信”,從何而來?
關鍵就在一個“安”字!
有“相忘江湖”之“安”,乃有“一意孤行”之“信” !


相對地,一般人的“安”是建立在“相濡以沫”的基礎上,那麼他的“信任”,就不是指向生命的自足自恃,而是押注在如何免於被“他者”給背叛!


這種信任何其脆弱?
它每天覬覦於他者目光的關注,
它每天顫慄於人情世態的炎涼........


這樣的人生只是永無止境的怖畏與信念的崩解過程......


於是,我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生命的根底,到底依何而活?
余德彗老師有一語說得傳神:“下身落命”!
人必須站立在生命底線,“下身落命”的活。
“下身落命”地去活的人,自然漠視世俗的成就指標。
這意味:
價值的決定權回歸到人自己身上,而不再交給任何外在的權威或終歸煙消雲散的世俗承諾..........


於是,
他們終於走進了那幾乎“空無一人”的存在......
這一刻
諸神退位

所有外在於人而被人所依賴的價值體系,自此崩解......................

唯一必須面對並傾聽的,只有來自內心的神聖召喚............

真理於此,不再是定於一尊的規範性價值。
而是全然個人性的精神動向.........

這種精神動向
蘊蓄無限可能性與萌生性的命運感受..............

除了成為自己,他沒有任何虧欠與義務。

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一位人物典型~“伊凡.卡拉馬助夫”,
在此是深具啓示性的..........
我永遠難忘他的“卡拉馬助夫弟兄們”書中,那位最具叛逆性的伊凡.卡拉馬助夫對他的弟弟艾利沙一番離別贈言,是如何在我靈命深處刻縷下不曾磨滅的印記:

“我要去歐洲,雖然我明知我只是去到一所墓地,但我也知道這墓地於我,非常的親切。可愛的死者,葬在那裡,覆蓋在他們身上的石頭,每一塊都在告訴世人:這曾是無比熱情地生活過的生命,這曾是無比狂熱的一位信仰者~信仰於自己的成就 自己的真理 自己的戰鬥 自己的知識 ,故而我知道,我也確信,我會跪下來,親吻這些石塊,為死者哭泣”




兩種信任:相忘於江湖 或 相濡以沫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7日 1:03


Chia-ning Yang 關於今天演講所說的"信任",我還是不懂,如果說情人間的背叛不是打破我們對他的信任,那麼這又算什麼,而且"信任"又是指什麼??
1月6日 22:54 · 讚



朱志學

很好的問題^^
試著不帶情緒地看清以下事實:

當我們覺得被“背叛”,
那是因為對方“冒犯”了內植我們意識深處的“框架”。
這框架反映了我們無意識中承受的制約,不管這制約來自語
言、習俗、文化、社會、傳統、時尚流行........
...
我們越缺乏安全感,對這些框架的依附就越深。
就越在乎對方生命的流動性,是否踰越了我們恃以強化自我
認同的框架..........
這顯示:
這轄制我們視域的“框架”,正是我們據以建立自我認同的
基礎。
冒犯它,形同削弱我們的自我感。
我執深重者,很難不陷落憤怒的漩渦..........

假如我們不幸淪為這種人,那就只好隨時準備受傷。
因為沒有生命是不流動的!
不接受它的流動,就是逼它窒息,逼它虛偽。

只要一個人還洋溢豐盛的生命感,
他必然依循自己的流動韻律,在不斷嘗試與修正的摸索歷程中逐步靠近讓他可以安然自適的“位置”~即令這個位置可能意味著與你遠離。

所以,當我說到“信任”,它意指全然不同的品質。
在這種信任裡,不包含任何人為設定的框架。
它意指:信任生命的“流動”本身~
信任那曾經一度“與你相遇”的生命,有權利、也有全然的自由在與你“擦身而過”之後,繼續選擇流浪,繼續向未知叩問,直到他終於在“如魚得水”的身心安然中找回那真能自內在引發強大迴盪的深密連結.................

妳所謂的信任,是落在“相濡以沫”的層次。它本質上是“依附”與由此延伸出之恐懼與控制;這等“相互取暖”的信
任,好似一雙緊握的拳頭。(觸處成滯的迷情)
我試圖揭示的信任,則落在“相忘於江湖”的層次。它本質上是“無待”,與由此延伸出之靈動與自信。這等“自足於內,無恃於外”的信任,形同一雙徹底鬆開的手掌。(出入
自在的閒情)
這樣的信任,是永遠不會受傷的信任。
它穩穩安住在身心安適的平衡中,微笑面對緣份的離合聚散
起落無常..................
它找到獨屬自己的親密連結,也祝福一切與己無緣的“他者”找回自己失落的親密連結。

迴盪之所在,就是感動之所在,就是身心安然之所在。
自己心安了!就不需要誰來迎合自己狹仄的框架。
在這樣的信任裡,沒有框架,也沒有背叛。
只有開闊的生命感汩汩流動在兩個身心安適的獨立個體之間。

這才是真正的信任~
"相信"生命會自尋出路,所以"任隨"生命的流動..........

星期五 2:22 · 讚



朱志學
Ask:

只是我覺得你的信任與情人間所講求的不一樣ㄟ 若是情人間的相處是像你所說的信任 那我想根本就不用在一起阿 因為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是不是我安然的位置 這樣在一起有甚麼意義?! 不過你對信任的解釋我認為是有恰當的 只是用在這個有關愛情的問題 或許就不能這麼解釋了

Reply:

在一起不是為了確保開花結果,而是為了在受苦中達成更高
的學習,以徹底淨化自己的幼稚!
顯然,
開闊的信任,原不屬愛情所有。
前者“相忘於江湖”;後者“相濡以沫”。
它們各自在不同的層面運行。
“未經昇華”的愛情,其本質原建立在對謊言的維護~維護
那游談無根卻足以強化“自我幻見“的美麗謊言。
謊言終歸幻滅。
夢境終歸破碎!
承諾終歸落空.......
但夢碎的經驗是好的,它原是成長必經的學習。
入其非以成其是..........
生命在"成其所是"前,還能有別的道路嗎?

星期五 2:51 · 讚



Chia-ning Yang 謝謝老師的回應,但我想這對我以前的價值觀念不同,需要好好的想想,思考一下><
星期五 6:53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價值觀念是死的!
不要輕率盲從。
該追溯的是~
那外在於你的價值觀念
是經由如何的過程
逐步內化到你的意識深處,
並進而轄制了你的情緒、反應與行動。
才算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不受人惑”的立足點。
星期五 17:32 · 讚 · 1 人



Vais He

我覺得"信任"是很單方面的
所以沒有所謂的''背叛信任''這件事
因為只要只要相信生命的流動並任隨他
那麼就不會發生背叛信任這件事
然而在愛情中 我們因為愛一個人
而設定一個框架是屬於自己和所愛的人
要求雙方都要緊守住框架內的一切 將我們的"信任"給縮小了~
星期六 0:06 · 收回讚 · 1 人









空之冥想~從“緣起性空”到“色不異空”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1:25

ㄧ 所發生的不是我,我只是它發生的空間~Echart Tolle


二 “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回歸“物化”之前那飽蘊萌生性與無限想像可能的“生命自體”~就這意義而言,“空”指向那“遺忘的存有”......
緣起性空,不是對空之為物進行“邏輯分析”式的定義。
這頗具解構意味的描述,只是為了拆碎一切架構在生命自體上的思維框架,以“側顯”現象背後兩極互函 幻化生成的“飽滿”空性。

緣起觀無非是為了引導在規範性語言的搬弄下限落于顛倒癡迷的俗情眾生,回歸那隱伏于僵硬的現象底層下的空性(色即是空)~此所以“空性”非關有無,亦非斷滅的虛空。它不落對象化的定義,而只是蘊生於現象底層那靈動不羈的流動性。

此所以天台宗圓教義下的佛性,非關敻然絕俗至不染塵埃的清淨自性,而是不落邊見,“不斷淫怒痴而成解脫”的不二實性。





三 柏格森~“純粹時間”的生命大師。他要修練的就是在時間裡的流動..........





四 探究真理最快捷而確實的方法,就是透過死亡“躍”入“未知”............

柏格森(Henri Bergson)這“躍”字,寫得傳神!
躍:懸崖撒手。

徹底跳出把“存有”鎖入思維硬繭的“對象化”活動,直接臨在于“物化”前的未知,讓飽蘊萌生性的奧祕自行揭露自身.............


五 當烏雲被光吻著時,便成天上的花朵~泰戈爾



高空不生蓮華.........
意識狀態的轉化,亦同此理。
天台“性惡論”所示:“不斷淫怒癡而成解脫”,一如泰戈爾筆下經由陽光親吻而發生蛻變的烏雲......
色不異空,烏雲與花朵亦是不二。
真空妙有,顯隱互具,唯執色昧空,得少為足者,固不足語此.......





人只是一部機器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0:53
第四道大師葛吉夫的洞見:人,只是一部“機器”。


上學期期末,我負責報告鄔斯賓斯基的“奇蹟探索”。
引述葛吉夫這項洞見時,就備受在座同學質疑~人明明就是人,怎會是一部機器?
這洞見顯然冒犯了很多人呵護備至的“自我認同”。
但我確信余老師完全明白我不是在胡言亂語。


我試著重述我的理解:


人,並不現成地已然成就了他內具的“人性可能”。
事實上,在成其為人之前,他喪失本真性的存在模態,確實更接近一部機器~


事實上,人,按它目前的樣子,早就深陷于一個“人為設定“凌駕于”存有自體“之上”的非本真狀態。


一個近於機器而遠離人性的“非人”狀態。


何則?


機器只能在被設定的軌道或流程內不由自主的運轉,它無法擁有做“選擇”的能力。
人呢?也每跳不開制約自身視域的思維框架,起心動念,都被拘役在特定的觀物方式.........
這樣的“人”,還有能力貫徹他的自由意志嗎?
不!
他只能在想像中幻想自己有自由意志。
實質上,他根本沒有獨立做選擇的能力。
真相是~
某種超乎個體的集體盲趨力,驅使一個被奴化的心智在做選擇.........
這樣的選擇,只是人為設定下的產物。
解除設定前,人是不可能擁有做選擇的能力的!
就這一點而言,人與機器處境相同。所有的運轉都是被設定的!

我們常誤以為是我們自己在做選擇。
其實,這只是讓自己比較好過的美麗幻覺。


一如消費者的選擇每受到廣告的催眠,或時尚流行的煽惑...........
其實,除非是徹底的覺悟者,人的選擇只是反映他所受到的制約。
例如:在拜金主義的制約下,"選擇"一個可以作為長期飯票的對象,並說服自己相信,這就是愛情了!


其實,真相是金錢這個“上帝”驅動“著人”在做選擇。
不論是婚姻 愛情 工作 消費.....
人只是“奉行”那轄制自己的盲趨力量,而從來不曾有過真正的“選擇”。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然的合ㄧ裡,立處皆真。



朱志學寫於 2011年2月26日 12:51



Dingyin Huang




既已放下名利
也要放下不要名利
心流到非爭奪不可
爭到死也必須
心流到連屍骨不存亦不反抗
就任這個世界吞噬
一切痛苦中的痛苦縱使無法忍受也得堅持

能這樣,就真正解脫而成佛了








回應鼎殷:




很好的公案~


粉碎框架,才可能與流動不拘的“當下一機”(floating of Becoming)融然流動,達成合一。


全然的合ㄧ裡,立處皆真。


這當下一機,只有合一不合ㄧ的問題。
與當下ㄧ機斷裂,才會妄生必須予以捍衛或譴責的立場,而後,神魔交侵,進退失據.......


全然的合一中,即令是儼然神聖不可質疑的道德框架都得退讓一旁!否則,任令再崇高的理念,一旦異化為拼死護持的框架,究其實,也只不過是一場維護謊言的努力..............

不是立場本身是謊言,是“信徒式的維護姿態”讓任何立場都貶值成謊言!


志學
讚 · · 分享 · 刪除
Abraham Lai 說讚。
Dingyin Huang 全然的合一之中,一切皆依當下之機(義)而立,一切皆因當下之機(義)而有不可抵禦之存在的正當性與其必然、必要性。
6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見魔殺魔容易。
佛來佛斬,才見功夫^^
以殺為禪,亦可嫵媚又不失俐落的俱見禪境,處處機鋒!
5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佛魔皆是自己的幻想 君不見 中國人撞邪時見到的是殭屍是沒腳女鬼 外國人所見則又大異 佛魔鬼神 依文化依年代更替而有不同面貌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殺佛殺魔 要在殺自己 佛魔長啥樣 誰能標準化定質定量精確定義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殺佛殺魔本就是殺掉自己的幻見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能這樣,就真正解脫而成佛了

成佛是本師最大的名利關
佛一字 無上 尊貴 無能勝 不也是名利階級 造神運動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佛魔都只是自己頭腦的投射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切還歸“自皈依”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解脫成佛 也只是自己頭腦的投射 為什麼一定要成佛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那都是文字名相。成無可成。本然如是!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只有自覺 自己沒清醒 永遠是宗教話術與框架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是有對象物可執取的抵達,是沒有抵達的抵達!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切從此覺情流
一切還歸此覺情
還我本來真面目
依然天下有情人

⋯⋯更多
3 小時前 · 讚 · 1 人
余寶寶 所以 真正的解脫在於安然自己當下的多情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明白人 錢是有用的 如 比爾蓋茲捐盡數千億美金家產
試問 這些自稱不要名不要利的當代大師 何人真的兩袖清風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相忘於江湖的安然之情 而非相濡以沫的取暖之情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當然 君子之交如水 小人甜滋滋只想貪什圖什麼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所云存有 所云道在須臾 都無非當下一機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機者,key linking............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如是 道不因佛而獨得 道也不因你宣稱成佛而顯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練琴時,就在手勢起落間體會這“當下一機”!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正是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如是 如是 如是道 道法自然 觸目皆真 彈琴亦如是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念之轉就是道了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是最近也最遠的距離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如是之人 如是彈琴 如是烘咖啡 如是上毛廁 待人處事皆如是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腳踏實地或是浮誇虛偽 自己最清楚^^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只有能真正跟“當下一機”合而為一,融然流動於the "floating Becoming" that always being here&now,才真見功夫。不然所云開悟者,都貶值為頭腦的知見解宗徒。
3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細微處 可見一個人行履 真的假不了 假的端不出好菜 只有嘴巴燒一堆好菜
3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這樣說更接近我的意思:

the "floating Becoming" that always being here & behind the horizon we depended on the mind...............



朱志學
上蒼播種人間,為著就是收割美。
9 小時前 · · 讚 ·
不羈 哥、 Guan Liu 和 Dingyin Huang 都說讚。
Dingyin Huang 是收割你吧!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美永遠是“獨異性”的,生命允許千萬種不同的姿態,每種姿態各自開初自己獨異的美學.............

善呢?稍一不慎,就成“同一化”別人的框架,以為天下理想可定於一尊........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願聞其詳。如何是收割我?
9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收割你這個,我這個終究必定美善的生命。以死亡。
9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我沒點出的是~收割之前,有一個脈絡:

「完全的完美是完全的頹廢, 豐盛的人間,滿溢了磨難之必要,意外之必要,缺憾之必要。」
9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意外與缺憾是早就而且必要的存在。不必求自來的。只是人一直迴避,成了沒有志氣的懦夫而已。
9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而當我特別點出“美”,重點在“允許獨異”、“尊重異己”。
美學在我而言,比宗教或道德跟接近“一切設定解除”後所進入的Floating Becoming..............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當然,我暗批的是偽善的禮教之士
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外”確實自不求自來!只有眼睛雪亮的人能從中看見創傷中滿溢的恩寵
9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正好要問鼎一句:

你曾經寫過一段很經典的話,我正準備拿來勸慰一位瀕臨自殺的朋友,卻無法記得全文~

幫我恢復記憶一下:
⋯⋯
更多
9 小時前 · 讚
Guan Liu 人類存在世間 是為了收割靈性豐碩
9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我找找…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昨天找很久了........石沈大海
8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有一個你真正深愛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深深的愛讓你與你內在的自己深深的連結;有一個你真正深愛的人重重地創傷你那是最幸福的,因為,從此之後,除非你明心見性,否則世間的一切,皆無法療癒你。因此,這個創傷成為了你必定明心見性的終極推力,而且你的世界再也不同,因為世上的快感已然無味
8 小時前 · 收回讚 · 2 人
朱志學 Great^^
果然問主人最快!
希望它能發揮臨門一腳的作用^^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因為,從此之後,除非你明心見性,否則世間的一切,皆無法療癒你。因此,這個創傷成為了你必定明心見性的終極推力,而且你的世界再也不同,因為世上的快感已然無味...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嗯^^
nice^^
葉兄看見什麼?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一朵花也可以產生巨大的療癒作用 離開世間找不到療癒的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是否就是你跟我說的那位名叫來啥?
8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走出房間就代表療癒了嗎?我覺得那十年是有她自己的人生吞吐的,那隻狗只是臨門一腳吧!
8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如果明心見性就必然對世間索然無味 則沒有蔣勳^^

老兄,你讀錯語意了。
8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人很奇怪,常常沒讀懂就急著評論。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願聞其詳 若有誤解 是我不對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呵呵^^
葉兄確實太急^^
8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多讀幾次,再說吧……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何謂明心見性 願聞高見 有請
8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就是你以為你懂而別人不懂的那個。你磨好你吊書袋的劍等著砍人的那個。讀死書的人的悲哀。哎!
8 小時前 · 讚
Dingyin Huang 學者…人生的白痴。沉入書海,忘了讀人生這本原原本本的書。活在概念與語言文字中的可憐蟲與不敢體驗人生的懦夫。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余寶寶 你講誰呢 講話如此張牙舞爪 學者全被您罵光 隨緣 一語不合 合掌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志學老師告退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葉兄:

別急著生氣。
兩位都是我敬重的朋友。
別被鼎殷發言的姿態給騙了!
⋯⋯
更多
8 小時前 · 讚 · 1 人
余寶寶 沒有明心見性這件事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沒有悟道這件事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你的脈絡為何?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有立則有破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知道你意思:
你破的是把“明心見性”反過來“對象化”為一種審判人的姿態與框架。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如是 否則明心見性成為泛泛之輩無味之口頭禪
8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而不是否定可能存在“明心見性”的經驗本身。對吧?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本質如是則如是 本質不是 裝也裝不來
8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洞見 生命的質地 不用宗教語言 可直現生命的本然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確實是很多以上師自居者的弊病。
這點我贊同你。
這也是我最近跟Davis多所論辯的原因。
他原是可敬的“理想”,異化成為評比別人的僵硬框架。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如是 法上座之傲慢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高高山頭立 春風化語 和光同塵 以德服之 而非神主牌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其實,純論理,不論實踐.........
你的脈絡和鼎殷的脈絡都對。只是兩道各自不交會的歪斜線。
但我相信彼此都只是直心,沒有惡意。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回到問題之初:

他說的是:“除非”你明心見性,否則世間的一切,皆無法療癒你。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明心見性是可怕的框架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既有“除非”在先,表示並未否定世間物。只是以明心見性作為前提來“調適”並有條件地“肯定”世間的一切.......................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可以把它是為純粹的經驗,而不對象化為框架。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明心見性 明啥心 見啥性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框架形成就不在明心見性裡了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明心見性是佛門酷斯拉 大框架 閒傢俱 神主牌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就像“愛”或“上帝”或“靈性”或“神性”這些字眼,被用爛了!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哈哈^^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所以,我才說要從文字解放,還原回純粹經驗本身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脫掉宗教語言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般人都囚禁在文字的牢籠中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文字解放是走向純粹經驗的關鍵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志學老師說的好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文字解放 宗教框架是難以解放的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維特根斯坦最精彩的洞見之一,正是:走出語言囚籠。
7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先聊到這裡^^
我得準備今天的客房!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療癒隨時都發生 不因為明心見性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午安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用明心見性。我換個比較現象學式的說法好了:

使那仍對深陷語言牢籠的意識保持隱藏的
從不可見成為可見..................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看見那看不見的 即使是一朵小花
7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沒錯!
能即色見空者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呼吸 與大自然 與一顆樹 與一片雲 一起呼吸 宗教師說這是幻
我說這是本真
7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余寶寶 去看看自己的容顏 去看看老爸老媽的容顏 去看看這世間 好好的去看那些看不見的...純粹的去看
7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本來如是!
疏離五感,別無本真^^

肉身成道,才有入道的憑藉!
頭腦騙人,身體不會騙人。
7 小時前 · 讚 · 1 人
余寶寶 淺見
7 小時前 · 讚
余寶寶 道本天成 人自疏離
7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余寶寶 老一輩說的好 吃飯時不好好吃飯..
7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發生的不是我,我只是它發生的空間。”


朱志學寫於 2011年2月26日 19:04







“所發生的不是我,我只是它發生的空間。”

my dear friend ^^

它不深奧!
只是違背你熟悉的觀物方式~

所發生的是頭腦在你每一個不眠的夜裡輪番上演的把戲。別被那些把
戲騙了!那不是你。
真正的你,隱身於頭腦止息時讓出的意識空間。
你就在這無涯無際的意識空間裡
觀照一切正發生的、曾發生的、以及一切未發生的影像........

保持觀照的距離,不要認同頭腦作繭自縛的把戲.........
.....
你會在這空間裡找到歇憩的位置。

然後,就像隱身颱風眼的中心,
凝視著腦海影像的強大旋流....
任它驚濤裂岸,掩脅而來,
你只淡然以對,不起反應...........
所謂,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任隨天外雲卷雲舒...........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楊婉儀老師~生命已然重返.... 就在那春季裡遍地茂盛的煩憂當中。
朱志學寫於 2011年2月25日 13:43
志學:

新年快樂!
感謝幾次在你的莊園受到你熱情的款待。
新的一年,希望你平安快樂,也希望莊園裡總是琴聲悠揚..........

婉儀2011/02/20

附上婉儀老師卡片上由法文中譯過來的親筆作品~

春天的金盞花

是風,吹拂著她花朵的金黃...
就如同那夜,遮隱著她悄悄萌生的晦暗。
也是那雨,滌淨了她的青翠...
就如同陽光,撫愛著她的年少輕狂。
是春天繁茂的喜悅,
引領著我的傾聽,
生命已然重返....
就在那春季裡遍地茂盛的煩憂當中。

中山哲學所楊婉儀老師法文詩作










Dear 婉儀老師:


我衷心珍藏來自您的片言隻字......
只因寫下這些祝福的人,是一位曾自遍地煩憂的晦暗中倍經風雨洗練而走出深睿哲思幽徑的true seeker.........
這樣的生命典型,因著深淵經驗催逼出的意識轉化軌跡,總是挾帶驚人的跨界幅度,而顯得別具姿采^^
也許,正是為著您比曾逼臨生死邊界的試探與激晴......
這意料之外卻飽孕萌生性的存在試煉,卻讓您稟性悍烈的您,自此步上“他者倫理”的探索之旅,並從中焠鍊出難以逼視的生命強度.........
我心裡有數:
您講台上熠熠含光的談吐與風采,離不開您詩中所云“那春季裡遍地茂盛的煩憂當中”。
我從來不喜那總是行禮如儀卻少見生命火花碰撞的學術場合。
余德彗老師是極少見的例外!
我第一回坐在他的課堂,就警策到這就是我生命中的大事因緣......
自此,非萬不得已,他的課我絕不放任自己成為缺席者。
您是第二個例外!
特別當我一再反覆細聽您在慈濟宗教療癒學術會議留下的兩次錄音(一次專題演講,一次論文發表).........
我忍不住欣羨您的學生,有那麼好的機會近距離參與您的課堂對話。
很開心,連著幾次學術會議,跟您和冠閔兄、元尉兄結下了不解之緣。
您很難想像,那連著兩晚追索萊維納斯他者蹤跡的咖啡之夜,對我意識的轉化,開啓了多重要的線索~
我由衷慶幸,我比一般學術場域的聽講者有更好的機會近距離聆聽到台面下更豐富也更不拘泥形跡的哲學對話..........
點點滴滴,都匯流到我意識的深處,化為日後蘊生更大轉向的動力............




再次感謝婉儀老師卡片裡捎來的祝福..........
我格外喜愛您題印卡片扉頁裡的法文詩......
細味之下,只覺韻致深沈,綿邈悠遠.........
我甚至隱隱從中看出詩藝浸潤過的他者哲學............
可能的話,能否看在我是您忠實讀者的份上,把您的法文詩連同中譯多寄些給我分享^^
日後有任何哲學論文新作,也請不吝轉寄一份予我!
我特愛閱讀您跟冠閔兄融鑄詩意與哲思於一爐的哲學論文。


在此先行謝過 ^^



志學







隨信附上幾篇手札:


一篇是自己的哲思紀錄....
一篇是寫給余德彗老師期末報告的前文
一篇是回給元尉兄的信.........



點點滴滴,都離不開那一晚追索萊維納斯他者蹤跡的哲學咖啡之夜帶給我的心靈撞擊................



再次感謝~
您們靈光四射的哲學對話,如何以一種深微而動人心魄的穿透力量,點滴滲入並豐富了我的詩學空間....................




志學敬上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2:23



他者經驗的遭逢







帖之一:



王要對在他右邊的人說:『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你們來吧!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接待我到你們家裡;我赤著身子,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那時候,那些義人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看見你流落異鄉而接待你到我們家裡?看見你赤著身子而給你穿?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害病或坐牢而去探望你呢?』王要回答:『我鄭重地告你們,無論甚麼時候,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作的!』



~新約 馬太福音25章34-40節





元尉兄告訴我,這是萊維納斯自述聖經裡最讓他喜愛的一段經文。


事實上,對從小受洗信主的我, 這是ㄧ段從小在教會聽過千百次,卻始終不曾內化到我意識之光裡的經文。


我暗自驚歎:


歷經這麼多年的尋索......


自己竟可以遲至這一刻才真讀懂了新約“福音書”的奧義。


這一刻


再沒敢有任何自以為明白而實則去道日遠的狂妄。


終於安靜下來的心


與其說是沐浴在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歡悅之情,


毋寧說是為著窺見那來自意識深淵裂出的一線光亮而滿溢著難言的敬畏之感!



我欣慰自己終於來到一個點:


東方與西方 古典與當代 超越與內在 自力與他力.........


在全幅開展的意識裡,


原來都可以毫無扞格地消融為一。






帖之二:




什麼是他者經驗的遭逢?




容我借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一段經典名言,提供一條理解進路。


他在其“The Portrait of Lady ”裡,驀然石破天驚地來上這麼一段話:



生命中總也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後...................



“There are moments in our life when even Schubert has nothing to say to us…”




我懷疑是什麼樣靈光煥發的一刻,某種來自未知的神祕力量,借 Henry James 說出了連他自己都未必充分洞察的奧蘊~




當那如梗在喉、頑強到不肯被馴化到你認知框架的存在可能性,猝然臨在你命運中、以至於摧毀你日常生活軌道的一刻,與你遭逢的正是那平日蟄伏深淵而始終對你昏睡的意識保持隱藏的他者經驗~






帖之三:




巴赫從我內在召喚出的神魂搖盪之感,原來早形成了某種強大的“他者”經驗.........


當我雙手自琴鍵輕撫而過,三百年前的巴赫音律所內藴的深烈迴盪力量,正隱然指向一條“通往他者之路”;


而通往他者,與穿越被自設框架窄化的世界以更深地抵達自己內藴的神聖性,原是一事。



超越與內在,在此諦結為ㄧ。(沒有存有者的存有經驗)



最低的,隱藏著至高的..........


最親近,也是最遙遠的................


最孤獨,卻也隱然通向不可見的深密連結..............



福音書裡“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於此遂成某種仍對深陷世界幻象中的人保持隱藏的“靈魂密碼”.........


當我們終而能夠從疲癃殘疾、惸獨鰥寡之顛連而無告者身上窺見上帝的容顏..................


人生遂可以不再是一個不斷在強化自我框架的追尋過程中,漸行遠離柔軟與謙卑的“自囚”過程。


這就讓日趨狹仄的人生,在他者的強光下,裂出了一道跳脫業力迴圈宿命的可能!




帖之四:




萊維納斯的“他者”概念,引領我對"責任"兩字抵達了前所未有的體會...........


那是一種全然孤獨中臨在於己的全然責任.......


卻也是一種全然承當中無心而至的全然恩寵..........



它不是幸福的分享,而是合獻身與救贖為一的皈命..........


那是只有深刻經驗過全然被棄絕於世的孤獨而自此背向世界、永不回頭的人,才可能瞬間瞥見的靈魂亮光。


在這亮光的浸拂下,


你不覺變得全然柔軟,


你蛻變為深淵裡的守護者~



守護一切深淵中與你同命共在的“他者”,


並無限地回應這只對極少數擁有看見能力的人示現的“他者”自你內在興發的召喚..................



尋思至此,心眼不覺雪亮般的明淨起來。


這才明白:



那看似輕盈而甜美的“幸福”,每導向不自覺的“自囚”處境。


看似厚重而不堪承受的“責任”,卻蘊生著斬斷業力鎖鏈的無限可能!



卡謬有云: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這種責任,只對深淵中的守護者存在。


也只有這等全然孤獨中迎向他者的絕對責任,讓我們真正看見:


是什麼樣的悲願與力量,方能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老師:


這是這學期以來陸續寫下的哲思手札,就當是我這旁聽生繳交的期末報告。


我銘感在心:
這些札記裡含帶的所有領悟,就某個深層的意義而言,都是建立在某種不可見的對話之上.........
與萊維納斯、與巴塔耶、與德勒茲、與德里達、與巴舍拉、與海德格...............
更重要也更親切的是~
我意識到自己筆下的每一句話,無非是在回應從您靈思飽滿的課堂上親炙的點滴教誨。
就某個隱微的奧義而言,我必須說~
您正是那自存在深淵向所有暗中聆聽者發話、並借飽蘊顛覆力量之話語將聆聽者視為畢生呵護的舊有世界給予摧枯拉朽一擊的“他者”........
我不禁遙想到那已然歿入死亡疆域,卻猶自在典籍、在浮光掠影的意識邊界觸目可遇的“沒有面孔”的凝視........
那彷若洞燭一切幻見的眼神,依稀呼應著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片中總是隱伏一角冷然閱世的寂涼身影.....
看似莽莽蒼蒼的邊界風景,卻總讓人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於是,我的興趣逐漸從被觀照者的故事,轉向那不帶表情卻遍觀一切的他者~
那橫越世間而定睛於超絕的深遠凝視,每召喚出難以言喻的穿透力,直抵猶自飄搖於靈魂邊界者的內在深處.............



再次致上深摯的謝忱,
為著那
經由不可見的他者
所傳遞的火光...............




祝老師身體早日恢復安康



志學 叩







元尉兄:


大作已收到。
作為同樣傾心萊維那斯的同道,
這分精神的餽贈,
我是涓滴在心,倍感榮寵^^
隨信附上一篇從您對話延伸出的哲思札記~
為著紀念那一晚
追索萊維納斯“他者”蹤跡的哲學咖啡之夜................




志學敬謝



2011.1.25 花蓮貝森朵夫莊園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成肉身(re:Davis~關於解脫進路的商榷)

朱志學寫於 2011年2月20日 13:19
變更已儲存。


Davis Liu
大家要去檢視,是怎樣的環境及自我內在狀態,讓自己認為需要「謀生」,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最根本的妄想,它是根植於業力模式之中。而這業力模式,是來自於對神性創造的創意及多樣性的陌生及恐懼學習,業力模式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舒適區,大到整個地球都包含在其中,所謂2012冬至之後的大提升,是指地球上有一定數量的人們會做出巨大改變,他們意願走出第三密度的「虛幻舒適圈」!如果你嚮往未來的新地球,你必須檢視自己是否做了巨大躍進,那件宇宙大
慶典,並不會平白地到來!希望大夥都在其中。^^b



To Davis:


我完全贊同您結論所說的:“那件宇宙大慶典,並不會平白地到來!”
然而立論依據,有簡化問題之嫌!它容易給人有“飽漢不知餓漢飢”的徒託空言之感。

首先, 所謂走出第三密度的虛幻舒適圈也是因人而異的!
因為每個人的“舒適圈”不一樣。
“如魚得水”的快樂,對一隻樹上的猴子就未必成立!


其次,
社會過度細密分工,癱瘓了野地求生的本事;
學校教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依附資本家豢養的生產工具,
乃至土地建物的所有權或玩法弄權的金錢遊戲掌控在資本家的手裡..........
都是讓人身不由己的“江湖”!
不須費很大氣力就予以輕易超克,那除非是特別聰明、特別幸運、特別漂亮、特別健康、特別有貴人提攜的少數.......
一個人即令是成道者,即令只是維持基本溫飽所需,而不曾被激起遠超過生存所需的欲求與幻見,身理的自然需求與社會結構的支持系統是否完備,都是無法不予正視的挑戰!


上帝或天使是不需要謀生的!
但人有身體,人不是上帝,人也不是天使。
事實上,函具生殘老病死於一身的人,甚至比天邊的一隻飛鳥還脆弱...........
我們之中絕大多數人被剝奪了賴以生存的天地,還得對抗社會結構性的業力轄制..........
只要還“寓形”於受限三度空間的身體,沒有誰可以免於因果,沒有誰可以無視於社會結構的生產條件,這意味,沒有誰可以輕言免於集體業力。


我的意思是,解脫只是程度問題。沒有絕對!畢竟“寓形宇內”而“函具生衰老病死諸相於一身”的人不是沒有肉身的上帝。
以此而論,解脫對"人"而言,遂只能是“道成於肉身”的解脫;
而非無視三次元空間並斷裂肉身之“想像”或“掛空”式的解脫。
這意味,
在此之前輕談的解脫或開悟,都不免是“too quick,but not yet!”
這類解脫途徑,忽略the weak of body,也未從身體裂解的深淵經驗中汲取“the power of weak”的精神養分以促使意識轉化與存在蛻變的發生...........


高空不生蓮華。


佛界魔界,無明法性,本在一念之轉。
離無明有多近,離法性就有多近。
即色悟空,即是菩提之心。


余德彗老師說得好:入其非以成其是。
事實上,唯“入“其非,又能進而“悟“其非者,方足以成其是。
入其非,積累了豐富的修行資源【煩惱】。
悟其非,成就了強勁的修行動力【菩提】。
這種超越二分性偏執的實踐進路,近於天台宗的“不斷淫怒痴而成解脫“。
常人頭腦不能理解,不斷淫怒痴,何得證成解脫?
只因未通透“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的修行,才得以澈了“自性見“。


淨名經有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


我自己親歷目擊的是~
每個人都在集體共業的局限性中,探詢並尋求有限度的解脫。


至於,到底是裂解拘役於三次元的身體以走向超越?
或是經由身體、鍛鍊身體以走向超越?
這是兩條可能的進路。
我寧取後者。
那麼,所謂人之存在就牽繫於無限性與有限性的鋼索之間..........


尼采《查拉圖司特拉如是說》說得好:


人類是一條繫在動物與超人的繩索~
一條高懸于深淵的繩索;


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人類之所以可愛,正在於他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與完成。


人生之所以偉大,因為他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 人生之所以可愛,因為他是一種過渡,是一種毀滅。



PS

以上所論,純屬分享,僅供參考。
論學是我敬重一個人的呈現方式。
姿態上是平等的對話。
非關教導,更非關等值交換....
原本這些附註是多餘的!
它只反映某種缺乏信任的餘絮...........
一種在團體中讓人再熟悉不過的粗率對待留下的陰影。
我很慶幸遇上幾位讓我感念良深的師長。
他們不同於只會亂貼標簽就自認可以輕率達成理解的“老師”!
只會貼標簽,而缺乏細膩度看見那深隱而不可見的幽微面向,這種老師只會是學生的災難與創傷的根源......
能不審慎自己的一言一行嗎?

若還有只看表面的同修認為我是惡意攻訐、好為人師、或天生反骨云云.........
我也只能把笑意放在心底!
隨你們去...........


志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心深處交疊的家園夢影
由朱志學於 · 10 分鐘前
景老師道鑒:

因緣深遠,不可思議........
由衷珍惜這趟跨海而來的短暫相遇..........
雖來去匆匆,未及暢敘.......
偶然交會而過的留影,卻為著內心深處同樣交疊的家園夢影而熠熠含光~

請特別代我感謝師母臨行前夕題記下這番動人的文字~

一直以為“夢想家園”在不可及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你卻在無意間發現了“夢想”的真實存在!
原來“夢想”的實現就在你生命的旅途中,
一個未曾設計卻必然掉落在眼前的情景~
山水、田園、遠離塵囂.........






後學 貝森朵夫莊園園主 朱志學 敬上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暨國學所所長景海峰伉儷貝森朵夫莊園紀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精神的餽贈~感念元尉兄寄贈博士論文大作“暴力與和平:列維那斯的道德形上學及其政治蘊義研究”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25日 23:42
變更已儲存。
元尉兄:

大作已收到。
作為同樣傾心萊維那斯的同道,
這分精神的餽贈,
我是涓滴在心,倍感榮寵^^
隨信附上一篇從您對話延伸出的哲思札記~
為著紀念那一晚
追索萊維納斯“他者”蹤跡的哲學咖啡之夜................





志學敬謝


2011.1.25 花蓮貝森朵夫莊園








志學兄
感謝你提供的文字
此趟花蓮之行
發現許多新事物
盼來日有緣再會

元尉






他者經驗的遭逢





帖之一:

王要對在他右邊的人說:『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你們來吧!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接待我到你們家裡;我赤著身子,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那時候,那些義人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看見你流落異鄉而接待你到我們家裡?看見你赤著身子而給你穿?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害病或坐牢而去探望你呢?』王要回答:『我鄭重地告你們,無論甚麼時候,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作的!』

~新約 馬太福音25章34-40節



元尉兄告訴我,這是萊維納斯自述聖經裡最讓他喜愛的一段經文。
事實上,對從小受洗信主的我, 這是ㄧ段從小在教會聽過千百次,卻始終不曾內化到我意識之光裡的經文。
我暗自驚歎:
歷經這麼多年的尋索......
自己竟可以遲至這一刻才真讀懂了新約“福音書”的奧義。
這一刻
再沒敢有任何自以為明白而實則去道日遠的狂妄。
終於安靜下來的心
與其說是沐浴在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歡悅之情,
毋寧說是為著窺見那來自意識深淵裂出的一線光亮而滿溢著難言的敬畏之感!

我欣慰自己終於來到一個點:
東方與西方 古典與當代 超越與內在 自力與他力.........
在全幅開展的意識裡,
原來都可以毫無扞格地消融為一。




帖之二:


什麼是他者經驗的遭逢?


容我借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一段經典名言,提供一條理解進路。
他在其“The Portrait of Lady ”裡,驀然石破天驚地來上這麼一段話:

生命中總也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

“There are moments in our life when even Schubert has nothing to say to us…”


我懷疑是什麼樣靈光煥發的一刻,某種來自未知的神祕力量,借 Henry James 說出了連他自己都未必充分洞察的奧蘊~


當那如梗在喉、頑強到不肯被馴化到你認知框架的存在可能性,猝然臨在你命運中、以至於摧毀你日常生活軌道的一刻,與你遭逢的正是那平日蟄伏深淵而始終對你昏睡的意識保持隱藏的他者經驗~




帖之三:


巴赫從我內在召喚出的神魂搖盪之感,原來早形成了某種強大的“他者”經驗.........
當我雙手自琴鍵輕撫而過,三百年前的巴赫音律所內藴的深烈迴盪力量,正隱然指向一條“通往他者之路”;
而通往他者,與穿越被自設框架窄化的世界以更深地抵達自己內藴的神聖性,原是一事。

超越與內在,在此諦結為ㄧ。(沒有存有者的存有經驗)

最低的,隱藏著至高的..........
最親近,也是最遙遠的................
最孤獨,卻也隱然通向不可見的深密連結..............

福音書裡“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於此遂成某種仍對深陷世界幻象中的人保持隱藏的“靈魂密碼”.........
當我們終而能夠從疲癃殘疾、惸獨鰥寡之顛連而無告者身上窺見上帝的容顏..................
人生遂可以不再是一個不斷在強化自我框架的追尋過程中,漸行遠離柔軟與謙卑的“自囚”過程。
這就讓日趨狹仄的人生,在他者的強光下,裂出了一道跳脫業力迴圈宿命的可能!


帖之四:


萊維納斯的“他者”概念,引領我對"責任"兩字抵達了前所未有的體會...........
那是一種全然孤獨中臨在於己的全然責任.......
卻也是一種全然承當中無心而至的全然恩寵..........

它不是幸福的分享,而是合獻身與救贖為一的皈命..........
那是只有深刻經驗過全然被棄絕於世的孤獨而自此背向世界、永不回頭的人,才可能瞬間瞥見的靈魂亮光。
在這亮光的浸拂下,
你不覺變得全然柔軟,
你蛻變為深淵裡的守護者~

守護一切深淵中與你同命共在的“他者”,
並無限地回應這只對極少數擁有看見能力的人示現的“他者”自你內在興發的召喚..................

尋思至此,心眼不覺雪亮般的明淨起來。
這才明白:

那看似輕盈而甜美的“幸福”,每導向不自覺的“自囚”處境。
看似厚重而不堪承受的“責任”,卻蘊生著斬斷業力鎖鏈的無限可能!

卡謬有云: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這種責任,只對深淵中的守護者存在。
也只有這等全然孤獨中迎向他者的絕對責任,讓我們真正看見:
是什麼樣的悲願與力量,方能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6:24
老師:

這是這學期以來陸續寫下的哲思手札,就當是我這旁聽生繳交的期末報告。

我銘感在心:
這些札記裡含帶的所有領悟,就某個深層的意義而言,都是建立在某種不可見的對話之上.........
與萊維納斯、與巴塔耶、與德勒茲、與德里達、與海德格...............
更重要也更親切的是~
我意識到自己筆下的每一句話,無非是在回應從您靈思飽滿的課堂上親炙的點滴教誨。
就某個隱微的奧義而言,我必須說~
您正是那自存在深淵向所有暗中聆聽者發話、並借飽蘊顛覆力量之話語將聆聽者畢生呵護的舊有世界給予摧枯拉朽一擊的“他者”........
我不禁遙想到已然歿入死亡疆域,卻猶自在典籍、在浮光掠影的意識邊界觸目可遇的“沒有面孔”的凝視........
那彷若洞燭一切幻見的眼神,依稀呼應著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片中總是隱伏一角冷然閱世的寂涼身影.....
看似莽莽蒼蒼的邊界風景,卻總讓人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於是,我的興趣逐漸從被觀照者的故事,轉向那不帶表情卻遍觀一切的他者~
那橫越世間而定睛於超絕的深遠凝視,每召喚出難以言喻的穿透力,直抵猶自飄搖於靈魂邊界者的內在深處.............


再次致上深摯的謝忱,
為著那
經由不可見的他者
所傳遞的火光...............



祝老師身體早日恢復安康


志學 叩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2:23






志學 看了照片 他們把火盆墊高 稍釋我懷。看大家高興,更教我釋懷。謹謝 老師

朱 志學 於 2011年1月22日下午4:02 寫道:

老師太客氣了^^

我很清楚自己這一年自您課堂裡激揚出的意識轉化。

這份感心的體悟,我同樣親切地看見它發生在許多的同伴身上............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上過您的課,再聽別人演講,老覺不夠勁!


PS

草坪只有零星飛濺的炭火燒灼的痕跡,春天應該就會長回來。不必擔心^^

可惜老師沒能共赴盛會。

底下是當天的影像紀錄,一併寄與老師分享~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5889&id=110468525683279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5957&id=110468525683279




志學再拜







PS2





哲思斷簡:


面對他者的基本態度是~“存有”先於“設定”。
這相應於“存在主義”揭示之“存在“先於”本質”
當你以一個“非主體”型態的思路去靠近一個未知的“X”,亦即,不強加自己的認知框架去定義不可化約為認知對象的對方,而是允許對方依自己的方式開顯自身,這時,對方才真能以一個飽蘊萌生性的“他者”對你示現。這意味著:取徑決定關係。他者只能在特定關係下才得以被開顯。換言之,他者或而“如其所是而呈顯”、或而“化約為對象”而遮蔽,全繫屬於你靠近他的態度。只要還試圖依憑已知的過去來決定不可化約的存有,以主體有限的經驗去牢籠不落“人為設定”的存有所內孕之無限可能性。即令他者遍在一切,須臾不離,對猶自墮陷於主體思路的昏睡者,仍是視而不見、習焉不察的。








在 2011/1/21 上午10:54 時, 余德慧 寫到:

志學 感恩你對我粗東西不棄,我倒是要跟你說聲道歉。我要阿邦老師不要在你的草坪燒火 他也答應了,沒想.... 聽說你的草皮有一塊黃黃的。以後,你務必要堅持 我們才幫得你 老師






他者經驗的遭逢





帖之一:

王要對在他右邊的人說:『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你們來吧!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接待我到你們家裡;我赤著身子,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那時候,那些義人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看見你流落異鄉而接待你到我們家裡?看見你赤著身子而給你穿?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害病或坐牢而去探望你呢?』王要回答:『我鄭重地告你們,無論甚麼時候,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作的!』

~新約 馬太福音25章34-40節



元尉兄告訴我,這是萊維納斯自述聖經裡最讓他喜愛的一段經文。
事實上,對從小受洗信主的我, 這是ㄧ段從小在教會聽過千百次,卻始終不曾內化到我意識之光裡的經文。
我暗自驚歎:
歷經這麼多年的尋索......
自己竟可以遲至這一刻才真讀懂了新約“福音書”的奧義。
這一刻
再沒敢有任何自以為明白而實則去道日遠的狂妄。
終於安靜下來的心
與其說是沐浴在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歡悅之情,
毋寧說是為著窺見那來自意識深淵裂出的一線光亮而滿溢著難言的敬畏之感!

我欣慰自己終於來到一個點:
東方與西方 古典與當代 超越與內在 自力與他力.........
在全幅開展的意識裡,
原來都可以毫無扞格地消融為一。




帖之二:


什麼是他者經驗的遭逢?


容我借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一段經典名言,提供一條理解進路。
他在其“The Portrait of Lady ”裡,驀然石破天驚地來上這麼一段話:

生命中總也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

“There are moments in our life when even Schubert has nothing to say to us…”


我懷疑是什麼樣靈光煥發的一刻,某種來自未知的神祕力量,借 Henry James 說出了連他自己都未必充分洞察的奧蘊~


當那如梗在喉、頑強到不肯被馴化到你認知框架的存在可能性,猝然臨在你命運中、以至於摧毀你日常生活軌道的一刻,與你遭逢的正是那平日蟄伏深淵而始終對你昏睡的意識保持隱藏的他者經驗~




帖之三:


巴赫從我內在召喚出的神魂搖盪之感,原來早形成了某種強大的“他者”經驗.........
當我雙手自琴鍵輕撫而過,三百年前的巴赫音律所內藴的深烈迴盪力量,正隱然指向一條“通往他者之路”;
而通往他者,與穿越被自設框架窄化的世界以更深地抵達自己內藴的神聖性,原是一事。

超越與內在,在此諦結為ㄧ。(沒有存有者的存有經驗)

最低的,隱藏著至高的..........
最親近,也是最遙遠的................
最孤獨,卻也隱然通向不可見的深密連結..............

福音書裡“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於此遂成某種仍對深陷世界幻象中的人保持隱藏的“靈魂密碼”.........
當我們終而能夠從疲癃殘疾、惸獨鰥寡之顛連而無告者身上窺見上帝的容顏..................
人生遂可以不再是一個不斷在強化自我框架的追尋過程中,漸行遠離柔軟與謙卑的“自囚”過程。
這就讓日趨狹仄的人生,在他者的強光下,裂出了一道跳脫業力迴圈宿命的可能!


帖之四:


萊維納斯的“他者”概念,引領我對"責任"兩字抵達了前所未有的體會...........
那是一種全然孤獨中臨在於己的全然責任.......
卻也是一種全然承當中無心而至的全然恩寵..........

它不是幸福的分享,而是合獻身與救贖為一的皈命..........
那是只有深刻經驗過全然被棄絕於世的孤獨而自此背向世界、永不回頭的人,才可能瞬間瞥見的靈魂亮光。
在這亮光的浸拂下,
你不覺變得全然柔軟,
你蛻變為深淵裡的守護者~

守護一切深淵中與你同命共在的“他者”,
並無限地回應這只對極少數擁有看見能力的人示現的“他者”自你內在興發的召喚..................

尋思至此,心眼不覺雪亮般的明淨起來。
這才明白:

那看似輕盈而甜美的“幸福”,每導向不自覺的“自囚”處境。
看似厚重而不堪承受的“責任”,卻蘊生著斬斷業力鎖鏈的無限可能!

卡謬有云:
“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這種責任,只對深淵中的守護者存在。
也只有這等全然孤獨中迎向他者的絕對責任,讓我們真正看見:
是什麼樣的悲願與力量,方能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附記:





愛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2011.1.15 哲思手記



Eros:朝向值得“戀慕”的人~在與自己產生強大感通的another ego上窺見自己的幸福與歸宿。


Love:朝向需要"垂憐"的人~在疲癃殘疾、惸獨鰥寡、流落無歸、顛連而無告者的欠缺裡窺見自己的責任與命運。



前者是天堂灑落的繽紛落英..............
後者是深淵裂出的一星寒光.......


前者源於“自戀情結”而墜入的美學召喚~知音莫逆的純淨激情:Ecstatic passion between soulmate)


後者源於“救贖意識”而激揚的倫理迴盪~同命共在的地藏悲願:走過深淵的孤獨,遂不可能再對別人的處境無動於衷)




面對他者的基本態度是~“存有”先於“設定”。
這相應於“存在主義”揭示之“存在“先於”本質”
當你以一個“非主體”型態的思路去靠近一個未知的“X”,亦即,不強加自己的認知框架去定義不可化約為認知對象的對方,而是允許對方依自己的方式開顯自身,這時,對方才真能以一個飽蘊萌生性的“他者”對你示現。這意味著:取徑決定關係。他者只能在特定關係下才得以被開顯。換言之,他者或而“如其所是而呈顯”、或而“化約為對象”而遮蔽,全繫屬於你靠近他的態度。只要還試圖依憑已知的過去來決定不可化約的存有,以主體有限的經驗去牢籠不落“人為設定”的存有所內孕之無限可能性。即令他者遍在一切,須臾不離,對猶自墮陷於主體思路的昏睡者,仍是視而不見、習焉不察的。




放開我自己..........
敞開一個“非主體”型態的處境,亦即,不落主客對峙型態的柔性關係場域.......
而後,在全然的柔軟與靜默中,細細聆聽那自未知傳遞而來的訊息並允許它以我無法預期的型態接近我的世界。所以,他者的“相遇性”在朝向我接進的過程,永遠有一種因為不確定性而挑起的危險和不安。


試著鬆動、甚而丟棄“主體形態關係”裡被預設為“本質”的先在設定、框架與制約。對存在開放,允許存在進入我們...............


萊維納斯的哲學之所以重要~帶領我們回到哲學的起源:兩刃之間、生死之交、古今之變、天人之際~粉碎已知世界,向未知的存有自身開放自己。



提醒我們回到那永恆的不確定性。
永遠回到這個點上:哲學的原初~展開對世界的好奇或允許對象接近我或開放我自身讓他接近我內心........
回到思想的源頭、世界的原初..........


主體不只是主體本身,當我們面對一個對象的時候,整個意向因為主體而產生變化。同樣,主體的意向會因為對象的接近而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整個世界就是我的文本。就是人的文本。


萊維納斯比海德格更進一步的是~
他的關注不只限於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在自我裡面引發的焦慮進行反思。
萊維納斯關注的則不只是生命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他關注的是~所有與我不一樣人事物,當他們接近我的時候,當他們在我面前顯形的時候,我的倫理行動是什麼?


在我跟人照面時,我的好奇、瞭解的慾望、開放自己讓他進入我內心.........的關係即是倫理。


今天的倫理學還看得見這樣的關係嗎?


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倫理學。


思維的命運是把我們帶離感動而納入某種經驗性的結構裡~固有的社會性想法產生的判斷~一種固定認知世界的方式或模態。除非心有餘力,不再覺得自己受威脅,才敢略微開放。否則都是優先保護自己,而以主體與主體的關係相互對待.........


主體與對象=主體與另一個主體(人性的關係)


唯一能夠深入未知恢復清新抵達感動的另類連結:他者與他者(神性的關係)。


不把自己對象化,也不將外在於自己的人事物對象化。


存在進入設定~人異化為機器。


他人:“缺席者”或者說“不得其位者”以自己的流落無歸作為獻祭而深植入我內心的永恆罪咎感,推動著我背負著所有生命在我身上而前進,直至老死。

沒有一致性的思想。
思想必然是個殊的!因為不一樣,所以需要對話,需要好奇,需要彼此接近、彼此溝通。
思想必然是具身性的。面貌+身體。非全然理性的、普遍的.......
思想以至於倫理,亦即,面人生的姿態,必然帶著由他身體性所塑造出的差異。
不可能有一種思想或人生態度可以普遍化地適用於每個人身上,放諸四海而皆準。


人之本性:人面對自身生存的責任。

把自己作為他者的倫理,是把對象作為他者的倫理之基礎。

把自身視為他者。對反~把自己視為對象。

然後,推己及人。


背反生命的形上學式的超越:在思維的建構中虛擬“被化約的人性”作為生命的指導原則所強撐的超越(與存在斷離的超越)

肯定生命的人性的超越:回返存在自身。在具身性的思維中,凝探未知。把自己視為不可化約的他者,並以此具身性的人性基礎所達成的超越。沒有指導原則,沒有救世主,沒有上帝,沒有外在於己而可作為規範自己的價值系統..................只有野性的奔騰與原始生命氣力的直接鼓蕩.................



倫理:人跟人在一種把自己作為他者的情況下所實現出來的一種自身對自身的責任感~而後推己及人,進入一種開放性的探索與聆聽關係,這種生機盎然的關係裡,對自己敞開也對他者敞開。嘗試去明白別人而與他者產生真正的對話與交流,如同對自己的深微傾聽(對自己保持警覺、敏感、好奇心、熱情、充滿情感、寬容、開放地意識到自己也同樣推己及人地敏感到他人)~肯定生命

倫理學:當人對世界、對自己的熱情、好奇或自我認識的渴望耗盡消失,開始封閉自身,甚至於把自己作為對象去面對自己的時候,他會開始也同樣以對象化的型態去化約別人、開始以已有的經驗去定義別人是什麼。這背反生命的過程慢慢結構化的結果就是倫理學~背反生命







他者倫理就是~







我們在經歷過ilya 的折磨後, 我們不可能再對別人的處境無動於衷.......
這是“絕對”的倫理:
不要求公平、不要求對稱、不要求相回饋而仍給予無盡陪伴的召喚與責任。







對萊維納斯來說,倫理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存在、是場域................



全然允許對方開放自身,不要試圖定義它。



重點不在對象,而在如何側顯那宛若浮光掠影的對象背後隱蓄未發的“場域”。







在對象之旁

拉開“空間”..........



進入未知的向度............


萊維納斯洞見下的 ilya
賦予了巧妙的字義移轉:

from "there is...." to "that always behind the certain world ....."

(從“可見”到“不可見”的;從“世界”到“沒有世界的存有”;從”存在者“到“沒有存在者的存在”)







從他者出發的倫理與從主體出發的倫理,有何不同?







主體出發的倫理學難免陷落為互相的吞噬與搏鬥~
亦即,取消對方作為他者的本位,而把對方化約到我為它設定的認知框架。


他者不是 another ego (別人的眼光是我的地獄~沙特 )



他者,是那不可被化約的。



謝林:愛使一切成其為一切










斷輪迴~上揚至瀕死的一種生命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1月15日 22:09
余德彗老師的“自我轉化”作業~關於“斷因果鏈”的自我省察



斷除因果鏈,如何而可能?
從上課錄音聽聞老師提及列維那斯所云“沒有世界的存有”。
內心聳然一震!
這就是了!
我隱然由列維那斯ilya的線索 嗅到了隱伏這問題背後的深層脈絡:

我試著描述出從中體會的內涵~

列維那斯所云“沒有世界的存有”.........
事實上
正是每一個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或修行人必得進入並從瀕死中揚升自己的存在狀態。

它通常發生於某種深淵經驗之後.....
瀕死者被迫"懸崖撒手",卻不經意間靈光爆破,滑入了某種近乎莊子所云 “遊心於物之初” 的存在狀態。

不論是心凝神釋後的瞬間瞥見,是齊克果式的絕望的一躍,抑或是佛陀拈花微笑的淡定深沈..........
共通的一點是~這極稀少的靈魂,一如Giacometti雕塑下一尊尊瘦骨嶙峋的“獨自行走的人”~

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深遠凝視中...........
終於走進了
那幾乎空無一人的“存在”............


他自此帶著清醒的覺知存在著。
無垠的幽寂
不再是必須奮力掙脫的黑暗與怖畏..........

帶著全然不同以往的柔軟與接受性…
他安然行過常人知見中視為深淵的死蔭幽谷...........

此刻
他不再通過世界奉行的律法而存在,
他不再渴求世界的秩序 安頓 與 終歸在時間流轉中風流雲散的世間承諾..........
他凌越曾經累劫囚禁他的歷史框架
直接凝視生命自身
卻不再試圖把對意識保持隱匿的“奧祕” 強行對象化為可供確認的“已知” 以逃避內心的荒原.......

世界就是已知
奧祕屬於未知

他終而明白
唯一的解脫之路就是~

任生命在未知中漂浮..........
在未知中敞開自己以進入更深的連結..........

只要試著深入任何關係背後
就會明白
這隱藏的連結就發生在看似與世界全然疏離的斷裂中,
在某種對世俗眼睛隱匿自身深度的內在性中~
他契接了世人所怖畏 卻對他顯示為豐盛滿盈的靈魂景觀~“沒有世界的存有”

這逼臨意識本真的存在狀態,近乎巴塔耶所尋求的宗教性。

在他看來:

Religion is the search for lost intimacy~Georges Bataille

這意味:

真正的宗教性找尋的正是一種“lost intimacy”........

那是在人類眼睛被“世界”遮蔽後所遺忘的真實締結~

這締結建立在一種“從未知移向未知”的隨順與流動

建立在 不任令“世界”阻隔彼此的敞開與接受性...........

而世界的盲點正是~

它相信控制。

它相信 建立在通過控制而延伸出之 尊卑 位置 權力 規則 範疇 概念 名相 定義 角色 秩序 道德 制度 禮教 利用 交換 慾望.....等終歸夢幻泡影的顛倒幻見。

這就落入來自“已知”的習見遮蔽所形成的認知框架。

一切不符合此框架的“對象”,就成了沙特所云的“別人就是地獄“。

於是,我的注視成了囚禁“他者”的地獄,他者投注在我身上的目光也成了囚禁我的地獄。

關係就在此相互囚禁的交纏中變身為莊子齊物論筆下~“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的地獄(注ㄧ)。

人生於此遂成漫長的屈辱與折騰。

而且,就在不斷被激揚出的盲目抗拒與習慣性依附中,深陷憤怒與哀傷的迴圈中而不能自已。

這就是”輪迴“。佛家稱此為”三道流轉“。(地獄餓鬼畜生謂之三道)

它意味:

迷醉世界秩序而遠離本真的“小我”,在無意識的反應下,自召業報,而被囚禁於一種“為業所縛,而莫之能止“的因果迴圈。

一位像佛陀這般的覺悟者。

正是一位真能夠斷此輪迴的人!

更精確地說:一位走出此因果迴圈,而後心無掛礙,了無懸念,從此不受因果,再不回頭的覺者。

云何為“不受因果”?

日本 白隱禪師就是最好的典範。

任憑這眾聲喧譁的世界如何謗譽交加,他只是泰然自若地回應一聲:“哦!是這樣嗎?“

這是一個無法被世界給“碰觸”到的人。

因為他已徹底跳脫因果的迴圈。

不管這世界丟出什麼命運給他,

他全都不在乎!

那超然事外的微笑與淡定,充分顯示~

他徹底看透意識的詭計,乃能拒絕被世界給耍弄。



所以,在白隱眼中,就任令這瘋狂的世界在禍福自召的因果迴圈中瘋狂運轉吧!

他唯一能作的只是等待..........

等待這群在盲目業力驅動下被推入哀樂深淵的子民...........

如何在兩極間不斷來回擺盪........

即令 今天張牙舞爪前來“興師問罪”,明日又藏頭縮尾前來“負荊請罪”..........

兀自垂目靜站的老禪師,卻只是不改平常地道聲:“哦!是這樣嗎?”

這才是巴塔耶的宗教性所尋求的“lost intimacy”!

是這通往未知奧祕卻對世界保持隱藏的“lost intimacy“,開啓了真正的覺者之路。


走上這條路的人,自能安住於某種不受世界碰觸的內在聖域中:


於是 面對世界的無常起落
一個真正的覺者
受侮不辯,聞謗不答。
這正是“斷輪迴”所以可能的關鍵處。

何則?
他不復存在一個“自我“幻見,需要被捍衛。
也不存在任何立場,需要被護持。
所以任憑眾聲喧譁,如大風捲水而來......
他不受激,也無法被冒犯。
只是安住在深不可測的內在聖域中
不受因果 不起反應 不生無明 不落業力輪迴

人生對其而言 不再是作繭自縛於業力迴圈裡的一條“因果鏈”,

而是斷此“因果鏈”後,所進入的“eternal now”。

在eternal now裡面,未知的奧祕始終保持是未知的奧祕。

每一個片刻都是浸潤於生命的直接臨在

而非業力驅動下的概念捕捉......


前者是沒有目標要去抵達 沒有方向要去堅持的“流浪” 那是一種從未知走向未知的真實諦結.........

後者是受制於習見遮蔽與世界框架的”追尋“ 一種將隱匿的未知(X)強行對象化以納入已知的虛假勾連.......


安於未知而允許奧祕不致縮減異化為框框套套的世界秩序

人於焉抵達了“沒有世界的存在”.........

一切來自世界的控制 自此如泥牛入海 ……

不再能擾亂內在的核心

這就是“終止輪迴”

就是“斷因果鏈”

就是“從業力解脫”


我由此了悟:

佛家所云無明,無非不能安於ilya而渴求世界秩序的盲趨衝動罷了!

這意味:

佛家的無明,對意識的深淵還未能探究到盡處。

列維那斯的ilya挖得更深。

他的洞見,讓我窺見:無明不過是對ilya的本能逃避。

世界則是由此逃避被創造出來的虛妄秩序與繁文縟節。

只要繼續對此世界有所貪戀

對ilya的無垠荒寂有所逃避

人生就難免只是圈禁於”世界”的“囚徒”的人生。

明乎此

對那凌越世界而投射於無限遠的凝視,乃更有不同往昔的體會:

正是在“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四顧蒼茫中

習於透過依附關係把自己和對象物勾連 以建立“自我認同”的“小我”,頓時被從世界丟回自己。

就在這一瞬間,人被迫轉身面對自己的本質。

只要他有勇氣瞪視內在的深淵不眨眼,

他自然觸及了

看似飄渺卻是內在最深遠的動力.........

這就讓他終於走出世界的硬繭,而回返到“存有”本身。

這個片刻便是流浪的終點!

一個像赫曼赫塞筆下西塔沙這樣的流浪者(seeker)

終而停止“因果的輪迴”而皈命於意識深淵之“沒有世界的存有”。

從此,命運成了在未知中沒有方向的漂浮............

漂浮,所以敞開,所以放下一切對象化的“捕捉" 與“控制”.........

所以也不被任何轄制意識的目標與方向所佔據................

於是

諸法皆空...........

沒有目標必須被抵達
沒有方向必須被控制
沒有標準必須被堅持
沒有懸念必須被填補

一切的一切
只是任隨生命流動
迎向每一回深沈的臨在與美麗的邂遘..........

此則莊子所云:
"安時處順,則哀樂不能入..............."

就在這純然的接受性與被動性中............

人終而頓脫了地獄 惡鬼 畜生與天 人 阿修羅道 的永劫輪迴................

這意味:

從不見天日之“囚徒”,恢復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一個巴塔耶筆下所云:上揚至瀕死的一種生命~

那命定是 蘊生於抗拒(瀕死於常人深陷其中的幻見,世界就是幻見,就是Maya)與接受(莊子所云:遊心於物之初)的交纏辯證中破繭而出的生命...........

這生命 在狂喜的揚升中 切斷了對世界的最後一絲懸念........

而後 縱身一躍 消融於“沒有世界的存有”..........

這在瀕死中絕望的一躍,才是唯一有價值的死亡。

不是死於形軀肉身,
而是~

死於世界。

試問:若不能死於常人深陷的幻見世界
又安能縱浪大化於”沒有世界的存有“ 而得任運自在?

這顯示
只有通過這一意義下的死亡 才可能逼臨生命最美的揚升............

生命的揚升與瀕死 在此 原是一事!

這正是為何我敢斷言
“上揚至瀕死”
就是“斷輪迴”所以可能發生的唯一契機
就在這契機
生命觸碰了蛻變得以自內在蘊生的 key link~

我意味
意識在此發生一個根本的轉向

不再朝向過去而移動
不再朝向未來而移動
不再朝向世界而移動

就在這上揚至瀕死的一刻
一個新的移動開始了..............

一個朝向深度的移動!

這終而跳脫因果迴圈的嶄新精神動向
我姑且稱之為“一心皈命”~
它展現為
一種告退世界 再不回頭 純然安住於內在性的截絕與淡定。



也許 “紅樓夢”裡 讓寶玉聽了早悟禪機的一闕曲牌~“寄生草”,
正透出了些許消息~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没缘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来去無牽掛。那裡討烟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山門》中“寄生草”曲(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好一句:“那裡討烟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這正是所有
上揚至瀕死中 切斷幻見世界的覺者 最後安住的精神聖域.............




注ㄧ:見齊物論: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志學 2010.10.15 余德彗老師課堂隨感







哲思斷簡:空性必然圓滿?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2日 2:34





空性必然圓滿?
不!圓滿只是一種潛藏而有待開顯的可能性。

空性隱伏於心智建構世界底層的深淵..........
深淵召喚圓滿,卻不必然圓滿..........
它可以是天地之大美,卻也可以是令人窒息的恐怖..........
全依人靠近它的態度而定............
是洋溢生命感的直接臨在,還是業力轄制下的心智威逼?
前者不離通極於道的存有自體,後者卻在遺忘存有的疏離中自陷於人為設定的圈套。

這意味
空性本身無所謂圓不圓滿。
圓滿與否,是依每個人的眼界深淺而有所不同的。

更進一步說~
空性只能是因為得到全然的接納而成為圓滿。
否則,對一雙充滿操控欲的眼睛,空性只會呈顯為千瘡百孔的失序與混亂,何來圓滿?既是世俗心眼,必求有以改造以填補其“欠缺”。


態度決定一切!





忠於自己的孤獨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30日 2:25






有人陪伴也好,沒人陪伴也好;有師友共修也好,沒師友共修也好........
這都只是“在世經驗”的一部份。
都無法改變人的存在就是孤獨的本質。
能忠於自己的孤獨,而全然接納之,就自然終結了所有的流浪,也就不再為身世飄零而興感無限.........
不能忠於自己的孤獨,那就算流浪途中偶逢看似體己的陪伴者,可時移事遷,那存在中難以掩藏的孤獨本質,還是不免自內心深處悄悄滲出的!
可惜,肯接受真相的勇氣,畢竟是少見的!
人們寧可相信愛情裡的救贖!
卻不易了悟那一廂情願的救贖,只是用來掩蓋孤獨卻終究被存在撕碎的謊言。
可有人離得開謊言的支撐嗎?
很難!
因為它構築了自我的基礎。
一旦在愛情裡有其中一方
不肯繼續陪妳維護住那那一度支撐住彼此關係的謊言,
那麼,唇亡齒寒.........
那始終頑強而深植意識深處的自我延續本能,就面臨崩解了!
可真正的修行,就從接受這必然的崩解開始~

不再試圖維護那命定無法維護的.......
不再尋求加強那常年拘役自己的幻見...........

這是大幻滅!
大恐怖!
卻也是大解脫的一刻!!!

可惜,世人多忙,少能細味這看似不知所云的鬼話?

還是尋求愛情裡那承諾自己此生不再孤獨的永恆誓言
更能對得上“自我”的胃口...........


對一意只想把生命自體納入心智控制以換得世俗安全感的眾生,空性只可能是令人望之暈眩而心生畏怖的深淵,因為它太不受控制了............


對能通過全然地敞開與臣服,"躍入"生命之流,而任隨自己在未知中漂浮的人,那隱伏於一切現象底蘊的空性,才是最美的祝福。




欣聞余德彗老師出院有感^^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9日 16:51





2010.12.18 余老師在心靈工坊主辦的花蓮講堂,為各地慕名而來的讀者,導讀一本對他意義重大的新近翻譯作品~【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看著余老師抱病講演的清矍身影,不忍之餘,心底湧現更多的是一種親歷親證當代哲人典型的無邊莊嚴感..........


講堂預計六次,沒想三天後,老師才歷劫歸來不久,又再度急送醫院。


這回病況似乎來勢洶洶,我只能從安邦老師間接探問余老師病情,只聽聞病勢兇險,安邦老師和我都只能默默祝禱,就怕親赴醫院探病,反成為老師的負擔。


剛在facebook加入桂花姐,乍然目睹這篇心情紀實,瞬間牽動了我很深的心事..........


回頭想來,我兩年半多前毅然請辭學院教職,與其說是為了消極掙脫體制的鎖鏈以回歸自己,時間拉長至今,我才更清楚的看見,原來辭職這個動作本身,就某一個當時仍對我保持隱藏的意義而言,無非是不可預知的法界緣起,巧妙成全了我,好讓我得以及時銜接上這輩子最關鍵的一段師生緣份。


這緣份在我存在中展現為一種~
抵達”超越“所必經的”斷裂”。


我意味:
我生命中若未即時安插入這與俗情世間保持某種“斷裂”的經驗,就不可能引領我在日後來到“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超越(我意指尚未窮盡幅度的精神轉化)~


於是,辭職一年後,我在無事一身輕下,偶然聽聞孫世民兄提及:
余老師可能是花蓮唯一能深刻幫助我理解現象學奧義的人。


我於是在課堂已然進行四分之一的學年中途,以一位”陌生的他者“突兀地闖進了余老師課堂。


很快,我便感受到一股渾厚黏稠的精神力量,讓人聽得欲罷不能!
我幾乎是在電光石火間,便已意識到,這正是我最迫切需要汲取的養分。
我於焉成了余老師課堂上“非正式修課”的忠實旁聽生,並自此波瀾浩蕩地展開持續最長的一段“不為學位,純為學習而來”的旁聽生涯。


聽課一年之後,此刻,我更鮮明地意識到,
我無意間已進入了我一生最決定性的一段“學思”歷程............
更精確地說~
一段在斷裂與超越的辯證間,
歷經“撤離”(外在性追求:投向世界的第一生命)與“復返”(內在性觀想:向死存在的第二生命)的“精神轉化”歷程...........


沒有余老師就近點醒,而一切聽憑自悟。
我心底有數,要純靠自我狹仄的眼界與視域,調適上遂以成全第二生命的全幅開展,還真不知要摸索到何年何月?


我捫心自問,以我過去的學思背景,我其實有絕大機會掉入一種廉價而欠缺扎實根底的悟境,卻不自知這一切貌似“抵達”而實則去道日遠的“自以為是”,其實是修行上最大的陷阱~“too quick,but not yet!”


當然,這份在心坎滲透日深的內在感受,命定只能是"如人飲水,點滴在心"的.........


可對我而言,這極具個人性的屬己體驗,是經由余老師而自我內在喚醒的一星火焰..........


光芒雖猶微渺,卻已足引領我在無明之風中洞察業力之幽微,而知所進退.........



我衷心感謝~
這輩子有幸就近親炙余老師,
日後人生路途不論還潛伏多少橫逆與困蹇.........
無論如何,
我都已比畢生無此緣法的人,
幸運得多^^


在此
衷心祝禱余老師早日恢復身體安康^^




私淑弟子 志學 欣聞老師出院有感^^





PS



20101218-余德慧花蓮講堂-【好走】導讀會

神情虛弱,身形消瘦,余德慧教授,我的啟蒙恩師,以身負使命的精神,為七十多位遠從全省各地奔赴花蓮的讀者,三個小時,細膩導讀【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生命的前五十年,人們為世俗物質而活;五十之後,開展第二生命,為自己而好好的活。 *前個人領域--個人領域--轉化場域--超個人領域(85頁) ⋯⋯ *Mindfulness, 是一個人以不可思議的安靜,把自己所有的行為觀看一遍,看自己的吃行坐臥,與自己產生距離,全然的觀看,全然的投入。 *臨終時,是靠虛構的世界而活。身軀躺在床上,虛構的世界在想像中玩耍,順順的把自己從生引到死。生與死是連接的。 *給孩子留些貧窮是好事。

發佈者:Doris Wang




Doris Wang

志學,謝謝你的分享,非常深刻。我們無法確知 生命的轉化,前行,後退,迴旋,打轉,糾結、平直,....。每個階段都是重生的契機。祝你在此特殊的生命旅程中,盡情享受mindfulness.
27 分鐘前 · 收回讚 · 1 人 ·



朱志學

桂花姐說得透徹!
吉光片羽,卻字字入心^^

因緣深遠,不可思議.........
有幸與您相識,甚至還專程到我舍下喝上一杯咖啡,這亦是不可測知的緣法。但還有比在未知中漂浮更美好的體驗嗎?

我衷心領受您的祝福~

試著盡情享受mindfulness裡含苞待放的豐富蘊
蓄...........
而後,在全然柔軟與被動的存在之舞中,
迎向那落英繽紛似地自無盡法界飄灑而落的緣份
與不可預知的奇妙連結............

志學再拜









從“相忘於江湖” 到“一意孤行”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17:52





最讓蔣勳老師流連忘返的佐倉步道入口距我住處僅三百公尺,天色敞亮的話,可以從山上俯瞰空闊無涯的太平洋海景。即令天候欠佳,還是會另有驚喜!那表示你會在細雨紛飛中置身於蒼茫的雲氣間,如入世外仙境。


我每愛在煙雨飄渺的時分上山,享受並未此流連忘歸,不忍遽去...


未完待續
續文請參閱底下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jjs0035/17181538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念那一杯杯透入萊維納斯深味的哲學咖啡^^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7日 1:08
志學兄:

願上帝帶領你看到
最親近
又最遙遠的
他者。


元尉2011.1.16





元尉兄:


一夕傾談,無限快意^^
懷念那一杯杯透入萊維納斯深味的哲學咖啡^^


靜候您的大作^^



PS


馬彗元筆下世界召喚出的精神飽足感,在我而言,形成了另一種強大的“他者”經驗.........
與兄深談過後,我更加自覺地意識到:
當我雙手自貝森朵夫琴鍵輕撫而過,三百年前的巴赫音律所內藴的深烈迴盪力量,正隱然指向一條“通往他者之路”;

而通往他者,與凌越被心智“化約”的世界而更深地抵達自己內藴的神聖性,原是一事。


超越與內在,在此諦結為ㄧ。(沒有存有者的存有經驗)


底下是我費心搜羅“北方人的巴赫”的相關闕文。
一併留贈知音^^



志學又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種信任:相忘於江湖 或 相濡以沫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7日 1:03


Chia-ning Yang 關於今天演講所說的"信任",我還是不懂,如果說情人間的背叛不是打破我們對他的信任,那麼這又算什麼,而且"信任"又是指什麼??
1月6日 22:54 · 讚



朱志學

很好的問題^^
試著不帶情緒地看清以下事實:

當我們覺得被“背叛”,
那是因為對方“冒犯”了內植我們意識深處的“框架”。
這框架反映了我們無意識中承受的制約,不管這制約來自語
言、習俗、文化、社會、傳統、時尚流行........
...
我們越缺乏安全感,對這些框架的依附就越深。
就越在乎對方生命的流動性,是否踰越了我們恃以強化自我
認同的框架..........
這顯示:
這轄制我們視域的“框架”,正是我們據以建立自我認同的
基礎。
冒犯它,形同削弱我們的自我感。
我執深重者,很難不陷落憤怒的漩渦..........

假如我們不幸淪為這種人,那就只好隨時準備受傷。
因為沒有生命是不流動的!
不接受它的流動,就是逼它窒息,逼它虛偽。

只要一個人還洋溢豐盛的生命感,
他必然依循自己的流動韻律,在不斷嘗試與修正的摸索歷程中逐步靠近讓他可以安然自適的“位置”~即令這個位置可能意味著與你遠離。

所以,當我說到“信任”,它意指全然不同的品質。
在這種信任裡,不包含任何人為設定的框架。
它意指:信任生命的“流動”本身~
信任那曾經一度“與你相遇”的生命,有權利、也有全然的自由在與你“擦身而過”之後,繼續選擇流浪,繼續向未知叩問,直到他終於在“如魚得水”的身心安然中找回那真能自內在引發強大迴盪的深密連結.................

妳所謂的信任,是落在“相濡以沫”的層次。它本質上是“依附”與由此延伸出之恐懼與控制;這等“相互取暖”的信
任,好似一雙緊握的拳頭。(觸處成滯的迷情)
我試圖揭示的信任,則落在“相忘於江湖”的層次。它本質上是“無待”,與由此延伸出之靈動與自信。這等“自足於內,無恃於外”的信任,形同一雙徹底鬆開的手掌。(出入
自在的閒情)
這樣的信任,是永遠不會受傷的信任。
它穩穩安住在身心安適的平衡中,微笑面對緣份的離合聚散
起落無常..................
它找到獨屬自己的親密連結,也祝福一切與己無緣的“他者”找回自己失落的親密連結。

迴盪之所在,就是感動之所在,就是身心安然之所在。
自己心安了!就不需要誰來迎合自己狹仄的框架。
在這樣的信任裡,沒有框架,也沒有背叛。
只有開闊的生命感汩汩流動在兩個身心安適的獨立個體之間。

這才是真正的信任~
"相信"生命會自尋出路,所以"任隨"生命的流動..........

星期五 2:22 · 讚



朱志學
Ask:

只是我覺得你的信任與情人間所講求的不一樣ㄟ 若是情人間的相處是像你所說的信任 那我想根本就不用在一起阿 因為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是不是我安然的位置 這樣在一起有甚麼意義?! 不過你對信任的解釋我認為是有恰當的 只是用在這個有關愛情的問題 或許就不能這麼解釋了

Reply:

在一起不是為了確保開花結果,而是為了在受苦中達成更高
的學習,以徹底淨化自己的幼稚!
顯然,
開闊的信任,原不屬愛情所有。
前者“相忘於江湖”;後者“相濡以沫”。
它們各自在不同的層面運行。
“未經昇華”的愛情,其本質原建立在對謊言的維護~維護
那游談無根卻足以強化“自我幻見“的美麗謊言。
謊言終歸幻滅。
夢境終歸破碎!
承諾終歸落空.......
但夢碎的經驗是好的,它原是成長必經的學習。
入其非以成其是..........
生命在"成其所是"前,還能有別的道路嗎?

星期五 2:51 · 讚



Chia-ning Yang 謝謝老師的回應,但我想這對我以前的價值觀念不同,需要好好的想想,思考一下><
星期五 6:53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價值觀念是死的!
不要輕率盲從。
該追溯的是~
那外在於你的價值觀念
是經由如何的過程
逐步內化到你的意識深處,
並進而轄制了你的情緒、反應與行動。
才算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不受人惑”的立足點。
星期五 17:32 · 讚 · 1 人



Vais He

我覺得"信任"是很單方面的
所以沒有所謂的''背叛信任''這件事
因為只要只要相信生命的流動並任隨他
那麼就不會發生背叛信任這件事
然而在愛情中 我們因為愛一個人
而設定一個框架是屬於自己和所愛的人
要求雙方都要緊守住框架內的一切 將我們的"信任"給縮小了~
星期六 0:06 · 收回讚 · 1 人



讚 · 留言 · 分享 · 刪除
黃彥慈說讚。
黃彥慈 這才是真正的信任~
"相信"生命會自尋出路,所以"任隨"生命的流動..........好棒啊!
1月7日 9:51 · 收回讚 · 1 人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欣聞余德彗老師出院有感^^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9日 17:58



2010.12.18 余老師在心靈工坊主辦的花蓮講堂,為各地慕名而來的讀者,導讀一本對他意義重大的新近翻譯作品~【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看著余老師抱病講演的清矍身影,不忍之餘,心底湧現更多的是一種親歷親證當代哲人典型的無邊莊嚴感..........


講堂預計六次,沒想三天後,老師才歷劫歸來不久,又再度急送醫院。


這回病況似乎來勢洶洶,我只能從安邦老師間接探問余老師病情,只聽聞病勢兇險,安邦老師和我都只能默默祝禱,就怕親赴醫院探病,反成為老師的負擔。


剛在facebook加入桂花姐,乍然目睹這篇心情紀實,瞬間牽動了我很深的心事..........


回頭想來,我兩年半多前毅然請辭學院教職,與其說是為了消極掙脫體制的鎖鏈以回歸自己,時間拉長至今,我才更清楚的看見,原來辭職這個動作本身,就某一個當時仍對我保持隱藏的意義而言,無非是不可預知的法界緣起,巧妙成全了我,好讓我得以及時銜接上這輩子最關鍵的一段師生緣份。


這緣份在我存在中展現為一種~
抵達”超越“所必經的”斷裂”。


我意味:
我生命中若未即時安插入這與俗情世間保持某種“斷裂”的經驗,就不可能引領我在日後來到“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超越(我意指尚未窮盡幅度的精神轉化)~


於是,辭職一年後,我在無事一身輕下,偶然聽聞孫世民兄提及:
余老師可能是花蓮唯一能深刻幫助我理解現象學奧義的人。


我於是在課堂已然進行四分之一的學年中途,以一位”陌生的他者“突兀地闖進了余老師課堂。


很快,我便感受到一股渾厚黏稠的精神力量,讓人聽得欲罷不能!
我幾乎是在電光石火間,便已意識到,這正是我最迫切需要汲取的養分。
我於焉成了余老師課堂上“非正式修課”的忠實旁聽生,並自此波瀾浩蕩地展開持續最長的一段“不為學位,純為學習而來”的旁聽生涯。


聽課一年之後,此刻,我更鮮明地意識到,
我無意間已進入了我一生最決定性的一段“學思”歷程............
更精確地說~
一段在斷裂與超越的辯證間,
歷經“撤離”(外在性追求:投向世界的第一生命)與“復返”(內在性觀想:向死存在的第二生命)的“精神轉化”歷程...........


沒有余老師就近點醒,而一切聽憑自悟。
我心底有數,要純靠自我狹仄的眼界與視域,調適上遂以成全第二生命的全幅開展,還真不知要摸索到何年何月?


我捫心自問,以我過去的學思背景,我其實有絕大機會掉入一種廉價而欠缺扎實根底的悟境,卻不自知這一切貌似“抵達”而實則去道日遠的“自以為是”,其實是修行上最大的陷阱~“too quick,but not yet!”


當然,這份在心坎滲透日深的內在感受,命定只能是"如人飲水,點滴在心"的.........


可對我而言,這極具個人性的屬己體驗,是經由余老師而自我內在喚醒的一星火焰..........


光芒雖猶微渺,卻已足引領我在無明之風中洞察業力之幽微,而知所進退.........



我衷心感謝~
這輩子有幸就近親炙余老師,
日後人生路途不論還潛伏多少橫逆與困蹇.........
無論如何,
我都已比畢生無此緣法的人,
幸運得多^^


在此
衷心祝禱余老師早日恢復身體安康^^




私淑弟子 志學 欣聞老師出院有感^^





PS



20101218-余德慧花蓮講堂-【好走】導讀會

神情虛弱,身形消瘦,余德慧教授,我的啟蒙恩師,以身負使命的精神,為七十多位遠從全省各地奔赴花蓮的讀者,三個小時,細膩導讀【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生命的前五十年,人們為世俗物質而活;五十之後,開展第二生命,為自己而好好的活。 *前個人領域--個人領域--轉化場域--超個人領域(85頁) ⋯⋯ *Mindfulness, 是一個人以不可思議的安靜,把自己所有的行為觀看一遍,看自己的吃行坐臥,與自己產生距離,全然的觀看,全然的投入。 *臨終時,是靠虛構的世界而活。身軀躺在床上,虛構的世界在想像中玩耍,順順的把自己從生引到死。生與死是連接的。 *給孩子留些貧窮是好事。

發佈者:Doris Wang




Doris Wang

志學,謝謝你的分享,非常深刻。我們無法確知 生命的轉化,前行,後退,迴旋,打轉,糾結、平直,....。每個階段都是重生的契機。祝你在此特殊的生命旅程中,盡情享受mindfulness.
27 分鐘前 · 收回讚 · 1 人 ·



朱志學

桂花姐說得透徹!
吉光片羽,卻字字入心^^

因緣深遠,不可思議.........
有幸與您相識,甚至還專程到我舍下喝上一杯咖啡,這亦是不可測知的緣法。但還有比在未知中漂浮更美好的體驗嗎?

我衷心領受您的祝福~

試著盡情享受mindfulness裡含苞待放的豐富蘊
蓄...........
而後,在全然柔軟與被動的存在之舞中,
迎向那落英繽紛似地自無盡法界飄灑而落的緣份
與不可預知的奇妙連結............

志學再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學,你的信已安抵於兩個不同的信箱。信中的文字一如日前的花蓮之夜,予
我舒徐的溫暖。

我對生命的「認真」常莫名地給旁人帶來壓力,甚至成為友朋「勸告」的重要
「標的」之一;對此,我常有著難以言喻的無力與荒涼。
然而,在那個靜沈的夜裡,你說那是值得憐惜的特質。為此,我深深感激。因
為我並不想改變,即使它令我的旅途格外艱辛。

此刻我是快樂的,因為感到自己正逐漸走過幽谷,因為眼前逐漸耀閃著亮光。

我深信一個完整而幸福的生命是須經過無數次的崩解與重建方得成就。是的,
崩解與重建;一如毒與蜜可釀出豐富而諧和的人生,生命亦必賴相反且相成的
建構與解構而稍近於圓足。

願有朝一日,我們都能到達自由的彼岸,那廣袤無垠而中心有主的國度。








志學:
自花蓮歸來後,那促膝不眠的清夜仍不時地浮上心頭。
看了你精心架設的網站,也讀了幾篇你置於網站上的文章,花蓮對我有了更為深邃的意義。我很喜歡〈還我本來真面目,依然天下有情人〉一文,你在文中對「情」字之體貼與感悟極是動人,文末自加裁剪及增益的詩句更是透明而晶瑩。
自去歲迄今,「情」是我所參悟的重要生命功課之一,你此文中的清澈思慮與細膩文字令我受用而感動,我亦由此而始知倉央嘉措,並有幸知其人其詩。

這些美麗而深邃的詩句令我沈醉而感激,那是性靈翻飛於九天之上方能獲致的沈醉,那是曙光漸顯於蒙昧情思之前最謙卑的感激。一個個的機緣遇合,都在助我更透澈地了悟人世與生命的奧義。
我覺得生命的柳暗花明似在不遠的前方,許多遑疑將逐漸得到安置。「還我本來真面目,依然天下有情人」,曾緘的詩寫得好,你引述得也這樣好!驀然回首,燈火闌珊,層巒疊嶂依然且本然,只是更加清翠而透明,愈發輕盈而自在,同時也日益深邃而篤重。如未經過跋涉與迷惘,那純淨如琉璃如水晶的清明終不可得,而只能是貌似而神異的無明玻璃而已。

我真是歡喜,真是感激;因著這許多哲人對痛苦的疑惑與跋涉而感激,因著這許多哲人對生命深刻的點撥而歡喜。當然,在這歡喜與感激中,你未曾缺席。

你是個極度的耽美者罷。耽於文字之美、性靈之美、智思之美、自然之美、樂音之美、藝術之美,生活之美。「美」對你來說,已然上昇到本體論的高度。這麼多年來,文字是最鍾愛我的朋友,最鍾愛我的。我想,於你當亦然。

除了「碧海藍天」外,另有一部電影是我極珍愛的:「新天堂樂園」,不知你看過否?如果不曾看過,我可以寄給你看。











妳筆底琉璃碎鑽似流瀉而出的文字般若,總讓我嘖嘖稱奇^^
詩意氤蘊的筆觸,牽動著層疊不盡的哲思。

妳洞察深銳:

我是個極度的耽美者。

可超然於一切文字之美、性靈之美、智思之美、自然之美、樂音之美、藝術之美、生活之美而外,真讓我衷心拜服的美學極至,只能是通達於“覺情“而外顯於生命氣象的人格之美。

這種立基於我所云“無相性情之教“的人格藝術之美,早在我沈迷於金庸、古龍武俠世界的少年時代,即已埋下日後皈命的精神原型!

如您所見,「美」對我而言,已然昇華至本體論的高度。
為了更酣暢地汲飲那飽蓄深度生命感的美學體驗,我傾向避開“知解宗徒“習焉不察的單線邏輯框套,而任隨解構意味十足的“poetic thinking”率意所之,以開掘那自囿於理性辨析與餖丁考據的文字屍骸所無法抵達的“存在深度“。

我越來越透見,唯有那根於“存在深度“而曲折迴蕩開的綿綿情思,才真讓人嗅到某種深鐫入裡的生命氣味。

這就是為什麼
好的作品裡面,總有一股說不出的“纏綿“!
是這股“纏綿“在色授魂予的深層交融中,引人進入那帶來強大迴盪的內在性~
一種
澈入骨髓而與幽微的身體情緒交纏爲一的內在性。

我確信,是這股令人心蕩神馳的纏綿勁道,讓某種近乎本質的記憶,在意識深淵凝鑄成近乎碑刻的生命印記~

我珍惜一切曾在我生命裡刻下“印記“的人影!

即令“一期一會“,從此各自天涯..........
那曾在深沈的“交互臨在“後封印成謎的迷離身影,
將自此化為揮之不去的永恆心像....

如是深入生命內在性的連結,自然是千載而下,旦暮遇之的!
它只發生於靈魂與靈魂在深處的相遇.............

我以此思及匈牙利的文壇巨匠桑多‧馬芮在《餘燼》裡的一段文字:

“上天賜給一個人最偉大的奧秘和最偉大的禮物,就是讓他跟另一個『相似』的人邂逅的機會。”

看到自己迴溯內在心跡的隱喻或寄託,竟似毫不費力就被另一個生命給輕易接住了!

我內心毋寧是悲歡交集的。

歡喜的是, 原來這世上真存在另一個生命,可以有若夙世知音般地諦聽自己........

悲哀的是,那偶然交會於靈命深淵的剎那瞥見,益發對顯出自己內在的遺缺!

這是一期一會的莊嚴,卻也是一期一會的殘酷。

無論如何,我永遠銘記著~
曾有一個不眠的永夜,彷若是一道劃破無垠黑暗的寒光,瞬間照亮並搖撼了我的存在........
心湖深隱處依稀回盪開來的層層漣漪,自此化為窅緲無寄的綿遠之思.........


PS.

顯然,“新天堂樂園“那笑中帶涙的深刻性,同樣曾經翻攪著我們的心靈。
我也推薦妳一片:偶然與巧合。
是我最鐘愛的歐洲片之一。

http://movie.kingnet.com.
版主 於 December 23, 2010 03:40 PM 回覆 | 刪除 | 修改回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閱讀劄記:真正的富有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1月26日 12:18



Yuchun Chan 慢慢感覺到,我想追求的倫理,從「公平正義」移動到「超越自身」,或者說,對「公平正義」的要求,不僅僅是追求物質條件的相同,而是怎麼去讓自己以及協助別人,有能力看到自己的處境,包括處境所給出的限制性與豐富性的一體兩面,活出新的可能。

星期三 14:25 · 收回讚 · 留言




朱志學


這話一語道破我對一切標榜“利他事業”者最深的質疑~
他們所追求的公義,少了一個真正能撼動存在核心的向度~
我意指:走出支配自身觀物方式的“硬繭”。

事實上,每一個有能力深入自己內在性的人都會深刻窺見:

物質條件的限制乃至身體條件的病苦,都非關真正的“貧窮”。
貧窮與否,決定於看待世界的方式。

舉例言之~

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短命猝死的顏回卻不改其樂。
他在世之日,簡直活得好像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追求公義之士,也許同情地視之為有待救濟的“弱勢族群”,
殊不知,這種同情對顏回是多餘的。

假如一個物質條件或身體條件上的相對欠缺者,不能改變支配自身的觀物方式,就算中了樂透,一夕暴富,在更深微的內在意識層面,他依然是“貧窮”的!
任憑再怎麼無微不至地給予攙扶呵護,你還是無法為他創造真正的尊嚴!

何則?真正的尊嚴與財富無法被外在地“給予”。
根源的問題在~他被世俗習見制約的眼界,讓他缺乏能力“看到自己的處境,包括處境所給出的限制性與豐富性的一體兩面”,遑論在另一個更高的意識層面“活出新的可能”?


志學閱後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傷零落後的“靈根自植”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1月26日 10:20


Yuchun Chan
語言達不到的,就是要去「做」,而不是為了處理那個達不到,而用語言畫一個世界,在裡頭繼續說、繼續生產語言,那就會變成在說鬼話,學者很容易變成在做這種事情。這是昨天遇到的一個很棒的人,提醒的事情。






Yuchun Chan

遇到的那個人叫做「柴春芽」,是個大陸來的作家,是個講「實」話的漢子。春芽兄出生在貧瘠的大西北,是村子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但他說當他發現大學裡教的都是「空」的東西,他就不去上課了,給自己自學。曾經任職報社,也供了兩個妹妹唸大學後,辭了工作,到藏區一年義務去教小孩,也遇到了自己的「上師」。春芽兄說到,中國的教育太壞了,整個社會籠罩在功利,但也是太壞了,讓人想要去掙脫,而孕出反抗力量。

我們前天的會面只有一個午餐時間,但我收穫很多,他給我們講解人的感官有無數,如何讓文字不只是呈現平面的視覺。底下是網路上找到的,他對四川震災的採訪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serenalotus-blog/article?mid=3987&prev=3989&next=3985




一針見血之論^^
這洞見對台灣同樣適用。

它同時解釋了為什麼這個籠罩在瘋狂病態的島國,卻依然冒出了不少可愛的人物,以一種潛隱而靜默的姿態,逆世獨行。

何以能保持不受世界擾亂的寧靜?

我從柴春芽身上看見了關鍵的線索:

是自傷零落的存在困境,逼出了“靈根自植”的內在動力!

事實上,這也正是為何~最精彩的文化生命每萌生自難以想像的貧瘠條件?

佛洛伊德有一書叫做“文明及其不滿”。真正內藴高度覺醒意識與探索動力的“文化”生成過程就誕生自此“不滿”。

常人每陷落於無盡的幻覺與因果鏈中,累劫輪迴不已。真正的修行人卻每在眾聲喧譁中,“聽見”了更深的自己。

也許

越不堪的生存條件,假如還有一點正面意義的話,那就是~它提供了讓人憤怒至極而亟思有以超越的“挑戰”。

台灣這塊土地對我亦復如此。不論是學術 教育 職場 政治 媒體 建築 環境 生態 ...........

這幾乎是一個全面被瘋子給盤據的世界!

它“太壞了,整個社會籠罩在功利,但也是太壞了,讓人想要去掙脫,而孕出反抗力量。”


志學閱後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斷輪迴~上揚至瀕死的一種生命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1月17日 0:12


余德彗老師的“自我轉化”作業~關於“斷因果鏈”的自我省察



斷除因果鏈,如何而可能?
從上課錄音聽聞老師提及列維那斯所云“沒有世界的存有”。
內心聳然一震!
這就是了!
我隱然由列維那斯ilya的線索 嗅到了隱伏這問題背後的深層脈絡:

我試著描述出從中體會的內涵~

列維那斯所云“沒有世界的存有”.........
事實上
正是每一個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或修行人必得進入並從瀕死中揚升自己的存在狀態。

它通常發生於某種深淵經驗之後.....
瀕死者被迫"懸崖撒手",卻不經意間靈光爆破,滑入了某種近乎莊子所云 “遊心於物之初” 的存在狀態。

不論是心凝神釋後的瞬間瞥見,是齊克果式的絕望的一躍,抑或是佛陀拈花微笑的淡定深沈..........
共通的一點是~這極稀少的靈魂,一如Giacometti雕塑下一尊尊瘦骨嶙峋的“獨自行走的人”~

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深遠凝視中...........
終於走進了
那幾乎空無一人的“存在”............


他自此帶著清醒的覺知存在著。
無垠的幽寂
不再是必須奮力掙脫的黑暗與怖畏..........

帶著全然不同以往的柔軟與接受性…
他安然行過常人知見中視為深淵的死蔭幽谷...........

此刻
他不再通過世界奉行的律法而存在,
他不再渴求世界的秩序 安頓 與 終歸在時間流轉中風流雲散的世間承諾..........
他凌越曾經累劫囚禁他的歷史框架
直接凝視生命自身
卻不再試圖把對意識保持隱匿的“奧祕” 強行對象化為可供確認的“已知” 以逃避內心的荒原.......

世界就是已知
奧祕屬於未知

他終而明白
唯一的解脫之路就是~

任生命在未知中漂浮..........

在未知中敞開自己以進入更深的連結..........
只要試著深入任何關係背後
就會明白
這隱藏的連結就發生在看似與世界全然疏離的斷裂中,
在某種對世俗眼睛隱匿自身深度的內在性中~
他契接了世人所怖畏 卻對他顯示為豐盛滿盈的靈魂景觀~“沒有世界的存有”

這逼臨意識本真的存在狀態,近乎巴塔耶所尋求的宗教性。

在他看來:

Religion is the search for lost intimacy~Georges Bataille

這意味:

真正的宗教性找尋的正是一種“lost intimacy”........

那是在人類眼睛被“世界”遮蔽後所遺忘的真實締結~

這締結建立在一種“從未知移向未知”的隨順與流動

建立在 不任令“世界”阻隔彼此的敞開與接受性...........

而世界的盲點正是~

它相信控制。

它相信 建立在通過控制而延伸出之 尊卑 位置 權力 規則 範疇 概念 名相 定義 角色 秩序 道德 制度 禮教 利用 交換 慾望.....等終歸夢幻泡影的顛倒幻見。

這就落入來自“已知”的習見遮蔽所形成的認知框架。

一切不符合此框架的“對象”,就成了沙特所云的“別人就是地獄“。

於是,我的注視成了囚禁“他者”的地獄,他者投注在我身上的目光也成了囚禁我的地獄。

關係就在此相互囚禁的交纏中變身為莊子齊物論筆下~“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的地獄(注ㄧ)。

人生於此遂成漫長的屈辱與折騰。

而且,就在不斷被激揚出的盲目抗拒與習慣性依附中,深陷憤怒與哀傷的迴圈中而不能自已。

這就是”輪迴“。佛家稱此為”三道流轉“。(地獄餓鬼畜生謂之三道)

它意味:

迷醉世界秩序而遠離本真的“小我”,在無意識的反應下,自召業報,而被囚禁於一種“為業所縛,而莫之能止“的因果迴圈。

一位像佛陀這般的覺悟者。

正是一位真能夠斷此輪迴的人!

更精確地說:一位走出此因果迴圈,而後心無掛礙,了無懸念,從此不受因果,再不回頭的覺者。

云何為“不受因果”?

日本 白隱禪師就是最好的典範。

任憑這眾聲喧譁的世界如何謗譽交加,他只是泰然自若地回應一聲:“哦!是這樣嗎?“

這是一個無法被世界給“碰觸”到的人。

因為他已徹底跳脫因果的迴圈。

不管這世界丟出什麼命運給他,

他全都不在乎!

那超然事外的微笑與淡定,充分顯示~

他徹底看透意識的詭計,乃能拒絕被世界給耍弄。



所以,在白隱眼中,就任令這瘋狂的世界在禍福自召的因果迴圈中瘋狂運轉吧!

他唯一能作的只是等待..........

等待這群在盲目業力驅動下被推入哀樂深淵的子民...........

如何在兩極間不斷來回擺盪........

即令 今天張牙舞爪前來“興師問罪”,明日又藏頭縮尾前來“負荊請罪”..........

兀自垂目靜站的老禪師,卻只是不改平常地道聲:“哦!是這樣嗎?”


這才是巴塔耶的宗教性所尋求的“lost intimacy”!

是這通往未知奧祕卻對世界保持隱藏的“lost intimacy“,開啓了真正的覺者之路。


走上這條路的人,自能安住於某種不受世界碰觸的內在聖域中:

於是 面對世界的無常起落

一個真正的覺者

受侮不辯,聞謗不答。
這正是“斷輪迴”所以可能的關鍵處。


何則?
他不復存在一個“自我“幻見,需要被捍衛。
也不存在任何立場,需要被護持。
所以任憑眾聲喧譁,如大風捲水而來......
他不受激,也無法被冒犯。
只是安住在深不可測的內在聖域中
不受因果 不起反應 不生無明 不落業力輪迴

人生對其而言 不再是作繭自縛於業力迴圈裡的一條“因果鏈”,

而是斷此“因果鏈”後,所進入的“eternal now”。

在eternal now裡面,未知的奧祕始終保持是未知的奧祕。

每一個片刻都是浸潤於生命的直接臨在

而非業力驅動下的概念捕捉......


前者是沒有目標要去抵達 沒有方向要去堅持的“流浪” 那是一種從未知走向未知的真實諦結.........

後者是受制於習見遮蔽與世界框架的”追尋“ 一種將隱匿的未知(X)強行對象化以納入已知的虛假勾連.......


安於未知而允許奧祕不致縮減異化為框框套套的世界秩序

人於焉抵達了“沒有世界的存在”.........

一切來自世界的控制 自此如泥牛入海 ……

不再能擾亂內在的核心

這就是“終止輪迴”

就是“斷因果鏈”

就是“從業力解脫”


我由此了悟:

佛家所云無明,無非不能安於ilyd而渴求世界秩序的盲趨衝動罷了!

這意味:

佛家的無明,對意識的深淵還未能探究到盡處。

列維那斯的ilya挖得更深。

他的洞見,讓我窺見:無明不過是對ilya的本能逃避。

世界則是由此逃避被創造出來的虛妄秩序與繁文縟節。

只要繼續對此世界有所貪戀

對ilya的無垠荒寂有所逃避

人生就難免只是圈禁於”世界”的“囚徒”的人生。

明乎此

對那凌越世界而投射於無限遠的凝視,乃更有不同往昔的體會:

正是在“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四顧蒼茫中

習於透過依附關係把自己和對象物勾連 以建立“自我認同”的“小我”,頓時被從世界丟回自己。

就在這一瞬間,人被迫轉身面對自己的本質。

只要他有勇氣瞪視內在的深淵不眨眼,

他自然觸及了

看似飄渺卻是內在最深遠的動力.........

這就讓他終於走出世界的硬繭,而回返到“存有”本身。

這個片刻便是流浪的終點!

一個像赫曼赫塞筆下西塔沙這樣的流浪者(seeker)

終而停止“因果的輪迴”而皈命於意識深淵之“沒有世界的存有”。

從此,命運成了在未知中沒有方向的漂浮............

漂浮,所以敞開,所以放下一切對象化的“捕捉" 與“控制”.........

所以也不被任何轄制意識的目標與方向所佔據................

於是

諸法皆空...........

沒有目標必須被抵達
沒有方向必須被控制
沒有標準必須被堅持
沒有懸念必須被填補

一切的一切
只是任隨生命流動
迎向每一回深沈的臨在與美麗的邂遘..........

此則莊子所云:
"安時處順,則哀樂不能入..............."

就在這純然的接受性與被動性中............

人終而頓脫了地獄 惡鬼 畜生與天 人 阿修羅道 的永劫輪迴................

這意味:

從不見天日之“囚徒”,恢復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一個巴塔耶筆下所云:上揚至瀕死的一種生命~

那命定是 蘊生於抗拒(瀕死於常人深陷其中的幻見,世界就是幻見,就是Maya)與接受(莊子所云:遊心於物之初)的交纏辯證中破繭而出的生命...........

這生命 在狂喜的揚升中 切斷了對世界的最後一絲懸念........

而後 縱身一躍 消融於“沒有世界的存有”..........

這在瀕死中絕望的一躍,才是唯一有價值的死亡。

不是死於形軀肉身,
而是~

死於世界。

試問:若不能死於常人深陷的幻見世界
又安能縱浪大化於”沒有世界的存有“ 而得任運自在?

這顯示
只有通過這一意義下的死亡 才可能逼臨生命最美的揚升............

生命的揚升與瀕死 在此 原是一事!

這正是為何我敢斷言
“上揚至瀕死”
就是“斷輪迴”所以可能發生的唯一契機
就在這契機
生命觸碰了蛻變得以自內在蘊生的 key link~

我意味
意識在此發生一個根本的轉向

不再朝向過去而移動
不再朝向未來而移動
不再朝向世界而移動

就在這上揚至瀕死的一刻
一個新的移動開始了..............

一個朝向深度的移動!

這終而跳脫因果迴圈的嶄新精神動向
我姑且稱之為“一心皈命”~
它展現為
一種告退世界 再不回頭 純然安住於內在性的截絕與淡定。



也許 “紅樓夢”裡 讓寶玉聽了早悟禪機的一闕曲牌~“寄生草”,
正透出了些許消息~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没缘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来去無牽掛。那裡討烟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山門》中“寄生草”曲(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好一句:“那裡討烟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這正是所有
上揚至瀕死中 切斷幻見世界的覺者 最後安住的精神聖域.............




注ㄧ:見齊物論: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志學 2010.10.15 余德彗老師課堂隨感








在 2010/11/15 下午11:07 時, 余德慧 寫到:

志學 收悉。希望下週你能與大家談談你的想法 老師







讚 · 留言 · 分享 · 刪除
黃彥慈、樓龜龜和 Guan Liu 都說讚。
朱志學




致安梧師~

老師:

這篇文字總結了近日的學思心得。
在您和余老師兩個學術典範間,我似也慢慢摸索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來。
作一個“追隨者”容易,
走出獨屬自己“氣味”的道路,才是挑戰所在。
我雖不才,寧取後者。

今晚論及”行盡如馳“一義,猶未得妥切之安頓。
老師若別有悟見,還請隨時不吝賜教!

志學 再拜
星期二 22:18 · 讚
朱志學 志學

來函收到
也仔細閱讀
深刻而有澹然的哀愁

如此亦可能是
行盡如馳 難與大道也

其實
大道無言
本在生生化化之中

一念覺便是生意盎然
一念不覺便在輪迴之中

斷而不斷
不斷而斷也

易傳之言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成萬物而不遺

如此而已




林安梧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狂喜之後~讀“聖嚴法師悼念李元松”有感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1月12日 15:14
你的文章已完成。


感謝建德兄分享^^

聖嚴法師此文,脫盡火氣,不落成見,果真寫得句句中肯。


我一位老師林谷芳,一向對現代禪不假辭色。
見到李元松辭世前發給教界的公開信,也不禁發出由衷贊歎!


我一向質疑"證果"一事!
它本質上只能是剎那的臨在,而非在時間上的無盡綿延。
所以,原不可“對象化”成一個可以被抵達的目標,而只宜視為習氣交感的浮沈起落中偶然掠過意識的浮光掠影...........


太多例子顯示:

狂喜之後
一旦境界現前,非有百死千難之功,
這偶然而得洞穿無明深淵,乃至頓脫因果迴圈的悟境,難免都是“智及之,仁不能守之”的自我迷醉!

現在回頭看,李元松或不免也受其學思歷程的拘限而有悟境未透之病。
可是,這肇因學術師承與歷史脈絡必然帶來的遮蔽,又有幾人能免?

李元松至誠可感。
證果與否?
都無損其道心卓絕的鮮烈與莊嚴。



昔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無論如何
在當代佛教界裡,
僅此自承“增上慢”的懇切道心,
他已是我心目中的一則傳奇..........




志學閱後有感







在 2010/11/12 下午1:21 時, 林建德 / Kent 寫到:

李元松居士──推廣佛法為使命
我在近一年內,接到過李元松先生兩次便條,一次是寄我一本新作的封面內頁,表示向我致歉,說他以往的態度,讓教界的前輩困擾。接著他也拜訪了法鼓山,可惜我不在山上,未能相晤。第二次是今年(二○○三年)十月十六日,李先生發給教界的一份啟事,他說:
凡夫我由於生了一場病,九月下旬方覺過去的功夫使用不上,從而生起疑情;過去所謂的「悟道」,應只是自己的增上慢。我為往昔創立的現代禪在部分知見上不純正之一事,深感慚愧,特向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十方善知識、善男子、善女人至誠懺悔。
我今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南無阿彌陀佛 李元松頓首 二○○三年十月十六日
我在十月十八日於法鼓山召開的「兩岸佛教學術研究與教育發展研討會」中,問起李先生的多年知音藍吉富教授,始知李先生真的是害了一場奇怪的病,故對已往的若干自信,起了反省。我真為此而要向李先生說聲恭喜,也為佛教有此人才而歡喜。所以委請藍教授代我向李先生致意,由於我即將出國,故計畫於我下次回國時,邀請李先生小敘。萬想不到,十二月十日下午,我正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出席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的和平訪問期間,李元松先生已然捨報了。這位崛起於二十世紀八○年代後期的教界英才,我竟和他緣慳一面,而他世壽僅有四十八歲。
李先生是佛教界的一位奇人,對於佛法有他獨特的認知及體驗,他有過人的閱讀能力和抉擇能力,也有他自己的思考模式。他的文字著述,有驚人的說服力和感動力,看來是理性的,又是充滿了感性的,因此而風靡於青年群眾。所以既有他自成一家的風格,亦成為他自創一派「現代禪」的教主地位。這對於一向主張謙虛自抑的傳統中國佛教而言,便不能沒有衝突了。雖然,李先生也非常希望彌補這一項遺憾,但卻要到他向佛教界公開懺悔之時,這項遺憾才完全冰釋。
我與李先生雖未謀面,他的著述,多少也看過一些,除了於證悟的知見不能茍同之外,他對於佛法的使命感和熱切心,我是很佩服的。在今天的佛教界,要想找到像李先生這樣有洞察力、說服力、群眾魅力、為法願力的人,還真不易。尤其他在得病後,悔悟到他的「悟道」,原係「增上慢」,才是他的人格的最高尚處。以此可見,李先生早期以為的悟道,是可以理解的,最後所承認的「增上慢」,不僅不會損害他一生的修為,實足以成為他一生中真誠面對自己的最高修養。如果他是一個作假的「未證謂證」者,他是絕對不會自我否定的。就這一點來看,李先生的確是一位近代佛教的高人。
李元松先生,你的辭世,真的使我緬懷不已,慟惜不已,願你往生西方的彌陀淨土之後,速證阿惟越致,早日倒駕慈航,還入娑婆世界,廣度無量眾生。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寫於台北農禪寺)


2010/11/12 朱 志學


Amazing^^

我注意到:

最後一次上傳日期是2010八月。

距我第一次看到這片又過十年了!


能看到這片子!
可謂因緣殊勝。

片子很長。
好好享受吧^^


志學






在 2010/11/12 上午11:27 時, 林建德 / Kent 寫到:



Dear brother,I was happy to talk with you and visited your beautiful house yesterday night. I am touched by your friendship and hospitality. The following link is the video of 元曉大師, I am watching it now.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SjBMfbnPvg/I will share with you if I have any ideas about this movie. Best wishes,Kent-- Do everything in love! 1 Corinthians 16:14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志學兄:

上了你的網站一看, 令我印象深刻!
雖然我是讀哲學的, 但我想真正實踐哲學且懂哲學的人是你!
(這讓還在校園象牙塔內的我汗顏...)
你能把俗世的價值擺放一旁,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個理想和勇氣令人激賞...
相對於我庸忙的學術生活, 還真羨慕你的幽居歲月!
希望日後和你有進一步交流/談經論道的機會!

祝安好!

建德










建德兄客氣了^^

芥川龍之介有一語說得透闢:“人生不如一行的波特萊爾!”
此言看似激越,卻實有至理存焉!
精神世界之陌路人,固不足以語此。
芥川眼中不如一行波特萊爾的“人生”,說穿了不過是鎮日徒託空言卻遠離生命內在性的人生。

如建德兄隱然窺見:哲學在我而言,是一種生活性的直接臨在,而非概念性的對象捕捉。
後者所成就的“世界”,對我而言就是遮蔽生命內在性的人生。
這樣的人生,在我是不值得活的!
此所以在主流價值外獨辟蹊徑以求遯世高隱,在我遂成命運的必然。

建德兄以一人之力單挑“現代禪”的筆鋒,我欽仰久矣!
此非悲願內藴才學精湛者不能為!
難為您高居學術廟堂,卻能對我這等“惟顯逸氣而無所成”的局外人,別有所契。
謹憑此眼力,我很慶幸身邊又多了一個越世高談的知音!





學安



志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于諄:

讚嘆您深刻的回應^^

我尤其有感於您點出聰明人的自欺欺人。

正因聰明,他們擅於操弄“殖民者“的論述以掩蓋作為“被殖民者“的靈魂缺口。
更甚的是,這些聰明人非但不恥自己曲學阿世的媚俗行徑,反在成功取得“殖民者“賦予的身份認同後,自命爲“殖民者“的代言人,並在言談間躊躇滿志地流露出對猶未能成功完成“變身“的“尚待進化者“的輕蔑與悲憫。【此則聰明人不及修行人之處,他們夠聰明卻不夠誠實。】

其實,“殖民者“注定看不起只能在巴結逢迎中垂涎自己文化加持的“被殖民者“。
因為他們看不起喪失能力深入自己“母語文化高度“的族群。

可是,想像一個狀況:
即令二次大戰後的德法早非經濟或軍事大國。
誰敢看輕同樣不以英語寫作的傅柯、德勒茲、列維納斯或海德格?
對這些異軍突起,出自西方文化卻反過身來顛覆西方文化的解構天才,英語世界的知識份子,虛心討教、虔敬譯述都還來不及了!
誰敢在他們面前以殖民者姿態自居?

說到底,這是一個文化高度的問題,而文化高度則取決於視域的深邃與遼闊度。
當一個人可以淡定自恃,無須挾殖民者的觀點以自重,那是因為他擁有遠比那些自以為是的殖民者更開闊的視域。
相對的,很多淪喪爲買辦型掮客的知識份子,即令英文說得再溜,語調聲腔摹仿得再道地,SCI累積再多篇論文發表紀錄,西方人還是把輕視放在心底。

在這點,我衷心敬服余德彗老師的氣度!
我看不出他有半絲“被殖民者“的憤懣與小家子氣!【越憤懣,越顯示自己骨子裡其實離不開所拒斥的對象投予的認可。真正視域遼闊者,面對種種虛張聲勢的話語霸權,卻只是雲淡風輕地~微笑而起,無諍而去!】
課堂上只見他指點東西文化,都能鞭辟入裡,出入自得。
這可是“大善知識“才具足之“殺活自在“的真本事!

不難想見,余老師的現象學訓練早與生命消融為一體,乃能臻此“不為人惑“的爐火純青之境。
正因把現象學還原的精神推到極致,他的立足點早不落特定視域框架拘限下的文化版圖。
所以,面對西方中心的傲慢,他的回應不是另找一個“本土“的“框架“以作為安身立命之地。
這顯示了余老師的“徹底“。
他不受激!
他跳脫任何刺激與反射的循環回圈。
他只是很自覺也很徹底地拋掉一切意識自我造作的框套,而回到生命自體。
此則暗合榮邦論文隱伏的方法意識~

任何自命“中心“的強勢論述,都無非是特定歷史脈絡下的產物,也自有其視域框架的拘限。
既是有框架拘限的論述系統,就可以在傅柯的歷史考掘策略下予以解構並“打回原形“!【去掉“理想型“的遮蔽,以逼使現出“原形“】

這就是我上回發言要旨所在:
重點是,這“打回原形“的考掘工作必須做得徹底。
否則,從西方回到本土,或以本土混種西方,都只是以“偽型“取代“偽型“,以“框架“對抗“框架“。
真徹底,生命的真自信就在乎生命自體的開闔與舒展,西方本土都不能增減半毫。

在此,不妨借紅樓夢“聽曲文寶玉悟禪機“一段對話,印證這分意思~


寶玉題寫禪偈如下: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云證。 無可云證,是立足境。【證者,印證、認可之謂。】

最妙的是黛玉的續筆,
“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好個~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這就是徹底!
我於此領會到現象學的精諦!

尋常人總不免透過他者眼光投射過來的“印可“來建立自我的身份認同。
但試想,當一個人不論在愛情、血統、學術、文化、語言、膚色.......乃至國族認同上,都必須仰仗“他者“的認可以交換用來填補靈魂缺口的身份認同。他還可能建立人格上的真自信嗎?
徹底的對治之道,恐非媚惑於鏡花水月似的身份認同,而端在勘破意識幻影虛造妄構之靈魂缺口並予徹底抉了【天台宗判教所云“開權顯實“】。
徹底之人,行徹底之道,作徹底之事!
枝枝葉葉、囉囉唆唆的法門,在其看來,都只是掩蓋靈魂缺口的無謂夾纏!


我由此想及金庸筆下原本爲華山劍派所框限的令狐沖,是如何在經由祖師爺“風清揚“的點撥後,自此視域大開,而進於“無招勝有招“的境地........
此後,不論對手出招如何凌厲紛繁,那雙不受“已知“框架拘役之“邊緣的眼睛“,總讓令狐沖能“一擊必殺“地直指對手“立足之境“的破綻,而輕易化解排山倒海的攻勢於無形。

禪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嘆,
意在茲乎?




志學 拜讀于諄回應文章有感2010.9.17






大家好:

關於那種被殖民心態的扭曲,想跟大家大力推薦一本小說:繼承失落的人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1750

作者是印度裔的英國作家,其實她已經是第二代了,她的母親也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

我深深地覺得,對於殖民創傷的精神分析,就像志學昨天談到的,得要徹底。尤其是對愈聰明的人,因為太聰明了,扭曲會被層層包覆、層層再扭曲,而那個傷,也愈不容易被自己所看見,但卻是力量更強大的內傷。

昨天余老師談到:自我殖民的人又不覺得自己受傷。我覺得這個話語就是關鍵--重點就在於「不知覺」,但不代表沒有,而之所以「不知覺」,其實是被一個強大的、不自然的、強力精神作用,給壓到那個「不知覺處」。

看見自己的傷,願意承認自己受傷,才是療傷的起點,也才更能夠慈悲地看見別人的傷口,我是這麼相信的。

另外,我猜想,後殖民理論家(族群)、女性主義(性別)、馬克斯理論(階級)或者酷兒理論(性傾向)這些學科,應該都有著豐富經驗在處理對治這種創傷的技藝,特別是hybrid(混種)的概念,好像後現代的酷兒理論、cyborg(賽伯格,人機合體)理論都有談到,不曉得後有沒有機會聽聽榮邦學長幫我們介紹呢?

再次謝謝學長的慷慨,以及兩位老師開出這個學習的空間。

于諄 敬上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老師本就是我大學親炙多年的恩師。

老子 莊子 船山學 中國哲學史等多門中文系課程,都是曾老師為我啓蒙的!

事實上,對中央大學之所以有深摯的母校情感,絕對與曾老師在我人格型塑過程發生的深遠內化作用,有著強大的關連。

老電影“賓漢”裡,有一段動人的對話,始終在我腦海盤桓不去~

離別之晨,羅馬老將軍依依不捨地向賓漢道別:“羅馬還會再見到你嗎?”

賓漢飽蘊感激的淚光回覆老將軍:“您已經使羅馬成為我生命的一部份!”

曾老師對我生命史的意義,亦復如此!

我永遠感念,在我生命最徬徨的一段學習時光,曾經有這麼一位可敬的師長,彷若暮鼓晨鐘似地以他低沈而堅定的嗓音,引領我渡過人生的迷津!


再次向我摯愛的老師
致上最深的敬意^^


志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志學:

有好一陣子未有聯繫。不知近況如何?暑期有何安排呢?

我目前正陪我的父母親在英國旅行。

旅程已然推進三分之一了!

我現在正坐在牛津大學的某塊草坪上,頂上藍天白雲,想到該向你問候。

願你

一切都好!



彥儀 17:12 0703 2010 Christ Church Meadow, Oxford




Dear 彥儀:

我每感念你遠從異國捎來明信片的用心。

武俠小說家梁羽生改寫王維詩句有云:

“只緣海內存知己,始信天涯若比鄰!”

諒必有感於斯..........

我由衷讚歎那掩映在迷離光影裡的牛津塔樓...........

它一直是我心焉嚮往卻猶未能親自履及的夢土,

因著您的明信片,更召喚出內在一股強大的繫念之情.........


由衷羨慕你正經歷的一切!

壯歲風華,再沒更讓我欽羨的存在方式!!






博士論文寫作順利^^



志學 寫於花蓮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