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文學方法論課堂報告﹞ 報告人 塵泠


所有的真實關係,都是一連串靈魂與靈魂在深處的“相遇”。

主體性只能在關係脈絡裏得到揭示。


我與祢﹝主體──主體﹞:不落時空、當下即是、必然、命運的召喚、相遇、臨在﹝感而遂通:側悱興發中自然孕生的創造性──這種建立在“主體際性”之上的深層互動是平等而雙向的。亦即,在我迎向祢的同時也被祢所轉化──相互敞開並傾倒彼此的存在。﹞

我與它﹝主體──客體﹞:時空形式、前瞻後顧、偶然、因果的算計、利用、宰制﹝名以定形:業習推動下被迫反射的機械性──在機械性的盲驅力威逼掩脅之下,人徒勞地在“物化”的“功用性關係”裡尋找自己,對他而言,唯一合乎理性的行為邏輯,是將所有的關係,以“我”為中心來選擇或拒絕,視其為滿足欲求、提供需要或達到目的的“手段”。﹞

由﹝I-It relation﹞的利用、宰制,轉為﹝I-Thou relation﹞的相遇、臨在﹝presence﹞,我們才恢復成真正的人。﹝永遠的局外人→永恆的祢﹞

“我與祢”環繞著一個中心位置旋轉,這位置既不是我,也不是祢,而是連結彼此的“同體感”──“我們”﹝絕對祢──永恆的祢﹞。

死法:纏縛於“I \ It”層域理的機械式操作。

活法:於“I\Thou”和 “I \ It”兩層域間,出入自如,殺活自在。上下通流無滯的自覺性創造。

只有“活法”能貼近生真實生命

人無“它”不可生存,但僅靠“它”則生存者不復為人──馬丁布伯


佛界與魔界:罪惡起因於“它世界”的孤立運作──上下通流無滯,它世界乃當下化身為“即魔顯佛”的道場。

重點不在是否涉入“它世界”﹝參蔣年豐地藏王手記地獄、餓鬼、畜生之說﹞,而在是否自失立腳處,致使“它世界”對生命形成反控。﹝方法的反控、物慾的反控、情慾關係的反控、名位權勢的反控、話語霸權的反控、思維習性的反控、意識形態的反控、宗教激情的反控、…..﹞

反控\異化:因對“它世界”過度耽溺所衍生出的關係上癮症──流轉生死,常在纏縛。

諦觀有情──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曲成萬物而不遺﹝儒﹞。

別教義下之道德:“它世界”與“祢世界”的對峙張力──截斷眾流。在道德張力的底層,其實仍隱涵著幽微的二分性思路,亦即道德在二分性思路的潛在制約下,仍不免陷落“存有的執定”而呈現為氣魄擔當的緊張相。若不能於此關鍵處調適而上遂之,使通極於道,所謂道德,終不免在神魔交侵的業力纏縛下,一步步走向英雄失路的蒼涼。道家於此別具法眼。

圓教義下之道德:遍轉“它世界”為“祢世界”──悲願四方。圓教義下的道德,不陷落此應然/實然對峙的緊張相。主體的自主力於此逼臨不可思議的極峰。在他觀照下,所有的它都不再僅只是“它”,所有圍繞週遭的“它”,其內在深處都隱藏著一個有待釋放“祢”;所有業障深重、流轉生死的眾生都是一個隱藏的佛。馬丁布伯驚人地揭示“凡站在上帝面前的人已解脫了責任與義務,但並非因他已遠離了世界,而是因為他真正接近了世界。一個人只有對陌生者才有責任與義務,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只有仁慈與愛心…他早已放棄了道德的評判。惡者,在他看來只是促使他去負更大的責任,是要求他去付出更熾烈的愛心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